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敏
(漢字文明傳承傳播與教育研究中心 鄭州大學文學院)
提 要 現(xiàn)代研究對傳統(tǒng)訓詁學術語“古今字”的核心指向義在“歷時同詞異字”之外存在異解。文章從學史上“古今字”“分別文”“后出字”“后起字”的術語關系中,梳理其內(nèi)涵義產(chǎn)生異解的過程,以正本清源,明其本旨。同時從學理邏輯學角度,說明產(chǎn)生這種異解的原因,可以概括為不同視角下同一材料具多維屬性不等于概念的同一或?qū)αⅰ?/p>
“古今字”是傳統(tǒng)的訓詁學術語,在現(xiàn)代研究中,關于“古今字”的內(nèi)涵和外延,眾說紛紜,未有定論。內(nèi)涵方面總的來看有兩種傾向:一類傳承古代的“古今字”觀念,認為其內(nèi)涵義為“記錄同一詞義的古今不同用字”;另一類則認為自清代王筠起,“古今字”研究已發(fā)生轉(zhuǎn)向,“古今字”就是“分別文”“分化字”,討論文字的孳乳和分化問題。那么“古今字”觀念為什么會發(fā)生從“用字”到“孳乳”的異解?“古今字”與“分別文”的關系怎樣?文章在梳理“古今字”與“分別文”“后起字”“后出字”的學史關系中,正本清源,厘清其流變。同時從學理邏輯學角度,說明產(chǎn)生這種異解的原因,可以概括為不同視角下同一材料的多維屬性不等于概念的同一或?qū)α?。最后從域外文獻“古今字”材料中反觀傳統(tǒng)“古今字”術語的內(nèi)涵以及日本學者岡本保孝對“古今字”觀點的相關認識。
有關“古今字”和“區(qū)別字”的關系,自20 世紀80 年代起,有些學者就將其等同起來。朱星(1980:42):“先造字和后起字的關系就是古今字的關系。就其實質(zhì)來看,古今字就是區(qū)別字,以不同的字形來區(qū)別其不同的字義?!睏钗邈懀?986:247):“本字與分別字、累增字之間,就是古今字的關系?!睆堈裼睿?988:1):“我們把古今字的范圍限定為在某種意義上先后產(chǎn)生的字形不同但又有聯(lián)系的字,先產(chǎn)生的為古字,后產(chǎn)生的為今字……這種古今字又叫做區(qū)別字,也是清代文字學家王筠所說的分別文?!背诸愃朴^點的還有洪成玉(1981)、賈延柱(1988)、張本固(1990)、許威漢(2002)、李淑萍(2007)等。這類觀點把“古今字”定義為造字相承的“文字分化”現(xiàn)象,并且其理論根據(jù)通常追溯到王筠的“分別文”,以為王筠的“分別文”就是“古今字”;繼而認為徐灝又承繼王筠,使得“古今字”術語的內(nèi)涵和外延都發(fā)生了變化。王筠的“分別文”是否就是“古今字”?如何理解徐灝“古今字”中的“相承增偏旁”?我們應首先明確學史上王筠的“古今字”與“分別文”、徐灝的“相承增旁”的真正面貌,下文結(jié)合古人的這些術語同現(xiàn)的文例和現(xiàn)代學者的評述作一分析。
從學史出發(fā),王筠著作中“古今字”和“分別文”是兩套平行共用的術語,雖然都是不同字形,但使用“古今字”時,著眼于不同字形記錄同樣功能,通過說明古字今字關系,用易識的今字去注釋古字,以達到破解文字障礙、疏通文獻的目的。
(1)古今字
《說文解字句讀》(以下簡稱《說文句讀》)卷九:
酉部收酒字,而兩字說解大同。則酉酒是古今字,與豆部梪字同。
《說文句讀》卷二十八:“酉,就也。酉乃古酒字也?!薄墩f文·酉部》:“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從水酉,酉亦聲。一曰造也,吉兇所造也。”王筠用“古今字”術語表示“酉酒”記錄同一義項“就也”,故曰“說解大同”。
王筠《說文釋例》卷十三:
