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家庭代際關系的新反饋模式

      2023-08-07 20:01:23李君甫饒曼莉
      關鍵詞:婚房

      李君甫 饒曼莉

      [摘要] 婚房在婚姻締結過程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面對居高不下的房價,父母給子女購買婚房的現(xiàn)象已十分普遍。文章通過分析城市家庭父母和子女在婚房購買中的理念和行為,透視城市家庭代際關系的新變化。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家庭代際關系的反饋模式有所發(fā)展,但未被徹底顛覆,家庭中撫育—贍養(yǎng)的代際關系得到了延續(xù)。然而,代際支持的時空、強度和內(nèi)容都有了變化,由此形成了新反饋模式。這種模式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父母的財產(chǎn)轉移提前,對子女的支持力度更大;父母和子女分居不分家,代際互動頻繁;子女對父母的支持更多體現(xiàn)在精神情感方面的支持,父母的支持與子女的回饋不均衡,回饋時間延遲。

      [關鍵詞] 代際關系? 反饋模式? 婚房? 代際住房支持

      [基金項目]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家庭再生產(chǎn)視角下農(nóng)民工城鎮(zhèn)購房的驅(qū)動力及結構效應研究”(項目編號:21BSH03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李君甫,北京工業(yè)大學文法學部教授,北京社會管理研究基地研究人員,研究方向為住房社會學、城鄉(xiāng)社會學、社會政策;饒曼莉(通訊作者),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家庭社會學、城鄉(xiāng)社會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 D66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7672(2023)03-0107-14

      受“有房才有家”的傳統(tǒng)觀念影響,婚房在中國人的婚姻締結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城市的房價開始不斷上漲并居高不下,父母對子代住房的支持也經(jīng)歷了從無到有、從小變大的過程。由于婚房購買具有大額度、固定性、長期性等特征,住房代際支持成為父母提供給子女的各類支持中重要、昂貴而又特別的部分,婚房購買也成為家庭中的集體性事件。來自父母的代際住房支持,影響著城市青年未來家庭結構的穩(wěn)定、家庭生活方式的轉型、養(yǎng)老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透過城市青年的婚房購買,可以觀察到家庭成員的代際互動特征和中國家庭代際關系呈現(xiàn)的新變化。

      父母支持青年購房結婚,使青年脫離原生家庭、分居另過,兩代人之間產(chǎn)生空間分離,新建小家庭快速地進一步小型化、核心化,呈現(xiàn)出明顯的“去家庭化”特征。而青年要想順利實現(xiàn)婚房產(chǎn)權自有,又往往需要家庭整體的介入、協(xié)商和決策,購房過程成為家庭成員之間調(diào)適關系、重新理解、謀求合作的過程,表現(xiàn)出明顯的“再家庭化”的功能。那么,父母和子女如何看待代際住房支持行為?代際支持是互惠的,父母支持子女,子女支持父母,兩代人有來有往的互動構成了我國傳統(tǒng)家庭代際關系撫育—贍養(yǎng)的反饋模式。經(jīng)過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社會巨變,在這個工業(yè)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個體化的時代,在住房高度市場化、金融化和房價高企的背景下,中國家庭的代際關系模式是否改變?特別是在父母提供代際住房支持、購房分居的情況下,代際關系是否密切?子女對父母的回饋意愿和行為如何?本研究通過考察城市家庭的代際住房支持行為以及子女對父母的回饋意愿和行為來透視中國城市家庭的代際關系模式的延續(xù)、發(fā)展與變化。

      一、 文獻綜述

      住房一直以來都是家庭資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家庭資產(chǎn)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根據(jù)《中國家庭金融調(diào)查報告(2014)》,我國居民住房擁有率高達90.8%,高于德國、日本、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城鎮(zhèn)住房資產(chǎn)在家庭總資產(chǎn)中的占比將近七成。與此同時,中國城市房價的不斷上漲,給處于“離家單獨居住,結婚組建家庭”生命階段的青年帶來挑戰(zhàn)。為應對這樣的挑戰(zhàn),父母通常需要轉移自己的大筆資產(chǎn),通過較大的經(jīng)濟支持幫助青年實現(xiàn)“安居夢”。父母的代際住房支持行為,塑造著新建家庭的資產(chǎn)結構,是一種重要的撫育行為,也是家庭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因而通過代際住房支持,可以更好地透視當代中國家庭的代際關系。

      (一) 中國家庭的代際關系及變遷

      代與代之間通過資源的分配與共享,情感的交流與溝通以及道德義務的意識與承擔等諸多媒介發(fā)生各種關系,呈現(xiàn)出不同態(tài)勢的膠結狀態(tài),這就是“代際關系”。費孝通認為,中國家庭的代際關系模式是“反饋模式”,即父母撫育子女,子女贍養(yǎng)老人;與之對應的是西方的“接力模式”,即甲代撫育乙代,乙代撫育丙代,而缺少贍養(yǎng)這一環(huán)節(jié)。反饋模式中代與代之間形成了撫育—贍養(yǎng)的關系,這種反饋式的代際關系被稱為反哺,是傳統(tǒng)中國家庭的代際關系模式。這種代際關系是雙向互惠的,老者是家庭的中心,強調(diào)父慈子孝、尊老愛幼。傳統(tǒng)中國家庭中家庭成員利益的緊密結合以及儒家所倡導的孝道倫理有效保障了撫育—贍養(yǎng)的完成。

