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玲 沙璐 楊雯婷
[摘?要] 以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中2000-2022年間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的核心文獻為樣本,借助R語言Bibliometrix文獻計量工具包,分析并繪制其文獻時間分布、高被引期刊、重要作者、關鍵詞聚類、關鍵詞共現(xiàn)及關鍵詞歷時變化知識圖譜,梳理發(fā)展趨勢、研究主題、研究熱點和未來趨勢。結果發(fā)現(xiàn):從發(fā)展趨勢來看,國際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呈波浪式上升發(fā)展,研究成果主要刊發(fā)在圖書館情報學、信息科學及翻譯學等領域的國際核心期刊上。研究主題及熱點主要圍繞譯者信息檢索過程和譯者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兩方面開展。其中,前者探究信息資源類型、檢索式表達和檢索結果等變量對翻譯問題解決的影響,并與機器翻譯譯后編輯等領域結合,探究不同翻譯模式下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的差異;后者探討譯者的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模式。未來研究可關注譯者個體因素對信息資源使用行為的影響,注重譯者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與評估,加強研究方法與工具的跨學科借鑒與創(chuàng)新。
[關鍵詞] 譯者;信息檢索;素養(yǎng);翻譯;可視化
[中圖分類號] ?G254.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23)04-0098-08
A Bibliometrix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 in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s of Translators(2000-2022)
WANG Xiang-ling, SHA Lu, YANG Wen-t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410082,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ocuments of translators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from 2000 to 2022 in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and with the help of the Bibliometrix toolki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ata and visualizes the network knowledge map, including the time distribution of documents, highly cited journals, important authors, keyword clusters, keyword co-occurrence and keyword diachronic chang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trends, research topics, research hotspots and future trend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research on the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of translators abroad has shown an overall upward trend, and the research papers are mainly published in the field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2) research topics and hotspots mainly focus on two aspects: translators information seeking process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 On the one hand, related studies mainly explore the impact of several variables such as information resource types, search queries, and search results on translation problem-solving, and combine them with machine translation post-editing to explore the behavioral differences under different translation modes; on the other hand, some studies investigate the teaching models for improving translators information literacy; (3) future research can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us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literacy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and 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methodologies.
Key words:translators; information seeking; literacy; translation; visualization
一?引?言
