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的獨立、堅貞與節(jié)節(jié)向上
跟天空之下隨處可見的沉淪
形成多么巨大的反差
那些無知的人,有可能還在繼續(xù)
蔑視劍的單薄與它發(fā)出的光芒
抖落一身泥土,它的夢想在天空
內心,有一萬張翅膀
一夜之間,就高出了塵世
被泥土埋葬的,原來不一定都是
末日和死亡。是向往,讓它們充滿力量
徹底放棄,筍這童年的乳名
和有限的高度
如果不是一陣一陣的霹靂
沒有人知道,地底下
真的有吶喊
[盧輝賞評]?陳群洲致力于銳詞與物象的“打斗”。在一場場“打斗”過程中,詩人不急于在“巨大的反差”中進行“是與非”的判斷。就拿《竹子在春天找到了自己的天空》來說,“被泥土埋葬的,原來不一定都是/末日和死亡。是向往,讓它們充滿力量/徹底放棄,筍這童年的乳名/和有限的高度”。
事實上,正是筍與竹隱與顯之間的蛻變:一份破土探尋,一份拔節(jié)堅守,提純了詩人對生命價值與精神家園的認知。當“沒有人知道,地底下/真的有吶喊”之時,詩人又在探索重建與升華的可能方式。我們不難看出,仰仗銳詞與物象進行打斗的“心理現(xiàn)場”已成為這首詩最亮眼的部分,詩人不僅僅讓竹筍擁有一套自己的再生體系,甚至不斷延伸與拓展竹筍的內在走向與生存價值,為這個喧囂時代留下“春筍破土節(jié)節(jié)高”的精神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