      在社會變革和個體化進程影響之下,家庭代際關系發(fā)生了變化。失衡論認為,這種變化總體表現(xiàn)為父母權威下降、孝道文化衰落、個體化趨勢凸顯。在城市,出現(xiàn)與“反饋模式”不相符的“啃老”現(xiàn)象,家庭關系內(nèi)在緊張,個體搖擺于獨立與延續(xù)之間。在農(nóng)村,子女與父母間的付出與回報日趨不平衡,甚至演變?yōu)榇H剝削,即只講對親代索取的權利而不講對親代回報的義務和責任的代際關系?;诖?,有學者認為中國家庭代際關系已經(jīng)失衡,家庭養(yǎng)老功能日趨弱化。有學者認為,當下失衡的代際關系是一種過渡現(xiàn)象,將被一種更加理性化、較少親情友好的相對平衡的代際關系所代替。延續(xù)論則認為,中國家庭的代際關系不會有根本性的變化,即使中國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代與代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家庭的社會保障功能也不會消失。

      (二) 代際住房支持及實踐

      在“有房才有家”的傳統(tǒng)觀念影響下,買婚房已成為現(xiàn)代中國青年的婚姻期望。進入21世紀,中國的城市住房迅速商品化了,住房市場蓬勃興起,住房價格節(jié)節(jié)攀升。青年靠自己的積蓄難以獨立完成婚房購買,需要父子兩代甚至“六個錢包”共同出資。受中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責任的影響,父母為子女購買婚房,幫助其成家立業(yè)似乎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父母的住房支持差異還引發(fā)了青年住房不平等問題,直接影響青年住房資源獲得的時間、累積的過程和結果。對于婚房購買中家庭代際關系的性質(zhì),有關文獻出現(xiàn)了比較大的分歧。

      第一類研究認為,代際住房支持造成父輩財產(chǎn)的轉移,形成代際剝削,父母成為子女實現(xiàn)安居夢中的“受害者”。在農(nóng)村未婚子女家庭中,父子通常在外打工,父母所積累的家庭財富和資源直接下移給子女,其目的就是支持子女在城市里買房,促使子女順利成婚并在城市中立足。然而,父母為完成子女的婚姻大事,花費了自身難以承擔的費用甚至負債累累,子女卻沒有給予父母相應的回報。他們無視對父母的回報,或者拒絕贍養(yǎng)老人,客觀上構成了父母被剝削的事實。中國傳統(tǒng)代際關系中的“反饋模式”似乎被徹底顛覆。

      第二類研究認為,父母是代際住房支持行為中的積極參與者和行動者。大多數(shù)受到中國傳統(tǒng)倫理觀念影響的父母都會對自己的孩子施以援手,資助子女買房,為子女減輕負擔。中國家庭在購房行為和購房過程中具有明顯的“再家庭化”特征和趨勢?,F(xiàn)代城市家庭雖然受到個體主義的沖擊而呈現(xiàn)出家庭的個體化趨勢,但是在幫助孩子買婚房這一事件上,家庭成員間的代際責任倫理使得現(xiàn)代家庭有了更強的“親子一體”的情感結構。?譾?訛在幫助成年子女購房的過程中,父母扮演了積極的角色,通過與子女對買房進行協(xié)商,從而同子女建立起親密關系。因結婚住房壓力等問題廣泛存在,幫助子女還住房貸款已成為部分老年居民的主動選擇。

      上述研究,有的將父母的代際住房支持行為和子女的贍養(yǎng)進行對比,探討父母和子女間的付出與回饋是否對等,判斷代際剝削是否形成;有的以父母為主體,探討中國社會個體化趨勢下積極的代際住房支持行為和購房過程對家庭關系的再塑造。但目前學界缺少從子女的視角出發(fā)去理解代際住房支持和家庭代際關系的研究,也忽視了對中年父母提供代際住房支持的同時期青年子女對父母的回饋情況和回饋意愿的分析。本研究以代際住房支持行為為切入點,從父母和子女雙方的視角和互動來理解代際住房支持行為,并結合同時期子女對父母的回饋以及未來的打算,分析家庭代際關系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探討中國代際關系模式的新變化。

      二、 基于代際支持的婚房購買

      本文采用質(zhì)性研究方法,選擇將云南省Q城作為調(diào)查地點。為理解當下父母對新建家庭的代際住房支持行為,本研究在調(diào)查時選取了20個結婚不久或準備結婚的家庭進行研究,被訪家庭中子女年齡為21~36歲,父母年齡為46~66歲。我們對這些家庭的44個成員(20個父母、18個兒子、2個女兒、4個兒媳)進行了結構化訪談。為子女購買婚房的父母都居住在Q城,通常是婚房支出的主要承擔者。城市青年是本研究的另一類訪談對象,主要包括近年內(nèi)結婚并購買了婚房的青年以及尚未結婚但已購買婚房的青年。這些青年出生于Q城,在城市長大并且擁有城市戶籍,多居住在Q城和K城兩個城市。研究過程中,我們著重關注購房家庭的基本信息、家庭成員的購房考量、決策過程以及同時期子女對父母的回饋和對未來的打算。

