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愛紅,王學軍,蘇宗義,高都,張振國(大連市皮膚病醫(yī)院檢驗科,遼寧大連116021)
過敏性疾病包括一組遺傳異質(zhì)的免疫介導疾病,其中以IgE介導的過敏性疾病為最常見,包括哮喘、鼻炎、嚴重過敏反應(yīng)、藥物過敏、食物過敏、濕疹、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等。過敏性疾病的發(fā)病機制涉及環(huán)境、免疫、基因等多種因素[1],大部分病例經(jīng)臨床診斷、經(jīng)驗性治療和回避過敏原,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2]。過敏原特異性IgE(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sIgE)檢測是診斷和防治過敏性疾病的重要依據(jù)。血清sIgE抗體測定的敏感性與用于呼吸道和食物過敏的皮膚點刺試驗(skin prick test,SPT)敏感性相當,而與用于藥物和毒液過敏診斷的SPT敏感性互補[3]。
本研究通過觀察2021年大連地區(qū)4 586例過敏性疾病患者血清sIgE的體外檢測結(jié)果,分析大連地區(qū)過敏原的分布特點,為臨床診斷提供信息,從而指導患者減少過敏原暴露的機會,降低過敏性疾病的復發(fā)率。
1.1研究對象 選取2021年在大連市皮膚病醫(yī)院就診的4 586例過敏性疾病患者,其中男性1 878例(40.9%),女性2 708例(59.0%),<15歲組1 324例(28.8%),15~30歲組651例(14.2%),31~50歲組1 129例(24.6%),>50歲組1 482例(32.3%)。本研究中最常見的過敏性疾病為蕁麻疹,有1 421例(30.9%),其次是濕疹1 339例(29.2%),特應(yīng)性皮炎有666例(14.5%)。所有患者檢測前3天內(nèi)未系統(tǒng)使用過抗組胺藥物、糖皮質(zhì)激素進行治療。
1.2主要儀器與試劑 EUROBlotMaster Ⅱ全自動免疫印跡儀及配套吸入性及食物性過敏原特異性IgE抗體檢測試劑盒(歐蒙公司)。
1.3指標檢測與結(jié)果判讀 采集研究對象靜脈血5 mL于含分離凝膠的真空采血管,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檢測。采用免疫印跡法體外半定量檢測血清中柳樹/楊樹/榆樹、普通豚草、艾蒿、屋塵螨/粉塵螨、屋塵、貓毛、狗上皮、蟑螂、點青霉/分枝孢霉/煙曲霉/交鏈孢霉、葎草、雞蛋白、牛奶、花生、黃豆、牛肉、羊肉、鱈魚/龍蝦/扇貝、蝦、蟹共19種sIgE。所有操作均按照儀器和試劑使用說明書要求嚴格進行。
根據(jù)試劑盒提供的判讀判讀標準,用EUROLineScan系統(tǒng)進行過敏原分級及含量判讀。0級(濃度<0.35 kU/L),表示未檢出特異性抗體;1級(0.35 kU/L≤sIgE<0.7 kU/L),表示極低抗體滴度,通常沒有臨床癥狀,但比較敏感;2級(0.7 kU/L≤sIgE<3.5 kU/L),表示低抗體滴度,如果在該類別的上限,則通常有臨床癥狀;3級(3.5 kU/L≤sIgE<17.5 kU/L),表示特異性抗體滴度明顯,通常出現(xiàn)臨床癥狀;4級(17.5 kU/L≤sIgE<50 kU/L),表示高滴度的特異性抗體,總是出現(xiàn)臨床癥狀;5級(50 kU/L≤sIgE<100 kU/L),6級(sIgE≥100 kU/L),均提示特異性抗體滴度很高。
