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雕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中國藝術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它不僅是一種工藝技能,還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化和美學思想。玉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象征之一,被譽為“美德之石”。玉雕作品在中國歷史上曾經被視為皇家貴族的專屬裝飾品,在許多古代文物中都可以看到玉雕的身影。從古代到現代,玉雕一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審美特點深受人們喜愛。
關鍵詞:玉雕;玉雕技藝;玉雕寓意
我國自古就有佩玉的習慣,“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之語,更為美玉平添了一份溫文爾雅的貴族氣息。近年來,隨著市場的發(fā)展,雖然玉雕的題材變得非常龐雜,但仍嚴格遵循著“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這一原則。下面筆者將從玉文化的基礎知識以及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三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中國古代玉文化淵遠流長、豐富多彩,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玉是指硬度高、柔韌、細膩、光澤度高和色彩豐富的石材,是中華文明中最為重要的象征性物品之一。玉料的自然特征和質地最為重要,會影響雕刻師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意境。中國古代玉文化將玉工藝和玉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獨特的玉雕藝術和范式。
“玉必有工”指的是玉石需要經過加工才能成為藝術品或實用品。從玉石的采掘到最終的雕刻加工,都需要精湛的技藝和經驗豐富的工匠。一件優(yōu)秀的玉雕作品,需要雕刻師經過多年的實踐和努力,才能達到精湛、完美的程度。
(一)玉石的選材
首先,玉雕需要優(yōu)質的原材料。玉石的品質直接影響玉雕作品的成敗,因此選材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好的玉石具有色澤純凈、顏色均勻、無裂紋、無雜質等特點。好的玉石可以讓后續(xù)的雕刻加工更加順利。
(二)切割和打磨
切割和打磨是玉雕過程中最為基礎的環(huán)節(jié)。在這個階段,需要將玉石加工成所需形狀,并打磨出光滑、細膩的表面。這就要求雕刻師有極高的技巧和耐心,同時也需要借助先進的設備和工具。
(三)雕刻和雕琢
1.雕刻和雕琢是玉雕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對玉石進行刻、琢、鏤、切等加工工藝,可以創(chuàng)造出各種形態(tài)、圖案和紋飾。優(yōu)秀的雕刻作品不僅需要精湛的手藝,還需要靈感和創(chuàng)意。只有在技術和藝術方面都很好地發(fā)揮,才能制作出盡善盡美的玉雕作品。
2.常見玉雕方法分類
玉雕工藝從進階到高階的玉雕技藝大多數是通過線雕、圓雕、浮雕、俏色雕、鏤空雕等復雜技藝的組合來實現的。下面將對這些技藝做詳細的介紹。
線雕:線雕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技法,玉雕師利用刻刀對玉石進行切割,以創(chuàng)造出清晰、明顯的線條。該技法中的線條通常呈現一種富有彈力和清晰度的特點,該技法可產生清晰的輪廓和平面感,展示出獨特的視覺效果。最著名的線雕代表作品之一是《赤壁圖》,由晉代玉雕大師打造,描繪了三國時期大氣磅礴的戰(zhàn)爭場面,體現了雕刻師精彩絕倫的雕刻技藝。
圓雕:這種技法的目的是通過玉雕師精密的雕刻技巧創(chuàng)造有深度、有層次的三維效果,塑造動植物、人物或器具等形狀,呈現流暢自然、真實感強的美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是元代玉雕大師郭忠恕的作品《雙龍戲珠瓶》。該瓶高約19厘米,十分精美,龍紋使整個瓶子呈現立體的效果,龍須、龍爪等細節(jié)刻畫異常精細,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浮雕:這種技法通常采用切割、點刻等技術,以增強雕像的三維空間感,創(chuàng)造出一種融合了平面與浮雕的美學效果。浮雕可以分成高浮雕和淺浮雕兩種類型。著名的浮雕代表作品有明代玉雕大師楊守敬的《龍鳳呈祥屏風》,該作品描繪了龍鳳盤旋、呈祥吉利的景象,圖案精細、立體明顯,極富想象力和藝術價值。