      被訪的20個家庭中,各個家庭成員的職業(yè)多樣,家庭年收入在5萬至200萬元之間,實力懸殊。由于被訪的父母的居住地均為Q城主城區(qū),所以本文根據(jù)Q市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公布的2018年主城區(qū)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47元的標準計算了每個家庭的年收入情況,并將被訪的家庭分為兩類,即處于該城市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家庭和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下家庭。在分析過程中,本文選擇了能展現(xiàn)父母和子女代際互動和代際關系的幾個方面,包括代與代之間的婚房購買觀念、婚房購買地點的選擇、婚房購買的承擔者以及婚房購買的決策過程,進行分析。

      (一) 購房的考量

      1. 婚房的購置與否

      改革開放以來,“婚后與親代分開居住,但不要離得太遠”的觀念逐漸成為大多數(shù)子女的置業(yè)理想。?譹?訛但年輕人剛走上工作崗位,財富積累有限,面對高昂的房價不得不依賴父母。

      購買婚房是結婚的必要條件,這已成為青年普遍認同的社會事實。青年希望在成家后甚至結婚前就擁有自己的獨立住所。在居高不下的房價面前,青年希望父母對購房給予支持。但同時,青年們也認為家庭經(jīng)濟狀況才是決定婚房購買與否的關鍵。他們會在購房過程中充分考慮家庭經(jīng)濟狀況,尊重父母的購房意愿,甚至愿意在沒有父母的幫助下,獨立購買新房。

      “父母能幫助我買房,我挺高興的。但是要不要買新的婚房還得看家庭經(jīng)濟情況,要是我家條件不允許,我也不會要求我爸媽給我買房的。即使想要,也說不出口。所以,買不買房主要還是看家庭情況吧。”(兒子S,學生)

      父母們同樣重視婚房的購買,希望通過提供代際住房支持來幫助子女成家立業(yè)。多數(shù)父母并不認為購買婚房是結婚必不可少的條件。盡管如此,父母們還是把為子女購買婚房視為自身責任,希望盡己所能,減少子女壓力,讓子女生活得更好。父母幫助子女購買婚房,既是對子女的關愛,也是其履行責任的體現(xiàn),是“理所應當”的。

      “家庭條件允許的話,當然要給孩子買房子了。現(xiàn)在房價漲得那么快,等他自己攢錢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買得上房子。再說,父母幫孩子買個房子不是理所應當?shù)膯??能幫就幫,哪里有什么剝削不剝削。”(父親W,個體工商戶)

      可見,子女和父母之間達成了一個共識:家庭經(jīng)濟狀況才是一個家庭是否購買婚房的關鍵。他們的婚房購買行為無一不是基于家庭經(jīng)濟狀況考量的結果。父母將代際住房支持視為撫育子女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父母履行責任的體現(xiàn)。而受結婚買房的觀念影響的子女,也期待獲得父母的代際住房支持,希望在父母的幫助下建立新家庭。

      2. 購房地點的選擇

      被訪的20個家庭中有10個家庭購房地點位于K城,7個家庭購房地點位于Q城,3個家庭購房地點位于其他城市。K城一套房的總價大多在80萬至150萬元之間,Q城一套住房的總價約在40萬至60萬元之間。但從收入來看,Q市城鎮(zhèn)居民的收入比K市城鎮(zhèn)居民的收入(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6289元)低得多,以Q城的收入在K城購房壓力比較大。

      處于平均收入水平以上的10個家庭中,8個家庭的婚房購買地為K城,僅有2個家庭婚房購買地為其他城市。在這些家庭中,又有6個家庭的婚房購買地為子女的工作所在地。對于尚未工作的子女,父母也會在其有意向的工作地點提前準備新房,這一方面是為了滿足子女日后生活和居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房價不斷上漲背景下,父母提前采取的應對策略,以完成對子女的住房支持。被訪母親W在訪談中說道:

      “兒子和女朋友都還沒有工作,但是他們以后想回K城工作,所以我先把房子買了。以后要是離他們上班的地方太遠了,再把這套房賣掉換一套近的。現(xiàn)在K城房價漲得那么快,到時候賣一套換一套也劃算?!保赣HW,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

      與處于平均收入水平以上的家庭不同,處于平均收入水平以下的大部分家庭選擇在Q城購房,僅有2個家庭在K城購房。一方面,受工作地點的影響,這些家庭在購房地的選擇上充分考慮子女工作的便利度;另一方面,K城的房價是Q城的兩倍甚至更多,青年更充分地考慮到房價水平和家庭經(jīng)濟狀況,理性選擇了婚房購買地。

      “我的婚房買在了Q城,K城的房價太高了,買不起啊。結婚的時候,我才工作2年,自己沒錢,就因為買房,爸媽把他們的養(yǎng)老錢都給我了。要靠我自己,在Q城都買不起。先買一套住著吧,以后有機會了再換?!保▋鹤覼,公務員)

      兩類家庭成員都在協(xié)商中理性選擇了婚房購置地點。在對購房地點的考量中,父母和子女會充分考慮新婚夫妻工作生活的便利度、房價和大家庭的經(jīng)濟水平,共同商討決定婚房的購買地點,增強了代際互動和親密度。