《荀子·臣道篇》:“邊境之臣處,則疆垂不喪。”注:“垂與陲同?!卑?,此以今字釋古字也。
《說文句讀》卷二十六:“垂,遠邊也?!夺屧b》:‘疆、界、邊、衛(wèi)、圉,垂也。’”《說文句讀》卷二十八:“陲,危也,從阜垂聲?!贝恕敖褡帧薄肮抛帧毙g語,其用意在于以今字解釋古字,注釋文獻中“疆垂”即“疆陲”,“垂”與“陲”功能同。這種“異形同詞”以溝通詞義理解文獻為目的,屬于訓詁學的范疇。
(2)分別文
《說文釋例》卷八:
部首“共”與部中“龔”、《人部》“供”蓋同。龔,給也。供,設也。一曰供給,是龔、供同也。共下雖云“同”也,然具下云“共置”也,則共、供同義。供蓋共之分別文也?!吨芏Y》以共為供,《左傳》以共為恭,似非省借一類。蓋“供”為共之本義。凡《周禮》所云共王、共祭祀、共賓客,其事皆當致敬,則恭義生焉。而所供非一物,則共同之義亦生焉。故古文四手上向,則恭以奉上之狀也?!肮刑炝P”或作“龔行天罰”。正以恭、龔皆共之分別文,故用之也。龔從共龍聲,供從人共聲。
《說文·共部》:“龔,給也。”《人部》:“供,設也,一曰供給。”“龔”“供”同有{供給}之義。段玉裁注:“糸部曰:給,相足也。此與人部供音義同,今供行而龔廢矣?!?/p>
《說文釋例》卷八:
爰與《手部》援,皆說曰引也。援下只云爰聲,爪又皆手,旁又加手,殊嫌其復,蓋爰從于,故《爾雅》訓為于,借義奪之,乃加手為別耳。
此例“爰援”都記錄{援引}義?!半肌弊τ纸允峙?,已備其義,旁又加手?!稜栄拧酚枮閧于},既“爰”記錄{于},借義奪“爰”字形,遂加“手”旁形成“援”以別{于},表示{援引}義。所以為“區(qū)別”之目的,增加偏旁分“爰”一義,是為“造字別義”的范疇。
在王筠表述中,經(jīng)常有術語并用的情況:
(3)古文、分別文
《說文釋例》中有“一字”“古文”“分別文””共現(xiàn)字組:
《說文釋例》卷十二:
媛下云:爰,引也……蓋上文人所欲援也。援字即當作爰。《說文》爰、援下皆曰引也。是爰為古文,援為后來分別文?;虿恢?、援一字,乃改爰為援,不知人所欲爰也。
這一例中,與“古文”相對應的是“分別文”。李運富(2013)對此有解釋:“這里的‘分別文’不是用來取代今字以表述‘古今字’關系的,而是用來說明今字的來源的。”此例中“古文”與“分別文”對舉,二者所指不同:“爰援”是“古今字”,記錄{援引}本一字。“爰”借表{于}義,分別文“援”字表示{援引}義,用“分別文”術語表示“爰援”記錄不同詞項{于}{援引},同一字組具有“古今字”和“分別文”兩種屬性。
《說文釋例》卷七:
而現(xiàn)代有些學者所持“古今字即分別字”的理論根據(jù)追溯至王筠“‘古今字’主要指‘分別文’”。如:
洪成玉(1981):
王筠在創(chuàng)立分別文這一術語的同時,仍沿用古今字這一術語……《說文釋例》“萆”下云:雨衣,一曰衰衣……《玉篇》云:雨衣,一曰蓑,以蓑易衰,乃以今字易古字……從王筠所提及的古今字來看,他把古今字范圍一般縮小為分別字。
孫雍長(1994)基本沿用洪成玉說法。孫雍長(2006):
王筠所說的分別字,就是古今字,此外,他還從造字角度提出了累增字這一術語,累增字其實也是古今字。
傅承德(1981):
王筠并不是用“隨時異用”的觀點來看待古今字的,而是從字義分化的角度出發(fā),把古今字看作分別文。
潘志剛(2004):
他突破了段玉裁關于古今字的見解,從文字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待古今字問題,提出了“分別文”的說法。
黃圓(2005):
王筠的有關論述,實際上把古今字的范圍縮小為分別字。分別字與古字之間有明顯的造字相承關系。
