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多悲劇英雄,但悲劇亦有多樣性。有人路逢奸佞,慘遭迫害;也有人作繭自縛,關(guān)鍵時刻“挺”不住,把一盤棋走成死局、敗局。楊志就是后者中的代表。
楊志乃三代將門之后,應過武舉,做過制使。這樣的出身和履歷,是國家儲備的將才,功夫自不必說,綜合素質(zhì)擺在那里。但楊志有致命的短板——每遇緊要事,第一反應總是“跑路”。
楊志等十位制使去太湖邊搬運花石綱,唯他一人因風浪翻船,失了花石綱。同去九位皆回京復命,他卻逃去別處避難。這里雖有運氣不好的成分,但實踐證明,跑路肯定不是最好的選擇。
其實朝廷并未失察,弄清原委后,很快赦宥了他的罪名。后來楊志想再補制使職役,朝廷鑒于他的表現(xiàn),當然有所顧慮。而楊志不但不反省,還懷恨在心。
朝廷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的,楊志后來押送生辰綱失敗,又一次跑路了。他曾想自殺(這是一種更徹底的逃跑),又覺得不值。對于同行的十四個人,楊志沒有做任何安排,只罵他們連累自己,就下崗而逃了。
那么楊志到底還有沒有別的選擇?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他可以追。十一擔金銀珠寶,百斤的擔子,對方只有七個人,要飛快地運走銷贓,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楊志手下有十四個人,快馬加鞭,分頭去追,不失為一種選擇。
其次,對方在撤離過程中總會留下蛛絲馬跡,搜集好這些有用的線索和情報,可以報送給官府。生辰綱是梁中書給岳父蔡太師的禮物,去年已經(jīng)丟失過一次,上面不滿意,下面辦案人員有壓力。在誰的地盤上丟的,誰就可能丟烏紗帽,能不著急?事實也是如此,濟州府尹很有壓力,馬上通過線人查到了晁蓋、白勝等人。
再者,官府對流動人口是嚴格控制的,來歷不明的生意人,無論他是販棗子的還是賣酒的,只要路過,必有登記。楊志只需用最常規(guī)的破案手段,就可以查到賊人。
可楊志偏偏一走了之。他這么一走,還帶來一個惡果。本來,楊志只要堅守,他手下的十四個人就不敢妄動。而現(xiàn)在,這十四人為了自保,便誣陷楊志事先與賊人勾結(jié)。他們未必是大奸大惡,但楊志的行為喚起了他們的邪念。
領(lǐng)命,習慣性逃跑,關(guān)鍵時刻掉鏈子,再遭誣陷……楊志的命運陷入了一個怪圈,其結(jié)果也可想而知。
(摘自《特別關(guān)注》 閆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