      3. 購房開支的承擔者

      從婚房購買的承擔者來看,購買婚房的主體多為男方父母和男方。由新郎家庭作為婚房購買的承擔者,這符合中國社會長期以來所建構出的對男性的一種社會期待,即新娘結婚后進入男方家庭,和男方父母共同居住,婚房亦是由新郎家庭提供。中國城市獨生女兒家庭,在女方家庭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情況下,也會幫助女兒購房,但所購住房一般不作為婚房使用。

      父母們對婚房購買有較強的主動性。他們在購房過程中愿意主動承擔購房的費用,幫助子女減輕負擔。處于平均收入水平以上的家庭中,所有的男方父母均承擔著過半甚至全部的購房花費。處于平均收入水平以下的家庭,男方父母依舊是婚房購買的重要承擔者,同時青年更多承擔起了購房花費,部分女方家庭也提供了一定的經(jīng)濟支持。

      “婚房是2013年買的,那時候他們還沒畢業(yè),首付款由我們提供,貸款也是我們在還?,F(xiàn)在他們有工作了,說每個月幫我們還一些,我們也沒要。我和他媽兩個人的工資,一個用來還貸款,一個用來日常開銷,也差不多夠了。”(父親F,教師)

      面對婚房購置的大額開支,財富積累有限的青年不得不寄希望于父母的幫助。但即便對父母而言,購置婚房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需要耗費多年積累的財富。子女們深知這一點,對父母的代際住房支持行為心懷感激,甚至心存內(nèi)疚。因此,青年們愿意減輕父母壓力,獨自償還房貸,積極回饋父母。

      “買房子的時候,我有兩三萬塊錢都拿出去一起付首付了,我爸媽也拿了十多萬塊,還在銀行貸了20萬元的貸款?,F(xiàn)在都是我自己在還。我一個月6000多元工資,還了貸款,家里面再用點,每個月都存不下來什么錢。”(兒子L,火車司機)

      幫助子女成家立業(yè)是中國的傳統(tǒng),一般平民家庭在子女結婚時要騰出一間房作為新房給新婚夫婦。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農(nóng)村則要給新婚夫婦蓋一座獨立的新房,近年來的趨勢是要在城里給新婚夫婦購買一套商品房。父母將提供代際住房支持視為自己撫育子女的責任,因此會主動承擔購房花費。由于城市家庭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且城市父母一般都有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父母在孩子結婚購房時往往會更加積極主動、盡力支持,甚至會傾囊而出。子女也會考慮父母的經(jīng)濟承受能力主動為父母分擔,并感念父母的代際住房支持行為。雙方的考量和互動都有明顯的利他主義傾向,展現(xiàn)出家庭成員親密和諧的代際關系。

      (二) 購房的決策過程

      婚房購買的決策過程涉及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體現(xiàn)著家庭成員的話語權和對家庭事務的決定權。根據(jù)被訪家庭的購房決策情況,我們把婚房購買決策分為子女未參與購房決策和子女參與購房決策兩種類型。

      子女未參與購房決策通常包括以下兩種情況:一是父母在子女不具備購房的相關條件時就決定購房,如子女未成年或未就業(yè)時;二是子女具備購房的相關條件,卻未對購房表現(xiàn)出明顯意愿,他們的婚房購買由父母主導和決定。

      “我2017年在學??佳?,接到父母的電話,說K城有合適的樓盤開盤了,他們打算給我們買一套,讓我們回家簽字。我把這事和女朋友說了?;氐郊椅野謰屢呀?jīng)看好了房子,手續(xù)也差不多了,我倆簽了字就完事了?!保▋鹤覵,學生)

      在這個案例中,婚房的購買時間、地點、面積均由父母決定,子女在婚房購買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tài)。子女雖樂于接受父母給自己買房,但在購房過程中參與程度很低?;榉抠徺I的提出者和決策者都是父母,婚房購買是父母主動選擇的結果。

      在另一些案例中,子女在購房過程中發(fā)揮了主導作用。子女明確表示了自己的購房需求和購房偏好,并在父母參與和支持下購房,兩代人在商討中決定由誰承擔購房的主要花費。

      “我媳婦在Q城工作后,她所在的單位沒有宿舍,我們就想著得在Q城買一套房子。有一次,我跟我爸媽說起現(xiàn)在這個樓盤的事,想問問他們覺得怎么樣,結果他們也覺得不錯,就來看了。買房這件事吧,主要還是為了我媳婦上班方便。雖然這是我和我媳婦主動提出來的,但我也知道我爸媽也一直有給我們買新房的想法?!保▋鹤親,技術人員)

      通過對城市代際住房支持行為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父母是子女購房中的積極參與者、討論者和決策者。父母將幫助子女成家立業(yè)視為自己撫育子女過程中的一項責任,希望盡己所能為子女購買婚房,減輕子女的生活壓力和負擔。因此,有經(jīng)濟能力的父母會積極自愿地參與到購房決策中去,根據(jù)子女意愿為其確定購房地點,主動提供經(jīng)濟支持,盡力完成對子女的代際住房支持。

      父母的代際住房支持行為也得到了子女的積極回應。面對婚房購買的大額支出,子女希望得到父母的代際住房支持,也會對父母的代際住房支持行為表現(xiàn)出明顯的感激。因此,在購房過程中,子女愿意設身處地為父母著想,替父母分憂。他們會根據(jù)家庭經(jīng)濟狀況決定婚房的購置情況,也會充分考量父母償債能力和自己的收入水平,拿出個人儲蓄購買婚房,甚至承擔全部房貸,以減輕父母的壓力。在購房過程中,子女就購房事宜積極地與父母進行協(xié)商討論,尊重父母的意見,形成了良性溝通。

