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燕
媽媽不是永動機,母愛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如果媽媽不斷向孩子輸出母愛,自己卻長期得不到支持和關(guān)愛,會感覺無力,會焦慮和抑郁,更會把內(nèi)心的委屈轉(zhuǎn)化成恨,下意識地向孩子宣泄,成為隱性攻擊
“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我從來不發(fā)脾氣,我只是讓她看到糟糕行為的糟糕后果,教育效果非常好。”
在一場社區(qū)組織的家庭教育交流會上,李女士的發(fā)言贏得了陣陣掌聲,大家都說她是一位懂教育的好媽媽,她的“欲擒故縱教育法”既杜絕了家暴,也讓孩子在溫馨的氣氛中懂得了道理,值得推廣。
所謂“欲擒故縱教育法”,就是當(dāng)孩子提出無理要求時,家長不責(zé)備、不勸阻,而是允許孩子犯錯,讓孩子嘗到犯錯的苦頭,吃一塹長一智,進而變得聽話。
比如,晚上洗漱完畢,正準(zhǔn)備上床睡覺,3歲的女兒琴琴突然提出吃冰激凌。李女士心中不悅,卻沒有拒絕,還格外親切地問:“寶貝兒真的想吃冰激凌嗎?想吃幾個?”
琴琴不知是計,獅子大張口:“我要吃3個,都要香草味兒的!”
李女士微笑點頭,從冰箱里拿了3個冰激凌給琴琴,然后坐在旁邊看琴琴吃。
吃到第2個的時候,琴琴感覺吃不下了。她把吃到一半的冰激凌遞給李女士:“媽媽我吃不下了?!?/p>
李女士粲然一笑,輕輕把冰激凌推還琴琴:“不行,寶貝兒,你說的要吃3個,就一定要吃完,不然就是不守信用,就不能做好寶寶了?!?/p>
琴琴無奈,只好硬著頭皮吃。好不容易吃完了第2個冰激凌,望著已經(jīng)撕開包裝的第3個,琴琴討?zhàn)垼骸皨寢?,這個冰激凌我留到明天吃行嗎?我困極了,要睡覺,太晚睡覺不是好寶寶。”
李女士不答應(yīng):“不行的寶貝兒,一定要吃完,不然就不能睡覺。你不是最喜歡吃冰激凌嗎?一次吃個痛快吧?!?/p>
琴琴哭出了聲:“媽媽我以后不吃冰激凌了,吃多了要肚子疼的?!?/p>
李女士硬起心腸,逼著琴琴吃下了第3個冰激凌。結(jié)果,兩小時后琴琴就開始拉肚子,不得不連夜送醫(yī)院治療。
“雖然心疼孩子,但我不后悔?!狈窒斫套咏?jīng)時,李女士兩眼含淚,語氣冷峻,“家長不能溺愛孩子,要敢于讓孩子吃苦,否則孩子就不會真正懂道理。自從那晚吃下3個冰激凌后,琴琴再也沒有吃過冰激凌。她說,一看到冰激凌就想吐?!?/p>
欲擒故縱是李女士的拿手好戲,屢試不爽。
琴琴迷戀動畫片,說好的晚上睡前只看半小時,但每次她都停不下來,鬧著多看一會兒。
有一天晚上,琴琴照例央求媽媽允許她多看10分鐘。
李女士笑著問:“好呀,寶貝兒,今晚你打算看多長時間?”
琴琴撲到媽媽懷里,獻給媽媽一個吻,感謝媽媽大發(fā)善心,貪婪地說:“我要多看兩個小時!”
李女士微笑點頭,把電視機遙控器遞到琴琴手里,然后從廚房拿來計時器開始計時。
琴琴興高采烈地開始看,可是剛看了40分鐘就瞌睡了。李女士看在眼里,不動聲色,賭氣地坐在沙發(fā)上陪著。
1個小時后,琴琴實在撐不住了,要求睡覺。李女士溫柔地制止:“不行呀寶貝兒,時間還沒到呢,你還要堅持1小時,到時間你馬上就可以睡覺了,加油!”
