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寧 賴正維 馬例文
(福建師范大學(xué)社會歷史學(xué)院, 福建福州 350117)
媽祖為東南沿海民間廣為信奉的航海保護神,以護佑行船平安著稱,由于靈應(yīng)顯著,福蔭廣被,自宋以來歷代統(tǒng)治者均有賜封。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歷史上首次冊封媽祖,賜號“靈惠夫人”。宋代共賜封媽祖13次,最后一次在開慶元年(1259),朝廷賜封媽祖為“靈惠顯濟嘉應(yīng)善慶妃”。至元十五年(1278),元朝占領(lǐng)福建,元世祖賜封媽祖“護國明著靈惠協(xié)正善慶顯濟天妃”。元代共賜封號媽祖8次,最后一次為至正十四年(1354),加賜媽祖“輔國護圣庇民廣濟?;菝髦戾薄C鞔操n號2次:明洪武五年(1372),因為媽祖庇護漕運,朝廷首次賜號媽祖“昭孝純正孚濟感應(yīng)圣妃”;永樂七年(1409),因為媽祖庇護鄭和下西洋官兵,朝廷再賜媽祖“護國庇民妙靈昭應(yīng)弘仁普濟天妃”。明朝結(jié)束時,媽祖賜號增加為14字,但仍為“天妃”。
入清以后,朝廷對媽祖的褒封為歷朝之最,封號增加更是達(dá)到14次之多。賜封事由有平亂助戰(zhàn)、護佑冊封使、利濟漕運、保護堤防等,其信仰活動的功能得到延展。賜封形式主要有增加媽祖封號和御賜牌匾兩種。清代首次賜封是在康熙十九年(1680),沿用了明朝14字封號。此后清廷歷次加封,每次慣例增加四字。同治十一年(1872),因為保佑漕運,朝廷最后一次賜封媽祖。此時,媽祖已經(jīng)晉封為“天后”,封號達(dá)64字,可謂尊崇至極。(1)徐曉望:《媽祖信仰史研究》,海風(fēng)出版社,2007年,第315-319頁。值得關(guān)注的是,清代14次增加媽祖封號,有3次與中國冊封使遠(yuǎn)渡琉球王國關(guān)系密切,朝廷因媽祖庇護冊封琉球活動有功而賜號,或御賜牌匾。這對媽祖信仰在琉球的傳播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清代一共出使琉球8次,其中冊封使上奏請求朝廷賜封媽祖的就有6次。冊封使請封媽祖的行為不僅在文化層面上促進了中琉兩國的交流,同時也反映了媽祖信仰在朝貢體系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有關(guān)媽祖信仰與琉球關(guān)系的研究,迄今中國與日本學(xué)界大多聚焦于三個層面。第一,琉球冊封航路上的媽祖信仰及祭祀活動,如林國平《使琉球與海神信仰》(2)林國平:《使琉球與海神信仰》,《第六屆中琉歷史關(guān)系國際學(xué)術(shù)會議論文集》,第一歷史檔案館出版社,2000年,第520-530頁。、張文綺《明清冊封琉球使者的媽祖信仰》(3)張文綺:《明清冊封琉球使者的媽祖信仰》,《海交史研究》2000年第1期。、仲原善秀《冊封使的遭難與天后宮》(4)仲原善秀:《冊封使的遭難與天后宮》,《歷代寶案研究》第6、7合并號,湘京書屋,1996年,第57-66頁。;第二,媽祖信仰及其祭祀活動在琉球的傳播和嬗變,如鐘建華《明清時期媽祖信仰在琉球的傳播與式微》(5)鐘建華:《明清時期媽祖信仰在琉球的傳播與式微》,《八桂僑刊》2022年第1期。、李宏偉和陽陽《琉球王國媽祖祭祀活動之研究》(6)李宏偉、陽陽:《琉球王國媽祖祭祀活動之研究》,《海交史研究》2016年第2期。、謝必震《試論明清使者琉球航海中的海神信仰》(7)謝必震:《試論明清使者琉球航海中的海神信仰》,《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1期。;第三,媽祖信仰與琉球女神信仰的比較及其相關(guān)研究,如徐曉望《琉球與福建的女神崇拜比較》(8)徐曉望:《琉球與福建的女神崇拜比較》,《第五屆中琉歷史關(guān)系國際學(xué)術(shù)會議論文集》,海洋出版社,1996年,第477-489頁。、鄭國珍《琉球進貢使者多神崇拜習(xí)俗的由來及在榕與之相關(guān)的史跡考》(9)鄭國珍:《琉球進貢使者多神崇拜習(xí)俗的由來及在榕與之相關(guān)的史跡考》,《第五屆中琉歷史關(guān)系國際學(xué)術(shù)會議論文集》,海洋出版社,1996年,第368-387頁。、窪德忠《中國文化與南島》(10)窪德忠:《中國文化與南島》,第一書房出版社,1981年,第237-254頁。。然而,有關(guān)清代14次賜封媽祖,其中3次與冊封琉球的相關(guān)研究還未遑展開。因此,本文擬在對明清冊封使錄、媽祖檔案史料、《清史稿》《歷代寶案》《球陽》等中日文獻(xiàn)資料研讀的基礎(chǔ)上,考察清代賜封媽祖與冊封琉球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揭示媽祖信仰在中琉朝貢體系中的特殊地位與作用。