譯者的信息檢索行為(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概念源于信息科學,是指譯者利用各類信息資源開展信息查詢、選擇、判斷、利用等認知加工活動[1],其目的是滿足信息需求,解決翻譯問題,提高翻譯質(zhì)量。信息化時代,技術工具及資源使用對翻譯問題解決必不可少。網(wǎng)絡詞典和搜索引擎等在線資源為譯者提供了豐富的信息獲取渠道,在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又影響著翻譯質(zhì)量及翻譯效率[2]。此外,譯者通過檢索來獲取、評價及利用信息,亦是主動探究并建構新知識的學習過程,它涉及工具使用、思辨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等綜合素養(yǎng)[3]。因此,探究譯者在信息檢索過程中的外在行為特征及內(nèi)在心理變化,不僅能夠進一步挖掘翻譯過程中的譯者認知行為,而且對于提升譯者信息素養(yǎng)具有重要啟示,有助于引導自主性學習和探索式學習,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為本的翻譯人才培養(yǎng)理念。
當前,信息檢索行為的可視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行為研究領域,研究工具以CiteSpace和VOSviewer等為主。本文擬采用基于R語言的Bibliometrix工具包,它除了具備CiteSpace和VOSviewer等工具的可視化功能以外,還擁有強大的文獻計量統(tǒng)計算法和數(shù)據(jù)分析功能[4],有助于精準把握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概貌,厘清發(fā)展脈絡,追蹤研究前沿。鑒于此,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以Bibliometrix為數(shù)據(jù)分析工具,旨在回答以下幾個研究問題:(1)國際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的研究現(xiàn)狀;(2)國際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主題及熱點;(3)國際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的發(fā)展趨勢。
二?數(shù)據(jù)來源與分析工具
與傳統(tǒng)文獻分析路徑相比,圖情領域的科學知識圖譜以知識資源為研究對象,通過描繪可視化圖像展示科學知識的發(fā)展軌跡及內(nèi)部關系,在大量分析文獻數(shù)據(jù)、挖掘譯學知識結構和前沿動態(tài)等方面具有巨大潛力[5]。基于此,本文采用科學知識圖譜和內(nèi)容分析對國際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現(xiàn)狀及趨勢進行挖掘與歸納。其中,科學知識圖譜分析借助R語言的Bibliometrix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樣本中的關鍵詞進行統(tǒng)計;內(nèi)容分析則基于文獻題目、關鍵詞、摘要和全文內(nèi)容進行總結,歸納未來研究趨勢。
(一)數(shù)據(jù)收集與篩選
譯者信息檢索行為屬于跨學科研究,涉及信息科學、圖書館情報學和翻譯學等多個領域[6]。為確保數(shù)據(jù)樣本的全面性和權威性,本研究選用Web of Science核心數(shù)據(jù)庫集(包括SCI-EXPANDED,SSCI,A&HCI)為樣本源,以“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information searching”和“translation”為主題詞進行高級檢索,時間區(qū)間為2000-2022年(檢索日期為2022年12月28日),并將檢索記錄結果保存為全記錄與引用的BibTex文件。完成初步篩查后,對摘要和全文仔細判讀,開展二次篩選,濾除會議通知、稿約等重復和不相關的文獻。最后,邀請三位研究翻譯過程的專家對文獻進行復核與審查,最終確定文獻樣本分析數(shù)量為144篇。
(二)分析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是基于R語言的Bibliometrix軟件包。這一文獻計量分析工具由Massimo Aria團隊開發(fā),具有操作簡易、數(shù)據(jù)開源和統(tǒng)計全面等優(yōu)點。它能夠基于文獻錄入樣本數(shù)據(jù),通過特定算法對數(shù)據(jù)進行篩選和分析,建立數(shù)據(jù)矩陣以進行共引文、耦合、科學協(xié)作分析和共詞分析,從而深入挖掘文獻之間的關系[7],同時也支持數(shù)據(jù)可視化分析,生成各類知識圖譜以直觀展現(xiàn)研究領域全景及研究主題變化。與其他可視化工具相比,Bibliometrix不僅涵蓋了所有文獻計量軟件的統(tǒng)計分析功能,而且能夠?qū)⒉煌乃惴☉糜谖墨I分析中(如文本挖掘領域的因子分析等),剖析數(shù)據(jù)樣本的概念結構,從而讓文獻計量結果更加可靠且準確[4]。例如,VOSviewer只能觀看數(shù)據(jù)的最終可視化圖,而無法根據(jù)分析需求(如文獻影響力、發(fā)展動態(tài)、詞匯分析)自由選擇計算方式,導出相應結果[7]?;诖?,本文將Bibliometrix作為研究工具,借助數(shù)據(jù)可視化分析快捷方便地窺探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
三?結果與分析
本文遵循從整體到局部的分析思路,從基本概況、研究主題與熱點、未來研究三個層面探析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的研究現(xiàn)狀及研究趨勢。首先,基本概況包括文獻分布時間、高被引期刊和領域內(nèi)重要作者,旨在概括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的整體發(fā)展態(tài)勢,指明學科基礎和高影響力作者。其次,為了厘清研究選題內(nèi)容并了解研究進展,本文基于文獻關鍵詞分析,先通過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提煉研究主題,再經(jīng)由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展現(xiàn)研究熱點。最后,本文通過關鍵詞主題變化分析了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趨勢,為未來研究提供選題思路。
(一)國際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基本概況
1. 文獻分布時間
文獻分布時間能夠直觀反映出該學科在特定時間段內(nèi)的變化規(guī)律及趨勢,是分析學科研究態(tài)勢及預測未來趨勢的重要指標。圖1為2000-2022年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成果的發(fā)表時間趨勢圖。
