唐衛(wèi)萍
在文學的歷史上,有些文學形象如真人一樣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聰明絕頂?shù)闹T葛孔明,于萬軍之中取十萬箭;又如有勇有謀的武松,于月黑風高之夜殺猛虎;再如為民造福的普羅米修斯,縱使被蒼鷹啄食萬年也不改其志……太多太多,不勝枚舉。他們之所以給我們真人的感覺,是因為作家高超的人物描寫手法和細節(jié)描寫的力量,讓文學中的人物形象如在眼前。在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中,也有這樣一篇課外閱讀文——《我們家的男子漢》,文章記錄的是一個小孩逐漸成熟、自主自立的過程,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生活的情趣和小孩子詼諧的一面。
《我們家的男子漢》一文,采用較為罕見的小標題形式,每個小標題都有其性格的描繪,但其實針對“他對食物的興趣”“對獨立的要求”“他面對生活挑戰(zhàn)的沉著”三個小標題,還可以再進行細分,以體現(xiàn)其性格的多樣性,也能于細節(jié)之處體會小男孩生活、小男孩視角的無限情趣。
一、對食物的喜愛——體現(xiàn)了他熱愛生活、率真可愛
文章借保姆的話寫出他吃得好,量很多——“他吃飯很爽氣”。從來沒有聽說過吃飯也能用“爽氣”這個形容詞,因為“爽氣”這個詞一般形容夏天的大雨過后的空氣的感覺,當然也可以形容一個人具有的豪邁的氣概,而文中的小外甥不過是一個小孩子,使用這樣的形容詞確實是與眾不同。而對于吃,相信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都是不能俗免地喜愛,對文中的小外甥而言更是具有別樣的解讀。首先,他對所有的滋味都感興趣,這是熱愛生活的表現(xiàn)。為了吃上一籠包子,他居然可以耐心等三刻鐘,如果是一般的小孩子,早就吵翻天了,他居然能夠忍住肚子饑餓的折磨,不得不讓人佩服萬分,這應了那句話——“享受美食的時間是快樂的,但是等待美食出爐的時間是最快樂的”,小小年紀的外甥可謂是達到了“無上的境界”。其次,面對喜歡的食物,吃就是了,狼吞虎咽也罷,囫圇吞棗也罷,不過是滿足口腹之欲,但小外甥居然“為他喜歡吃的東西編兒歌一樣的謎語”,為什么要這樣做呢?無非就是讓吃的人去猜,帶點美食家的滿足和炫耀,而且,他還能將吃手指吃到連“前邊的嘴唇都有些翹了起來”,這當然是夸張的修辭。從小外甥種種細節(jié)的表現(xiàn),都可以看出他對生活、對美食的無限熱愛。最后,從“吃”的角度出發(fā),還能看出他率真可愛的一面。小外甥有一段時間迷上了少林寺,耍起功夫連眼神都恍惚了,這個細節(jié)非常符合一個人對某樣事物入迷的情況;但是他的一腔熱情被我們的一壺冷水澆滅了—當和尚是不能吃葷的。聽到這,他心里有一萬種不甘,但還是變著法子說“用肉湯拌飯可以嗎”“棒冰可以吃嗎”,聽起來覺得他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既要當和尚,又要滿足吃的欲望,但當現(xiàn)實擊敗了“理想”之后,他應該會毅然決然地選擇不再當和尚,畢竟比起“吃”,當和尚實在堅持不住。這些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讓我們看見了熱愛生活、率真可愛的小孩子形象,而且作者的描述過程是平鋪直敘的,沒有絲毫的造作,更產(chǎn)生了讓人忍俊不禁的藝術效果。
二、積極投入生活——體現(xiàn)了他獨立自主、鍥而不舍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會逐漸變得具有自主性,往深一點來講就是有了自己的獨立思想,對外界的事物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往淺一點來講,就是不愿意受別人的管束。在本文當中,有幾個細節(jié)描寫深刻體現(xiàn)小外甥的獨立自主。第一,不愿接受大人的管束。小外甥和家人出去的時候,開始“不愿讓人牽他的手了”。作者還用了一個特別生動形象的比喻來描繪——“像一條倔強的活魚一樣掙扎著”,相信同學們似乎都有這樣的感覺,當我們想看的東西、想去的地方與大人們不一致的時候,往往選擇“遵循”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興趣,這樣的細節(jié)刻畫太有趣了。第二,不愿接受大人的幫助。小孩子嘛,畢竟還小,在成長的路上自然離不開大人的幫助,這是可以體諒的事實。當小外甥攥著錢第一次去買喜歡的零食的時候,居然膽怯得說不上話,啰里啰嗦的——“同志,買,買,買……”卻始終說不出話來,當我?guī)椭I了想要的零食時,他居然是“好久沒說話”,連吃東西都是“潦草”的,神情也變得“沮喪”,說明他意識到了自己能力不足,但面對我的幫忙,又心有不甘。第二次,小外甥自己去門口小店買換橘子水,還不斷地叮囑“我”回去,話里面的意思是要自己獨立完成這項“任務”,他終于也戰(zhàn)勝了自己的膽怯,讓人敬佩。更讓人敬佩的是他鍥而不舍的精神,當營業(yè)員只顧和成年人做生意,對他不理不睬的時候,他居然能夠耐心地等候,即使天氣炎熱到他“滿頭大汗”,他也一樣耐心地等待著,這源自骨子里的禮貌,更是他鍥而不舍的表現(xiàn)。通過這些細節(jié)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小外甥雖然還是個小孩子,卻逐漸變得像個“男子漢”了,讓人欣慰之余,更是敬佩萬分。