1.4統(tǒng)計學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 2010統(tǒng)計sIgE的陽性例數(shù)和各種過敏原的陽性率情況,再根據(jù)年齡組和月份等分別統(tǒng)計過敏原陽性率和變化趨勢。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兩組間差異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多組間差異采用Kruskal-WallisH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組間差異采用卡方檢驗(理論頻數(shù)出現(xiàn)<5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校準),兩兩比較采用Bon-ferroni法調(diào)整顯著性水平。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19種常見過敏原sIgE抗體檢測結(jié)果 4 586例過敏性疾病患者各種過敏原陽性率分布見表1。吸入性過敏原陽性率最高的是塵螨組合(21.8%),其次為蒿(11.6%)和貓毛(6.3%),最低的是屋塵、葎草和霉菌組合(1.3%);食物性過敏原陽性率最高的是蟹(6.1%),其次為雞蛋白(5.9%)和牛奶(2.8%),最低為黃豆(1.0%)。吸入性過敏原陽性率明顯高于食物性過敏原陽性率。體外過敏原sIgE陽性濃度高低水平各不相同,塵螨組合、蒿的sIgE陽性濃度等級分布明顯高于其他過敏原,塵螨組合sIgE分級5級、6級高濃度級別陽性率達26.3%、4.3%,蒿sIgE分級5級、6級高濃度級別陽性率達27.9%、5.7%。食物性過敏原sIgE陽性濃度等級分布集中在1級和2級。
表1 4 586例患者過敏原陽性率分布情況
2.2不同年齡組各種過敏原陽性率分布 見表2。矮豚草、塵螨組合、狗上皮、海魚、蒿、雞蛋白、貓毛、霉菌組合、牛奶、牛肉、蝦、羊肉、蟑螂陽性率比較,不同年齡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15歲以下未成年人主要過敏原是塵螨組合(30.97%)、蒿(15.86%)和雞蛋白(14.35%),尤其是雞蛋白和牛奶的sIgE陽性率高于其他年齡組(P<0.01),且隨著年齡增長出現(xiàn)明顯下降趨勢;16~30歲年齡組主要過敏原是塵螨組合(29.03%)、蒿(14.9%)和貓毛(11.06%);30歲以上年齡組主要過敏原是塵螨組合(20.37%)和蒿(11.07%)。15歲以前塵螨組合、蒿、貓毛、矮豚草的陽性率呈現(xiàn)上升趨勢,11~15歲年齡段呈現(xiàn)最高值,而15歲以后呈下降趨勢。
表2 不同年齡組各種過敏原陽性率分布情況[n(%)]
2.3不同季度各種過敏原陽性率分布情況 見表3。塵螨組合和蒿全年陽性率較高。矮豚草、塵螨組合、蒿、海魚、葎草陽性率比較,不同季度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矮豚草(4.83%)、塵螨組合(23.79%)、蒿(13.47%)在第3季度的陽性率最高,P<0.01;海魚的陽性率在第二季度的陽性率(4.11%)高于其他3個季度(P<0.01);葎草在第1季度的陽性率(0.54%)低于其他3個季度(P<0.05)。
表3 不同季度各種過敏原陽性率分布情況[n(%)]
2.4不同疾病各種過敏原陽性率分布情況 見表4。觀察蕁麻疹、濕疹、特應(yīng)性皮炎患者的sIgE濃度,引起3種疾病的過敏原陽性率最高的是塵螨組合,其次是蒿,特應(yīng)性皮炎患者狗上皮、海魚、蒿、貓毛、霉菌組合、蝦的陽性率高于蕁麻疹和濕疹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不同疾病各種過敏原陽性率分布情況[n(%)]