      三、 子女的回饋

      一些關于代際住房支持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承擔了為子女購買婚房的巨大花費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產(chǎn)生了代際付出和回報的不對等。此類研究認為,一些子女忽視了回報親代的義務和責任,拒絕贍養(yǎng)老人,顛覆了傳統(tǒng)代際關系的“反饋模式”。代際相互支持主要涉及經(jīng)濟支持、生活照料、情感交流三個方面。?譹?訛為此,我們考察了在父母為子女提供代際住房支持的情況下,子女在經(jīng)濟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交流方面回饋父母的情況。

      (一) 經(jīng)濟支持

      經(jīng)濟支持包括現(xiàn)金支持和實物支持兩個部分。與父母提供給子女的經(jīng)濟支持相比,同一時期子女對父母的現(xiàn)金支持較少,實物性支持的數(shù)量較多且轉移也較為頻繁。大多數(shù)父母表示,網(wǎng)絡購物性價比高而且方便,在自己不能熟練地使用網(wǎng)絡購物的情況下,子女會更多地通過網(wǎng)購為父母挑選購買生活用品,提供實物支持。

      “我姑娘大概每個月都會往家里買東西,家里的生活用品和廚房調(diào)料都是她在替我們買。偶爾也給我們買件衣服。她嫌我打掃太麻煩,就購買了掃地機器人。我倒是不怎么給她買東西,姑娘長大了,她喜歡的就讓她自己買?!保赣HZ,個體戶)

      購房花費較大,為提供代際住房支持,城市父母消耗了多年的積蓄,甚至自己的養(yǎng)老錢。相比之下,子女對父母經(jīng)濟上的回饋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從日常生活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這種子女對父母持續(xù)的經(jīng)濟回饋。子女在有限的能力財力之下,通過為父母購買生活用品、假日看望、節(jié)日問候等方式對父母的撫育之恩進行回報。

      (二) 生活照料和養(yǎng)老意愿

      為了解子女對父母的生活照料,我們詢問了子女幫助父母打掃衛(wèi)生、洗碗、洗衣服等家務勞動方面的狀況,以及父母生病時子女的照料情況。被訪父母年齡大多數(shù)處于中年時期,能獨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項家務,再加上子女婚后多不與父母同住,雙方距離較遠,因此子女對父母的日常生活照料不多。當前階段,子女對父母的照料主要發(fā)生于父母生病時。

      “去年我做了個手術,特意把他叫回家照顧我。男孩子不懂這些,得學著點,讓他看看,他才知道我們也都老了。還真別說,那幾天他照顧得挺好的,每天檢查、繳費、買飯,在醫(yī)院跑上跑下也不嫌麻煩?;丶液笪腋终f,孩子這兩年真的長大了。”(母親W,女,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

      在考察子女對父母的照料意愿中還發(fā)現(xiàn),孝順父母、贍養(yǎng)老人的觀念仍扎根在城市青年的心中。被訪子女中有18位子女希望父母以家庭養(yǎng)老的方式養(yǎng)老。子女們希望父母在家養(yǎng)老,在父母邁入老年后,能身體力行照顧父母,親自承擔起照顧老人贍養(yǎng)老人的義務。這既能保持家庭成員間的密切互動,也是子女對父母付出的感激和回報。

      “自己爸媽肯定是要照顧的。想想他們也挺不容易的,拉扯我們長大,還要幫我們做飯、帶孩子。我媽知道我們上班不太有時間帶孩子,就讓我爸一個人在家,她過來幫我們帶孩子。等他們老了,我還打算把我爸也接過來和我們一起住?!保▋鹤覼,私企員工)

      雖然現(xiàn)階段子女對父母的照料較少,但一旦父母有被照料的需求,子女們還是主動承擔起了照料父母的責任,不推諉不逃避。同時,子女對贍養(yǎng)老人表現(xiàn)出明顯的意愿,他們愿意在父母老年后孝順父母,愿意共同生活、贍養(yǎng)父母、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三) 情感聯(lián)系

      情感聯(lián)系對于家庭的和諧穩(wěn)定以及家庭成員的幸福感而言都至關重要,是代際關系的一個重要觀察維度。研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家庭的情感聯(lián)系密切,關系和睦。家庭中子女和父母之間愿意傾聽和傾訴相互間的事,兩代人還能夠針對家庭的共同事務進行商討,提出應對辦法。代際情感互動的話語權并沒有一味地向子女傾斜,子女愿意理解父母的想法,雙方良性的互動增進了關系,達成了共識。

      “我和父母見面比較少,要靠打電話或者微信聯(lián)系,我在K城上班,沒有多少時間回去。但是不管我有什么事或者他們有什么事都會打電話商量一下,家里面的事還是由我們一起決定的?!保▋鹤覥,警察)

      “我和我爸媽不在一個城市,平時一周打幾次電話,大概兩三天一次,有事的時候就會多一些。我們每年待在一起的時間不長,所以也不會有什么大的矛盾。我有什么事也會和他們說。”(兒子S,學生)