整體而言,國際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的研究發(fā)展呈現(xiàn)波動上升的趨勢,其中2018年至2021年增長較快,文獻數(shù)量在2021年達到頂峰。從翻譯過程研究發(fā)展變化及譯者工作環(huán)境的轉變中不難究因。早期的翻譯過程研究受信息加工范式影響,通過有聲思維法(TAPs)探究譯者的翻譯策略及決策過程。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神經(jīng)科學、認知科學等研究方法與工具的應用與深入,翻譯過程研究取得較快發(fā)展[5],相關研究呈現(xiàn)出廣度化、深度化及研究角度多樣化等趨勢。在這一階段,譯者信息檢索相關研究也不再囿于主觀性數(shù)據(jù)(如TAPs),屏幕記錄及眼動儀等工具可更加完整、準確地表征信息檢索過程,為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提供了動力支持。除此之外,譯者的工作環(huán)境變化也是原因之一。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帶動了翻譯技術的突破和變革,譯者的信息資源逐漸從紙質(zhì)化轉向電子化。電子詞典、在線百科全書及搜索引擎等信息資源成為譯者問題解決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斷凸顯[8],也進一步引起了學者的研究興趣。從文獻數(shù)量的變化趨勢可知,譯者信息檢索行為作為翻譯過程研究中的重要一環(huán),近年來不斷受到學者重視,文獻較前幾年的平均數(shù)量增加了近一倍,說明相關研究隨著技術的發(fā)展逐漸成為翻譯研究熱點。
2. 高被引期刊
期刊是研究成果的載體,分析高被引期刊能夠知悉相關研究所在的學科領域,追蹤文獻在不同類別期刊中的影響力。因此,基于高被引期刊占比圖(見圖2),本文主要從期刊領域及共被引量兩部分梳理樣本數(shù)據(jù)。
如圖2所示,在載文量較高的國際核心期刊中,被引頻次較高的期刊有Journal of Documentation、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及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等信息科學和圖書館情報學領域的期刊,其引用量占總統(tǒng)計量約69%。翻譯類期刊中,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及Perspectives的引用率較高,引用量占總統(tǒng)計量約20%。在以上高被引期刊中,值得關注的是創(chuàng)刊于1945年的Journal of Documentation。該雜志是圖書館與信息科學領域的重要國際期刊,收錄各類與信息科學相關的跨學科研究成果,不僅涉及信息行為研究,而且對信息素養(yǎng)等應用型成果較為青睞。因此相關研究者在關注翻譯學期刊的同時,也可以將視野擴大到其他相關學科期刊上。
由以上分析可知,當前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成果主要發(fā)表于信息科學、圖書館情報學和翻譯學等領域期刊,并未集中在某類固定的專業(yè)期刊上。這一方面體現(xiàn)出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的綜合性和融通性,其學科交叉性質(zhì)特征明顯;另一方面也揭示出該研究主題相關的國際期刊分布跨度較大、涉及面廣,引起了信息科學、圖書館情報學等多個研究領域的關注,學科之間相互交叉為研究成果產(chǎn)出奠定了重要基礎。
3. 重要作者分析
分析某一研究領域的重要作者,不僅可以了解其相關研究主題及成果,而且還能掌握該領域的研究動向[9]。因此,我們選用被引頻次較高(≥15)的前四位學者進行綜合分析,如表1所示。
進一步分析文獻內(nèi)容發(fā)現(xiàn),高被引作者的研究主題主要分為譯者信息素養(yǎng)研究和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兩個方面,研究對象涉及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譯者及職業(yè)譯者等。首先,Maria Pinto和Dora Sales的主要研究領域為譯者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及其評估方式。兩位學者基于翻譯能力相關理論,提出了譯者信息素養(yǎng)概念,并從知識、技術、資源和過程四個層級出發(fā)構建了譯者信息素養(yǎng)模型(INFORLITRANS)[10,11]。另外兩位主張培養(yǎng)譯者信息素養(yǎng)的學者是Gary Massey 和 Maureen Ehrensberger-Dow。在其研究中,兩位學者從翻譯實證研究出發(fā),通過數(shù)據(jù)之間的多元互證,分析職業(yè)譯者和新手譯者在信息行為上的表現(xiàn)差異,強調(diào)譯者資源獲取能力在職業(yè)工作上的重要地位[12]。其次,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中,White等人從實證的角度,以信息科學領域的信息行為模型為理論基礎,分析了影響職業(yè)譯者信息資源選擇行為的多種影響因素,包括翻譯任務、信息需求、資源類型等[13]。這項研究對譯者信息資源類型及相關影響因素進行了較好的歸納,為后續(xù)研究者提供了思路和理據(jù)。此外,Hirci基于翻譯問題解決理論,借助擊鍵記錄工具(Translog)、有聲思維及訪談等研究工具,強調(diào)電子信息資源能有效提高翻譯質(zhì)量及文本接受度(acceptability),為翻譯問題解決提供較大的幫助[14]。但是學生譯者在使用資源的過程中缺乏批判性思維,鮮有受試查證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實性。因此,在譯者培訓的過程中,翻譯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資源的評估能力。由此可見,譯者信息檢索行為是翻譯問題解決的重要一環(huán),既涉及不同身份譯者的行為表現(xiàn),又與翻譯教學息息相關。以上四位高被引作者的研究成果為進一步深入分析譯者信息檢索行為過程提供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論依據(jù)。
(二)國際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主題與熱點
關鍵詞是文獻核心內(nèi)容的凝練,掌握高頻關鍵詞、構建關鍵詞聚類及共現(xiàn)網(wǎng)絡能夠挖掘文章之間的內(nèi)部聯(lián)系和主題內(nèi)容,從而把握某領域的研究主題與熱點。本文使用的Bibliometrix軟件包具備獨特的關鍵詞聚類和共現(xiàn)分析功能,有助于深入探討這一領域的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和研究結論,同時展望未來研究趨勢,可為同行研究者提供重要參考。