琉球是位于中日之間太平洋上的島國,明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派遣行人楊載作為使節(jié)出使琉球,建立正式的藩屬關(guān)系。直到清光緒五年(1879)琉球被日本吞并前,五百多年間兩國關(guān)系都十分密切。每當(dāng)國王即位,琉球均請求明清朝廷派遣冊封使前往冊封:“琉球國凡王嗣位,先請朝命,欽命正副使奉敕往封,賜以駝鈕鍍金銀印,乃稱王?!?11)趙爾巽:《清史稿》卷五二六,中華書局,1977年,第14618頁。明清共遣正副冊封使43位,共冊封琉球23位國王。明太祖還派遣福建東南沿海善于操舵的船民移居琉球,作為琉球從事朝貢貿(mào)易所需的航海商貿(mào)人才,史稱“閩人三十六姓”。福建移民在琉球久米村建立了上天妃宮。此后,琉球王府也在那霸建立了下天妃宮。每逢朔望節(jié)慶,琉球人都要供奉天妃。萬歷三十年(1602)來到琉球的日本僧人袋中良定在《琉球神道記》中記載:“世人皆稱此神為菩薩……此菩薩為海神之最,以妃位相配也。此神于海中對往來商船扶危濟困,德行足以配天,故名曰天妃?!?12)袋中良定:《琉球神道記》卷五,加藤玄智編,明世堂書店,1943年,第64頁??梢妺屪嫘叛鲆阎饾u成為中琉文化交流的紐帶。
中琉之間航程漫長,約兩千四百余里,當(dāng)時受航海、造船技術(shù)等客觀條件限制,迷航、觸礁、遭遇風(fēng)暴頻發(fā),應(yīng)對方法稍有失當(dāng)就會釀成船毀人亡的慘禍。根據(jù)日本學(xué)者赤嶺誠紀(jì)統(tǒng)計,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至清光緒二年(1876)的約五百年間,中琉之間的航道上共發(fā)生441起船難,其中進貢船就有85起,死亡1 835人。(13)赤嶺城紀(jì):《大航海時代的琉球》,沖繩時報社,1988年,第39-40頁。使團在途中一旦遭遇海難,只能祈求神靈保佑,同時盡力與風(fēng)浪搏斗,逃出困境。海上的艱險導(dǎo)致所有冊封琉球使團人員都篤信海神,并將平安往返琉球都?xì)w功于海神的庇護。
在冊封琉球的航海過程中,使團供奉的海神以媽祖為主。媽祖救助海難、護國庇民的傳說經(jīng)過歷代口耳相傳,民間已經(jīng)奉其為海洋保護神。明清朝廷先后在長樂閩江口廣石澳和福州亭江怡山院兩地設(shè)立媽祖廟,以供冊封使出行前祭祀。冊封使團先要準(zhǔn)備諭祭海神文,焚香祭祀媽祖及其他海神,出發(fā)前將神像恭請上船,到達(dá)琉球后置于琉球媽祖廟供奉,事畢回國時再請神回船。此外,冊封使回到福州后,必定到媽祖廟進香和還愿,出資興修當(dāng)?shù)貜R宇,并留下對聯(lián)或題刻等?;鼐┖?向皇帝奏報其路途中受到的海神庇護,請求皇帝賜予封號或祀典,以回報海神襄助。明朝冊封使將媽祖信仰當(dāng)中“庇佑航?!钡囊幻鎻V為傳播,如嘉靖十三年(1534)冊封正使陳侃在其《使琉球錄》中著有一篇《天妃靈應(yīng)記》,詳細(xì)講述其出使途中船上“用閩人故事,禱于天妃之神”一事(14)陳侃:《使琉球錄》,臺灣文獻(xiàn)叢刊第287種,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編印,1970年,第35頁。。冊封副使高澄亦著有《天妃靈異記》。萬歷七年(1579)冊封使謝杰在《琉球錄撮要補遺》中也載道:“航海水神,天妃最著。”(15)夏子陽:《使琉球錄》,臺灣文獻(xiàn)叢刊第287種,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編印,1970年,第277頁。郭汝霖、蕭崇業(yè)、夏子陽等冊封使也各自留下有關(guān)媽祖護佑航行的記載。明廷從萬歷年間起,固定事先準(zhǔn)備祈報海神祭文兩道,夏祈與冬報祭文內(nèi)容大致對稱。冊封使出洋前官祭天妃遂成為慣例。但明朝未曾因為冊封琉球事而賜封媽祖。
康熙二年(1662)冊封使張學(xué)禮、王垓雖在出海前在長樂梅花所祭祀天妃,在琉球天妃宮獻(xiàn)上一面“中外慈母”匾額,歸來亦修葺廟宇,“置金冠、懸匾、答神惠也”(16)張學(xué)禮:《使琉球記》,臺灣文獻(xiàn)叢刊第292種,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編印,1971年,第9頁。,但因為南方沿海戰(zhàn)亂,冊封使團出行草率,未曾得到清廷的重視,也就沒有下賜諭祭海神文。
清朝對媽祖的尊奉始于康熙十九年(1680)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請封。當(dāng)時清朝新定三藩之亂,試圖以尊奉媽祖重聚人心,賜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yīng)弘仁普濟天妃”,但未有春秋常祀,供品也僅敬獻(xiàn)“少牢”,低于國家祀典的“太牢”。而后歷代冊封使經(jīng)歷艱險往返于中琉之間,平安歸來后向朝廷積極爭取官方祭祀活動,討請匾額,為媽祖等海神加封。
