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君 李香凝
影視劇的譯配和海外流通承載著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構。文章從中國古裝電視劇視聽藝術在東盟國家的傳播現(xiàn)狀展開,并以今夏在東盟掀起熱潮的古裝電視劇《蒼蘭訣》為研究對象,分析其成功突破地域與圈層,在國際傳播上贏得優(yōu)勢的原因。最后就古裝電視劇視聽藝術在東盟國家的傳播策略提出優(yōu)化建議,并探討其傳播意義。
一、“國劇出海,聲音遠航”
視聽文化是當前的主導性文化,視聽藝術文本是公眾文化消費中最具影響力的產(chǎn)品形態(tài)。[1]古裝劇是按照廣電總局的題材分類標準,年代背景為辛亥革命之前的各類電視劇,可分為古代傳奇、古代神話、古代宮廷、古代傳記、古代武打、古代青少、古代其他題材等七類;視聽藝術顧名思義是同時通過視覺和聲音手段表達的綜合性藝術,包括廣播、電影和電視等。因此,“古裝劇視聽藝術”是指年代背景設定在辛亥革命之前,包含畫面與聲音在內的、音畫結合的綜合藝術。
中國與東盟國家地緣相近、血脈相親、文化相連、民心相通,可謂稱得上是“同追一部劇,同唱一首歌”。根據(jù)《中國—東盟視聽國際傳播十年發(fā)展報告》(下稱《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自2012年至2022年十年間,中國節(jié)目出口東盟總額達8904.25萬美元,占中國出口全球總金額的13.13%①。而東盟作為亞洲第三大經(jīng)濟體和世界第六大經(jīng)濟體,一方面被預估未來10年的經(jīng)濟增長率約4%—5%②,另一方面東盟民眾對中國視聽類傳媒產(chǎn)品需求進一步增大,顯示出了東盟視聽市場強勁的發(fā)展?jié)摿?。截至目前,中國視聽?jié)目已實現(xiàn)東盟十國全覆蓋,這樣的發(fā)展?jié)摿υ陔娨晞☆I域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一)東盟成為中國電視劇第一大國際市場
中國電視劇在東盟一直市場與口碑齊收,成為火爆海外的“中流”。早在2016年,中國對湄公河五國“電影和視頻”③類傳媒產(chǎn)品出口額就已達223.86萬美元[2],相比于2007年增長了七倍不止。而近幾年,中國電視劇領域的出口額更是成績喜人,《報告》稱,中國電視劇出口東盟總額7322.8萬美元,占中國電視劇出口總額的17.49%,排名第一④,東盟已然成為中國電視劇第一大國際市場。除此以外,羅幸和羅奕在對2021年的受眾調查研究中顯示,六成東南亞觀眾經(jīng)常觀看中國影視劇和綜藝節(jié)目,中國古裝電視劇與美食綜藝是最受東盟觀眾歡迎的節(jié)目類型。[3]該研究將受訪者細分為四類粉絲群體,最愛看古裝電視劇也成了他們之間唯一的共通點。此外,東南亞觀眾對于中國影視作品中文化符號認同度較高的是飲食、城市以及歌曲[4],三者中僅有歌曲屬于本文探討的視聽藝術范疇。
(二)《蒼蘭訣》爆火東盟,成為現(xiàn)象級
提到成功出海的古裝電視劇,就不得不提到今夏這部“盤活”了沉寂已久的古裝題材市場、國內外觀眾都贊不絕口的古裝仙俠劇——《蒼蘭訣》?!渡n蘭訣》是一部改編自同名網(wǎng)絡小說的電視劇,于2022年8月7日在愛奇藝上線,由伊崢執(zhí)導,虞書欣、王鶴棣領銜主演,著名音樂制作人、作曲家阿鯤為音樂總監(jiān),還邀請到了在日本動漫游戲音樂界享有盛名的藤原育郎創(chuàng)作其中一首主題曲,以及國際首席愛樂樂團進行兩首歌曲弦樂部分的演奏?!渡n蘭訣》總體上講述了一個男女主雙向救贖、傳播大愛的故事。該劇既有扎實的原著基礎,又有雋永優(yōu)雅、獨具東方韻味的美術加成,音樂上使用了九首不同風格的原創(chuàng)歌曲,以及多達160多首的高質量純音插曲,真正推動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蒼蘭訣》不僅在國內實現(xiàn)了口碑與流量的雙贏,在海外也持續(xù)“飄紅”。劇集上線僅4小時就斬獲愛奇藝海外版app全球熱度第一名,榮登2022全球瀏覽量第一;在全球最大的線上流媒體平臺——網(wǎng)飛(Netflix)上線后,便立即躋身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熱度榜單前十……在東盟國家更是掀起一陣追劇熱潮:該劇接連登上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尼、越南、菲律賓六國熱搜;登新加坡電視節(jié)目排行榜第一;被馬來西亞第一媒體品牌——ASTRO的頻道300播出;泰國配音版本的預告片也已經(jīng)釋出等等。對此現(xiàn)象,人民文娛給予了評述,稱:“這部劇拍出了只有中國人能拍出的東西,跳出了傳統(tǒng)仙俠模式…用中國方式講中國故事,傳遞世界大同的情感,這是《蒼蘭訣》等國劇出海走紅的原因,也是每一位文藝創(chuàng)作者的使命。”①
