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閑才
清朝還沒入關以前,努爾哈赤為了方便統(tǒng)治,在臣子的建議下開始制定冠服制度。到了皇太極時期,漢臣寧完我上書皇太極,提議當務之急要分辨服制,制造設立腰牌,以免因等級不分而造成傷害官員的事件。于是皇太極決定更定冠服制度,定朝服和官名常服制。到了清朝乾隆時期,冠服制度基本完備。
由此可證,清代官服的“補子”是在清朝政府入關后,為加強政治管理,而強制推行的具有滿漢民族共同特色的服飾。根據史書記載可知,帝王服飾上的龍、鳳圖案,早在秦朝就已經存在,秦始皇的龍袍就有象征首領權威的龍的圖案。到了漢朝,宮廷內外壁畫和石雕多運用了“禽獸”圖案。而真正文武百官的“補子”可追溯到武則天時期,當時,武則天把繡有不同花紋的官服賜給文武官員,被稱為“襖子錦”。到了明朝,綴于袍上的“補子”開始出現各種“飛禽走獸”。而清朝服飾風格和“補子”圖案又與明朝有了些許區(qū)別。
明清時期的官員所用的補子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的,制作方法有織錦、刺繡和緙絲三種。明代的官補尺寸較大,制作精良,以素色為多,底子大多為紅色,上面用金線盤成各種圖案。其文官補子繡有雙禽,相伴而飛;而武官補子則繡單獸,或立或蹲。與明代的補子相比,清代的補子小而簡單,文官繡單禽,武官繡猛獸;補子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明清時期的補子是隨著官職而存在的,因而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由此它有著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
清朝不同官員服飾“補子”也不一樣,親王和世子的服飾“補子”是四團五爪金龍;郡王的服飾“補子”為四團五爪行龍;貝勒及貝子的服飾“補子”為兩團四爪正蟒。文官和武官的補子是“禽獸”圖案,衣冠禽獸指這兩種身份官員的服飾,可以說是一個贊美詞。直到后來,才慢慢等同于“衣冠梟獍”的貶義。文官和武官的服飾“補子”不一樣,不同級別服飾“補子”又有所不同。
文官一品服飾“補子”是仙鶴,二品是錦雞,三品是孔雀,四品是云雁,五品是白鷴,六品是鷺鷥,七品是鸂鶒 ,八品是鵪鶉,九品是練雀。
武官一品的服飾“補子”為麒麟,二品為獅,三品為豹,四品為虎,五品為熊黑,六品為彪,七品和八品為犀牛,九品為海馬。
一品文官的仙鶴在古代是“一鳥之下,萬鳥之上”的神鳥,它是僅次于鳳凰的吉祥鳥,被稱為“一品鳥”,象征志向高遠和高瞻遠矚。二品文官的錦雞象征著前程似錦和錦上添花。三品文官的孔雀被認為是吉祥鳥,象征著錦繡前程。四品文官的云雁象征志向高遠和搏擊長空。五品文官的白鷴是哈尼族的吉祥物。相傳詩人李白在青城山時養(yǎng)過這種鳥,并與好友交流養(yǎng)殖經驗,象征文人墨客和學識淵博。六品文官的鷺鷥在古代也被認為是吉祥鳥,象征為官清白和一路榮華。七品文官的鸂鶒在舊時時常出現在詩詞等文學和藝術作品中,象征了忠誠和飛黃騰達。八品文官的鵪鶉之 “鵪”是安全之“安”的諧音,因此又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樂業(yè)”的象征意義,寓意這些基層官員能夠讓國家長治久安、國泰民安。九品文官的練雀即綬帶鳥,綬帶是古代帝王、百官禮服的佩飾,是用彩色絲絳織成片狀的長條。綬帶的顏色和長度隨官員品級的變化而不同。因此各種綬帶成為權力和富貴的象征。而練雀的尾羽與之相似,故有綬帶鳥名,綬帶鳥也因此有了上述的象征意義。
一品武官的麒麟是傳說中的神獸,出沒之處必有祥瑞,相傳孔子降生和去世的時候,都有麒麟現世,它象征了德才兼?zhèn)浜统鲱惏屋汀6肺涔俚拟♀ナ且环N像獅子的神獸,晉代郭璞直接將其解釋為獅子。獅子可以驅魔避邪,保佑安寧,象征了英勇無敵和雄霸天下。三品武官的豹動作迅猛、敏捷,奔跑速度一流,象征了雷厲風行和不可匹敵。四品武官的虎是我國十二生肖之一,象征勇猛無敵和威武霸氣。五品武官的熊羆相傳是帝堯的輔臣,古人認為熊羆入夢預兆生男,象征了勇士和氣宇非凡。六品武官所代表的彪則以兇狠著稱,傳說它可以吃幼虎,彪作為六品官員補子應該代表武將們在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的兇狠。七、八品武官的補子為犀牛,據查犀牛的角當時被認為是一種良好的制兵器的材料。九品武官的海馬,和我們了解到的海馬有所不同,指的是一種長著翅膀,長得和馬相像的神獸,能上天入地。
從這些“衣冠禽獸”的象征意義基本能夠理解人們?yōu)楹问褂貌煌膱D案,很顯然各種禽獸在生物界的厲害程度也是有區(qū)分的。運用這些僅次于龍鳳的禽獸圖案代表了皇權的尊貴和不同官職的權威,也體現了統(tǒng)治者想運用“衣冠禽獸”來治理不同封建階級民眾的政治思想?!耙鹿谇莴F”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民族圖騰,祈福國運昌榮,保佑天下大治的一種美好的愿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