清代首次因冊封琉球事為媽祖請封的是汪楫和林麟焻的冊封使團??滴醵?1683),清廷任命翰林院檢討汪楫、內(nèi)閣中書舍人林麟焻分別充任正、副使節(jié),冊封琉球尚貞王。此次冊封是三藩之亂后的首次冊封活動,中琉雙方皆予以重視,康熙還下賜御筆“中山世土”匾額給琉球。汪楫、林麟焻使團出行十分順利,當(dāng)年六月十三日從五虎門放洋出發(fā),六月十六日即抵達(dá)那霸,為歷屆冊封使抵達(dá)琉球最快者。兩人圓滿完成了冊封活動,并前往久米村上天妃宮祭祀媽祖,但冊封使團返程即遭遇風(fēng)暴,汪楫在《使琉球雜錄》卷五“神異”中記載:“二十八日一鼓,颶風(fēng)大作,云垂水立,一帆如夾雪壁中,雖預(yù)為之防而四夜三晝不止,浪欲翻天,舟行忽拍云端,忽落淵底,跳擲奔騰,不可名狀……禱天妃許為請春秋祀典,風(fēng)稍定?!?17)汪楫:《使琉球雜錄》,引自《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 (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第805-807頁。林麟焻也在《敕封天后志序》中寫道:“逮夫典禮事竣,方圖反棹,而狂瀾洶涌,澎湃滔天,檣撼舟橫,維楫為之?dāng)嗔?震蕩漭滄,四無足恃。傾危間,十難一全之勢。舟中人咸謂惟神可禱以無咎。傾者少安,裂且不壞,然而淼淼巨浸奔蹴,卻迷天日。夜來帆影,不意昏黑漂泊之頃,恍有二火晶光熠耀桅艦之前,私幸有赫神靈于昭于天,差可借以無恙?!?18)林清標(biāo):《敕封天后志》,乾隆戊戌年(1778)刊本,第16頁。
正是因為此次歷險,汪楫對于媽祖信仰更加推崇。而作為莆田人的林麟焻,更是積極為媽祖請奏褒揚。二人向康熙帝上書詳述出使遇險經(jīng)過和得到天妃保佑一事,提議舉行春秋二祭祭祀媽祖:“有此三異可驗神功,乞敕下禮臣議春秋二祭,著令地方官敬肅奉行,則海疆盡沐神庥,履坦無非圣澤矣?!?19)汪楫:《使琉球雜錄·冊封疏抄》,第875頁。然而禮部認(rèn)為天妃級別與黃河神相同,沒有舉行春秋二祭的先例??滴鯎?jù)此駁回上奏。說明清初媽祖祭祀品級不高,還沒有得到統(tǒng)治者的充分重視。
雖然康熙拒絕了汪楫和林麟焻的上奏,但此后關(guān)于加封媽祖的提議一直沒有停止過??滴醵?1684),施瑯收復(fù)臺灣,又以平亂助戰(zhàn)為由請求加封天妃,但仍被駁回?!案=ㄋ畮熖岫绞┈?請封天妃之神,禮部不準(zhǔn)行,但令致祭。上曰,此神顯有默佑之處,著遣官致祭?!?2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中國檔案出版社,2003年,第1頁。
康熙五十八年(1719),徐葆光、海寶作為正副使節(jié)前往琉球冊封尚敬王,此次航行往返皆十分順利。徐葆光《中山傳信錄》記載,封舟往返均沒有遭遇風(fēng)暴,觸礁之險也因呼神獲救而免。冊封使團將出使順利一事歸功于“天妃默佑”,在琉球即前往上天妃宮行香拜祭?;貒?徐葆光和海寶再度請求朝廷賜予媽祖春秋二祭的地位:“自前平定臺灣之時,天妃顯靈效順,已蒙皇上加封致祭。今默佑封舟,種種靈異如此。仰祈特恩許著該地方官春秋致祭,以報神庥?!?21)徐葆光:《中山傳信錄》,臺灣文獻(xiàn)叢刊第306種,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編印,1972年,第30頁。禮部答復(fù):“今天妃默佑封舟種種靈異,應(yīng)令該地方官春秋致祭,編入《祀典》?!笨滴跷迨拍?1720)八月初六,康熙皇帝最終批準(zhǔn)了媽祖入祀典,地位與山川岳瀆之神同等,春秋二祭遂成為慣例。(22)徐葆光:《中山傳信錄》,第31頁。此次賜封標(biāo)志著媽祖從民間信奉的神明躍升為朝廷官方推崇的正神,這與康熙年間諸位冊封使的努力請封是分不開的。
媽祖信仰的官方地位得到顯著提升是在雍正年間,雍正三年(1725)九月,巡臺御史禪濟布、給事中景考祥上奏為媽祖請封,列舉康熙六十年(1721)朝廷平定臺灣朱一貴起義時,福建水師得到媽祖庇佑的種種事跡,但誤將民間傳說康熙年間媽祖已“加封天后”一事?lián)诫s其中,雍正批準(zhǔn)后,媽祖受封天后一事就此得到官方承認(rèn)(2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第3頁。。雍正朝共賜封媽祖3次,雍正四年(1726),皇帝為天后宮頒賜匾額“神昭海表”,湄洲、廈門、臺灣各處天后宮均懸掛朝廷賜匾。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因護佑堤壩修筑一事,下賜“福寧昭泰”匾額給浙江海寧海神廟。同年,福建總督郝玉麟上奏請賜福州南臺天后宮匾額:“查福建省城南臺地方,襟江帶海,商船云集,舊有神祠為萬民瞻禮之所,臣等不揣冒昧,懇求圣恩,俯照湄洲等處,并頒御書匾額,敕令春秋祭祀?!?2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第43頁。雍正下賜“錫福安瀾”匾額給南臺天后宮,從此福建省城官員均在此祭祀媽祖。
媽祖在康熙十九年(1680)成為清廷官祀神明,而康熙五十九年(1720)在冊封使徐葆光和海寶的奏請下,媽祖已經(jīng)獲得了春秋二祭的禮制,然而郝玉麟認(rèn)為還不足以體現(xiàn)媽祖的地位,又奏請希望各省官衙領(lǐng)銜祭祀:“其各省會地方,如曾建有祠宇而來,經(jīng)設(shè)立祀典之處,并請降旨一例舉行?!?2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第45頁。于是在雍正十一年(1733)后,清廷下令全國凡建有天后宮的省城,均由總督、巡撫帶頭執(zhí)行春秋二祭,極大推動了媽祖信仰的發(fā)展。(26)徐曉望:《媽祖信仰史研究》,第216頁。清廷對媽祖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一方面是由于雍正本人對道教的極力推崇,另一方面在于收復(fù)臺灣以后,臺灣與大陸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日漸緊密,海峽往來航船及沿海水師官兵皆祭拜媽祖,清廷也就順應(yīng)變化,將媽祖的地位相應(yīng)提高,收攏人心。
