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蓮
讀者,即閱讀文章的人。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的表達與交流提出明確的要求:“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寫完一篇作文,第一讀者應該是自己,應在第一時間進行自能修改。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讀者意識”,有效提升自能評改的能力呢?
量規(guī)評價表是一種結構性的量化評價工具,包括評價指標、等級指標、等級描述等要素,從與評價目標相關的多個方面,用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語言詳細規(guī)定評級指標,表格內的語言清晰地指出了學生習作中的各項評價指標。學生完成習作以后,通過使用這張量規(guī)評價表,對自能修改習作的要求就會非常明確了。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習作一《我的心愛之物》,要求學生寫一件自己的心愛之物,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學生閱讀自己所寫的作文,往往不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究其原因是缺乏評改的參照目標,教師在學生完成習作以后,用多媒體出示量化評價表,要求學生逐項對照,發(fā)現(xiàn)問題,找到修改的地方。量規(guī)評價表把習作目標細化為內容、語言、結構三個方面,如內容方面可以從中心是否明確、思想感情是否真實健康、材料是否充實進行具體量化;語言方面從語句是否通順、表達方式是否恰當進行具體量化;結構方面從過程是否完整、條理是否清晰進行具體量化。學生對照量化標準,看看自己已經達成了哪些目標,還有哪些目標沒有達到,以“第一讀者”的身份思考可以提出哪些修改意見,從而激發(fā)學生產生自能評改的意識。學生首先需要“發(fā)現(xiàn)問題”,如題目是“我的心愛之物”,中心詞就是自己喜歡的東西中最鐘愛的一個物品,整體閱讀自己的文章以后,歸納出自己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這個物品特點的,體會一下有沒有突出了“心愛”一詞,再大聲朗讀習作,看看語言表達的效果怎么樣,表達方式是否合適,最后觀察習作的結構是否完整,條理是否清楚。如果發(fā)現(xiàn)哪一個方面效果不佳,就趕緊試著修改,直到自己覺得滿意為止。
對于小學生來說,如果任務的目標過大,就不容易完成,因此,教師把自能評改的目標進行細化,把大目標分解為一個個容易理解和易于完成的小目標,可操作性非常強。學生作為“讀者”,依據(jù)量化標準,喚醒自能評改意識,學生一旦認同自能評改就會養(yǎng)成主動修改作文的好習慣,從而提高習作質量。
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習作主題與各個段落的關系用層級圖清晰地表現(xiàn)出來,能直觀地引導學生梳理各個方面之間的關系,聚焦重點和難點,發(fā)散思維,降低了自能評改的難度,引領學生自能評改的有效實施。
小學生自能評改作文,往往不知道應該改些什么。引入思維導圖的概念以后,要求學生對自己的作文制作一幅思維導圖,聯(lián)系寫作目標進行頭腦風暴。如學生針對《我的心愛之物》習作,制作如下思維導圖。
這幅思維導圖結合自己的習作內容,將各個方面的情況一一羅列出來,對自己的習作架構了解得更加直觀,有利于學生抓住關鍵點進行自能評改。習作的主題非常明確,意味著審題的正確,一級圖標中列出了位置、獎狀、列舉、總結四個方面進行描寫。在二級圖標中對各個方面進行了細化,如利用謎語“有字又有畫,常在墻上掛,千金買不到,誰見誰都夸”引出“我的心愛之物是裝在盒子里的獎狀”;接著寫這些獎狀是對“我”努力的肯定,是對“我”繼續(xù)向前的鼓勵,在靜靜地記錄“我”的成長,把獎狀收進盒子里,放在書柜上,和書香為伴;列舉一張張獎狀的來歷;引出最難忘的是參加2020年春天的錄英語視頻比賽,詳細描述后得出感悟:幸好當時沒放棄!最后總結出心愛之物給自己的啟示: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通過仔細審視自己的習作,把所寫的內容利用圖文并茂的思維導圖形式再現(xiàn)出來以后,習作思維過程就變得非常清晰,哪里需要增添內容,哪里需要刪改細節(jié),哪里需要詳細描寫,哪里需要突出心理活動描寫,等等,在思維導圖中都能清晰地感知出來,學生就會自覺地把思維導圖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與習作有效聯(lián)系起來,從多角度去思考,自能評改時會用多種形式進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
五年級學生都已經掌握了寫批注的方法,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寫批注的提示,讓學生作為“第一讀者”去欣賞和審視自己的作文,給自己的習作寫批注。
第一是通篇朗讀。通過朗讀習作,很容易發(fā)現(xiàn)句子中的遣詞造句是否合理,前后意思是否通暢,標點符號使用是否恰當。比如在表達對心愛之物贊美的情感時,使用句號和使用感嘆號,朗讀的效果就會不一樣,學生朗讀以后,給自己的作文寫上批注:這句話使用感嘆號,更能表達我對心愛之物的喜愛之情。第二是前后關聯(lián),思考:整篇作文布局是否合理,是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方式來介紹心愛之物的,還是采用夾敘夾議的方式介紹的?有沒有把心愛之物的樣子、特點寫清楚?有沒有把自己和心愛之物之間發(fā)生的事情寫得有意義或者寫得有趣?在寫的時候是平均發(fā)力還是有詳有略?然后結合自己的寫作方法進行批注,例如,“此處重點描寫自己為了取得好名次進行艱苦的訓練,為獲得一等獎做了鋪墊”。第三是寫作手法,看看自己有沒有使用優(yōu)美的詞語,如果使用了,可以寫一寫自己為什么用這個詞,或者評一評這樣使用以后有什么好處;如果只是在作文中平鋪直敘,那么就找準描述對象的特征,添加合適的修飾詞,或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把描述的事物寫得更加生動形象。最后從讀者的角度整體審視自己的習作,客觀地思考習作中是不是還有不妥的地方,找一找哪一部分是習作的亮點,會不會讓閱讀此篇習作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給習作寫一寫總評。
明確了寫批注的思路以后,學生就會再次仔細審視習作內容,精分細析,推敲詞句,找到許多不足之處并嘗試修改。
建立了讀者意識,學生就兼顧了作者與讀者兩種身份,寫完作文以后主動地反復閱讀自己的習作,根據(jù)老師提示的修改方法進行反復琢磨、修改,直到滿意為止。讀者意識下的自能評改訓練,效果非常扎實,真正提升了學生的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