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新文化到新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體性的歷史生成與建設進路

      2023-08-03 20:17:25曹一飛
      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第二個結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摘要:文化主體性是文明“活的靈魂”,是駕馭文明的物質成果的精神力量,是一民族得以凝聚的精神標識。晚清以來,中華民族之所以陷入危亡,文化主體性的滯后是重要原因之一,這也促發(fā)了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在“五四運動”的文化革新中誕生,黨的誕生標志著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涅槃和重建。從新民主主主義革命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始終能在精準把握“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時代脈搏的基礎上,不斷推動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發(fā)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是新時代文化主體性的最集中體現。未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體性的建設需要繼續(xù)堅持黨的領導,不斷發(fā)揚主體的靈活性,增強主體的自信,發(fā)揮文化的先導作用,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關鍵詞: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文化主體性;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第二個結合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3378(2023)04-0100-10

      DOI:10.13946/j.cnki.jcq is.2023.04.010

      作者簡介:曹一飛,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曹一飛.從新文化到新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體性的歷史生成與建設進路[J].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2023(4):100-109.

      2023年6月2日召開的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命題[1]。其中,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文化主體性”的重大論斷,深刻闡釋、高度總結了“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爸腥A民族現代文明”是基于中華民族歷史和中國共產黨歷史提出的重要論斷,對這一重要論斷的理解離不開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與文化主體性發(fā)揚之間關系的研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已經初步形成重建文化主體性的理論自覺,其標志就是毛澤東提出了“新文化”概念。毛澤東指出,“要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2],“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tǒng)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yōu)橐粋€被新文化統(tǒng)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2]663。他強調,新文化“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恰當地統(tǒng)一起來”[2]707,具有“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義的內容”[2]707,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2]708?!靶挛幕备拍钍且悦珴蓶|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民族怎樣發(fā)揚文化主體意識、推動傳統(tǒng)文明向現代文明轉型的初步理論總結。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設具有現代中國特色的文明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要重視“第二個結合”,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高揚文化主體性。近年來,有關“第二個結合”的研究成為熱點。有學者從“結合”的原則和方法角度開展研究,強調新時代推動“兩創(chuàng)”需要處理好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文化、守正和創(chuàng)新、內容和形式、理論和實踐這五對辯證關系[3]。有學者從具體理念的結合著手,研究諸如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4]等問題?,F有研究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論斷缺乏系統(tǒng)梳理,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與文化主體性發(fā)揚之間的關系還缺乏深入探討。鑒于此,本文從文化哲學的角度出發(fā),在探討文化主體性的基本內涵的基礎上,進一步探析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體性的歷史生成和建設進路。

      一、文化主體性是文明“活的靈魂”

      文明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明包含生產力、科學技術、管理技能、語言藝術、文化五要素[5]。狹義的文明則是文化的別稱,主要是指人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價值觀等。本文主要采用包含生產力等物質成果在內的廣義文明概念,文化則特指文明中主體思想意識的部分。由此,文化主體性是指一個國家、民族因其特定的文化傳承、思維習慣、價值觀念、風俗傳統(tǒng)而彰顯的特有的主體意識。從文化哲學角度看,文化主體性是文明“活的靈魂”,是一種具有靈活性、獨特性并在社會變革中發(fā)揮先導作用和彈性作用的社會意識。

      (一)文化主體性體現為主體文化觀念的靈活度

      相對于科學、技術、工具、資金等文明的實體成果,文化是一種在文明主體思想觀念和意識中的動態(tài)、軟性的存在。因為文化的這種特殊性,文化對于人類社會的影響表現為一種潤物無聲又極為強大磅礴的力量。相比起在人頭腦中的觀念存在,那些實體性的物質成果總是更令人矚目。然而,正是文化這種動態(tài)、軟性的存在,給予了人相對于物體而進行自由選擇的靈活性,使人的尊嚴和靈性得以彰顯。正因為有了文化的力量,人才可以超脫出所謂既定的命運,有計劃、有目的地實現獨屬于人的價值追求。不同主體因文化觀念不同而擁有在同樣場景下做出不同選擇的靈活性。