1. 關鍵詞聚類圖譜
Bibliometrix通過多元對應分析方法(MCA)及K均值聚類法對分類數(shù)據(jù)進行數(shù)值分析,并根據(jù)關鍵詞節(jié)點位置及維度分布來統(tǒng)計聚類,從而展現(xiàn)該領域的研究主題[4]。因此,本文使用如下命令繪制關鍵詞聚類圖譜,CS<-Conceptual structure(M, field= “ID”, method = “MCA”, min Degree= 19, k. max= 4,stemming =FALSE,label size = 13),結果如圖3所示。
圖3顯示該領域研究的三大重要聚類群組,其中聚類Ⅰ(導圖圖標為▲)的研究主題為學生譯者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涉及信息(information)、教育(education)、翻譯(translation)、知識(knowledge)等關鍵詞。在這一聚類下,研究者們圍繞翻譯技術教育,以翻譯能力模型為理論基礎,分析信息技術知識習得及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在譯者培訓中的重要性。例如,Gough認為,職業(yè)譯者需要具備有效利用工具獲取信息、利用信息和評價信息的能力,這對于今后適應行業(yè)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15]。Sales進一步指出,信息時代下的翻譯教育離不開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形成與高效使用信息資源緊密相關[3]。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既須關注工具技能教學,又要注重技術思維培養(yǎng),才能更好地促進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實現(xiàn)個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聚類Ⅱ(導圖圖標為■)針對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特征,主要關鍵詞有檢索(seeking)、需求(needs)、行為(behavior)、技術(technology)、模式(patterns)等。該聚類群組顯示了這一領域中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論(含研究工具和方法等)相互結合的主要特點。結合文獻的摘要及內(nèi)容進一步分析可知,研究者們主要基于信息加工理論及翻譯認知研究相關理論,從兩方面探究譯者的行為特征:一是通過屏幕記錄及問卷調(diào)查等工具,探究譯者信息資源行為表現(xiàn)及影響因素,包括檢索需求、檢索式表達、檢索策略等,進而總結出譯者檢索行為模式。例如,Sycz-Opoń針對法律翻譯中的檢索需求、網(wǎng)絡資源使用、檢索式及檢索滿意度,綜合分析104名學生譯者的檢索行為,總結出學生譯者對雙語詞典的依賴較大,主要將其用于解決詞匯問題,同時在檢索過程中表現(xiàn)出一定的猶豫、遲疑和過度依賴外部資源等特征[1]。二是借助擊鍵記錄和眼動儀等認知研究工具,來觀測譯者檢索行為受翻譯過程中哪些因素的影響。例如Hvelplund分析了職業(yè)譯者在信息檢索過程中的眼動數(shù)據(jù),結果表明信息資源不僅在草擬階段能夠幫助譯者理解源語文本,而且在修訂階段支持對目的語文本的加工[16]。由這一系列研究可知,目前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既包含整體研究,即從譯者信息檢索過程的階段入手,觀測各階段的行為表現(xiàn),又關注具體因素對其行為表現(xiàn)的影響,研究內(nèi)容由表及里、由淺到深,逐漸精細化、深入化。
聚類Ⅲ(導圖圖標為●)所涵蓋的關鍵詞較多,也反映出該主題研究內(nèi)容較為豐富。在這一聚類下,研究者們將譯者培養(yǎng)與譯者信息檢索過程進行結合,即從翻譯過程研究的角度探究譯者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主題詞包括信息檢索過程(information retrieval/queries)、檢索資源種類(machine translation/corpus)、翻譯能力培養(yǎng)(competence/literacy)等。進一步結合內(nèi)容分析可知,在這類議題中,研究者們不僅在翻譯教學中充分使用過程性工具收集課堂數(shù)據(jù),為翻譯教學實踐提供指導[17];而且在行為過程數(shù)據(jù)的分析與討論上也充分結合教學實踐,如Olalla-Soler借助屏幕記錄工具分析本科一年級到四年級翻譯學生的信息檢索行為差異,并與職業(yè)譯者進行對比,從中總結教學實踐中的不足[18]。將譯者培養(yǎng)與譯者信息檢索過程結合,不僅拓寬了翻譯教學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而且借助行為數(shù)據(jù)反思翻譯教學的不足,為今后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模式的實施與評估提供指導與借鑒。
2. 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
關鍵詞共現(xiàn)通過提取文獻高頻關鍵詞,形成共詞網(wǎng)絡以展現(xiàn)研究領域熱點,追蹤研究動向[5]。因此,我們使用如下命令構建并繪制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Net Matrix<-biblio Network(M, analysis= “co-occurrences”), network= “Keywords”, sep=“;”)][net= network Plot ( Net Matrix, n = 20,Title = “ Keyword Co-occurrences”, type = “kamada”, size = TRUE)],結果如圖4所示。