乾隆二年(1737),福建總督郝玉麟上奏,因臺灣官員兵士往來兩岸得到護佑而請封媽祖,媽祖被正式冊封為天后,并加封號“福佑群生”。乾隆帝即位后,對佛道二家都采取推崇的政策,因此賜封媽祖達(dá)16次,為歷朝最多者,特別是首次因冊封琉球事為媽祖增加封號。
乾隆十六年(1751),琉球王尚敬薨。乾隆二十一年(1756),翰林院侍講全魁與翰林院編修周煌奉命出使琉球,冊封尚穆王,六月初六例行在怡山院諭祭媽祖,頒賜祭文。清朝前四次諭祭海神文的內(nèi)容基本一致,海神祭文的撰寫還比較籠統(tǒng),仍沿用明朝祭祀多個海神之例,沒有專門祭祀媽祖。
然而,全魁、周煌使團此次行程航路頗為兇險,接連遭遇風(fēng)暴和觸礁,清廷首次以租用民船代替官造貢船,船身亦不堅固。據(jù)周煌《琉球國志略》記載,使團于二月初九日出京,十四日抵達(dá)姑米山下,“適當(dāng)暴期,波浪兼天,舟身震撼,嘔逆顛仆者無數(shù)”。只得在原地頂風(fēng)堅持,但之后海面情況繼續(xù)惡化:“延至二十四日夜,臺颶大作,椗索十余一時皆斷,舟走觸礁,龍骨中折,底穿入水?!?27)周煌:《琉球國志略》卷七,臺灣文獻(xiàn)叢刊第293種,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編印,1972年,第170-171頁。危難之際,使團看見桅桿頂上出現(xiàn)亮光,海面隱約浮現(xiàn)燈火,恍如有神明顯靈。之后,船只稍微向右傾斜,滑脫礁石,得以安全,使團眾人皆認(rèn)為是媽祖顯圣。冊封使團歷經(jīng)艱辛才得以到達(dá)琉球,二百余人全部生還,二號船則漂流到浙江永嘉。因船只在路上遭遇風(fēng)暴,貢船受損,貨物被打濕,影響到隨船水手和兵丁攜帶貨品在當(dāng)?shù)刎溬u的收入,導(dǎo)致使團在琉球還發(fā)生了清兵向琉球方面勒索的騷動?;貒蟛痪檬掳l(fā),全魁、周煌險遭革職,犯罪兵丁數(shù)人被處決。(28)曾煥棋:《清代琉球冊封使研究》,榕樹書林,2005年,第185頁。但冊封使事大體順利,全魁、周煌使團還捐資在姑米山(久米島)修建了琉球第三座媽祖廟,請琉球人從福州購買神像,并贈銀兩、對聯(lián)、匾額,以紀(jì)念脫險生還一事。久米島天后宮至今尚存。(29)球陽研究會:《球陽》,角川書店,1978年,第337頁。
乾隆二十一年(1756)十月二十一日,全魁、周煌使團完成冊封,登船返回。十一月初七日出海,因為風(fēng)暴又回到琉球。次年正月三十日再次出發(fā),二月十三日抵達(dá)福建五虎門,“一路風(fēng)恬浪靜,險阻無虞”(3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第66-68頁。。由于全魁、周煌使團在海上頗多周折,回程時,兩位使者專程至怡山院行諭祭海神禮。(31)周煌:《琉球國志略》卷五,臺灣文獻(xiàn)叢刊第293種,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編印,1972年,第147頁。此外,兩位使者上奏禮部《請加封諭祭疏》,首先是為媽祖爭取加封,其次是請求另作媽祖祭文兩道,或在祭海神文內(nèi)明確祭祀媽祖。周煌解釋其緣由道:“臣等茲役,自閩海往還,祈神獲佑;竊疑封號尚襲前明,即諭祭文內(nèi)但云‘海神’,不言‘天妃’。敬瀝微忱,乞加封號,并請明頒諭祭;俱蒙圣慈俞允。崇報益隆,名實悉稱,典禮周祥,超軼千古矣。”(32)周煌:《琉球國志略》卷七,第168頁。
乾隆二十二年(1757)五月十四日,皇帝同意禮部所奏。六月十八日,禮部奉旨,乾隆皇帝賜封天后“誠感咸孚”(33)周煌:《琉球國志略》卷七,第171頁。。又規(guī)定以后祭拜媽祖,行三跪九叩之禮,禮節(jié)愈加隆重。由于全魁、周煌冊封使團的請封,天后得到了“誠感咸孚”四字加封,這是清廷第一次因冊封琉球事而加封媽祖,并且清廷對福州怡山院的天后祭祀也更加重視,此后琉球使團所發(fā)祈報祭文,不再是籠統(tǒng)獻(xiàn)給海神,而是專門獻(xiàn)給天后,媽祖的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
嘉慶年間,清廷對于康、雍、乾三朝尊奉媽祖的制度有所繼承,并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提升。早在嘉慶即位之初,就下詔給福建巡撫姚棻,要求他向福建沿海各天后宮敬奉藏香:“近來閩省兵丁等過洋,屢有遭風(fēng)失水等事,殊為可憫。因思該省天后廟久著靈驗,或地方官平日不能虔誠供奉,以致未迓神佑,著發(fā)去藏香一百炷交與該督撫,于天后降生之原籍興化府莆田縣地方及瀕海一帶各廟宇,每處十炷,敬謹(jǐn)分供,虔心祈禱,以迓神庥而靜風(fēng)濤,將此諭令知之?!?3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第121頁。
嘉慶皇帝對于媽祖信仰的重視,與嘉慶年間海盜頻發(fā)、東南沿海水師巡航頻繁有關(guān)。沿海禁令放松后,商船和漁船的數(shù)量也在不斷增多,無論官民皆尊崇媽祖,反映了臺海兩岸愈加密切的經(jīng)濟、軍事往來情況。
