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神話人物,他上天入地、呼風(fēng)喚雨,無所不能。他雖然頑劣調(diào)皮卻也敢作敢為,是個了不起的大英雄。不過,孫悟空的身世卻一直是個謎,有人還說他有印度血統(tǒng)!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些孫悟空和他師父唐僧的“八卦趣聞”吧!
一、動物不僅會聊天,還會說“方言”
在花果山上,眾多猴子嘰嘰喳喳地聊天,好不熱鬧。我們知道,“禽有禽言,獸有獸語”,動物們也會“說話”,它們有自己獨特的溝通方式,而且,動物們聊天的方式實在是千奇百怪。動物們會用氣味來傳達(dá)信息,很多哺乳動物會用尿液圈占自己的領(lǐng)地;還可以靠視覺通信來溝通,比如螢火蟲發(fā)光其實是在與同伴交流;它們還能通過身體接觸來通信,比如狒狒之間會互相梳理毛發(fā)、撫摩、擁抱;甚至還有用電來通信的,比如電鰻就靠放出不同頻率的電流與同類進(jìn)行交流。
然而,像我們?nèi)祟愐粯?,動物們最重要的通信方式也是依靠不同的聲音信號來傳遞信息,進(jìn)行交流。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 駱賓王《詠鵝》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杜甫《絕句》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
—— 杜牧《江南春》
柴門聞犬吠,風(fēng)雪夜歸人。
——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在古代詩歌中,詩人們早就用多彩的語言描述了動物們各異的聲音。
不同種類的動物各自有自己的“語言”,但是在同一種動物內(nèi)部,可能也有著五花八門的語言。就拿我們“人”來說,由于地理分隔、文化差異等,中國有很多種方言,生活在北方的人,可能就很難聽懂南方的方言,如果聽到粵語,簡直就像聽到了一門外語。
其實,動物界也存在方言。在我國,曾經(jīng)有昆蟲學(xué)家為了消滅一種叫作“螻蛄”的害蟲,用高保真錄音機(jī)錄下雄螻蛄的“情歌”,然后拿到田間大聲播放,雌螻蛄們成群結(jié)隊地奔向錄音機(jī),這樣人們便可將螻蛄們一舉消滅。然而,隨著試驗的推進(jìn),昆蟲學(xué)家們遇到了問題,北京的雄螻蛄們唱的“情歌”可以深得北京雌性螻蛄的歡迎,但卻得不到河南雌性螻蛄的青睞。原來那里的雌螻蛄聽不懂北京螻蛄唱的“情歌”,它們只鐘情于河南雄螻蛄唱的“情歌”。這正是由于螻蛄也有它們的方言,所以昆蟲學(xué)家們以后就記得在錄有螻蛄歌聲的磁帶上注明演唱者的“籍貫”。
不僅昆蟲有方言,鳥兒們也有方言。世界上大約有1. 2萬種鳥類,雖然同屬鳥類大家族,但不同種類的鳥的“語言”是有很大差別的。比如松雀有多個亞種,由于地理上的隔絕,生活在不同地區(qū)的松雀叫聲也不一樣,北邊的松雀就聽不懂西邊松雀說的話。還有一種夏威夷管舌雀,它們分布在夏威夷群島的不同島嶼上,這種鳥曾被認(rèn)為是單一種的鳥,但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不同島嶼上的夏威夷管舌雀彼此之間是互不往來的,因為它們各有各的方言,這樣,原先的一個鳥種一下子又被劃分出了五個新種類!
海豚是大家公認(rèn)的最聰明的動物之一,科學(xué)家研究發(fā)現(xiàn),海豚能夠發(fā)出32種不同的叫聲,其中太平洋區(qū)域的海豚經(jīng)常使用的叫聲有16種,大西洋區(qū)域的海豚經(jīng)常使用的有17種,兩者通用的有9種,但還有一半語言卻互相聽不懂,毫無疑問,這說明海豚也有方言。因此海洋學(xué)家認(rèn)為,海豚不僅可以利用聲波信號在同種海豚間進(jìn)行通信聯(lián)絡(luò),也可以用通用的“普通話”在不同種類的海豚間進(jìn)行“對話”。由于海豚的語言聲波屬于超聲波的波段,現(xiàn)在我們還無法讀解海豚的“哨音”。有人推測,這種聰明的動物也擁有類似于人類語言的表達(dá)能力。
二、孫悟空難道是“印度猴”?
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胡適先生曾經(jīng)說,孫悟空是一只印度來的猴子。這可真令人大吃一驚,齊天大圣孫悟空竟然不是國產(chǎn)而是進(jìn)口的?