在知識圖譜中,每一個節(jié)點代表一個關鍵詞。圖中節(jié)點的字號大小表示中心度,字號越大,該關鍵詞出現(xiàn)的頻率越高,中心度越高,影響越大。由圖4可知,translation位于整個圖譜的核心位置,節(jié)點最大,影響力最強。其次,在這一關鍵詞周圍,還出現(xiàn)了其他中心度較高的詞,如translation competence,translation problems,translator training,information literacy,quasi-experimental,machine translation等,這些詞匯在樣本中出現(xiàn)頻次也較高,表明近年來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主要關注譯者培訓、翻譯能力、信息素養(yǎng)及機器翻譯等方面??v觀以上關鍵詞、結合文獻內(nèi)容分析可知,2000年以來,國際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熱點主要包括譯者行為特征分析和譯者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兩個層面。前者主要從譯者的問題解決過程出發(fā),涉及檢索需求、資源類型等變量,并與機器翻譯、文化翻譯、法律翻譯等選題相聯(lián)系;而后者主要從譯者信息素養(yǎng)出發(fā),探究技術能力的習得與評估。該領域的研究方法以準實驗研究為主,借鑒了認知心理學、信息科學與圖書情報學等領域的研究工具,如擊鍵記錄、屏幕記錄及眼動儀等,具有較為明顯的跨學科性質(zhì)。
綜上可知,當前國際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體現(xiàn)出以問題驅(qū)動、實證為先的特征,其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均呈現(xiàn)出學科的交叉性與綜合性等特點。在研究內(nèi)容上,該領域前沿熱點集中在譯者信息素養(yǎng)和譯者信息檢索行為過程兩方面。前者主要從翻譯能力理論出發(fā),探索譯者信息素養(yǎng)構成要素及其重要性;后者主要從翻譯實證研究的角度,借用一系列認知研究工具,重點探討譯者在信息檢索過程中的心理認知機制,以及影響信息檢索行為的內(nèi)部和外部因素。在研究方法上,譯者信息素養(yǎng)研究以思辨研究為主,關注譯者信息素養(yǎng)的概念界定和要素分析,僅有少量實證研究應用量化工具收集學生的檢索行為數(shù)據(jù)。而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以實證研究為主,注重采用量化數(shù)據(jù)分析譯者檢索過程的心理機制,缺乏對質(zhì)化數(shù)據(jù)的深入挖掘,存在理論研究滯后、重量化而輕質(zhì)化等問題。
(三)國際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趨勢分析
為了進一步了解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的研究趨勢,本文使用Biblioshiny程序繪制了高頻關鍵詞變化趨勢圖。Biblioshiny是基于R語言的shiny數(shù)據(jù)包,“對Bibliometrix的核心代碼進行了封裝,創(chuàng)建了一個基于網(wǎng)頁的數(shù)據(jù)分析框架”[19]36。該數(shù)據(jù)包更新了一些新的分析功能,并簡化了R語言分析程序,從而能夠更加簡便快捷地得到數(shù)據(jù)結果。本研究利用Biblioshiny程序包,統(tǒng)計文獻樣本中的關鍵詞,繪制研究主題變化趨勢圖。
由圖5可知,2006-2014年期間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由于剛起步,研究內(nèi)容主要從信息檢索行為表現(xiàn)及其內(nèi)部影響因素出發(fā),包含檢索(seeking)、工作記憶(working-memory)、需求(need)、經(jīng)驗(experience)等關鍵詞。2010年以來,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技術驅(qū)動下的翻譯行業(yè)也正在改變傳統(tǒng)的翻譯工作模式,通過人機交互實現(xiàn)效率提升,研究視角逐漸轉向譯者的決策行為(decision-making)、翻譯表現(xiàn)(performance)和能力習得(acquisition)等外部影響因素。
縱觀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及其實踐運用,當前研究主要圍繞譯者信息檢索行為和譯者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兩方面內(nèi)容展開,兩者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一方面,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屬于翻譯認知研究的重要分支,主要揭示譯者在信息檢索過程中的認知心理、行為決策及影響因素。其研究成果對于凸顯譯者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提供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法具有重要啟示。另一方面,譯者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對于滿足譯者信息需求、提高信息檢索效率、促進翻譯質(zhì)量提升具有重要幫助。基于此,本文認為未來研究可從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兩個維度進行拓展延伸:
(1)加強人機交互環(huán)境下譯者信息檢索行為分析。根據(jù)關鍵詞聚類圖譜分析結果,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主要以檢索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如檢索需求、檢索資源類型及檢索滿意度)為因變量展開研究。在人工智能時代,“人機協(xié)同”模式深刻影響著個體思維認知和決策行為[20]。以機器翻譯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已經(jīng)改變了譯者的工作方式,機器翻譯譯后編輯(machine translation and post-editing)成為新的職業(yè)譯者工作模式[21]。因此,將機器翻譯譯后編輯行為納入研究范圍,對比在不同翻譯工作模式下的信息資源搜索行為,對于今后翻譯技術的優(yōu)化及應用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此外,檢索過程不僅涉及問題識別、需求定義和信息判別等檢索行為,而且與情緒等個體因素息息相關。未來研究可以通過探索自我效能感、焦慮、態(tài)度等個體因素對檢索過程的影響,深入挖掘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為將來翻譯技術教學提供借鑒。