嘉慶朝賜封媽祖活動共5次,其中與琉球冊封使團有關(guān)的共3次,分別是嘉慶五年(1800)因冊封使趙文楷、李鼎元出使一事增加媽祖封號,嘉慶六年(1801)加封媽祖父母,嘉慶十四年(1809)應(yīng)冊封使齊鯤、費錫章之請,下賜“昭佑孚誠”牌匾。
嘉慶五年(1800)增加媽祖封號一事與往年相比出現(xiàn)了重大的變化,并非以往由歸來的冊封使請封,朝廷在使團遠(yuǎn)渡琉球之前就已經(jīng)擬定好了封號,這也是清廷首次因冊封琉球事主動下賜媽祖封號。嘉慶帝在當(dāng)年的正月二十九日下詔,鑒于沿?!氨吧檀鶃?均賴神力庇佑”,應(yīng)該再增四字封號。(3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第123頁。嘉慶五年(1800),翰林院侍讀趙文楷、李鼎元分別充任正副使,冊封琉球尚溫王。使團臨行前,為求得天后庇護,朝廷不僅下令翰林院撰寫祭文,交此次冊封琉球國正使趙文楷,赍往福建敬謹(jǐn)致祭,并且加封天后“垂慈篤祜”四字神號。冊封使團未出行前就到東四牌樓天后宮進香,祈禱平安。同年二月二十八日正副使出京,抵達(dá)福州后,四月十三日前往南臺天后宮祭祀天后。據(jù)李鼎元《使琉球記》記載:“恭奉諭祭加封天后文出城,至南臺之馮港。主祭者正使,陪祭者余與將軍、巡撫、都統(tǒng)、司道等官,皆朝衣?!?36)李鼎元:《使琉球記》,臺灣文獻(xiàn)叢刊第292種,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編印,1971年,第148頁??梢娂漓攵Y儀之隆重。
五月初五,冊封使團在福州怡山院諭祭海神,等候出洋。五月初七使團出發(fā)。開舟前,船隊迎請媽祖和拏公神像上船,行三跪九叩之禮,又命令道士作法:“取旗祝之,噀以酒。合口同言:‘順風(fēng)吉利?!背跏犘兄脸辔矌Z附近,遭遇風(fēng)暴,船只有傾覆的危險:“午刻,大雨,雷以震,風(fēng)轉(zhuǎn)東北。舵無主,舟轉(zhuǎn)側(cè),甚危?!绷鹎蚪臃獯蠓蛄簾ńㄗh船隊退回五虎門改日再出發(fā),但船只陷在風(fēng)暴中進退不得,趙文楷、李鼎元兩人只得就地向天妃祈禱:“因與介山(趙文楷)潛焚藏香,跪禱于天后曰:‘使者聞命,有進無退,家貧親老,志在蕆事速歸!神能轉(zhuǎn)風(fēng),當(dāng)請皇上加封神之父母。鼎元自元旦發(fā)愿,時刻不忘,想蒙神鑒!’禱畢,不半刻,霹靂一聲,風(fēng)雨頓止?!?37)李鼎元:《使琉球記》,第159頁。
使團于五月十二日抵達(dá)那霸港,冊封使在琉球期間多次前往天后宮祭拜。趙文楷、李鼎元出使琉球期間,嘉慶皇帝十分關(guān)心使團的行程。當(dāng)?shù)弥麄冇谖逶率瞻踩诌_(dá)琉球,嘉慶帝下詔發(fā)送大小藏香各五炷給閩浙總督玉德,令其前往廈門天后宮行香致謝,并禱祝該使團能平安歸來。(3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第143頁。當(dāng)趙文楷使團返回后,嘉慶皇帝又特意“發(fā)去大小藏香各十枝,著玉德于接奉后即代朕祀謝,用答神庥”(3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第157頁。。
嘉慶六年(1801)正月,回到京城的李鼎元一直記掛曾在旅途中祈禱媽祖一事,專門上奏疏吁請清廷晉封天后的父母。媽祖父母從宋朝受封以來,歷朝統(tǒng)治者均未再加封。嘉慶五年(1800)元旦,李鼎元在北京祭祀媽祖時就產(chǎn)生了這一想法:“凡天下受敕封為正神者,率褒及其父母;況天后由孝女成神,后殿不祀其父母而祀三官,失其本矣?!?40)李鼎元:《使琉球記》,第235頁。此次他又在上書中稱:“竊念天后以孝女成神,志或未盡,似應(yīng)追封崇祀以迓神庥。謹(jǐn)按,后父名愿,宋初官都巡檢,寶祐五年因教授王里之請,后父封積慶侯,母封顯慶夫人,后兄以及神佑皆有錫命,此后未經(jīng)加封。合無仰懇皇上天恩,特賜褒封在于天后行宮行殿設(shè)位崇祀,以答天后孝恩,即以昭圣朝錫類之盛典?!?4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第166頁。
其后,清廷奉旨封天后之父林愿為積慶公、天后之母為積慶夫人。據(jù)《南平縣志》記載:“嘉慶六年十一月間,奉旨天后父母制造神牌安奉,春、秋致祭?!?42)蔡建賢等:民國《南平縣志》卷十一,祠祀志,1985年,第597頁。圣旨規(guī)定,此后各縣凡有天后宮處,都必須祭祀天后父母。媽祖信仰的孝義一面也得到了官方的褒揚,清廷對天后的信仰更推進了一步。不僅主動新增封號,還在冊封使趙文楷、李鼎元的奏請下賜封媽祖父母,這表明嘉慶帝對于媽祖信仰的虔誠之情要超過其他清代皇帝。這一點從嘉慶皇帝歷年對全國各地天后宮的修繕以及嘉慶十七年(1812)在皇宮御苑里修建“天后惠濟神祠”等舉動中也同樣有所體現(xiàn)。(43)徐曉望:《媽祖信仰史研究》,第237頁。