俏色雕:俏色雕是一種在玉雕中比較少見的技法。自古人們就很注重玉雕的外觀。不管外形還是內在的氣質,好看的玉總能讓人眼前一亮。發(fā)展到現在,俏色美已成為玉雕愛好者收藏的標準。巧雕藝術與各大玉雕師的設計理念的融合越發(fā)巧妙,像“巧色,巧形,巧妙,巧合”皆為巧雕的核心,“獨一無二,無可模仿”的特點讓俏色雕成了美妙絕倫的藝術品。
(1)巧色玉石本身具有多種自然色彩,如白色、青色、紫色等,這些色彩的出現是因為玉石中存在不同的氧化物、金屬離子等成分。因此,玉雕師可以運用這些色彩特點,巧妙地組合搭配,使雕塑作品呈現更豐富的色彩效果,從而表現玉石的巧色之美。
(2)巧形玉雕師在雕刻玉石時,可以較為靈活地采用不同的雕刻手法和造型方法,創(chuàng)造各種形狀、大小、紋理、線條的雕塑作品,從而表現玉石的巧形之美。玉雕作品有的具有流暢曲線、柔和溫潤的美感,有的則是鋒利線條、棱角分明的冷酷感覺,還有的是別有韻味、惟妙惟肖的模仿作品,每一件玉雕作品都有其獨特的形態(tài)和風格。
(3)巧妙玉雕師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玉石的美學特點,將其最大限度地表現出來,在雕刻中運用自己的技術和創(chuàng)意,創(chuàng)作精美絕倫的玉雕作品。玉雕作品的美巧妙體現在各個方面,如刻畫細節(jié)、雕刻技法、設計構思、線條表現、紋飾裝飾等。雕刻師必須保持細致耐心、不斷追求和磨煉,方能達到精湛的程度。
(4)巧合玉雕,作品的巧合是指將自然形態(tài)與美學創(chuàng)意融合起來,達到自然的效果。“巧合”在雕塑藝術中體現得比較明顯,一般是以自然蟲斑、紋理和云霧紋等自然形態(tài)為基礎,雕刻師利用技巧對玉石加以改造,將其融入設計構思。如清代玉雕名家張隱仙的玉雕作品《張公心》就采用了反套鏤空的技法,將自然的樹枝葉和鳥兒形態(tài)融入雕塑中,達到了自然而然的效果。
綜上所述,玉雕作品的巧色、巧形、巧妙和巧合是玉雕藝術中的重要表現形式,展現了雕刻師的技藝和創(chuàng)意,也體現了玉石的美學魅力。
鏤空雕:該技法通常采用切除或鉆孔的技術,為雕塑制造出凹進的空間,可以提升玉雕作品的質感和現代化程度。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南宋趙世界的玉雕《圣母嬰兒觀音像》,整個作品采用精細的鏤空雕刻方式,描繪了觀音塑像與石佛相互照應的場景,生動而不失莊嚴肅穆,是中國玉雕史上的珍品之一。
工必有意,制作玉雕的過程不僅要遵循精益求精的藝術要求,還要具有較深的文化內涵,工必有意中的“意”是指雕刻作品必須有內在的文化價值和深度。玉石是富有文化內涵的獨特材料,它們往往被作為文化符號用以傳承文化和精神價值。人們常在玉雕作品中融入神話傳說、生肖意象、吉祥圖案等元素,寓意美好的愿望和祝福。同時,玉雕中的每一根線條和每一個細節(jié),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闡述玉石的內涵和文化價值。例如在傳統(tǒng)的玉雕作品中,常常雕刻有諸如龍、鳳、獅子、熊貓、魚等動物形象,也有如福、壽、團圓、春花秋月等傳統(tǒng)意象和圖案。這些圖案都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表現了玉石的神圣和價值,同時也代表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期待。例如龍是中華民族的神獸,常被用來象征權力和神圣;而熊貓則是中國國寶,代表和平、友好和幸福。福字則寓意生活順遂、幸福美滿。這些圖案和意象的融入,帶給玉雕作品更加深刻的文化意義,使得玉雕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贏得了廣泛的認可和贊譽。
玉雕作品的“必有意”還體現在雕刻時的設計和意圖上。在進行玉雕的設計和雕刻過程中,雕刻家需要考慮整個作品的意義和表達方式。玉石的形態(tài)和顏色,也將不同的內在信念和價值特征烙印在玉雕作品上,使作品擁有獨特的風格和內涵。例如在雕刻一個佩飾時,雕刻家的設計需要兼顧裝飾的效果和文化背景的呈現。在雕刻一個器皿時,則既要考慮實用性,又要考慮器皿的裝飾性和藝術性。雕刻家必須將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與文化、信仰和精神理念相融合,才能創(chuàng)作出內涵豐富并能夠傳承文化精神的玉雕作品。
玉雕中的工必有意體現了這種手工藝術的精湛和獨特,同時也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雕刻師需要結合技藝和文化理解,借助玉石這種天然的材料,創(chuàng)造出具有獨特魅力和價值的玉雕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品的代表,也讓世人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和深刻內涵。