(2)高校翻譯人才教育應注重譯者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根據(jù)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分析結果,譯者信息素養(yǎng)與信息檢索過程研究緊密相關,但相關教學實踐缺乏信息價值判斷、批判性思維等方面的引導[22]。因此,在今后研究中,教師應當既關注學生技術工具使用能力,又需重點培養(yǎng)其獲取信息、評價信息等技術思維能力。例如,翻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屏幕記錄、電子檔案袋等過程性記錄工具,要求學生記錄檢索過程表現(xiàn),反思信息檢索過程的有效性,增強其批判性思維[23]。此外,協(xié)作式學習網(wǎng)絡共同體的構建對于譯者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也具有重要意義。學生能夠通過社交媒體與其他信息技術工具,和同伴、教師及客戶等人員進行交流互動,彌補自身專業(yè)知識的不足,增進學習自信心和團隊合作能力,從而提高檢索效率,進一步提升信息素養(yǎng)。
(3)加強研究方法與工具的借鑒與創(chuàng)新。根據(jù)高被引期刊和重要作者分析可知,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具有較強的學科交叉性質(zhì),傳統(tǒng)的基于單一學科的研究方法已無法滿足翻譯過程的研究需求,只有借鑒臨近學科研究范式,吸收多學科的優(yōu)秀研究成果才能進一步提高研究質(zhì)量。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主要以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為基礎,通過應用擊鍵記錄、屏幕記錄、眼動儀等工具來記錄譯者的翻譯過程行為數(shù)據(jù)。盡管已有學者綜合不同量化研究工具開展相關研究,但仍需加強質(zhì)性數(shù)據(jù)分析,深入挖掘譯者認知心理機制,進一步提高實證研究深度。因此,未來可采用多元數(shù)據(jù)分析模式,將量化數(shù)據(jù)和質(zhì)化數(shù)據(jù)進行驗證,加強不同研究方法的交叉應用,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客觀性及可靠性,使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更具創(chuàng)新力。
四?結?語
本文利用R語言中的Bibliometrix文獻計量程序包,對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中關于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的核心論文進行了文獻年度分布、高被引期刊、重要作者、關鍵詞聚類、關鍵詞共現(xiàn)及研究主題變化知識圖譜分析,全景展示了2000年以來國際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領域的發(fā)展動態(tài)。總體而言,國際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呈現(xiàn)逐年上升的變化趨勢,研究領域之間相互融合與滲透。在研究內(nèi)容上,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主要分為兩大主題,一是針對譯者檢索過程,以檢索需求、資源類型和檢索結果等因素為變量,探究影響譯者檢索過程的不同因素;二是針對譯者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從能力定義出發(fā),探究信息檢索行為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凸顯信息素養(yǎng)對譯者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在研究方法上,目前研究主要借助認知心理學的實驗方法,將個體認知因素與翻譯過程相聯(lián)系,揭示譯者在信息檢索過程中的行為表現(xiàn)。
通過對國際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分析,本文認為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正朝著綜合性、創(chuàng)新性和動態(tài)性方向發(fā)展?,F(xiàn)有成果已為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但也存在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不平衡、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性和可靠性不足等問題?;诖耍磥碜g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可進一步借鑒其他學科優(yōu)秀的理論成果,結合翻譯研究特色,形成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的理論框架,從而豐富和發(fā)展翻譯認知研究理論體系,促進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此外,今后相關研究還應當以國際前沿熱點和最新成果為引領和啟發(fā),從多學科融合的角度積極探索研究創(chuàng)新路徑,重點探索混合研究法的應用,提倡不同研究范式的相輔相成,以全面加強譯者信息檢索行為研究的準確性和深入性。
[參?考?文?獻]
〖HJ*5〗[1]?Sycz-Opoń J.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ur of translation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Silesia during legal translation-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2019(2):152-176.
[2]?Sha L, Wang X L, Ma S Y.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line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translation performance among translation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translation self-efficacy[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2,(13):1-11.