嘉慶年間的另一支琉球冊封使團是嘉慶十三年(1808)的齊鯤、費錫章使團。齊鯤、費錫章使團于當(dāng)年五月初三出洋,前往琉球國冊封尚灝王。路途中兩次遭遇風(fēng)暴,回返福州時船只失控幾乎撞山,但最終都得以脫險,“初九日放洋,十五日進五虎門,十七日早至福建省城。通省官民無不訝為神速。此皆賴圣主洪福,天后默佑。是以來去大洋前后均系七日,兩次猝遇風(fēng)暴俱蒙化險為平”(4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第192頁。。齊鯤、費錫章次年回國后上奏嘉慶帝,請求在褒揚媽祖的同時,對陪同上船供奉的水神陳文龍、拏公也一并給予賜封。陳文龍是南宋時莆田人,抗元英雄,死后被視為水神,俗稱“水部尚書”。拏公相傳是宋代邵武府拿口鎮(zhèn)人,傳說因試毒挽救村民而殉難,被視為海上淡水的保護神。二者都是閩江下游流行的水神信仰,祭祀中經(jīng)常作為媽祖的陪神。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汪楫出使起,拏公就與媽祖一起被奉置于貢船上祈求平安,而陳文龍首次出現(xiàn)則是在齊鯤、費錫章使團,被放置在二號船。有鑒于上述原因,嘉慶皇帝下詔稱:“陳尚書、拏公于該省南臺各有專廟,據(jù)該處耆民人等吁求御書匾額等語,此次冊封琉球使臣海舟往返平安迅速,實昭靈貺,茲發(fā)去御書匾額三分,著張師誠接奉后即于各該處敬謹(jǐn)懸掛,以期環(huán)海永恬,普邀神庇?!?4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第194頁。下賜“昭佑孚誠”牌匾給福州怡山院天后宮,南臺尚書廟、拏公廟也得到了御匾。嘉慶十四年(1809)的加封是陳文龍和拏公首次與媽祖同享下賜匾額的待遇,反映了清廷對冊封使出發(fā)地福州水神信仰的重視。
道光朝對于媽祖的尊崇與嘉慶朝基本保持一致,共賜封媽祖6次,其中2次與冊封琉球有關(guān)。道光十八年(1838),冊封正使林鴻年、副使高人鑒出使琉球,冊封尚育王。林鴻年冊封使團未有類似《使琉球錄》的著述傳世,因而探求使團在海上航行和在琉球活動的詳情較為困難。后任冊封使趙新的子孫在刊行《續(xù)琉球國志略》時記載道:“緣乾隆間,有翰林院侍讀周煌所著《志略》,齊北瀛太守有《東瀛百詠》,而林勿村中丞所著錄者未見。恐鉅典煌煌,散佚無考;故定著《續(xù)琉球國志略》。其義例,悉仍前志云。”(46)趙新:《續(xù)琉球國志略》,臺灣文獻(xiàn)叢刊第293種,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編印,1960年,第337頁。
這說明林鴻年使團的冊封使錄早在清末已經(jīng)無考,然而其冊封活動始末亦散見于《歷代寶案》《中山世譜》等典籍之中,幸好趙新《續(xù)琉球國志略》一書對道光十八年(1838)冊封活動情況有所補充,因故如今仍然能夠考察到林鴻年使團請封媽祖的部分情況。
道光十八年(1838)二月十日,林鴻年使團從北京出發(fā),四月二日抵達(dá)福州,從福州人金廣發(fā)和邱大順手中選定商船兩只作為封舟。人員規(guī)模相較以往冊封使團有所縮減,且受乾隆年間兵丁騷亂事件影響,使團活動受到嚴(yán)格限制。在福州期間,林鴻年等人檢閱封舟,諭祭天妃及陳文龍,準(zhǔn)備出海。四月二十七日正副使首先奉“諭祭天后海神祈文各一道,詣閩安鎮(zhèn)怡山院虔誠致祭畢,即便放舟”。(4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第251頁。本次出使,祭文內(nèi)容相較以往更為隆重,而且列出了所有和航海有關(guān)的封號稱呼媽祖,而與漕運、堤防有關(guān)的封號則從略。五月初四,林鴻年使團出洋,五月初九抵達(dá)那霸港。八月初三,林鴻年使團冊封琉球王世子尚育,宣讀道光皇帝詔書,而后,冊封團將道光皇帝御書“弼服海隅”匾額頒賜尚育王,完成冊封典禮。林鴻年使團在琉球共160天,受到了尚育王的隆重接待。林鴻年使團謝絕贈禮,并將冊封結(jié)余240萬貫錢全部交給琉球國王賑恤民眾。此舉贏得了琉球上下的一致稱頌。林鴻年還在琉球積極從事文化交流活動,作《諭勸惜字紙》,勸誡當(dāng)?shù)厝私⒎僮譅t,珍惜書籍紙張。(48)球陽研究會:《球陽》,角川書店,1978年,第460頁。
道光十八年(1838)十月十二日,林鴻年使團完成冊封任務(wù),與琉球方面的兩艘謝恩貢船一起返航。因護封游擊周廷祥在七月二十七日病逝于琉球,尚育王表奏“封舟西返帶柩回閩”,贈銀五百兩。(49)沖繩縣教育委員會:《歷代寶案》校訂本,第12冊,卷167,沖繩縣教育委員會,2000年,第255頁。二號封舟由副使高人鑒臨時統(tǒng)領(lǐng),但行至那霸外海時觸礁,船體受損,被迫返回那霸修整,十月十四日另行啟航。其余船只則正常歸航,經(jīng)由南杞山、定海,于十月十九日入五虎門。正副冊封使“恭祭天后海神后,即于十月二十八日進省”(5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第256頁。。十月二十八日,使團從福州南臺島上岸,冊封活動至此結(jié)束。安全返京后,林鴻年、高人鑒奏疏《懇請再加天后等神封號頒匾事》,疏中提及冊封使團回程時,“兩次猝遇風(fēng)暴,正在汪洋萬頃之中,人力莫施,舉舟惶悚,臣等虔誠祈禱,皆獲化險為平。舟人僉謂神助圣朝,宣靈贊順,同聲歡頌,感凜萬分。伏查天后之神在我朝,夙昭靈貺,疊荷加封,此次轉(zhuǎn)危就安,顯應(yīng)彰著合無?!?5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第260-262頁。因此請求皇帝給予媽祖和隨船的尚書公陳文龍、拏公一起頒賜。禮部議稱:“此次林鴻年等封舟內(nèi)渡,兩次猝遇風(fēng)暴于危險萬狀之時,俱得默邀神助,借以化險為平。仰見圣朝盛治遐敷,百靈效職。而天后之宣顯贊順,神佑彌隆。應(yīng)請如該使臣等所奏天后舊有封號恩賜再加晉封,以昭靈應(yīng)而答神貺?!?52)蔣維錟:《媽祖文獻(xiàn)史料匯編》第1輯《檔案卷》,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年,第100頁。道光皇帝遂按照嘉慶年間慣例,頒發(fā)三道御書匾額:
“福佑瀛壖——寫賜福建省天后廟請討扁一面”;“海澨昭靈——寫賜福建省陳尚書公廟請討扁一面”;“利濟心敷——寫賜福建省拏公廟請討扁一面。”(5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第260-263頁。
其后,閩浙總督桂良與福州縉紳于道光十九年(1839)十月二十日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將匾額獻(xiàn)給天后宮等廟宇。關(guān)于加封天后一事,道光帝“諭旨晉封‘澤覃海宇’四字”(54)趙新:《續(xù)琉球國志略》,第299頁。。
此后的咸豐朝是給予媽祖封號最多的時期。咸豐皇帝共賜封媽祖10次,給予四字封號5個,分別為“導(dǎo)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wèi)漕保泰”“振武綏疆”,使得媽祖的封號長達(dá)62字,已經(jīng)超過了黃河神金龍大王的40字,體現(xiàn)了天后在當(dāng)時所有水神中的崇高地位。咸豐也為媽祖下賜過匾額,咸豐七年(1857),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南北物資運輸只能依賴海運,因此咸豐帝給福州的天后宮、尚書廟賜匾:“風(fēng)恬佑順——寫賜福建閩縣天后宮廟扁一面”;“效靈翊運——寫賜福建閩縣陳尚書廟扁一面”。但咸豐年間沒有冊封琉球,道光十九年(1839)的賜封是清朝最后一次因為冊封琉球事而給媽祖增加封號。
同治五年(1866)趙新、于光甲冊封使團是中琉交往史上最后一支冊封使團,此后日本加緊了吞并琉球的進程,并最終使之滅亡,晚清徹底失去了對琉球的控制力,也不再有朝貢活動。本次使團出行雖未爭取到再度給媽祖加封,但同治皇帝應(yīng)冊封使之請下賜了牌匾。同治朝共賜封媽祖5次,例如同治四年(1865),應(yīng)五口通商大臣崇厚請討,同治皇帝下賜“贊順敷慈”牌匾給天津天后宮。(5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第329頁。同年,閩浙總督左宗棠上奏請同治皇帝下賜匾額“慈航福普”(5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第327頁。,還調(diào)用福建水師作為出使隊伍,準(zhǔn)備護送冊封使出洋。同治七年(1868),下賜匾額“德施功溥”給福建船政天后宮。同治十一年(1872)因海運順利加封媽祖“嘉佑”后,清廷鑒于媽祖封號過長,不再為天后增加封號。盡管停止新增封號,朝廷給天后宮賜字題匾的現(xiàn)象依然常見。
同治五年(1866),清廷最后一次派出使團冊封琉球國王尚泰,禮部在下達(dá)冊封頒賜詳情時,明確按例頒發(fā)諭祭天后文:“向例正副使遠(yuǎn)涉海洋,賜給諭祭海神文二道,諭祭天后文二道,赍往福建致祭。此次應(yīng)頒給祭海神祈報文各一道,諭祭天后文二道,書名天后封號,于怡山院天后宮舉行致祭。祭文由內(nèi)閣撰擬,交封使赍往致祭,其香帛、祭品該地方官備辦,照例核銷?!?5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第335頁。
趙新等人于同治五年(1866)正月從北京出發(fā),四月底抵達(dá)福建。趙新等同福建巡撫徐宗乾選募商船作為封舟,當(dāng)年五月十三日,使團諭祭媽祖。此次諭祭文與道光十八年(1838)的不同點,在于列舉出了媽祖的全部封號。(58)趙新:《續(xù)琉球國志略》,第300頁。之后,使團從福州南臺開船,在五虎門候風(fēng)時,副使于光甲還專程到閩江出??诘耐そ皆杭腊萏戾A鲁蹙砰_洋,六月十八日到達(dá)琉球近海,因為黑潮涌入港灣,趙新等人被迫在海上漂蕩了整整三天。趙新在《續(xù)琉球國志略》中記載此次遇險經(jīng)歷稱:“午后,黑云陡起,海色如墨,一舟皆驚。臣等謹(jǐn)焚香,默禱天后、尚書、拏公并本船所供蘇神各神前。入夜,墨云四散,仰見星光,闔舟額慶。”(59)趙新:《續(xù)琉球國志略》,第336頁。使團最終在六月二十一日傍晚抵達(dá)那霸港。七月二十日,趙新等人祭奠琉球已故先王尚育,八月二十七日,宣讀冊封尚泰王的敕書。使團于十一月初十從那霸港出?;貒?。趙新使團在琉球的逗留時間只有138日,是歷屆使團當(dāng)中最短的,而且頻頻要求降低接待供應(yīng),減輕琉球方面的負(fù)擔(dān),這與琉球末年經(jīng)濟疲敝的實際情況有關(guān)。(60)曾煥棋:《清代琉球冊封使研究》,第317頁。除了出洋時的險情外,使團從琉球歸來途中也遭遇不順。趙新后來在上奏中稱:“又于十一月初十日自球反棹放洋,是夕,復(fù)遇暴風(fēng),巨浪山立,越過船頭,船身幾沒,復(fù)觸礁沙,勢極危險。臣等復(fù)于神前虔禱,化險為平?!?6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第342頁。