三、坦然面對生活——體現(xiàn)了他成熟果敢、頑皮活潑
隨著年齡的增長,上學成為很多孩子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其實,這源于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遠離熟悉的環(huán)境,而到了陌生的環(huán)境當中,肯定是不適應、不喜歡,人之常情。第二,沒有了親人的照應,失去了對親人的依賴,肯定讓人沮喪。但是小外甥的表現(xiàn)又是不同于他人的,當他知道要被送進托兒所后,他居然能夠一聲不吭,顯得非常成熟鎮(zhèn)定;當別的孩子哭的時候,他才反應過來,但“哭聲嘹亮,并無傷感”,言外之意,他的內(nèi)心已經(jīng)接受了這種“安排”,即使不喜歡,也不作無效的“掙扎”了,大有宋代詞人蘇軾那種“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的灑脫和樂觀,這是成熟果敢的深刻體現(xiàn)。另外,他的適應能力很強。他睡眠足,愛唱歌,交友廣泛,活生生一個“小大哥”,帶領同學們“載歌載舞”,當中有一個細節(jié)的題外話—“每天去接他,都要聽老師幾句抱怨”,這句話,認真思量一下,你會發(fā)現(xiàn)當中的意味,很多同學認為這是老師們的“抱怨”之言,實則不是,試問小孩子哪個不是調(diào)皮的,這里的“抱怨”只是對他更多了一重贊揚罷了,畢竟兩周歲的小孩有哪一個能夠坦然面對生活,能夠做到毫無拘束?這不是調(diào)皮,而是活潑、有活力的象征。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小男孩繼續(xù)逐漸變得成熟起來了。
四、應對突發(fā)事件——體現(xiàn)了他沉著冷靜、勇敢剛毅
更能反映小外甥成熟的是一件突發(fā)事件。由于保姆病了,自己要跟著媽媽回安徽,但是車站的客流量實在太多,導致大人先上了車,他卻被留在月臺上了。他怎么反應呢?第一反應肯定是焦急,只見作者細致地描寫到,他“著急地喊起來”,可能是跺腳,可能是大哭。后來,“我們”想了一個辦法,從車窗戶爬進去,對于四歲的小孩子而言,這無疑是危險的舉動,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那么他敢嗎?敢!文中有兩個細節(jié):首先,他勇敢地抓住窗框。請注意,月臺下面是鐵軌,對于小孩子而言,是“深淵”,但是他居然敢這樣做,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其次,他“兩只腳有力地蹬著車廂,攀上了窗口”,請注意,這是很危險的,因為一旦失手,后果不堪設想。雖然危險,但是他居然還能理性地“推開一些妨礙他的手,抓住一雙最得力的,躥進了車廂”。可能別人終其一生也沒有做過的事情,他四歲的年齡就已經(jīng)做到了,而生活中的我們,面對錯過了的車,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罷了”,換乘就是了,相比較而言,小外甥的種種細節(jié)的表現(xiàn)妥妥是一個真真正正的男子漢,雖然我們并不提倡這樣的危險行為。
生活無疑是趣味十足的,只要深入其中,我們都是趣味生活的見證者。但每個人面對生活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因此對生活的不同的表現(xiàn)和反應也就造就了我們不同的性格和個性?;剡^頭來看,《我們家的男子漢》這一篇以成年人的視角來寫孩子趣事的文章,讀來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是因為以“男子漢”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逐步成為線索展開敘述,展現(xiàn)了一個男孩子成長的過程。文章通過生動細致的描寫,風趣、幽默而又平實的語言,生動有趣地刻畫了一個逐步成長的小“男子漢”的形象,而且在作者的筆下,小外甥具有多重性格,這得益于王安憶細致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了兒童生活的無限情趣,兒童世界的可愛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