      由于子輩大多是獨生子女,父輩對子女的關愛傾注到一個孩子身上,對子女情感和精神回饋的期待也遠遠大于物質(zhì)回饋的期待。而子女也和父母保持著持續(xù)的溝通和密切的互動,這增強了情感聯(lián)系的緊密度,保證了代與代之間能夠相互理解。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退休金制度的覆蓋、養(yǎng)老保障水平的提升及養(yǎng)老行業(yè)的興起,父母即使在沒有子女經(jīng)濟支持和生活照料的情況下也能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因此,對于大多數(shù)城市家庭來說,子女對父母的經(jīng)濟支持的贍養(yǎng)性質(zhì)減弱,經(jīng)濟支持更多顯示的是“尊老”“孝敬”等文化象征意義。而來自子女的情感支持卻不可替代的,成為當下的父母更加關注、更加期待從子女處獲得的回饋。

      四、 家庭代際關系的新特征

      不同于西方的接力模式,傳統(tǒng)的中國代際關系是撫育和贍養(yǎng)構成的反饋模式。通過對父母住房代際支持行為的考察和對同一時期子女對父母回饋行為以及贍養(yǎng)意愿的分析,我們認為,城市家庭的代際關系展現(xiàn)出如下特征。

      (一) “反饋模式”得以延續(xù)

      在父母的代際住房支持行為中,隨處可見父母為子女考慮替子女分憂的精神。父母對子女的撫育時間延伸到了子女購房成家后乃至更遠,他們將幫助子女成家立業(yè)視為自己的責任,主動為子女提供住房支持,以盡早實現(xiàn)子女的安居夢。而子女也會設身處地考慮家庭中其他成員的處境,理性決定婚房的購置與否以及婚房的購置地點,充分考量父母償債能力,共同出資還貸,減輕父母的負擔。面對父母提供的代際住房支持,子女心懷感恩,并在日常生活中從經(jīng)濟支持、生活照料、情感慰藉方面回饋父母。子女們更傾向于父母未來以家庭養(yǎng)老方式養(yǎng)老,在父母衰老時把父母接到自己家中履行家庭養(yǎng)老責任。中國各地的養(yǎng)老服務體系規(guī)劃中家庭養(yǎng)老、社區(qū)養(yǎng)老和機構養(yǎng)老的比例分別為90%、7%、3%。中國大多數(shù)老人也不愿意去養(yǎng)老機構養(yǎng)老,法律也規(guī)定了子女贍養(yǎng)老人的法定義務。無論是出于被動的義務還是出于積極的盡孝,撫育—贍養(yǎng)的行為邏輯在當代城市家庭中得到了延續(xù)和踐行。

      (二) 父母和子女分居不分家,互動頻繁

      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中,一般家庭在兒子成家并生了孩子后分家,各自成立獨立的家庭,在父母在世的時候基本完成財產(chǎn)分割。分家要由娘舅或者族里長輩主持協(xié)商財產(chǎn)分割,并明確贍養(yǎng)義務,正式約定經(jīng)濟支持、生活照料、醫(yī)療和喪葬等權利義務。如果只有一個兒子,一般不分家,父母兒子共同生活,父母去世后財產(chǎn)由獨子繼承,兒子承擔全部贍養(yǎng)義務。由于現(xiàn)在適婚城市青年大多是獨生子女,購房結婚后和父母自然分居、經(jīng)濟獨立,但是并沒有分家的程序和儀式。無論按照社會傳統(tǒng)還是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獨生子女都要承擔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他們或同城分居或異地分居,兩代人的距離比起傳統(tǒng)的同院分居、同村分居要遠得多,面對面的互動減少。但是互聯(lián)網(wǎng)為遠程的互動提供了方便,網(wǎng)上轉賬、電子購物和視頻通話等形式的經(jīng)濟和情感支持更加方便也更加頻繁,分居后代際關系并未削弱,對父輩經(jīng)濟支持、精神情感支持的頻率并未減少。

      城市青年和父母分居甚至異地分居之后,依舊保持密切的關系和互動有兩代人雙方的原因。由于只有一個孩子,相比多子女的家庭,獨生子女父母有更多的經(jīng)濟能力和精力。他們把所有的情感和精力都投到一個孩子身上,從嬰幼兒時期獨生子女就得到更多的關注、照顧,從上學開始得到更多的陪伴和更好的教育。一些母親甚至一路全職陪讀,直到孩子考上大學,兩代人在子女未成年時期就互動頻密。孩子上大學以后一般會離開本地,即使在本地也往往住在學校宿舍,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會減少很多,許多父母會十分失落。在孩子找工作的過程中和工作以后父母也同樣給予了更多的人脈、物質(zhì)、精神和情感的支持。對于孩子的婚事,父母雖然沒有了掌控權,但是介入的積極性很大,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介入。在購買婚房這件事情上,他們一般都會主動早早謀劃,甚至很多青年大學尚未畢業(yè),父母已經(jīng)給買了婚房。從子女這一方來看,從小受到父母的密切呵護和積極干預,很多子女對父母在精神上情感上也比較依賴。工作之后盡管經(jīng)濟上可以獨立,但大多數(shù)也僅僅可以養(yǎng)活自己。由于存款有限,對數(shù)十萬乃至數(shù)百萬元的商品房望塵莫及。在這種情況下,子女也歡迎父母積極介入。當父母慷慨解囊、花費巨資支持他們購房時,他們從內(nèi)心是感激的。多數(shù)父母參與了從攢錢、看房、簽合同、貸款、裝修的全過程,這加深了子女對父母的感情。結婚之后,兩輩人雖然分開居住,同城的經(jīng)?;氐礁改傅淖√幊燥垼辛撕⒆舆€要父母照看和接送,對父母的依賴直到自己的孩子上中學。