最后的這句“加油”,無異于嘲諷。
琴琴聽出媽媽有些不高興,連忙道歉:“媽媽我錯了,以后我一定不多看1分鐘,您就讓我去睡覺吧,明天還要上幼兒園呢,遲到就沒有小紅花了?!?/p>
“不行的?!崩钆坷^續(xù)微笑,“好寶寶要說話算話,說好的2小時,1分鐘都不能少?!?/p>
那晚,琴琴是在半睡半醒之間熬過了那可怕的2小時。
“從那以后,琴琴看動畫片再也沒有鬧過,到點兒就關(guān)電視?!崩钆康靡獾卣f,“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我從來不發(fā)脾氣,我只是讓她看到糟糕行為的糟糕后果,教育效果非常好。”
在大家的一片贊賞聲中,我提問:“請問李女士,琴琴與您的關(guān)系怎么樣?”
李女士愣了一下,尷尬地說:“還行吧,她跟爸爸走得比較近。”
我追問:“為什么?孩子大多是比較依戀媽媽的?!?/p>
李女士抖擻一下精神:“我覺得,家長不能一味討好孩子,家庭教育一定要硬起心腸。琴琴私下里叫我‘狼外婆,我不在意,等她長大了就明白我的苦心了?!?/p>
隱性攻擊,就是當(dāng)人產(chǎn)生了攻擊沖動,卻不能或不想明說,內(nèi)心的敵意又不會憑空消失,于是在暗處使壞,讓對方吃不了兜著走
李女士的“欲擒故縱教育法”是從心理學(xué)上的行為療法演化而來的。
行為療法認(rèn)為,把一個人喜歡的某個行為和負(fù)面情緒綁在一起,形成身體記憶,可以抑制和消退此行為。李女士把琴琴睡前吃冰激凌和熬夜看動畫片這兩個行為與拉肚子和不許睡覺綁在了一起,讓琴琴以后只要一想到冰激凌和看動畫片就會自動產(chǎn)生難受和恐懼的感覺,只好乖乖地聽媽媽的話。
這種整治孩子的手段,近期在網(wǎng)上頗為流行,年輕的父母們美其名曰“用魔法打敗魔法”。但是,這種方法是對心理學(xué)技術(shù)的濫用,既傷害孩子,也破壞親子關(guān)系。
從本質(zhì)上看,李女士對琴琴欲擒故縱,是一種隱藏極深的隱性攻擊。很多時候,隱性攻擊的殺傷力,比直接攻擊更可怕。
顧名思義,隱性攻擊,就是當(dāng)人產(chǎn)生了攻擊沖動,卻不能或不想明說,內(nèi)心的敵意又不會憑空消失,于是在暗處使壞,讓對方吃不了兜著走。對應(yīng)李女士的行為便是:琴琴提出無理要求,李女士心里很生氣,卻不明說,而是放任琴琴犯錯,讓琴琴自食其果。
這種隱性攻擊,在所有人際關(guān)系中都會出現(xiàn),母子、母女關(guān)系也不例外。
心理學(xué)家溫尼科特認(rèn)為,所有正常的母親,都會在潛意識里恨她的孩子。理由有很多,比如:孩子打亂了媽媽的個人生活;孩子把媽媽當(dāng)成不必付酬的仆人,隨便使喚;孩子只知道索取,不心疼媽媽……然而,媽媽即便受累,還要任勞任怨地照顧孩子,同時還要擺出溫柔可親的樣子,于是,不滿、憤怒、恨意等情緒就誕生了。
如果媽媽沒有意識到,或不愿意承認(rèn)這種對孩子的恨,就會不自覺地用隱性攻擊的方式,來排解隱藏的恨意。
李女士的欲擒故縱,潛臺詞是:看,我沒有打你,也沒有罵你,甚至沒有強制你做什么,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選擇。我只是想用這種方式讓你懂得,睡覺前吃冰激凌容易生病,看動畫片不能超過半小時,這些道理你必須懂。媽媽夠尊重你吧?用心夠良苦吧?
李女士認(rèn)為自己的做法完美無缺,既懲罰了女兒,女兒吃虧后變得聽話了,自己還獲得了好媽媽的名聲,一舉三得,于是經(jīng)常用隱性攻擊的方法對付女兒。
而琴琴,明明體驗到了被羞辱、被捉弄、被欺負(fù)的痛苦和憤怒,卻無法回?fù)魷厝崤惆樽约旱膵寢?,因為媽媽做得無可挑剔。
隱性攻擊既然對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有效,家長為什么不能使用?因為隱性攻擊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親子關(guān)系有嚴(yán)重的負(fù)面影響
聽了我的分析,李女士仍不甘心:“隱性攻擊既然對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有效,家長為什么不能使用呢?”