洪成玉從王筠的“衰—蓑”“垂—陲”字例出發(fā),孫雍長也引“衰—蓑”得出“古今字主要指區(qū)別文”的觀點。為了說明,引文如下:“‘萆’下云一曰衰衣……《玉篇》云一曰蓑,以蓑易衰,乃以今字易古字……衣部衰下云,艸雨衣,秦謂之萆……借為盛衰既久,乃加衣字以別之。不知一曰衰,猶今言一名蓑也。”文中“以今字易古字”后解釋“衰,艸雨衣”和“不知一曰衰,猶今言一名蓑也”指的是“衰—蓑”記錄“雨衣”。結(jié)合上文的學史分析,王筠的“古今字”指不同字形記錄同一詞項,即“同字”關注其功能之同。而“分別文”是指為別其義而增旁造字的現(xiàn)象。這種“造字別義”關注其功能之異,是一種文字孳乳現(xiàn)象。這屬于兩個范疇的問題在某一字組材料的重合,但兩范疇的著眼點和主旨用意有顯著差異,遂采用兩套術語指稱,不能因為材料的重合而視為概念的同一,把王筠的“古今字”和“分別文”等同。
徐灝在《說文解字注箋》卷一“佑”下說:
祐,助也。從示,右聲。注:“古祗作右?!惫{曰:“右、祐古今字。凡古今字有二例,一為造字相承增偏旁;一為載籍古今本也?!?/p>
現(xiàn)代學者在徐灝“古今字”內(nèi)涵上,認為其“古今字”觀基本上是“王筠加段玉裁”、徐灝的“古今字”觀已經(jīng)發(fā)生了轉(zhuǎn)移,等等,存在一些誤解。現(xiàn)針對現(xiàn)代學者表述,結(jié)合《注箋》材料進行分析。
1.2.1 徐灝的“古今字”內(nèi)涵
(1)徐灝的“造字相承”和王筠的“分別文”。洪成玉(1981):
從徐灝把王放在首例以及他在注箋中對古今字的分析來看,還是比較傾向于王筠的說法……連行文的用語,也幾乎和王筠一致。
洪成玉(1981)、陳必祥(1984)、張勁秋(1999)等學者都認為徐灝“造字相承”類“古今字”就是王筠的“分別文”。今考徐灝《說文解字注箋》第三上:“《部》:‘,引也。從反。凡之屬皆從?!{曰:、樊古今字。樊、亦古今字。”徐灝的“載籍古今本”確實和“古今人用字”觀念相關,但其“造字相承增偏旁”和王筠的“加偏旁而義遂異”的“分別文”并不相同。徐灝上例中指認“—樊”古今字,“”隸變作“大”,“樊”中“樊”的相承增旁已不明顯。而且從其指認的“—樊”“樊—”古今字來看,都是記錄{攀引}義。徐灝“古今字”是記錄同義,而非王筠的“義遂異”的“加旁分別文”。徐灝“造字相承”強調(diào)“同詞”。
(2)徐灝的“古今字”和段玉裁的“古今人用字不同”,內(nèi)涵已經(jīng)轉(zhuǎn)移。陳韻珊(1995):
(徐灝)顯然以“字形”為討論的重點,與段氏以“音義”為單位不同。由此可看成對“古今字”研究學風的改變……他對于“古今字”的定義已有了轉(zhuǎn)移。徐氏對“古今字”的新定義,將訓詁術語“古今字”延伸至文字學上造字衍生先后的字形問題。
徐箋:“才、材古今字,因‘才’為‘才能’所專,故又加木作材?!倍问蟿t認為“才”引申為凡始之稱,《釋詁》所言“初、哉,始也”之“哉”即“才”之假借。凡“才”“材”等字是同音通用。
陳韻珊認為徐灝與段氏以“音義”為單位相比,“古今字”觀已經(jīng)不同。文中以“才—材”“永—羕”為例,說明段玉裁關注“主謂同音”,徐灝關注“相承增偏旁”。實際上,二者并不矛盾,如上例中,徐灝關注今字“材”形體上的“相承增偏旁”,段玉裁關注詞義變化產(chǎn)生今字,即“材”產(chǎn)生的原因:“‘才’引伸為凡始之稱”,遂以“材”表{材}。這說明二者觀察同一字組的角度不同,并不表示徐灝“古今字”觀轉(zhuǎn)移。
李淑萍(2007:447):
徐灝書中用例所呈現(xiàn)的古今字面貌幾乎都放在“漢字孳乳”的造字角度上。……徐灝……幾乎全部地轉(zhuǎn)向“造字”觀念的古今字。
