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蘭特莊園(Villa Lant)是由維尼奧拉設計的一座具有巴洛克典型風格的意大利臺地園,與埃斯特莊園(Villa DEste)、法爾耐斯莊園(Villa Farnese)并稱文藝復興中期的三大名園,蘭特莊園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其充滿故事及象征設計構思的水景。文章首先基于莊園歷史發(fā)生論與歷史語境論探討在文藝復興中期即15世紀末期的歷史時代背景、羅馬自然環(huán)境和自然地物,以及西方自古形成的自然觀與美學思想,并總結在該歷史語境下產(chǎn)生的設計理念與設計方法,即窺窗心理與線性透視法。其次從水景節(jié)點特征以及水景與莊園整體關系這兩個層次分析意大利蘭特莊園7個水景節(jié)點,剖析蘭特莊園7個水景節(jié)點本身的水景形態(tài)空間狀態(tài)特征以及水景節(jié)點串聯(lián)后共同形成的視覺軸線、敘事隱喻以及體驗動線,得出蘭特莊園設計水景時所運用的方式方法,并提煉其象征意義。文章探索蘭特莊園水景空間設計手法及其背后的象征意義,對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園林景觀要素專題研究,以及時代文化思想對園林設計產(chǎn)生的影響研究具有補充作用。
關鍵詞:意大利園林;蘭特莊園;水景;象征;文藝復興
中圖分類號:TU98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5-0-03
0 引言
文藝復興中期,臺地園水景設計思想已經(jīng)十分成熟,理水不僅注重水景與周圍環(huán)境的融合,還對水景的動靜對比有諸多巧思,并賦予水景獨特的象征意義。蘭特莊園(Villa Lant)與埃斯特莊園(Villa D'Este)、法爾耐斯莊園(Villa Farnese)并稱文藝復興中期的三大名園,與埃斯特莊園相比,蘭特莊園在水景的使用與處理上更為精良,在寓言式的蘭特莊園中,每個噴泉都講述了一個故事[1]。下文從水景設計的方式方法和水景的象征意義這兩個層面探討蘭特莊園水景象征性問題。
1 歷史發(fā)生論與歷史語境論
1.1 歷史時代背景
15世紀末,佛羅倫薩經(jīng)濟衰退且遭到法國入侵,社會動蕩不安,文藝復興運動中心逐漸轉移到羅馬。園林是一種展示力量、智慧、秩序、美和榮耀的政治舞臺[2]。當時掌握羅馬權力最大的主教為了競爭教皇的位置,紛紛造園。
1.2 自然環(huán)境特征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臺地園建造離不開意大利宜人的氣候、肥沃的土壤以及物種多樣性。天然的山地條件、茂盛的樹木以及優(yōu)質(zhì)的水源,都為園林的建造提供了天然的條件,也是創(chuàng)造水景、涵養(yǎng)水景文化的基礎。
1.3 自然觀與美學
在西方的自然觀與美學中,始終有一條意識形態(tài)主線貫穿其中,意圖對自然進行馴化,因此西方在園林設計中十分重視軸線等理性秩序,水景建設也遵循這種思想,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進行限定,以雕塑作為關鍵線索表達軸線上的不同主題。
2 設計理念的選擇與方式
窺窗心理與線性透視法的流行,使水景成了視覺效果塑造的重點,其也是莊園視覺焦點、游徑引導關鍵、故事串聯(lián)的主題,自然被賦予了多重象征意義。
2.1 窺窗心理
孫天正對歐洲15—19世紀的風景園林與城市景觀中體現(xiàn)的觀看方式進行研究,認為15、16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園林為“窺探性凝視”類型[3]。在造園、賞園人的“窺窗心理”下,人們希望在一個明確肯定人類主宰地位的場所中觀望大自然。
2.2 線性透視法的運用
極致水景的塑造和水利、機械等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是分不開的,但統(tǒng)領其的關鍵是線性透視法的運用。線性透視法則在文藝復興時期被提出,講究通過幾何圖示的手段,引導人們定點、定向地觀看固定空間。
3 蘭特莊園的水景
3.1 蘭特莊園及水景概況
蘭特莊園位于意大利羅馬維特爾博城東南方的巴涅亞小鎮(zhèn)中,是16世紀中葉建造的最完整的莊園。莊園由建筑師維尼奧拉設計,被維特爾博城贈給了甘巴拉。莊園呈長方形,寬76米,長244米。整個園林有4個露臺,高差5米。蘭特莊園靈活地利用相鄰梯田的高差,打造出兩種不同風格的落水景觀,主要包括7處水景節(jié)點(見圖1),兼具文藝復興時期建筑的均衡、大度和巴洛克式的夸張風格。
3.2 水景節(jié)點特征分析
莊園中7處主要水景節(jié)點分別為洪水噴泉、海豚噴泉、鏈式水階梯、河神噴泉、水餐桌、燈泉、星泉。下文分別分析其布局、形式、狀態(tài)、空間特征(見表1)。