趙新使團抵達(dá)琉球時,照例將媽祖等諸海神恭迎上岸,供奉在天后宮。使團在琉球多次到天后宮參拜媽祖、陳文龍、拏公。每次參拜均發(fā)布公告,張貼轅門,以示隆重,回國之前再將媽祖及諸位海神請回封舟。使團從琉球歸來后上奏為媽祖等海神請討匾額,同治皇帝由臣下代筆賜匾:“惠普慈航——寫賜琉球國使臣趙新請討天后廟用扁一面”;“朝宗利濟——寫賜琉球國使臣趙新請討尚書廟用扁一面”;“恬波仰鏡——寫賜琉球國使臣趙新請討拏公廟用扁一面”;“仁周海澨——寫賜琉球國使臣趙新請討蘇神廟用扁一面”。(6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第352頁。
媽祖、水部尚書陳文龍、拏公都是清朝冊封使傳統(tǒng)祭祀的神明,而“蘇神”則是第一次出現(xiàn)在賜匾的范圍內(nèi)。蘇神又名蘇臣、蘇王爺,本名蘇碧云,據(jù)稱為明朝天啟年間人,隱居不仕,晚年移居海島,為來往海船指引平安,死后成為閩南一帶信奉的行船之神。因趙新在遭遇風(fēng)暴時也向蘇神祈禱,于是在上書中請求給蘇神一并賜匾,得到皇帝準(zhǔn)許。至此閩南水神也被列入了隨船祭祀的范圍之中,但遺憾的是此后再無琉球冊封使團。
光緒五年(1879),日本吞并琉球,清廷冊封琉球國王一事便告結(jié)束。福州本地陪祀水神盛況不再,南臺天后宮和怡山天后宮相繼衰落。(63)徐曉望:《媽祖信仰史研究》,第252頁。不過清廷直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華僑出資賑災(zāi)下賜“波靖南溟”匾額給南洋福建會館為止,仍然對媽祖有所賜封。光緒年間賜封7次,以賜封臺灣各地天后宮和獎勵賑災(zāi)為主。宋、元、明三朝統(tǒng)治者各賜一匾,清朝則多達(dá)40余次,僅同光二朝就有20次。晚清賜匾雖多數(shù)由南書房代寫,并非御筆,但也體現(xiàn)了清廷對于賜封媽祖的重視。
清代對于媽祖的崇敬程度相對于以前的朝代可以說是迅速提升,無論是對媽祖封號的增加還是下賜匾額的數(shù)量,都要遠(yuǎn)勝于前朝。媽祖躍升為“天后”,成為官方最為推崇的海神。一方面與康熙年間收復(fù)臺灣后對東南沿海的經(jīng)略有關(guān),另一方面則與清朝重視中琉朝貢關(guān)系有關(guān)。媽祖的64字封號里,有12字與冊封琉球相關(guān)。從康熙年間汪楫、林麟焻等人請求讓媽祖入國家祀典并行“春秋二祭”開始,到乾隆年間全魁、周煌請求另作諭祭海神文祭祀媽祖;嘉慶時期趙文楷、李鼎元請求加封天后父母,齊鯤、費錫章請求一并賜封媽祖的陪祀水神陳文龍、拏公;道光年間林鴻年、高人鑒最后一次為媽祖請求封號;同治年間趙新請求再增加對蘇神的祭祀等,媽祖地位在清朝逐步提升,琉球冊封使在此過程中發(fā)揮了關(guān)鍵的作用。
冊封使請求冊封媽祖的事由,大多因為他們在漫長的航路途中遭遇風(fēng)暴,最終有幸脫身。也有人因航行十分順利,在順風(fēng)條件下快速往返中琉之間,感嘆行程如有神佑。在科技條件尚不發(fā)達(dá)的年代遠(yuǎn)渡重洋,經(jīng)歷生死劫難,又或是平安行船未遇劫難者,自然會將原因歸功于“神明護佑”,在當(dāng)時而言是一種樸素的情感表達(dá)。加之福建在中琉貿(mào)易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無論福建籍的船工、水手,還是琉球負(fù)責(zé)朝貢事務(wù)的閩人后裔,都篤信媽祖。冊封使在路途中容易受到隨船人員和琉球人的感染,從而認(rèn)同媽祖信仰,在完成冊封使命后為媽祖爭取賜封。明代冊封使談?wù)撋癞愒掝}受儒學(xué)影響,對媽祖信仰還多少持有保留態(tài)度,如嘉靖十三年(1534)冊封使陳侃就在《天妃靈應(yīng)記》開頭寫道:“神怪之事,圣賢不語;非忽之也,懼民之惑于神而遺人道也?!倍宄膬苑馐箘t更為推崇媽祖,而且閩籍冊封使在其中作用明顯,康熙二十二年(1683)副使林麟焻、嘉慶十三年(1808)正使齊鯤、道光十八年(1838)正使林鴻年、同治五年(1866)正使趙新,他們自身就是福建人士,對媽祖文化有著深刻的認(rèn)同。例如首請將媽祖列入春秋二祭的林麟焻出生于莆田,認(rèn)為自己是媽祖的子孫后代,回到鄉(xiāng)里后也親自為《天妃顯圣錄》作序。齊鯤出生于福州,對福州地區(qū)的水神信仰較為了解,于是首次請求將水部尚書陳文龍、拏公也與媽祖一并頒賜等。封賜媽祖活動的提升也與帝王的態(tài)度有關(guān),篤信媽祖的雍正、乾隆、嘉慶、咸豐等皇帝在位期間,賜封的力度都有極大的提升,清廷以增加封號和頒賜匾額兩種形式,維持著媽祖在海神信仰當(dāng)中的權(quán)威,借以安定沿海地區(qū)。
琉球冊封使請封媽祖不僅提升了媽祖的地位,更是通過冊封活動將媽祖信仰遠(yuǎn)播琉球,對琉球社會亦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影響。隨著天后地位不斷提高,冊封使在進行活動的過程中更加嚴(yán)格遵守對神明的尊奉,例如舉行諭祭儀式、迎送神像上下船、拜謁天后宮行香等,將這些儀式也一并帶到了琉球。琉球的媽祖信仰就以三座天后宮為中心長期延續(xù),與兩國的朝貢貿(mào)易緊密相連,成為古代中琉兩國政治與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