二、“內外兼修,官方助推”
文化領域的交流互動是最為高效的一種互動,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的審美共識方面的趨同性,讓無隔閡、無疆界的傳播成為可能。[5]實際上,此劇開播前并不被看好,最終之所以以黑馬之姿突破重圍,贏得海內外觀眾認可,離不開其內力與外力的相輔相成。于內,《蒼蘭訣》這部劇本身蘊含著獨具一格的中式傳統(tǒng)審美,更易引發(fā)普遍共情的“天下兼相愛”文化內核以及完美彌合的音畫視聽呈現(xiàn);于外,多家中國媒體平臺在東南亞市場落地生根,中國與東盟官方亦積極推動平臺與產(chǎn)業(yè)深度融合,以文化的力量更好地服務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無論是內在的深耕與挖掘,還是外在的宣傳與合作,都是這部劇能夠成功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同時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注入了強大動力。
(一)獨具一格——中國古典意象文化符號的展現(xiàn)
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的確,縱覽中國視聽藝術的傳播歷程,無論是千禧年前后享有國際贊譽的電影《霸王別姬》《臥虎藏龍》,還是近些年來廣受海內外好評的《山海情》《人世間》等“新主流”電視劇,這些取得跨文化傳播成功的文化產(chǎn)品都需著眼于中國社會現(xiàn)實,將本土的文化符號融于視聽藝術中,展現(xiàn)出中國獨特的美學韻味。無論是服裝設計、化妝造型、道具布景等視覺上的呈現(xiàn),還是與視覺相得益彰的“新國風”配樂,中國古裝劇給人帶來的聽覺體驗,對于中華傳統(tǒng)審美意蘊的構建與傳播而言都有著顯著優(yōu)勢。
在《蒼蘭訣》這部劇中,處處蘊含著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符號的運用,以及對中國古典美學的彰顯。首先,該劇邀請了27位非遺匠人親自指導,在劇中呈現(xiàn)了蘇繡、漆藝、團扇、玉雕、檀香扇、絨花、夏布等共計32種非遺傳統(tǒng)工藝,囊括了5大中國非遺藝術。如劇中長珩隨身攜帶的一方清雅別致的蘭花素帕,是劇組特意邀請了蘇州刺繡藝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盧建英耗時半個多月手工制作而成的蘇繡精品,配合素帕在劇中首次亮相時的水墨畫特效場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古樸雅致的特性不言自明。其次,電視劇中時空場景的構建離不開民族,也離不開獨特的地域文化。[6]電視劇《蒼蘭訣》在搭建三個主要場景——水云天、云夢澤、蒼鹽海時,導演就參考了《楚辭》和《山海經(jīng)》等傳統(tǒng)典籍,融合了佛、道教以及楚神話等元素。將整個故事建構在東方水元素的基礎上,三界萬物以水為根,與道家文化中老子“以水喻道”這一道義相契合。如在代表仙界的場景水云天中,參考了云岡石窟、長治觀音堂等中國傳統(tǒng)萬佛窟形制的“云中水閣”①,仙界的神職“云中君”“東君”“司命”等都源于屈原的《楚辭》,云海中一躍而過的云鯨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莊子《逍遙游》中扶搖而上九萬里的“鯤”;對于代表人間的云夢澤這一場景,偏向于對唐代景象的復原,具有開放、包容、燦爛的盛世大唐特點。劇中對于細節(jié)的把控可謂“精細入微”,如服裝上女子著齊胸儒裙、男子著交領大袖寬袍、圓領袍以及新婚時男服緋紅,女服青綠的“紅男綠女”傳統(tǒng)。再如屋內的漆器錦盒、屏風雕窗等布置,侍女頭上佩戴的絨花發(fā)飾、新婚手持的團扇等。通過這些描繪出了一幅如“笑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這般生動的、富有煙火氣的世俗生活畫面。