      (二)文化主體性表現為文化在文明變革中的先導作用

      文明變革的方向由具有靈活度和自由度的文化主體彰顯??萍肌⒐ぞ叩任拿鞯奈镔|成果具有凝固性。當它們不符合時代要求、不符合人民利益時,對它們加以批判性地改造和繼承需要具備合適的時間、空間條件,因而其改造起來是比較繁瑣的、長時間的。但對于文明的主體方面,一旦文明主體通過一系列的思考和批判,與適應于舊的生產關系的觀念開始決裂,一旦支撐這種改造的心理動能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文化的變革將是極為迅捷的。正因為人的觀念的變化相對物質變化更迅捷,所以新文化總是能在社會變革的陣痛中率先取得較大發(fā)展,從而引導社會文明的整體前進。新文化運動對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fā)生起到了召喚、導引的作用。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正是關注到了文化的先導作用,才在進行黨的組織建設的同時,花大量精力關注了民族靈魂的改造問題。隨著新文化運動的廣泛開展,社會面的新觀念開始普及,中國革命的成功逐漸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大勢[6]。文化的進步在社會文明的發(fā)展中發(fā)揮著引領作用。

      (三)文化的主體性反映為文化的彈性

      具有現實性的文化,總是在一定的有意識的人類群體中以動態(tài)觀念的形式存在著。人的文化觀念不僅是對現實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的反映,也受到歷史上積累下來的思維習慣和文化習俗、社會心理等的影響。文化變革并沒有一個機械的、量化的臨界點,而需要與主體的心理狀態(tài)、現實情境進行綜合。文化變革的這種主體依賴性在賦予文化以極高靈敏性的同時,又給予文化以強大的慣性。或者說,文化相對于一定的變化了的社會物質文明的發(fā)展要求,會具有較大的自己維持原狀的可能性。又由于現實文化的存在是無形的、非實體性的,新社會的建設者往往容易忽視文化的更新,更注重社會的技術生產力、生產關系等物質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這就給社會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fā)展不平衡、精神領域反過來阻礙物質文明進步留下了空間。文化相對于物質文明發(fā)展表現出的滯后可能性與主體阻滯力量即為文化的彈性。其意涵在于文化如果發(fā)展緩慢,最終社會物質文明的發(fā)展也會受到文化的極大彈性拉力而停滯或倒退。文化的主體性也是文化適應社會變化的彈性。

      (四)文化主體性表現為文化的獨特性

      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上的“基因”[7],是一種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一個民族在生理連續(xù)性和相似性之外的精神凝聚力的根源。從族群的角度看,每個群體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地理條件、歷史積累、習俗風尚中形成的文化傳承和文化特點是獨一無二的,族群的文化特性形成族群的精神標識。不同族群間的文化特性是適應其特定的物質生活生產條件而產生的,并無好壞優(yōu)劣的評定指標。堅守民族陣地,傳承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益處在于群體心理層面。族群的文化特性往往因為其代表著一族群與它族群得以區(qū)別的獨特的審美特性和思維慣性,而成為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和精神紐帶。就中國來看,中華文化具有突出的倫理美學特性、天人合一傳統(tǒng),重形象思維、重人倫親情、重言傳意會、重精神品格,這與西方文化的重理性、重實用、重形式邏輯、重科學探究、重宗教超脫等特性形成了鮮明的差別[8]。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質使中國人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網格,形成一些能促進共同協(xié)作、交往的心理默契,這使得中華民族內部的溝通和交流能夠比較高效。愈是鮮明的民族特性愈能增強民族內部的一致性。

      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體性的主要體現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中國共產黨塑造這一新文明的實踐過程,也是為中華文明注入新的文化主體性的文化轉型過程。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呈現出傳統(tǒng)與現代交融、多元與統(tǒng)一共存、民族與世界匯通三大特質,彰顯了文化主體性。

      (一)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傳統(tǒng)與現代交融的文明

      從文明延續(xù)時間的對比上來看,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延續(xù)至今的文明。中華民族繼承了五千年來在中華大地上生活著的人們的大量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使得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呈現出極為豐富、極具底蘊的面貌。一方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繼承了中華傳統(tǒng)文明的諸多特性,例如重含蓄內斂,重內在修養(yǎng),重人倫親情。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在經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后所形成的現代文明,具有了突出的現代精神。這就是傳統(tǒng)與現代交融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精神價值。2023年6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考察時強調,“盛世修文,我們這個時代,國家繁榮、社會平安穩(wěn)定,有傳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這件大事辦好”[1]。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厚重博大。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幾千年來創(chuàng)造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整個民族的根和魂。歷史和現實共同塑造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傳統(tǒng)與現代交融的特質,體現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突出的連續(xù)性和創(chuàng)新性。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明具有高度的發(fā)達性和豐富性。中國共產黨匯聚了全民族具有變革精神、創(chuàng)新勇氣的精英分子進行傳統(tǒng)文明的重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華民族完成千年以來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文明轉型,中國社會涌現出了大量高水平的文化創(chuàng)新成果。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將具有高度凝固性的舊中國的文明轉化為具有現代意識和民族形式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種現代文明的一大特質便是克服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保守性,同時較好地繼承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規(guī)避了文化斷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也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傳承與創(chuàng)新并重的特質形成的過程。