我回答:“因為隱性攻擊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親子關(guān)系有嚴(yán)重的負(fù)面影響?!?/p>
第一,隱性攻擊會給孩子造成激烈的內(nèi)心沖突。
面對隱性攻擊,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能察覺家長的真情實感,但孩子不會明白,家長明明在生氣,為什么要微笑?為什么對自己百依百順?這種矛盾的信息一再進入孩子心中,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惶恐不安,引發(fā)激烈的內(nèi)心沖突。當(dāng)孩子發(fā)覺家長在故意陷害自己,這種被刻意傷害的感覺又會破壞對家長的依賴感,內(nèi)心沖突更嚴(yán)重。
第二,隱性攻擊會導(dǎo)致孩子攻擊自己。
心理學(xué)認(rèn)為,攻擊性如果無法指向外界,就會反噬自身。被隱性攻擊的孩子,會本能地做出反擊舉動,但家長的溫柔順從策略讓孩子感覺無懈可擊,只好把矛頭指向自己。
更要命的是,家長明明攻擊了孩子,把孩子置于痛苦、尷尬之地,卻又要做好人,裝得沒有攻擊性,孩子找不到說理的地方,只好苛責(zé)自己,痛不欲生。
第三,隱性攻擊會連累親子關(guān)系。
經(jīng)常被家長處心積慮地陷害,孩子不可能信任家長,更不可能與家長建立積極的依戀關(guān)系,親子關(guān)系堪憂。琴琴私下稱媽媽為“狼外婆”,便是親子關(guān)系不佳的明證。
一位家長問:“那么,如果孩子提出無理要求,我應(yīng)該怎樣與他溝通呢?”
我說:“家長與孩子溝通的關(guān)鍵,不是安撫孩子的情緒,而是安撫自己的情緒?!?/p>
心理學(xué)研究顯示,隱性攻擊這種行為方式大多來自代際傳遞。也就是說,對孩子發(fā)起隱性攻擊的家長,大多小時候也被家長這樣對待過。所以,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家長很生氣時,可以按以下三個步驟來與孩子交流:
第一步,展開自我對話。
家長不妨捫心自問:孩子不聽話,我小時候是否有類似行為?如果有,那個時候我是怎么被對待的?被那樣對待,我當(dāng)時是什么感受?如果可以重來,我希望被怎樣對待?
“不要小看這些問題,思考這些總是有助于我們把自己和孩子做一個區(qū)分。”我解釋,“區(qū)分究竟是孩子此刻的行為讓我生氣,還是孩子的行為激起了我曾經(jīng)的負(fù)面感受,才讓我這么生氣。如果是后者,相信你對孩子就沒有那么大的恨意了?!?/p>
第二步,多談感受少指責(zé)。
勸阻孩子的錯誤行為,家長盡量多說“我”字。比如:“睡覺前吃冰激凌,我很擔(dān)心你生病。”“我不愿意破壞規(guī)則?!薄拔液苡憛挵疽??!鄙踔林苯诱f:“我很討厭你這樣做?!奔议L這樣說話,是在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真實情緒,而不是向孩子發(fā)脾氣,是有理智的行為,為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chǔ)。
勸阻孩子的錯誤行為,家長盡量少說“你”字。比如:“你怎么這么討厭!”“你是不是想讓我死?”“你為什么就是不能讓我好過?”家長這樣說話,只會讓孩子恐懼和難過,達不到溝通的目的。
第三步,向家里其他成年人尋求幫助。
調(diào)查顯示,習(xí)慣對孩子展開隱性攻擊的媽媽,大多是孤立無援者,長期一個人帶孩子,沒有人幫助她。
媽媽不是永動機,母愛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如果媽媽不斷向孩子輸出母愛,自己卻長期得不到支持和關(guān)愛,會感覺無力,會焦慮和抑郁,更會把內(nèi)心的委屈轉(zhuǎn)化成恨,下意識地向孩子宣泄,成為隱性攻擊。所以,媽媽應(yīng)該向家里其他成年人,尤其是孩子的爸爸尋求幫助,共同承擔(dān)家庭教育義務(wù)。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