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一生沒有子女,但他有兩個弟弟和多位堂兄弟,因此他的晚輩很多。作為國家總理,他的工作十分繁忙,但即使再忙,他對這些晚輩仍十分關心愛護,視如己出,而這份親情更多地表現在他以身作則對晚輩們提出嚴格要求上。
周秉德是周恩來的侄女。由于她的父親周恩壽職務低、分的住房小、工資待遇少,姐弟多家里住不下,周恩來就讓她搬到自己家里來住。在周秉德印象里,伯伯對他們姐弟的教育從來都是嚴加管教,“我雖然是總理,你們現在是普通學生,將來工作了是普通老百姓,自己的前途要靠自己奮斗。”她回憶,伯伯總是教育她和弟弟妹妹千萬不能搞特殊化,所以無論是讀書、參加工作或者其他方面,他們從沒借助周總理的特殊身份。
新中國成立前,周恩壽從事黨的外圍工作。解放后,他找到周恩來商議參加工作的事情,周恩來說:“你的工作不應該由我來定,應由組織來定。”后來,周恩壽進入華北革命大學學習,分配工作時,周恩來跟分配單位領導交代,分配的工作應該職務要低、待遇要少。
1964 年8 月,周恩來抽空給親屬開了兩次家庭會議。他語重心長地教育晚輩要過好“五關”——思想關、政治關、親屬關、社會關和生活關。他要求晚輩尤其是青年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站穩(wěn)無產階級的政治立場。他認為,只有立場正確,才能有正確的觀點和方法,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1956 年,南開大學決定重新開辦外文系英語專業(yè)。南開大學領導考慮到,重新建立英語專業(yè)需要一名懂英語的半脫產學生擔任外文系的團總支書記兼輔導員,故找到有英語“特長”、正就讀于南開大學經濟系的半脫產學生,周恩來的侄兒周爾鎏。周爾鎏考慮到半脫產學習時間過少、經濟收入甚微等因素,故回復學校的意見是“提前畢業(yè)”,這樣能自食其力,也能減少周恩來的負擔。
周恩來知道此事后,隨即召集周爾鎏在京親屬舉行家庭會議,經過討論提出一致意見:鑒于國家需要更多的外語人才,周爾鎏中途退學是不適合的;希望周爾鎏接受學校的有關安排,經濟困難問題,仍由周恩來從自己的工薪中湊足費用給予幫助。這既體現了周恩來對周家晚輩的關心和支持,更體現了他時刻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情懷。
就這樣,周爾鎏得以到外文系學習英語,同時擔任學生輔導員和團總支書記,直到正式畢業(yè)。后來曾任中國駐英國使館文化參贊,還曾在中聯部、對外文委等單位任職,為中國外事工作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綜合自《群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