原來,印度有一部古老的長篇敘事史詩《羅摩衍那》,它與另一部史詩《摩訶婆羅多》并稱為印度的兩大史詩,被人們傳誦至今。那么,孫悟空這只來自東方的頑猴與印度的史詩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要從《羅摩衍那》的故事講起。
在梵語中,“羅摩衍那”的意思是“大神羅摩歷險的故事”。羅摩是國王十車王的長子,他娶了美麗的悉多公主為妻。國王的小王后聽信讒言,以國王從前曾許諾賜給她兩個恩惠為由,向國王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要求流放羅摩十四年;二是要立她自己的兒子婆羅多為太子。十車王為了不違背自己的諾言,只好同意。
羅摩在流放的途中,遇到了魔王羅波那的妹妹女妖蘇白。蘇白愛上了羅摩,但羅摩忠心于自己的妻子悉多,并不理睬她。蘇白十分嫉妒,她找到哥哥羅波那求助,羅波那駕著云車,用詭計騙開了羅摩,把悉多劫到了自己的楞伽城。
羅摩四處尋找悉多都找不到,于是就求助于猴子國的國王。猴子國中有一位神猴大將,叫作哈奴曼。哈奴曼身大如山,高聳如塔,臉放金光,尾長無比。他神通廣大,能在空中飛行,還能把高山拔起來背著走。羅摩相信,只有哈奴曼能找到悉多。
哈奴曼率領(lǐng)他的猴子大軍來到海邊,大海真廣闊呀,仿佛裝得下整個宇宙。哈奴曼要從這里跳過大海,跳到楞伽城。當(dāng)他向著大海猛然一躍,一道金光像箭一般直沖云霄。山上的樹木、花草被他起跳的疾風(fēng)拔起,形成五彩繽紛的花流,紛紛揚揚落入大海,宛如燦爛的群星布滿藍(lán)天。眾猴兵歡聲雷動,久久不息。
天上的眾神見哈奴曼身手如此矯健,都十分高興,向他身上撒鮮花和甘露,給他鼓勁。
一位神仙對海底的金頂大山彌那伽說:“站起來,眾山之王,讓哈奴曼在你身上歇歇腳,把剩下的路程跳完?!?/p>
彌那伽鉆出海面,展露山峰,迎接哈奴曼。正在飛行的神猴看到海面上突然冒出一座山峰,不由心中一喜,叫道:“好!來得真及時!”他落在山頂,稍事休息,又躍上天空,繼續(xù)飛行。
哈奴曼繼續(xù)飛向楞伽時,途中被妖怪須羅娑一口吞下去了。哈奴曼在這個妖怪的肚子里心生一計,把身子變得非常之高大,妖怪也只好把自己的嘴巴張得越來越大。后來那妖怪的嘴張開竟有好幾百里了,哈奴曼趁妖怪來不及把像海一樣大的嘴巴閉上,忽然把身子縮成拇指一般小,飛快地飛了出去,一個筋斗飛到了空中,說:“妖怪!可惜你沒有福氣吃掉我!”
終于,哈奴曼飛躍了大海,來到楞伽城,他又變成一只貓,到處搜尋悉多。終于,哈奴曼找到了被關(guān)起來的悉多,他告訴悉多,自己是羅摩派來救她的,并把羅摩的信物戒指拿了出來。悉多悲喜交集,她也把一塊寶石信物交給哈奴曼,讓他帶給羅摩。
找到了悉多,哈奴曼可以回去向羅摩復(fù)命了。但是他想試一試魔王羅波那的威力,于是大鬧楞伽城。他使了一個詭計,故意讓自己被魔王抓住。魔王在哈奴曼的尾巴上涂上了油,點燃了哈奴曼的尾巴,企圖把他燒死。但是機(jī)智的哈奴曼還是找到機(jī)會逃脫了,他在楞伽城里面到處亂跑,熊熊烈火四處點燃,火燒了楞伽城。然后哈奴曼縱身跳過大海,回去找到羅摩,他將帶領(lǐng)大軍,再襲楞伽城,救出悉多。
聽說羅摩率領(lǐng)猴子大軍來到大海對岸,打算渡海,魔王羅波那趕緊召開軍事會議。魔王的弟弟維毗沙那主張交出悉多,與羅摩和好,羅波那大怒,把維毗沙那趕走了。于是維毗沙那背叛了他的哥哥,跨過大海投奔了羅摩。羅摩得到海神的幫助,在大海上造了一座跨海大橋,率領(lǐng)猴子大軍渡過大海,把楞伽城團(tuán)團(tuán)圍住。接著,羅摩大軍和魔王大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搏斗,羅摩兄弟都受了重傷。
哈奴曼到北方神山吉羅娑山去采集仙草,給羅摩兄弟治傷,但是仙草卻隱藏了起來。哈奴曼就把整座神山都托在手中,來到兩軍陣前,用仙草治愈了羅摩兄弟的傷,又把神山托回原處。
最后魔王羅波那和他的幾個兒子都陣亡了,羅摩立羅波那的弟弟維毗沙那為楞伽王。羅摩和悉多夫妻團(tuán)圓。此時,羅摩流放十四年的期限也到了,他回到自己的國家成了國王。為了感謝哈奴曼,羅摩賜他長生不老的幸福,哈奴曼終成“正果”。
印度神猴哈奴曼神通廣大,智慧非常,法力無邊,是不是和我們的孫悟空有些像呢?哈奴曼也是印度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為了紀(jì)念哈奴曼飛躍大海那神奇的一躍,現(xiàn)在的印度瑜伽里面還專門有一個姿勢被命名為“神猴哈奴曼式”呢!