3.3 水景與莊園整體關系
3.3.1 水景與莊園視覺軸線
整個莊園在平面構圖上遵循規(guī)則對稱的設計原則,由中央的主軸線串聯(lián)各景點,與臺地結合構成相互銜接的空間序列。莊園在遵循常規(guī)軸線設計規(guī)律的基礎上,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條“水上軸線”,利用4個臺地形成的高差通過路徑安排使人們能夠感受軸線中空間和水流變化所帶來的強烈視覺沖擊[4]。水景在中軸線上配合著臺地進深和地形塑造,在花園游歷中不斷出現(xiàn)、隱藏、再現(xiàn),體現(xiàn)出一種小心而隱秘的“窺探性凝視”。海豚噴泉作為軸線焦點,是具有代表性的點狀水景節(jié)點,體現(xiàn)了定點加定向的“窺探性凝視”的經(jīng)典風景營建手法。以鏈式水階梯為代表的線狀水景節(jié)點,作為軸線的指引,配合起伏的臺地,花園穩(wěn)定的立面逐漸呈現(xiàn),延展空間進深。
3.3.2 水景與園主敘事
在園林場景中融入神話寓言、歷史題材和文學故事等,能增強空間的趣味性與戲劇性。蘭特莊園水景運用蒙太奇設計手法,使每個臺層成為一個場景片段,與雕塑結合體現(xiàn)一系列古代文學隱喻與園主個人思想,最后伴隨游徑形成一個個相互串聯(lián)的場景序列(見表2)。
3.3.3 水景與莊園動線
莊園以游覽路徑為縱軸線,水景設計通過噴泉的視覺遮掩、水流瀑布的聲音誘導,引導人們沿著既定的路徑前進,并對莊園的后續(xù)景觀空間懷有期待,同時巧妙利用這種情緒達到暗示的效果。莊園每一個水景節(jié)點都利用空間的壓縮、遮擋、開闊等變化來實現(xiàn)整體動線的連續(xù)性,通過一系列的運動體驗強調(diào)不同空間序列帶來的視覺體驗(見表3)。
4 水景的象征意義
4.1 自然的主體意識——美的意識與藝術創(chuàng)造性
莊園從人工到自然的過渡,是意大利古典園林中人類意識與自然融合的罕見體現(xiàn),莊園水景節(jié)點由矩形的水池、圓形的噴泉逐漸變?yōu)榍€的水渠以及盡頭被植物包裹的水源,體現(xiàn)了自然的主體意識。
4.2 甘巴拉個人政治舞臺——贊美性
莊園是一種展示力量、智慧、秩序、美和榮耀的政治舞臺。其通過八爪魚、河神、海豚等和水息息相關的動物要素,以及洪水、小溪、大海等抽象形態(tài)要素,結合神話寓言、歷史題材表達了對莊園主人甘巴拉的贊美。
4.3 西方傳統(tǒng)美學觀——“數(shù)”理性
莊園的水景設計做到了方圓結合,每個平臺都有一個基于圓圈的噴泉。雖然在文藝復興運動中人們重新發(fā)現(xiàn)了自然美,承認自然是可以被欣賞的,但是在藝術創(chuàng)造上還是遵循理式,并在藝術設計中將其反映出來[5]。從莊園的設計中可看出對“藝術模仿自然”的強調(diào),以及建立在秩序、對稱和比例概念之上的美的“數(shù)”理理論設計理念,且二者相互承接。因此,莊園水景中各種水的形態(tài)也就是具有“數(shù)”理形式的“自然”[6]。
4.4 復雜而矛盾的自然觀——窺探性
任何個人的觀看都不是純粹自我行為的生理和心理過程,而是一種強烈的傾向和先驗的概念化,這種觀看方式是特定時代社會建構的結果。景作為透視構圖的要素之一,是強化透視、定點、定向的“穿透凝視”的經(jīng)典景觀營造手法之一。人們對自然有復雜而矛盾的看法,因此人們需要一個清楚顯示人類統(tǒng)治地位的地方,莊園作為建筑與周圍自然山林的過渡紐帶,體現(xiàn)著這一時代的精神追求。
5 結語
本文探討蘭特莊園水景象征性問題,兼有對水景設計方式方法和水景象征意義這兩個層面的解讀。蘭特莊園7個不同的水景節(jié)點在形態(tài)形式上各具特色并相互串聯(lián),形成了獨特的視覺軸線、敘事景觀及動線體驗,從這些水景設計上可以提煉出美的意識與藝術創(chuàng)造性、贊美性、“數(shù)”理性、窺探性這四個象征意義。蘭特莊園極具特色的水景節(jié)點是意大利文藝復興中期精英群體意識、普遍價值的體現(xiàn),也是園主人和設計師自我個體意識的彰顯。
參考文獻:
[1] 王南希,董璁.意大利手法主義時期三座花園的對比研究[J].中國園林,2014(4):114-119.
[2] 彭雪.意大利文藝復興別墅園林聲景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5.
[3] 孫天正,李露.變換的凝視:試論歐洲15—19世紀風景園林的觀看之道[J].中國園林,2012(3):42-48.
[4] 黃盈.蘭特莊園空間序列研究[J].美與時代,2013(1):62-64.
[5] 黃兵. 16—18世紀歐洲園林人與自然關系的再審視[D].天津:天津大學,2012.
[6] 沈潔,王向榮.風景園林價值觀之思辨[J].中國園林,2015(6):40-44.
作者簡介:潘思羽(1998—),女,四川成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