在文化交流中,“工必有意”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內涵。無論是中外文化的交流,還是古今文化的融合,都需要充分考慮文化的根源和精髓,緊密結合兩種文化的特點以及時代的需求和人民的審美趣味,打破文化的壁壘,開創(chuàng)新的文化形式。在此基礎上,可以將“工必有意”的玉雕藝術品作為一種文化之橋,在跨文化的交流中以藝術的形式來展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審美標準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文化融合搭建平臺,也可以將其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和載體,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和博大精深。作為藝術形式和文化載體的玉雕藝術品,包含許多文化和歷史的元素?!肮け赜幸狻笔怯竦袼囆g品制作的指導思想和核心要素,其精髓在于將工藝與文化進行融合,達到工藝美與文化美的良性互動,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傳達文化的內涵和精髓。
意必吉祥是中國古代玉文化的重要理念。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吉祥文化是最為重要的文化之一。它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美學觀念,代表著人們對于美好、吉祥、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意必吉祥的內涵包括幾個方面,首先是寓意吉祥。中國人相信,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能量,而玉作為“天下第一石”則被賦予了吉祥、祥瑞的象征意義。因此,在制作玉器時,人們常以“意必吉祥”為基本宗旨,通過雕刻、繪制吉祥圖案、銘文等方式來表達人們向往吉祥和福祉的心愿。如意、蝙蝠、龍鳳、瑞獸、福字等圖案都是意必吉祥的典型表現方式。
其次,意必吉祥還包含了人們對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在制作玉器時,人們不僅注重玉石的色澤、紋理、光澤等品質,還追求玉器的造型美、線條美以及細節(jié)美。這些元素的統(tǒng)一,使玉器不僅在實用價值上得到了體現,同時體現了中國古代審美觀念和美學理念。
此外,意必吉祥還反映了中國人民對于幸福生活的追求。作為中國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意必吉祥成為人們精神世界的一種美好標志。無論是玉器制作、玉雕藝術還是玉器收藏,均表現了人們對于物質、精神生活的期許和重視。這種期許和重視不僅體現在人們對于玉器的美學追求和收藏價值上,同時也表現了中國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渴求。
最后,看待意必吉祥和玉文化的角度不同,玉還能夠表現社會、人類等多個層面的深度內涵。玉文化是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中的瑰寶,內涵豐富多彩。意必吉祥作為其重要理念,更是它的基礎和代表。意必吉祥不僅是中國文化和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代表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和追求幸福的內在渴望,代表了中國古代玉文化中的精神、哲學和美學思想。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是中國古代玉文化的重要標志和表現形式。它體現了中國古代玉文化對于工藝的要求,對于文化藝術進行深刻的探尋和發(fā)掘,促進了文化傳承與發(fā)展。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中國古代玉文化在融合新的元素后,呈現更加豐富多彩的藝術面貌。
作者簡介
林錢,男,漢族,瑞麗市匯寶居珠寶店總設計師。2019年獲德宏人社局“工藝美術師”職稱;2020年獲云南省石雕工藝大師;2021年獲國家一級(高級)技師資格證書。2020年12月德宏師專授予林匯工作室為師專藝術學院實習實訓基地;2020年12月授予林匯工作室為師專東南亞民族藝術研究所文創(chuàng)研究基地;2022年獲瑞麗戰(zhàn)“疫”好市民榮譽稱號。作品多次榮獲國內精品展中金銀獎,同時被云南民族博物館收藏。
參考文獻
[1]張世震.如何化璞為美《榮華富貴》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J].中國寶石,2017(1):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