《說文解字注箋》第二下《彳部》:“得,行有所得也。從彳?聲。?,古文省彳?!惫{曰:“?、得古今字。見部誤重。行有所?作得,用世俗通行之字使人易知,段改作?,非許意也,后不悉論?!薄蹲⒐{》卷十二上《不部》:“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惫{曰:“鄭樵曰‘不象華萼蒂之形’。……因不借為語詞,久而廢其本義,又加艸作芣,實一字也?!?/p>
徐灝指認“?、得”古今字,并以“用世俗通行之字使人易知”說明“古字”“今字”記錄的是“同詞”,唯此才能達到“易知”的溝通目的。指認“不、芣古今字”,“實一字也”,也說明其“古今字”記錄的是同一詞項,無論是“使人易知”的目的還是“實一字”的實質(zhì),都說明徐灝的“古今字”觀前承漢唐至清的傳統(tǒng)古今字觀點“同詞”“異字”,和王筠的“加旁分別文”而“義遂異”是完全不同的,其實質(zhì)也并未改變。故陳韻珊、李淑萍之“徐灝‘古今字’定義轉(zhuǎn)移”的看法是對徐灝“古今字”內(nèi)涵的誤解。
1.2.2 對徐灝“古今字”外延的認識
有些學者認為徐灝“古今字”限于“造字相承增偏旁”,將“通假字”“異體字”排除在外。如:
洪成玉(1985:34):
徐灝的說法,文字雖不多,但明確提出了古字和今字有“造字相承”的關系。這個說法對我們今天理解古今字仍有很大的啟發(fā),他把形體上沒有造字相承關系的通假字等其他文字現(xiàn)象排除在外。
徐灝確實提出了古字、今字有造字相承關系,他在《說文解字注箋》中認為此類為通例:“愚謂《夏小正》‘九月榮鞠’、《禮記》‘鞠有黃花’只作鞠,而蘜字相承加艸,此古今字之通例?!保ň硪弧疤^”下注)但并沒有把沒有造字相承關系的字組完全排除,如《說文解字注箋》第四上:“《鳥部》:‘鷻,雕也。從鳥敦聲?!惫{曰:“王氏引之曰敦與雕古聲相近,故雕謂之鷻?!洞笱拧ば腥敗菲毓葓浴?,《周頌·有客》篇‘敦琢其旅’,正義并云‘敦雕古今字’,是其例也?!?/p>
徐灝引孔穎達“敦雕古今字”表明其“古今字”觀念外延包含此類沒有造字相承增偏旁的字例。而且這組古今字在記錄{治玉、雕琢}義上,“敦雕”都是通假字,其并沒有把“通假字”等現(xiàn)象完全排除在外。
孫雍長(2006):
第四階段以徐灝為代表,他所說的“古今字”……似乎未包括不同歷史階段所產(chǎn)生的異體字問題。
《說文解字注箋》第五《竹部》:“簾,堂簾也?!惫{曰:“段氏分析頗細,其實?、簾古今字耳。古無竹簾以布為之,故從巾,后人易之以竹也?!?/p>
《說文解字注箋》卷十一《水部》:“汻,水厓也?!惫{曰:“汻、滸古今字?!毙鞛刚J的“汻滸”“?簾”古今字都屬于異體字關系,并未被排除在“古今字”外。
可見,徐灝“古今字”和“通假字”“異體字”并非對立不相容關系。關于洪成玉、孫雍長所述徐灝“古今字”材料的范圍問題,劉伊超(2006)全面收集整理了《說文解字注箋》 中明確標記“古今字”的材料,在通過“古今字”“古某字”術語提取的314 組“古今字”中,其中具有分化關系的占80%,鐘韻(2016)也有這方面的統(tǒng)計,認為徐灝“古今字”中不具造字相承關系的約有50 條。
結(jié)合前人的成果和對文本的考察,我們認為徐灝“古今字”內(nèi)涵并未發(fā)生根本改變,但徐灝《注箋》的材料處理和有關表述確是后人誤解“古今字”只限于“形體造字相承”的觀念的重要原因。一是其造字相承類字例占絕對優(yōu)勢;二是徐灝“古今字”的表述“造字相承增偏旁”“載籍古今本”本身存在邏輯缺陷,二者不符合一般邏輯關系上分類的同一標準原則,也不具有對立性,是從不同角度觀察的結(jié)果:造字相承是從形體孳乳演變的角度,后者是從文獻用字而言。二者的范圍大小也不一致:“載籍古今本”是對歷時用字不同的統(tǒng)稱,而“相承增偏旁”只是其中典型一種,不構成并列關系。由于“載籍古今本”語焉不詳,而“相承增偏旁”古今字標記明顯,數(shù)量上又處于絕對優(yōu)勢,后人誤解其“古今字”僅限于“造字增偏旁”的分化字。