      (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多元與統(tǒng)一共存的文明

      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明有著多元與統(tǒng)一并重的悠久傳統(tǒng)?!啊洞呵铩反笠唤y(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根植于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大一統(tǒng)”的文化傳統(tǒng)。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雖也經歷過五代十國等分裂割據時期,但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也一次次在歷史中重演。歷史證明,盡管中華民族會有內戰(zhàn)和矛盾的時期,但這種矛盾、分裂割據不能長久,而只是新的更高級別的大一統(tǒng)的前奏。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了多次的外族入侵,但是由于中華文明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統(tǒng)合力,因此往往能夠將外族融納在中華民族文明體系之中[9]。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談到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突出的統(tǒng)一性,“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國家統(tǒng)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1]。中華民族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各民族各地域都具有各自的文化特色,但中華文化使得各地域和各民族都具有中華民族共同的身份認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還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這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明的強大的文化容納力,由于文明的高度發(fā)達而可以通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傳播吸引各民族。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以獨特的方式融合并保留了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形成了多元與統(tǒng)一并存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發(fā)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成功地將多民族、各區(qū)域的文化融合在了一起,鞏固了石榴籽般緊密團結又姿態(tài)各異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格局。

      (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民族與世界匯通的文明

      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在古代世界,中國是世界強國和文化中心。盡管強大,中華民族并不遵循“國強必霸”的邏輯,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始終以和平為宗旨。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始終愿意敞開自己懷抱,以包容的姿態(tài)與世界文明進行交流。中華民族之所以在近代文明蒙塵,恰恰是因為一段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中國喪失了與世界和平交流的渠道,最終使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落后于世界潮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救亡圖存的進程中,無論是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背景下,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建設與改革中,中華民族始終注重與世界上愛好和平、維護正義的力量合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1]。在新時代,中國積極倡導和推進世界和平,將國家利益與世界利益相統(tǒng)一,以相互合作、共贏發(fā)展為主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共產黨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追求和平、開放包容精神的當代轉化,構成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特質[10]。

      三、中國共產黨對增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體性的歷史貢獻

      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明在數千年的時間段中都保持著高度發(fā)達的主體性。然而,晚清以降,封建統(tǒng)治者保守的文化心態(tài)使得中華傳統(tǒng)文明的文化主體性陷入停滯,逐步落后于世界。這種文化主體性的落后在教育、思想文化、科技、工業(yè)和社會結構等多個方面都有體現,最終使全民族陷入了危亡,也促發(fā)了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中華民族有了主心骨,中華文明的主體性伴隨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進程而得到重建、更新和升華。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文化主體性的重建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完成了文化主體性的重建。鴉片戰(zhàn)爭以降,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進行了各種途徑的救國探索,卻均以失敗告終。隨著救亡探索轉向文化革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華文明的主體性開始重建,中華民族的救亡探索迎來光明的前景。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視發(fā)揮主體的靈活性,開展文化啟蒙,重視通過革命文化的建設和民族自尊心的發(fā)揚來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不斷深化。黨非常重視保護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提倡發(fā)揚民族自尊心,反對帝國主義對中國文化的侵略。在抗日戰(zhàn)爭的關鍵節(jié)點上,中國共產黨開始初步形成重建文化主體性的理論自覺,其標志是毛澤東提出了“新文化”概念。毛澤東指出,“要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2],強調新文化“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恰當地統(tǒng)一起來”[2]707,具有“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義的內容”[2]707,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2]708。“新文化”概念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民族怎樣發(fā)揚文化主體意識、推動傳統(tǒng)文明向現代文明轉型的初步理論總結。在重塑文化主體性的自覺意識引導下,黨推動了一系列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更新運動。例如,黨認為文化應當為人民服務,推動藝術和文化創(chuàng)作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弘揚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黨鼓勵和支持一批有藝術才華的人民藝術家開展文化創(chuàng)作,使中華文化以人民為基礎的新主體性得以建立和發(fā)展[11]。中國共產黨在教育領域也做出了努力。在延安時期,黨領導建設了抗日軍政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陜北公學等高等院校,注重榜樣教育、實踐教育、勞動教育[12],注重堅持愛國情懷和科學素養(yǎng)的并重,推動了以為人民服務為導向的新的教育體系的建立,為文化主體性的更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由于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建設目標同反帝反封建的時代使命一致,中國共產黨對文化主體性的重建對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爭取獨立和自由起到了巨大的引領作用。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文化主體性的生長和發(fā)展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實現了文化主體性的生長和發(fā)展。新中國初建,百廢待興,這一階段黨把握到了時代新的脈搏,在國家建設的過程中注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使文化主體性在順應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的過程中蓬勃生長。黨推動了一系列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措施,如提高婦女地位、推進農村的土地改革等。這些改革措施使廣大人民群眾重塑了個體的愛國意識和主動性。毛澤東指出:“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13]中國共產黨充分發(fā)揮主體的先導作用,通過各項改革和文藝手段積極塑造社會主義的文化氛圍[14]。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大力倡導文化的普及與發(fā)展,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適應、推動和引導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的到來。以“雙百”方針為標志,這一時期中華文明的文化主體性進入快速生長與發(fā)展期,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文明建設提供了方向和引領。這一時期我國涌現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培養(yǎng)了一大批科學家、工程師、醫(yī)生和技術人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主體性的生長與充實進程符合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的需要,豐富的文化成果提高了民族自信心,繁榮的文化氛圍促進了個體參與文化創(chuàng)造,提高了每個公民建設國家的自覺意識和主人翁意識,為新中國建設進程作出了巨大貢獻。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文化主體性的更新與充實

