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安超
《詩經》開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初讀,眼前一下浮現出故鄉(xiāng)河水潺潺、鴛鴦戲水的景象,景之美,因水而出。再讀,《詩經》中直接或間接提到水的篇目有40余篇,那么多的“水”,成為古人表情達意的重要載體,人們依水而生的情愫濃烈又甘醇,水被賦予“形”與“神”、“魂”與“靈”的詩意表達。水,無疑成為《詩經》乃至后世文學賦情的文化符號。
水生靈也生情,看到水就會看到萬物的靈性,有了水就會有人們逐水而居的生活,才有了依水而生的情懷。
由“天下黃河”到“滾滾長江”,由“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到“桃花源尋幽、探秘”……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水,離不開江、河、湖、海的哺育與滋養(yǎng)。水,繁榮著人類的生衍,也累積著人們喜、怒、哀、樂情感的迸發(fā)。
同樣,依水而居,讓我自小對水產生依戀。不知不覺,水滋養(yǎng)了情懷,在一個晚上,與水相關的文字噴涌而出。我,開始文字寫作。我的開篇,也是關于水的描述,是一篇山水游記,至此,寫水的篇章源源不斷。后來,按水的性情寫了江、河、湖、塘、水庫,有飛流的水,有安靜的水,有潤澤的水,有溫情的水……對不同的水,我都賦予它們最具代表的性情,要么詩意,要么澎湃,要么安靜,要么靈動,如《水韻周莊》《峽谷之水天上來》《盛夏,木格措的靜》《九寨,純美的水世界》《西湖的魅》《潤澤紹興》等。寫水,成為心靈的慰藉與恩澤。
寫了那么多水之后,寫作成為慣性的行為。讀“水”,讓我對美、對文學有了一種追求;寫“水”,是開啟我寫作生涯的一把鑰匙,也是給予我寫作靈感的源泉,以至后來寫出500余萬文字。寫山,寫水;寫花,寫草;寫人,寫物;寫生產勞動,寫生活的點點滴滴…… 一切,都順手捻來,提筆成文。
其實,水賦予文學的滋養(yǎng)是無盡的。幾乎所有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人,他們的文字中都有對于水的展現。或許,是與身體所流淌的血脈有關?或許,與我一樣是受《詩經》所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