過敏反應(yīng)(allergic reaction)的經(jīng)典機制是特異性IgE介導的Ⅰ型急性反應(yīng),稱IgE依賴通路。過敏原sIgE的含量可以客觀反映機體的致敏情況,陽性結(jié)果可以明確致敏的主要過敏原[4]。對于所有有過敏史的患者,了解地區(qū)常見過敏原種類,采取措施避免反復接觸過敏性物質(zhì),對避免過敏性疾病反復發(fā)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大連地區(qū)4 586例過敏性疾病患者吸入性過敏原陽性率最高的是塵螨組合,其次為蒿和貓毛;食物性過敏原陽性率最高的是蟹,其次為雞蛋白和牛奶。吸入性過敏原陽性率明顯高于食物性過敏原陽性率,體外過敏原sIgE陽性濃度高低水平各不相同,食物性過敏原sIgE陽性濃度等級分布集中在1級和2級,塵螨組合、蒿的sIgE陽性濃度等級分布明顯高于其他過敏原,而且其陽性率具有顯著的季節(jié)性。塵螨在第3季度的陽性率高于其他3個季度,與王倩怡等[5]報道的上海地區(qū)797例過敏性結(jié)膜炎患者的過敏原結(jié)果分析一致。塵螨在溫熱、潮濕地區(qū)繁殖旺盛,大連地區(qū)的潮濕氣候更有利于塵螨的繁殖,成為本地區(qū)第一大吸入性過敏原,這與一項對我國北部、東部、西南部、南部沿海地區(qū)17個城市的AR和(或)哮喘患者的過敏原皮膚點刺試驗的研究結(jié)果相符[6];與高倩等[7]報道的常見食物性過敏原不同,在大連地區(qū),蟹sIgE陽性率達到了6.11%,而且3級以上濃度級別占27.86%,這與沿海地區(qū)的飲食結(jié)構(gòu)有很大關(guān)系,在蝦、蟹、魚類的肌肉中存在極易引起過敏的原肌球蛋白、小清蛋白和精氨酸激酶,另外,在海產(chǎn)品中也可能含有一定量的組胺,組胺本身是會直接引起過敏反應(yīng)。因此,海產(chǎn)品引起的過敏反應(yīng)相對較重,sIgE濃度等級較高;
不同食物的致敏性強弱不一,即使是同一食物在不同地區(qū)、不同年齡段其致敏率也不同,這種多種多樣的致敏化模式突出了準確診斷食物過敏的需要[8]。本研究中15歲以下未成年人主要過敏原是塵螨組合、蒿和雞蛋白,尤其是雞蛋白和牛奶的sIgE陽性率高于其他年齡組(P<0.01),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xiàn)下降趨勢,這可能是由于嬰幼兒及兒童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不完善和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不完善[9];15歲以前塵螨組合、蒿、貓毛、矮豚草的陽性率呈現(xiàn)上升趨勢,11~15歲年齡段呈現(xiàn)最高值,而15歲以后呈明顯的下降趨勢。15歲以前的過敏原變化趨勢與國內(nèi)兒童過敏原陽性率報道[10]相符,但是15歲以后的變化趨勢報道不多,下降趨勢的出現(xiàn)可能與隨著人類年齡增長,越來越多的暴露在過敏原環(huán)境中有關(guān)。
在對于在我院就診的三種常見的過敏性疾病患者的過敏原sIgE陽性率的分析中發(fā)現(xiàn),特應(yīng)性皮炎患者的狗上皮、海魚、蒿、貓毛、蝦的陽性率高于蕁麻疹和濕疹患者。不同的過敏性疾病與過敏原sIgE檢測的陽性率關(guān)系不同,因果關(guān)系明顯的疾病檢測陽性率高[9],但食入性過敏原的sIgE陽性率較低,這可能是由于食物過敏的臨床表現(xiàn)復雜,往往與食物耐受不良混雜在一起,難以鑒別。
由于各個廠家使用的過敏原原料的來源,過敏原結(jié)合到載體的方法和檢測方法均不同,所以不同的廠家對同一樣本的過敏原特異性IgE檢測的結(jié)果可能會存在差異,尤其是定量的結(jié)果之間往往缺乏較好的可比性。歐蒙印跡法膜條引入了交叉反應(yīng)性糖類決定簇(cross-reactive carbohydrate de-ternlinants,CCD),可以有效避免由CCD和生物素因素引起的假陽性,采用全自動檢測和結(jié)果判讀,有效避免了人為誤差的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