      在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完成了文化主體性的更新與充實。改革開放的目標就是要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1978年,黨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鼓勵人民群眾敢闖敢試,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科技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舉措。這些改革為文化領域的自由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群眾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文化創(chuàng)作、傳播中來。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黨時刻注重發(fā)揮文化對社會文明的引導作用。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黨的十五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15],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15],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概念。在這些方針的指引下,黨鼓勵和扶持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對文化產業(yè)的投資、實施知識產權保護、推動文化企業(yè)的市場化運作等。這些舉措為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興起和壯大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產業(yè)的多元化和多樣性,滿足了人民群眾對多元文化的需求[16]。這一時期,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我國面臨著多元思潮的沖擊風險。黨的高度文化主體性體現為在文化建設進程中能夠適應改革開放的時代要求,兼顧國內視野與全球關懷、整體的方向與價值觀的目標、思想領域的團結與產業(yè)層面的落實,在面向世界的過程中凝聚全民族的力量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文化主體性的升華與彰顯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進行著文化主體性的升華與彰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17]。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進行精確把握,成為新時代文化主體性的最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第二個結合”的重要論述從多個方面挖掘了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內在關系,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高度的主體靈活度。這既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需要,也體現了我們黨積極推動中華傳統(tǒng)文化現代轉化的主體創(chuàng)新意識?!暗诙€結合”引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文明相互促進,創(chuàng)造出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新的文明有機體。這使得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現代的,并且使通過這種結合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形態(tài)。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這一目標為鞏固文化主體性提供了總體方向,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更加廣闊和深遠的歷史縱深,筑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暗诙€結合”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主體獨特性的重視。我們能夠主動掌握思想和文化,并將其有力地應用于道路、理論和制度?!暗诙€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使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利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chuàng)新?!暗诙€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中國共產黨在文化革新的浪潮中誕生,黨的誕生本身就意味著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覺醒。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的“新文化”概念使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建設開始上升到理論自覺。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時刻面對時代需要、回應人民呼聲,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體性逐步得到生長、充實和彰顯。

      四、新時代新征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體性的建設路徑

      新時代新征程,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正確把握機遇、應對挑戰(zhàn),繼續(xù)發(fā)揚文化主體性,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將開辟新前景。

      (一)以主體的靈活性建設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相對于科學、技術、工具、資金等文明的實體成果和物質存在,文化是一種在文明主體思想觀念和意識中的動態(tài)存在、軟性存在,文化的變革相對于物質實體的變革展現出極大的靈活度。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同時,必須結合當代中國的具體情況作出新發(fā)展。發(fā)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要以主體的靈活性為基礎。發(fā)揮主體的靈活性能夠促進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應該與時俱進。在當代中國,我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創(chuàng)新,使其更好地適應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需求[18]。主體的靈活性要求我們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以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的理論,必須反映時代的聲音,絕不能脫離所在時代的實踐,必須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將其凝結成時代的思想精華。我們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是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內的空想,必須堅持在實踐中發(fā)現真理、發(fā)展真理,用實踐來實現真理、檢驗真理?!保?9]馬克思主義是為了指導實踐而存在的,只有與實際相結合,才能真正發(fā)揮指導作用。我們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不斷驗證和完善理論,使其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二)以主體的文化自信確立中華民族獨特身份標識