三、真有其人的唐玄奘和他的《大唐西域記》
看過《西游記》的同學(xué)可能會不太喜歡孫悟空的師父唐僧,因為他簡直是冷酷無情的化身,總對著孫悟空念緊箍咒。一旦遇到妖魔鬼怪他又束手無策,只能一邊念著“阿彌陀佛”,一邊等著徒兒們來救他,顯得有點軟弱無能。在電影《大話西游》里面,那個嘮嘮叨叨、婆婆媽媽的唐僧更是令人捧腹。然而,真實的唐僧是這樣的嗎?
在《西游記》里,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都是作者吳承恩虛構(gòu)出來的人物,但唐僧在歷史上卻真有其人?!段饔斡洝肥且蕴拼晃桓呱饔稳〗?jīng)的真實故事為原型寫成的小說。
在《西游記》的故事里,唐僧師徒四人斬妖除魔,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到西天取得真經(jīng)。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唐僧就沒這么幸福了,他孤身一人,從中國徒步走到印度取得真經(jīng)。在交通和通信并不發(fā)達(dá)的古代,這真可謂是壯舉了。
唐僧是唐朝時一個偉大的僧人,俗名陳祎,法號玄奘法師。玄奘幼年家境貧寒,但他自小就聰慧不凡,他的父親陳慧博覽群書,玄奘也耳濡目染。玄奘十歲時,他的父親離世,他的哥哥到凈土寺剃發(fā)為僧。十一歲時,玄奘隨哥哥在凈土寺學(xué)習(xí)。十三歲時,他也正式在凈土寺出家。入寺后,玄奘很快就顯得與眾不同,寺里的師父們都因他的天賦而感到震驚。
二十五歲的時候,玄奘在長安遇到一位從印度來的法師,這位印度法師的學(xué)識十分廣博,玄奘心想,既然人家能從那么遠(yuǎn)的印度長途跋涉而來,我為什么就不能去印度求經(jīng)呢?
在唐朝,要想“出國”可不是買張機(jī)票飛過去這么簡單的事情。玄奘想去印度取經(jīng),要向皇帝李世民上書請示。然而當(dāng)時唐朝剛剛建立,全國尚未統(tǒng)一,突厥經(jīng)常侵犯河西走廊一帶,因此,朝廷對“出國”控制得很嚴(yán)格?;实蹧]有同意玄奘西行的請求。玄奘于是打算自己“偷渡”,經(jīng)過兩年的準(zhǔn)備和等待,玄奘混在西域商人的隊伍中,偷偷地跑出了長安,只身一人踏上了西行取經(jīng)的征途。
這次西行一去就是十九年。漫漫取經(jīng)路,玄奘孤身一人經(jīng)河西走廊、出玉門關(guān),然后取道古絲綢之路,穿越了西域十六國。他翻越雪山、穿過沙漠,用雙腳走了五萬多里路。玄奘沒有“出國”的“過所”(相當(dāng)于《西游記》中屢次提及的“通關(guān)文牒”,也就是今天的護(hù)照),這一路上的艱難險阻,實在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但是憑著虔誠的信仰和無比堅韌的意志,玄奘終于到達(dá)了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有人贊譽玄奘是行走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最偉大的探險家和旅行家。
玄奘用白馬將6 5 7 部佛經(jīng)帶回了中國,并將自己西行的所見所聞寫成了《大唐西域記》。這部《大唐西域記》記述了玄奘所親歷的10 0多個城邦、地區(qū)、國家的情況,詳細(xì)記載了西域的地理、氣候、山川、風(fēng)土、人情、語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這些地方包括中國的新疆,以及現(xiàn)在亞洲地區(qū)的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地。
我們看《西游記》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唐僧冷酷無情又軟弱無能。其實,真正的唐玄奘是一個不畏艱險、銳意進(jìn)取,有著偉大人格魅力的人。他是一個在歷史長河中閃閃發(fā)光的人物,被魯迅先生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梁”。
[本欄目文章選自《語文課超有趣:部編本語文教材同步學(xué)·五年級下冊》,溫沁園、鄭以然主編,邵小凡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6 月版,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