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承
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好像一對“雙子星”,又好比一對“歡喜冤家”,既互相比照又互相促進,你追我趕的,誰也不服氣。兩地美食也互相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至于常常被混淆,不是張冠李戴便是“李冠張戴”,時不時鬧出一些笑話來。
香港的很多美食在新加坡得到發(fā)展,以至于被誤以為是新加坡特色美食。
海南雞飯?原產(chǎn)于海南,發(fā)跡于香港,香港人對它情有獨鐘。香港中環(huán)一帶的快餐店或茶餐廳幾乎家家售賣海南雞飯,每當中午時分,踩著鐘點的金融白領(lǐng)們便會點上一份,美味又快捷,匆匆食畢便趕著去上班了。如此盛行的海南雞飯卻被誤認為是新加坡特色,甚至還列為“新加坡三寶”之一。
新加坡有一家“文東記”,出品的海南雞皮爽肉滑,飯夠香且少油膩,引得許多人慕名而去,平均每天售出的雞多達上百只;還有一家是希爾頓(?原文華東方)酒店的“Chatterbox”,出品的海南雞飯近乎完美:選用的是馬來雞種,每只雞起骨后只做4份飯,客人可以自選雞翼、雞胸、雞腿,也可以選擇去皮,配上秘制豉油和辣醬,飯也夠清香,每逢周末可以售出1000?多份。
貴刁?這是我喜歡的一種炒粉,將米、麥以及其他雜糧做成的粉條先在燒熱的油鍋中猛火炒,再放入肉絲、蝦仁等配料同炒,其間加入咖喱粉等,香濃可口,既爽滑又開胃,令人大快朵頤。因為名字古怪,我一直想當然地以為它是新加坡美食,其實它的原產(chǎn)地是我國潮汕地區(qū),后來又在香港得以發(fā)展。“貴刁”恰恰是潮州話“粿條”的音譯。這種用米、麥混雜而成的粉條被潮汕華僑帶去了東南亞乃至全球,只不過,到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又加入了一些當?shù)叵懔虾屠蔽?,因而變得頗具南洋風(fēng)味,于是就被誤以為是“馬來食品”“星洲食品”,還冠之以“秘制”之類的頭銜,其實骨子里仍蘊含著中華飲食文化。
星洲炒面?從名字上看,似乎是星洲(新加坡的別稱)的特產(chǎn)。這是一種炒米粉,配料有蝦、叉燒、雞蛋、芽菜、咖喱醬、紅辣椒絲等,也是相當入味、開胃可口。然而,一查歷史才知是一位香港老板無意間的發(fā)明創(chuàng)新。20世紀50年代,香港“南洋茶餐廳”的老板在炒米粉時,無意間加了咖喱醬和黃姜粉,本以為出錯了,不料味道出奇地好。老板急中生智,把它稱為“星洲米粉”,人們慕名而來,也傳遍了新加坡等地。
與此同時,新加坡也有些美食在香港得到發(fā)展。
沙嗲牛肉?原以為是經(jīng)典港味,不料想,這款我鐘意的美味原是印度尼西亞美食,后來又在新加坡發(fā)揚光大。它用印度尼西亞特制的沙嗲醬烹制而成,沙嗲醬則用當?shù)氐幕ㄉu、椰醬、幼蝦調(diào)制而成,味道香醇無比,用以制作沙嗲牛肉,味道之美贏得交口稱贊。作為沙嗲牛肉靈魂的沙嗲醬,到了我國潮汕地區(qū)后,經(jīng)當?shù)厝烁牧?,加入了大蒜、魚露、牛油、生抽等配料,既有了復(fù)合咸鮮味,又有了輕微甜辣味,遂演變成沙茶醬。用沙茶醬制成的香港沙嗲牛肉,口味更加特別,我也從中領(lǐng)會到一種文化交流傳承的脈絡(luò)。
叻沙?光聽名字就充滿了東南亞風(fēng)情。取來一大碗品嘗,不僅食材豐富,而且口感特別,誘人食欲。尤其是那份濃郁的湯底,竟是用?10多種配料精制而成,包括姜花、南姜、香茅、紅蔥頭、辣椒、叻沙葉、甘榜魚、蝦膏、羅望子等,鮮香濃郁,令人回味無窮。一查出處,方知這款美食的形成并不簡單,竟還與鄭和下南洋相關(guān),為華人與馬來西亞人民的共同創(chuàng)造。傳說下南洋時,留在馬來西亞的華人與當?shù)厝送ɑ楹?,出生的女孩稱為“娘惹”,特別擅長廚藝,將中國文化的內(nèi)斂與馬來文化的奔放融為一體,逐漸形成了“娘惹菜系”,而“叻沙”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香港與新加坡,都以華人為主,美食交流,互相影響,自有它繞不開的內(nèi)在脈絡(luò)。放眼看,整個世界難道不就是一個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交融、互相依存、互相借鑒、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