      文化是一民族與它民族得以區(qū)別的標志,是一民族相對它民族而能凝聚為團體的精神吸引力。一個民族只有具有文化自豪和自信,才能走向更大的繁榮和發(fā)展[20]。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輝煌的文化,中華民族有足夠的為自身的文化身份而驕傲的歷史底蘊。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包括諸多獨特的傳統(tǒng)、價值觀和風俗習慣等,這一切形成了中華民族的身份標識。獨特的文化是一個民族傳承與發(fā)展所依賴的文化源泉。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21]。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指出:“無論是出臺法律法規(guī)還是政策措施,都要著眼于強化中華民族的共同性、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堅定不移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tǒng)編教材,確保各民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2]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本、民族和睦的靈魂。在悠久的文明演化史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獨特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身份認識和精神紐帶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三)以文化的先導性引導社會文明良性發(fā)展

      文化是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核心。文化具有對人類未來需要、社會物質成果發(fā)展方向的即時反應力和高度敏感性。文化對社會的政治文明、經濟文明、生態(tài)文明等方面的進步都可以發(fā)揮引導作用。通過激發(fā)一個民族價值意識和觀念體系的充實、發(fā)展和更新,可以促進所在國家科技、政治、生態(tài)各方面的良性發(fā)展。應更好地發(fā)揮文化引領作用,把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精神融入教育、媒體、社會服務和治理等各領域中,讓文化成為扎根人民、深入民心、寓于民生的滋養(yǎng)源泉。要發(fā)揮中華文化的引領作用,塑造中華兒女的道德信仰和思想觀念,引導全社會規(guī)范道德行為、尊重法治、熱愛家園,共同致力于社會的文明進步。文化是動態(tài)的,文化發(fā)展的本質是創(chuàng)新。要推動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不斷深化和豐富文化內涵,注重革新文化方式和手段。以文化的先導性引領社會文明良性發(fā)展,將讓我們的社會更加進步和美。

      (四)以“家國天下”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家國天下”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建設的精神源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逐級遞進的關系,它體現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家國同構”的觀念。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國就是大的“家”,“家”就是小的“國”,二者都是由以“忠孝”為核心的統(tǒng)一的儒家道德修養(yǎng)、倫理架構和責任義務支撐起來的[23]?!凹覈煜隆本襁@種推“小家”及“大家”,推“家”到“國”“天下”,從而將國家的興衰與個人的榮辱緊密相連的責任意識,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承載和體現。在日益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傳承“家國天下”精神可以促進當代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的相互理解、尊重,增強民族凝聚力。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家國天下”強調個人對家庭和國家的責任和奉獻;在現代社會,這一精神已經擴展到了更廣泛的層面[24]。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中國共產黨有必要推動全社會形成現代化的“家國天下”精神。這種經歷現代轉換的“家國天下”精神將超越個人及其國家的范疇,涉及全球發(fā)展和人類命運,將社會責任與全球視野相結合,形成更為廣泛的“家國天下”意識。

      (五)以“和實生物”精神促進文化交流

      “和實生物”精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之一。中華傳統(tǒng)價值觀提倡面對差異持一種包容平和的心態(tài),以促進事物共生互利、共同發(fā)展,認為一味地追求事物的同質化,反而會造成發(fā)展難以為繼。在現代社會中,把“和實生物”精神轉換為全球化視野下的文化開放心態(tài),能夠使其在更廣泛的層面成為促進文化交流的積極因素?,F代的“和實生物”精神將超越國內的范疇。面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的狀況,“和實生物”精神可以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交流。現代的“和實生物”精神也將融入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弘揚“和實生物”精神,可以打破文化隔閡和偏見,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增進友誼和合作,增進不同民族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昂蛯嵣铩本裨诂F代社會中的轉換,為促進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價值觀和行動指南。