      (三) 代際反饋的不平衡

      父母對子女的支持和子女的回饋間出現(xiàn)了較大的不平衡。由于房價的飛漲、購房支付額度大,因而父母在提供代際住房支持的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的儲蓄。但就目前而言,子女向父母進行的回饋卻是有限的。從經(jīng)濟支持方面來看,父母對子女的經(jīng)濟支持從出生一直延續(xù)到成家,在子女獲得穩(wěn)定的收入后仍不斷地給予子女經(jīng)濟支持。相比之下,來自子女的回饋,不管是現(xiàn)金還是實物都顯得單薄。在生活照料方面,父母們在子女成家后仍心系子女,幫助子女承擔家務或照顧孫輩,延長了自己扶持子女的時間。但由于中年父母尚具有一定的勞動能力,生活能夠自理,對照料的需求也較少,接受子女的照料也就較少。父母的付出和子女的回饋主要表現(xiàn)在情感支持上,雙方的情感付出比較均衡。這是因為,與經(jīng)濟支持和日常照料有所不同,情感支持依靠的是代際持續(xù)溝通和互相理解來達成,本身就不存在資源上強勢和弱勢的明顯區(qū)別,也就不僅僅以資源上的單純給予或取得來實現(xiàn)。然而,當下城市家庭的代際關系雖表現(xiàn)出不平衡的趨勢,卻未完全失衡。失衡論中的代際剝削并非一種普遍現(xiàn)象,在相對不均衡的代際反饋下,父母和子女維持著良好的互動和親子關系。

      代際反饋之所以不均衡,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父母處于財力精力旺盛的中年時期,有支持子女的能力和意愿。中年父母在為子女提供代際住房支持時大都仍處于工作階段,有穩(wěn)定的收入。多年的積累使父母擁有了一定財富,城市的老人退休了還有養(yǎng)老金的支持,晚年收入預期穩(wěn)定。傳統(tǒng)文化中幫助兒女成家立業(yè)也是父母的責任,因而中年父母能夠給予子女購房大力支持。而同一時期的子女,剛走上工作崗位,財富積累有限,他們能夠給父母經(jīng)濟上的回饋亦是有限的。二是養(yǎng)老保障體系的建立健全。社會基本養(yǎng)老保險覆蓋面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父母們的養(yǎng)老顧慮。城鎮(zhèn)老人普遍有養(yǎng)老金并逐年上漲,退休職工收入預期穩(wěn)定,在老年后仍然有一筆穩(wěn)定可觀的收入維持日常開銷。城鎮(zhèn)職工普遍參加醫(yī)療保險,退休后也有醫(yī)療保障。正是城鎮(zhèn)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健全推動老年人實現(xiàn)老有所養(yǎng),在無需子女經(jīng)濟支持的情況下他們也可以維持較高的生活水平,這就減輕了子女贍養(yǎng)老人的壓力。三是兩代人消費觀念的差異。受消費主義的影響,年輕子女對物質(zhì)消費的需求通常高于父母。為滿足子女的消費需求,父母在子女的日常生活中、在滿足子女的購房需求時付出了很多。而生活節(jié)儉、消費需求較弱的父母,即使子女提供有限的回饋,也能讓其感到十分滿足。四是兩代人消費方式的變化。這主要表現(xiàn)在子女更愿意通過貸款等方式提前消費,提高生活質(zhì)量。面對這樣的情況,有積蓄的父母通常拿出儲蓄,幫助子女壓縮貸款消費,減輕還款負擔。

      (四) 代際回饋的相對延遲

      子女對父母的代際回饋模式雖得到延續(xù),但是回饋發(fā)生的時間卻延遲了。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撫育支持子女的時間明顯延長。父母的支持在子女成家立業(yè)甚至婚后較長時間仍持續(xù)著,并廣泛存在于經(jīng)濟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多個方面。隨之而來的是子女回饋的延遲,父母受到子女經(jīng)濟支持、生活照料的時間都明顯延后了。

      代際回饋進一步延遲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對子女照料和贍養(yǎng)的需求時間推后。中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醫(yī)療衛(wèi)生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習慣的改變,人均預期壽命明顯提升,老年人晚年的健康水平也普遍提高。處于中年的父母勞動力尚在,且身體健康。同時,隨著家居條件和物流條件的改善,生活中體力活兒大幅減輕,他們支持子女的時間延長了,需要子女照料及贍養(yǎng)的時間延后了。傳統(tǒng)社會,多數(shù)人到50歲以后就失去了勞動能力,體弱的人就需要兒女照料和經(jīng)濟支持?,F(xiàn)在,城市老人一般到75歲以后身體機能衰退,自我照料的能力明顯下降,對子女照料和贍養(yǎng)需求才會明顯增加。二是子女開始回饋父母的時間推遲了。子代接受教育的時間不斷延長,獲得收入的時間不斷延后,婚育時間也隨之不斷延遲,他們需要父母支持的時間延長,回饋父母的時間也相應延后了。