[7]甚至劇中預示人物命運的命格詩,靈感實際上源于經(jīng)典名著《紅樓夢》中的判詞,而在內容與結構安排上還借鑒了戲曲的特點。再者,整部劇也處處浸潤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觀和宇宙觀中——即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如劇中場景與造型設計靈感多取自于自然界,主角的心情與自然界的天氣變化之間相關聯(lián),美術與特效畫面好似“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一般。既有寫意之姿、意象之美,同時又與“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等思想一脈相承。
除了上述視覺呈現(xiàn)外,電視劇音樂本身也可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屬于儀式符號中聲音形式的符號,使音樂與電視劇之間相互彌合,完善彼此。如《蒼蘭訣》的溫情主題曲《尋一個你》,由歌手劉宇寧演唱,以中國傳統(tǒng)彈撥樂器琵琶的獨奏作為歌曲開頭,采用琵琶曲里“文曲”的形式,整體格調清新輕巧又細膩抒情,旋律簡樸卻優(yōu)美動人,給人以如沐春風之感。加之此曲經(jīng)常在男女主感情升溫時播放,頗有傾訴和見證二人情感經(jīng)歷的意味;又如另一首由詹雯婷演唱的主題曲《決愛》中恰到好處的古琴聲,在琴聲后引出首句唱詞“等天崩地裂的那一瞬間,待坍塌破碎了睜開雙眼”,具有娓娓道來的敘事感。歌詞中所唱內容,更是暗示了男女主人公的命運;再如被稱作是“男主戰(zhàn)斗曲”的插曲《蒼蘭契》,由國風音樂人李常超演唱。整首曲子旋律熱血沸騰,配器上既選擇了電吉他等西方現(xiàn)代樂器鋪底,又有中國傳統(tǒng)吹奏樂器笛子在高頻部分以長線條旋律適時點綴。而整曲較為亮點的是在主歌到副歌的過渡部分,穿插了對戲腔的運用,使綿長悠揚的戲曲唱腔與現(xiàn)代流行音樂式編曲相結合,糅合大眾流行與傳統(tǒng)經(jīng)典,可謂守正創(chuàng)新。無論是美輪美奐的視覺呈現(xiàn),還是回味無窮的聽覺體驗,都使得東盟觀眾在觀劇時,得以從劇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窺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得以從“在場”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符號中聯(lián)想到更多“不在場”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元素。
(二)擺脫桎梏/打破桎梏——“天下兼相愛”內核引發(fā)文化共鳴
傳媒消費的本質就是價值認可式的精神性消費,在自愿獲得消費物的消費中,精神上得到滿足。[8]而電視劇作為傳媒產(chǎn)品的一種,其被消費的本質邏輯自然也與傳媒消費的本質如出一轍——即電視劇受眾對劇中傳達出的價值是認可、推崇的,是可以引發(fā)自身共鳴的。在2018年之前,許多熱播霸屏的古裝劇存在內容質量差、價值導向有偏差的現(xiàn)象,《蒼蘭訣》在海外成功傳播的深層原因,正是依靠其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傳統(tǒng)文化敘事風格,以“愛與大義”為故事精神內核,傳遞出了世界大同的情感。電視劇《蒼蘭訣》的總制片人王一栩在接受采訪時談道:“蒼蘭訣在故事上倡導大愛精神,這來源于古代‘天下兼相愛的思想,與中國從古至今的價值觀是一致的?!睈凼侨祟愖顦銓崱⒆钫滟F,也最普遍的情感,正如高丙中教授在進行民俗學研究時所述:“人與人必須有超越各種特殊情境的普遍的關系,而人的普遍關系就是愛的關系?!盵9]因此,關于愛的文本表達可以超越一切文化鴻溝,打破“我文化”與“他文化”的界限,引起“同頻共振”,引發(fā)人們對于人性的廣泛思考與共鳴,從而達到有效傳播。以劇中女主角的一句臺詞來總結便是:“愛不是軟肋、是我們這次能成功的原因。”
從受眾視角來看,東盟與中國同屬東亞文化圈,彼此之間具有較高文化認同感,東盟觀眾對于此種東方傳統(tǒng)文化敘事表達與文化內核更易理解,也更易引發(fā)共鳴。此外,由于東盟國家存在相當數(shù)量的華人移民,再加上近些年東盟國家的“漢語熱”現(xiàn)象,使得語言文化的差異導致的認知隔閡被大大降低,從而減少了文化折扣,實現(xiàn)了更優(yōu)化傳播。