      (六)以“天下為公”精神推動和諧共生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下為公”精神,能夠升華為全人類和諧共生的精神資源?!疤煜聻楣笔侵腥A民族一個非常古老的社會理想,它主張在一個理想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公心”,都共同關注天下的事務,為群體利益作貢獻,從而達到“大道流行”的和諧狀態(tài)。新時代發(fā)揚“天下為公”精神,可以促進不同群體的交流和合作,推動建設和諧共生的社會環(huán)境。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中國就是“天下”,“天下為公”仍然是中國內部的公平正義。但在現代社會,這一精神已經擴展到了全球的層面。全球化的發(fā)展使得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各國的命運緊密相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將推動“天下為公”精神超越國內的范疇。增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主體性,對“天下為公”精神進行結合與轉化,意味著要關注全球的公共利益,追求全人類的共同福祉[25]。“天下為公”精神與全球和諧共生的理念內在一致。“天下為公”精神關注整個人類社會的利益,追求共同的幸福和繁榮。弘揚“天下為公”精神,可以促進建立全球共同繁榮的社會。

      五、結語

      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黨的領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準確把握時代大勢,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為中華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完成了文化主體性的更新與重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體性持續(xù)得到發(fā)展和鞏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fā)有為,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保?]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體性鞏固的最集中體現。堅持“兩個結合”,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強調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蔡奇主持[N].人民日報,2023-06-03(1).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0.

      [3]郭麗瑾,肖周錄.習近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邏輯理路[J].學術探索,2022(10):53-59.

      [4]何鵬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意蘊論析[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23(2):26-32.

      [5]劉永佶.中國文化現代化[M].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1997:41-92.

      [6]韓?。僭煳拿髋c復古革命——世界史上的“五四”[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6):4-11.

      [7]佘雙好,李秀.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基因”[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51-56+2.

      [8]許蘇民.中西哲學比較研究史[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10-25.

      [9]韓昇.從封建到大一統(tǒng)——史記中的歷史中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3:321-400.

      [10]唐詩.中國和平外交政策演進歷程及基本經驗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0:73-80.

      [11]王鑫.世界視域中的延安文藝[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21:148-230.

      [12]汪媛,張正光.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qū)高校勞動教育的歷史審視[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57-59.

      [13]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92.

      [14]劉俊,傅元峰.中國現當代文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30-50.

      [15]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18.

      [16]歐陽雪梅.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文化建設[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12):33-39.

      [17]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7月1日)[N].人民日報,2021-07-02(2).

      [18]高繼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守正創(chuàng)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1):22-30.

      [19]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不斷深化對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的規(guī)律性認識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取得更為豐碩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N].人民日報,2023-07-02(1).

      [20]鄒廣文.以文化自信自強鑄就中國文化新輝煌[J].求索,2023(2):16-23.

      [21]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李克強主持栗戰(zhàn)書王滬寧趙樂際韓正出席汪洋講話[N].人民日報,2021-08-29(1).

      [22]習近平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把握戰(zhàn)略定位堅持綠色發(fā)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蔡奇陪同考察[N].人民日報,2023-06-09(1).

      [23]俞可平.孝忠一體與家國同構——從丁憂看傳統(tǒng)中國的政治形態(tài)[J].天津社會科學,2021(5):114-117.

      [24]李安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M].山東:齊魯書社,2020:155-180.

      [25]肖群忠.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與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發(fā)展[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1(5):66-74.

      責任編輯:林華山

      猜你喜歡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第二個結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守護歷史文化根脈 彰顯現代文明光輝
      學習與研究(2023年8期)2023-08-24 15:17:59
      守護歷史文化根脈 彰顯現代文明光輝
      學習與研究(2023年8期)2023-08-24 15:17:59
      “第二個結合”與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方位、理論要義與戰(zhàn)略功能
      “第二個結合”視域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生發(fā)邏輯、獨特內涵及重大價值
      為什么說“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文化軟實力(2023年2期)2023-07-10 06:26:59
      深入推進“第二個結合”
      前線(2021年12期)2021-12-24 00:43:47
      初中語文教學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關于大學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思考
      兰溪市| 榕江县| 万全县| 金湖县| 清丰县| 宁城县| 东阿县| 乐东| 胶州市| 沭阳县| 晋州市| 汕尾市| 娄烦县| 沾化县| 静宁县| 西畴县| 建瓯市| 斗六市| 桃江县| 舟山市| 阿拉善盟| 襄城县| 文山县| 西盟| 济源市| 宜君县| 奉贤区| 邓州市| 隆林| 鸡西市| 清水县| 马山县| 沛县| 江孜县| 肥城市| 阿城市| 江口县| 盐亭县| 买车| 福海县| 麦盖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