有些學者從學理的角度分析文字材料,認為“古今字”本來就應該是文字分化現(xiàn)象,甚至要把“名不副實”的“古今字”直接改稱“區(qū)別字”或“分化字”。例如:
吳琦幸(1982):
實際上,提出上述古今字觀念的人也看到“古今字”這個詞不能確切反映文字的這種孳乳現(xiàn)象,他們也認為“在文字學著作里,古字統(tǒng)稱為初文,今字叫做后起字”。進一步的探討還發(fā)現(xiàn)“就其實質(zhì)來看,古今字就是區(qū)別字”……故而先前持為“古今字”的,也暫且避開這一術語改稱為區(qū)別字。
針對自己圈定的“相承增偏旁”的文字分化事實而改稱“區(qū)別字”,這種改名不僅不符合王筠以前各家的學史原意,甚至跟徐灝的認識也幾乎相反:徐灝把文字分化現(xiàn)象歸入古今用字現(xiàn)象而統(tǒng)稱“古今字”,今人卻把古今用字現(xiàn)象完全限定為文字分化現(xiàn)象而專稱“區(qū)別字”,結(jié)果使學史上的“古今字”性質(zhì)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認識轉(zhuǎn)換——從用字訓釋范疇轉(zhuǎn)入了造字分化范疇。
班吉慶(2007):
80 年代末,王鳳陽把這類字直接稱為“分化字”,并分為“派生分化字”和“交替分化字”兩類……本世紀初,許威漢也贊同把“古今字”限定在“分別字”范圍之內(nèi)。
王鳳陽(1989:835):“最早接觸‘派生分化’和‘交替分化’這兩種現(xiàn)象的是王筠。他在《說文釋例》卷八《分別文》中說:‘字有不須偏旁而義已足者……’”王鳳陽“分化字”和王筠“分別文”論述的主題并不是“古今字”,更沒有直接將“古今字”稱為“分化字”??赡苡捎谧髡叩膶W理認識“古今字指的是分化字”,當看到王鳳陽“分化字”字例有些和“古今字”重合時,就認為“王鳳陽把這類字直接稱為‘分化字’”。這些都是不合學史、以文字材料進行各自的學理分析的結(jié)果。
清代以前“古今字”的“訓詁學”內(nèi)涵一直傳承穩(wěn)定,其內(nèi)涵轉(zhuǎn)變?yōu)椤拔淖謱W”自人們對清代王筠的誤解始。這種對王筠、徐灝的誤解成為“古今字”孳乳說的理論基礎。具體在近現(xiàn)代術語使用中,這種異解和遷移是如何形成的?為了溯源追蹤,我們對學史上“后起字”(也稱“后出字”)的使用及內(nèi)涵作一梳理,以揭示“后起字”對“古今字”性質(zhì)轉(zhuǎn)變的樞紐作用。
“初文”最早是由章太炎在《文始·敘例》中提出的:“刺取《說文》獨體,命以‘初文’;其諸省變,及合體象形、指事,與聲具而形殘,若同體重復者,謂之‘準初文’。”章太炎的目的是以“初文”為線索,梳理語言文字的“變異”“孳乳”規(guī)律以建立漢語“詞族”系統(tǒng)。此后,民國學者黃侃、楊樹達常用“初文”“后起字”指稱文字孳乳現(xiàn)象。《黃侃年譜》曾論:“七曰后,菄之為東風菜加艸之字,崧嵩為崇高山專造之字,凡由正字引申義或別義而加偏旁以為之者皆是也。”可見,“后起字”是在“正字”基礎上“加偏旁”而形成的專用字。但是據(jù)黃侃先生列出的材料,溫敏(2016)考察認為:“‘后’類現(xiàn)象更復雜些,其‘后出(起)字’包括兩類,一類在同詞的前提下說明今字的產(chǎn)生時代和途徑;一類是從詞語派生的角度來說明后出,重在說明文字的滋生時代和途徑?!?/p>
楊樹達(2007:301):
《卩部》:“卩,瑞信也,象相合之形?!苯癜矗阂宰种我袅x求之,卩乃厀之初文也。厀下云:“脛頭節(jié)也。從卩,桼聲?!弊纸褡飨ァ瓍w從桼聲,卩與桼同在屑部,聲亦相近,厀實卩之后起加旁字也。