(三)視聽一體——“起承轉合”聯(lián)袂推動劇情發(fā)展
作為一種聲音的藝術、時間的藝術,音樂以其聽覺上的維度融入到電視劇中形成電視劇音樂,與電視劇的視覺畫面一同聯(lián)結成音畫關系,使電視劇成為一種綜合的視聽藝術。因而,作為電視劇整體創(chuàng)作的一部分,無論從劇情推進的角度、人物刻畫的角度、抑或是氣氛渲染的角度,電視劇音樂都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在《蒼蘭訣》劇中第二集,長珩仙君進入“畫中仙境”找容昊仙君泛舟、飲酒、傾訴心事。整個畫面呈山水畫質感,配色以低飽和度的棕色、白色、青色為主色調,有留白之美。在刻畫容昊仙君出場畫面時,采用了“人未到聲先至”的手法。首先聽到的是蒼涼空靈、遼闊恬靜的尺八吹奏聲,此時鏡頭是俯視中景,可以看到出場人物乘一葉扁舟緩緩駛過,但無法判斷尺八聲是來自畫內還是畫外音。待鏡頭切到下一個遠景正面的鏡頭時,便可以確認出場人物便是吹奏者,讓觀看者有驚喜之感。同時,潺潺水聲、蕭瑟的尺八聲伴隨著畫面中吹奏者隨風飄動的衣擺、浪花漣漪的特效,共同摹寫出了一幅“一人、一舟、一尺八”這般怡然自得卻又孤獨至極的畫卷,為該尺八旋律在劇中后期出現(xiàn)所關聯(lián)的劇情埋下伏筆。緊接著,鏡頭轉向人物背后,在吹奏者轉頭過來之時,音樂先是戛然而止,又在一串風鈴聲過后,整體基調發(fā)生變化。調性變成小調,音色選擇上也加入了電子音色以及弦樂組,整體風格更偏向西方魔幻。這樣音樂上的轉變也預示了容昊仙君的另一重身份,以及劇情后期后人物立場的轉變。
作為視聽藝術的一種,一部品質精良,深入人心的電視劇必然會有傳唱度較佳的歌曲,以及適配度極高的純音樂配樂。電視劇音樂既能夠在劇中與視覺聯(lián)袂起舞,也能在劇外為電視劇“保駕護航”,發(fā)揮其長尾效應。如蒼蘭訣這部劇在視頻播放平臺上迎來大結局后,大量用戶通過收聽電視劇OST專輯、單曲等方式,在音樂流媒體平臺上對電視劇進行持續(xù)討論。三首主題曲《余情》《尋一個你》《決愛》也分別都在劇集完結后迎來了播放高峰期,在劇集熱度開始下降后,音樂播放量仍勢如破竹,整體呈上升趨勢。
(四)共創(chuàng)未來——“中國—東盟視聽周”搭建交流平臺
從電視劇作為藝術作品的屬性來看,《蒼蘭訣》這部劇堅持了藝術性、思想性、觀賞性的“三性”統(tǒng)一,承擔了“文以載道”的使命。但作為一個已成功出口多個海外國家、完成了大規(guī)模國際傳播的傳媒產(chǎn)品,在探究其傳播成功的原因時,也應看到在宣傳渠道背后,媒體以及官方為平臺搭建提供的助力。首先,多家中國媒體平臺在東盟市場落地生根。騰訊視頻和愛奇藝紛紛以各自的國際版APP——WeTV和iQIYI進軍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東盟市場,并與當?shù)孛襟w積極展開合作。與此同時,中國與東盟雙方也一直在努力搭建官方合作交流平臺,深化雙方在視聽領域的合作。2019年9月創(chuàng)設的“中國—東盟電視周”,是商務部、中宣部、廣電總局等五個部門聯(lián)合認定的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已經(jīng)連續(xù)舉辦四屆,并于今年正式更名為“中國—東盟視聽周”,成為中國—東盟視聽產(chǎn)業(yè)合作主平臺。①
三、“發(fā)揮音樂賦值,把握數(shù)字經(jīng)濟”
2012年至今,中國與東盟在視聽領域的合作已走過“非凡十年”,以《蒼蘭訣》為代表的優(yōu)質古裝電視劇在東盟國家不斷掀起收視熱潮,長此以往便收獲了同題材的穩(wěn)定受眾,得到了區(qū)域性廣泛傳播。然而,隨著近些年來中國影視劇出海數(shù)量增多,如何在媒體融合的國際傳播大勢背景下實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多元表達,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優(yōu)化在東盟國家傳播策略,使量變完成質變,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話題。作為電視劇作品中頗具藝術表現(xiàn)力的元素之一,電視劇音樂以其可闡釋性、大眾性、參與性等特點,更易以其音韻上的獨特魅力吸引聽眾,而獲得的影響力又能反哺回電視劇收視率本身,形成正向循環(huán)。但相比中國電影音樂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中國電視劇音樂的國際化傳播依舊“道阻且長”。