[3]?Sales D.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views on information competence:an exploratory qualitative study from the Spanish context[J/OL].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17[2023-05-11].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9610006231164147.
[4]?Aria M, Cuccurullo C. Bibliometrix: an R-tool for comprehensive science mapping analysis[J].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2017(4):959-975.
[5]?王湘玲, 王立陽. 國際翻譯過程研究前沿動態(tài)的可視化分析(2001—2020)[J]. 上海翻譯, 2022(4):17-22.
[6]?Raído V E. Translation and web searching[M]. New York/London:Routledge, 2014.
[7]?Dervi H. Bibliometric analysis using Bibliometrix an R Package[J]. Journal of Scientometric Research, 2019(3):156-160.
[8]?Hvelplund K T. Translators use of digital resources during translation[J]. HERMES-Journal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in Business, 2017(56):71-87.
[9]?楊艷霞, 王湘玲. 中外機譯應用研究的可視化分析(1998—2018)[J]. 上海翻譯, 2019(5):33-39+95.
[10]Pinto M, Sales D. INFOLITRANS: a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competence for translators[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08(3):413-437.
[11]Sales D, Pinto M. The professional translator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perceptions and needs[J].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4):246-260.
[12]Massey G, Ehrensberger-Dow M. Investigat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a growing priority in translation studies[J].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2011(2):193-211.
[13]White M D, Matteson M, Abels E G. Beyond dictionaries: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behavior of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08(4):576-601.
[14]Hirci N. Electronic reference resources for translators: implications for productivity and translation quality[J]. 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2012(2):219-236.
[15]Gough J. Developing translation-oriented research competenc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J]. 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2019(3):342-359.
[16]Hvelplund K T. Digital resourc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ttention, cognitive effort and processing flow[J]. Perspectives, 2019(4):510-524.
[17]Angelone E. The impact of screen recording as a diagnostic process protocol on inter-rater consistency in translation assessment[J]. The 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lation, 2020(34):32-50.
[18]Olalla-Soler C. Using electron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solve cultural translation problems[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18(6):1293-1317.
[19]李昊. 國際科研評價研究的科學計量及可視化分析——基于Biblioshiny程序[J].圖書情報導刊, 2018(12):36-44.
[20]馮雯璐, 白紫冉, 喬羽. 智能傳播趨勢下的人機關系及其倫理審視[J].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3):154-160.
[21]王湘玲, 賈艷芳. 21世紀國外機器翻譯譯后編輯實證研究[J].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2):82-87.
[22]Cui Y X, Zheng B H. Consultation behaviour with online resource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n eye-tracking, screen-recording and retrospective study[J]. Perspectives, 2021(5):740-760.
[23]王湘玲,沙璐.基于動態(tài)評價理論的翻譯技術教學評價模式構建[J]. 外語界, 2021(5):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