      五、 結論和討論

      通過對城市家庭代際住房支持行為以及同一時期子女對父母回饋情況和回饋意愿的考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中國家庭的代際關系模式——撫育—贍養(yǎng)的反饋模式依舊得到延續(xù),但是也有很多新特征,形成了新的反饋模式。城市家庭父母依舊像傳統(tǒng)的父母一樣把孩子的成家立業(yè)看作自己的責任,早早就開始攢錢,為孩子的婚事謀劃。面對父母的住房支持行為,子女心懷感激,密切的親子關系在子女成年后得以延續(xù)。他們在購房過程中積極回應父母,替父母考慮,減輕父母的負擔,并從經(jīng)濟、生活、情感方面對父母進行回饋。贍養(yǎng)老人的觀念依然扎根于當下城市青年的心中,尊重父母、孝敬父母、贍養(yǎng)父母仍具有高尚的道德地位,對父母“感恩圖報”的觀念依然為子女普遍認同。子女這種觀念在家庭中依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影響著家庭成員的日常行為,使得“反饋模式”得以延續(xù)和傳承。失衡論中所呈現(xiàn)的代際剝削現(xiàn)象并不是普遍現(xiàn)象,親子間的付出與回報雖呈現(xiàn)不均衡,但傳統(tǒng)代際關系的“反饋模式”并未被徹底顛覆。研究再次印證了,父母是代際住房支持行動中的積極參與者和行動者,購房過程中家庭成員具有明顯的“親子一體”的特征。

      家庭代際關系的“反饋模式”雖未被顛覆,但是隨著社會的轉型和發(fā)展,中國城市家庭代際關系也呈現(xiàn)出新的特征。 第一,父母和子女分居不分家,互動頻繁。城市青年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結婚后和父母自然分居、經(jīng)濟上相對獨立,但是并沒有分家。不管同城分居還是異地分居,兩代人物理距離比起傳統(tǒng)的同院分居、同村分居要遠得多,面對面的互動減少了。但是他們之間經(jīng)濟支持、精神情感支持的頻率并未減少,網(wǎng)上轉賬、電子購物和視頻通話等形式的經(jīng)濟和精神情感支持更加方便,也更加頻繁,分居后關系并未削弱。第二,父母的支持和子女的回饋間不均衡趨勢凸顯。給子女購房是大筆的財產(chǎn)提前轉移。和父母的代際住房支持行為相比,同一時期,子女對父母的經(jīng)濟回饋顯得有限且單薄,未來的回饋一般也不會超過父母的購房支持。因為父母有自己的養(yǎng)老金和醫(yī)療保障,正常的情況下并不需要子女的經(jīng)濟支持,除非特殊的意外情況出現(xiàn)。第三,父母支持子女的時間延長了,子女回饋父母的時間相對延遲。這和兩代人所處的生命周期、社會條件的改善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密切相關。家庭代際關系會隨著父母與子女在不同生命階段掌握資源的差異和需求的差異而變動。第四,子女回饋父母的內(nèi)容從經(jīng)濟支持為主轉為精神情感為主。在物質(zhì)匱乏的時代,在社會保障薄弱的農(nóng)村,老年人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從而對經(jīng)濟支持的需求較為迫切。而對城市老人來說,他們更多需要的是精神情感的支持。雖然高齡老人也需要勞務的支持,但勞務支持可以由兒女直接提供也可以從市場購買,智能家居的興起也大大減輕了子女直接提供的勞務量。

      總體來說,父母撫育子女、子女贍養(yǎng)老人的代際關系模式在城市家庭中得到了延續(xù),并未被顛覆,且呈現(xiàn)出新的特征,形成了新的反饋模式。本研究以婚房作為切入點,選取成年子女和中年父母,研究了子女成家立業(yè)這一階段城市家庭的代際關系特征。對于子代的性別差異和不同類型家庭結構間是否會呈現(xiàn)不同的代際關系特征,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責任編輯:肖舟)

      猜你喜歡
      婚房
      那時的婚姻
      回族文學(2024年3期)2024-07-02 10:19:11
      婚房推動下的農(nóng)村青年城鎮(zhèn)化問題研究
      男友因婚房和我玩失蹤
      婦女生活(2020年8期)2020-08-27 12:56:37
      婚房緣何是“剛需”
      想起9平米婚房
      慈善(2019年5期)2019-10-30 08:11:36
      誰能為你送上“婚房”?是朋友情還是手中權?
      婚房落誰名 后果大不同
      公民與法治(2016年8期)2016-05-17 04:11:47
      門不當,戶不對,不知道出路在哪里?
      享受愛婚房溫馨無比
      五月婚房 雖小更甜蜜
      新民Bella(2013年9期)2013-04-29 00:44:03
      邢台市| 东平县| 苏尼特左旗| 息烽县| 贡山| 云梦县| 安远县| 防城港市| 塘沽区| 河北区| 思南县| 通江县| 涿州市| 长乐市| 曲靖市| 波密县| 洱源县| 鄂温| 特克斯县| 航空| 正蓝旗| 敦煌市| 东辽县| 洪雅县| 广西| 同江市| 邻水| 嘉义市| 准格尔旗| 金山区| 读书| 宁晋县| 商丘市| 云龙县| 绥宁县| 垣曲县| 伊金霍洛旗| 泰和县| 达州市| 甘孜县| 梁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