拋開音樂本體——諸如創(chuàng)作、演唱、制作層面上需要提升的部分不談,中國相關視聽部門對于海外音樂宣發(fā)重視度不夠、未形成落地化的產(chǎn)業(yè)體系與版權規(guī)范化管理,這是電視劇音樂傳播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音樂成了部分東盟觀眾看劇的契機。有4.8%的觀眾表示在Apple Music等音樂流媒體APP接觸到中國影視劇音樂后很喜歡,并會對相關影視劇展開搜索與觀看。有32.6%的觀眾表示會持續(xù)關注影視劇中的歌曲,甚至有6.4%的觀眾愿意付費欣賞。[10]相比于影視劇歌曲能夠帶來的高留存度,海外音樂宣發(fā)卻進程遲緩。如《蒼蘭訣》通過iQIYI國際版和Netflix上線后,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在海外音樂流媒體平臺搜索到對應OST專輯與歌曲,相較電視劇播出進度音源上架速度滯后。即便目前上架,相比國內音樂平臺音源也并不完全。東盟受眾獲取中國影視劇相關資訊的渠道一般是Instgram、Facebook、Twitter、TikTok等社交類平臺,應注重在這些平臺上的音樂宣發(fā),如發(fā)起TikTok翻唱翻拍等活動、應用AI、算法、區(qū)塊鏈、傳感器等最新技術為音視頻賦能,展現(xiàn)“二度創(chuàng)作”的魅力,形成電視劇音樂的流媒體宣發(fā)矩陣,從而達到電視劇整體跨平臺的傳播。
結語
電視劇被彭吉象教授稱為第八門藝術①。由于其相比于電影藝術更為大眾性的特點,使得電視劇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構建中國國家形象重要的藝術載體,成為東盟觀眾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國古裝電視劇為代表的影視作品在東盟國家綻放光彩,以中國傳統(tǒng)美學獨特的魅力拉近了東盟民眾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距離,并在當?shù)匦纬杀就粱?、產(chǎn)業(yè)化的趨勢,與東南亞文化得以交流互鑒。古裝電視劇視聽藝術應在全方位、立體展現(xiàn)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展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審美、打磨故事內核、注重視聽整體享受、借助多方平臺與渠道,充分考慮東盟受眾“網(wǎng)生一代”的特性,把握好數(shù)字技術賦能音樂傳播,使電視劇得以興文化、展形象,得以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顧亞奇.文藝的“人民性”:延安回望、新時代展望與視聽藝術實踐[ J ].當代電視,2022(05):13-17.
[2]車南林,唐耕硯,蔡尚偉.中國與瀾湄五國傳媒產(chǎn)品貿易特征和競爭性分析[ J ].出版發(fā)行研究,2019(01):83-89.
[3][4][10]羅幸,羅奕.中國影視劇和綜藝節(jié)目東南亞傳播研究——基于2021年的受眾調查[ J ].傳媒,2022(12):40-43.
[5]李潤澤,袁瀟文.中國影視作品審美共識中的國際傳播[ J ].新聞愛好者,2022(06):108-110.
[6]尹鴻,宋欣欣.新主流電視劇高質量發(fā)展之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2年中國電視劇發(fā)展報告(白皮書)》述評[ J ].電視研究,2022(05):94-98
[7]陳友軍.淺論電視劇藝術與中國美學的關系[ 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2):113-118.
[8]劉建華.傳媒國際貿易與文化差異規(guī)避[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2.
[9]高丙中.日常生活的未來民俗學論綱[ J ].民俗研究,2017(01):19-34,157.
【作者簡介】 ?黃健君,女,湖南湘潭人,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影視音樂、民
族聲樂研究;
李香凝,女,遼寧遼陽人,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