此例后起加旁字“厀”與初文“卩”相對,標記字形的孳乳關系。通過章太炎、黃侃、楊樹達等“后起字”用例,我們認為黃侃、楊樹達的“后起字”一般與“初字”對應,標記的是記錄同詞的后出字形或派生詞的后出孳乳字,是文字學術語。
所謂“后出字”,顧名思義,應有一個參照標準。陸宗達、王寧(2005:449)指出:“‘后出字’是許學家的術語,他們篤信《說文》為正統(tǒng),把不見于《說文》而意義在《說文》中能找到的字都稱為‘后出字’。其實這些字僅是當時的正式文獻不用而已,有些未必后出。但是許慎《說文》正篆中不出,卻用來作‘讀若’字的,一般可認為是漢代隸書中才有而篆字未見的字。許慎用這種字作‘讀若’是為了以當時通前代?!蔽闹幸浴皳剧H”為例,《說文》:“摼,搗頭也……讀若《論語》:‘鏗爾,舍琴而作?!蔽墨I使用中,《楚辭》《論語集解》《文選》皆用“鏗”字,說明從《說文》的角度看,“鏗”為“摼”的后出字,正字應是“摼”。
以《說文》為標準的后出字常與正字相對,“后出字”包括字形后出的含義,同時后出字見于后代文獻,也包含使用的因素。陸宗達、王寧指出的“后出字”作“讀若”字,從功能上就是為了溝通“當時和前代”。以《說文》為標準考察文字的出現(xiàn)和使用對后代學者影響很大,現(xiàn)代學者也常用“見于《說文》”和“不見于《說文》”對文字的出現(xiàn)和使用情況進行分類。
在學史上,“后起字”內(nèi)涵不一。一是與初文對應,初文關注的是形體,屬于文字學范疇;二是很多時候“初文”就是文獻中的“古字”,這時的“后起字”就與學史上《說文》“正字”、王力“本字”相對應,屬于“用字”范疇。由于“初”“后”和“古”“今”都包含歷時的因素,“后起字”在歷時發(fā)展中對應的術語和所指范疇都有變化。
2.3.1 由“古字—后起字”替換為“先造字—后起字”
王力(1962:169):
這不等于說上古沒有“債”這個概念,這個概念當時是由“責”字表示……由此看來,“責”“舍”等是較古的字,“債”“捨”是比較后起的字。我們可以把“責債”“舍捨”等稱為古今字。
“后起字”和“較古的字”相對,具有文獻使用的因素。學者在使用“后起字”時,往往忽略“后起字”文獻用字的背景,有意無意地用“初文”“先造字”替換了“較古的字”,如:
朱星(1980:42):
一個字往往兼表幾個意義,后來為了把這幾種意義加以區(qū)別,就另造新字來代表其中的某一項意義。就這一意義來說,先造字和后起字的關系就是古今字的關系。
李忠初(1983:46):
古今字是漢字孳乳過程中的一種歷史現(xiàn)象……為了區(qū)別起見,或?qū)Ρ咀旨右愿脑臁斐鲂伦?。這種后起的新字即今體字,所以又叫后起字、區(qū)別字。
盛九疇(1980):
識別古今字,歷史典籍是重要依據(jù)。例如“捨”在先秦典籍里不曾發(fā)現(xiàn),甚至《說文解字》也沒有收錄……由此我們可以斷定,“舍”是“捨”的初文,“捨”是個后起字,“舍”和“捨”是一對古今字。
盛九疇用“初文”替代了“較古的字”。今人之所以有意無意地把“古字”“今字”等同于“初文”“后起字”,大概是因為它們都有時間先后的關系,注意了時間關系的同,卻忽略了各自研究的不同出發(fā)點,忽略了“文”和“字”的差別以及“初文”和“古字”的不完全對應關系。
2.3.2 由“先造字—后起字”替換為“先造字—今字”
現(xiàn)代最早將“今字”和“后起字”對應起來的是王力(1962:170):
凡是《說文》所不收的(a 類),文字學家們都承認是后起字(今字),這沒有什么問題。
此類后起字常與正字相對,包括字形后出的含義,同時后起字見于后代文獻,也包含使用的因素?,F(xiàn)代有些學者不顧“后起字”的不同含義,又將“先造字——后起字”替換為“先造字——今字”,最終“今字”變成“后造字”。如:
程希嵐(1984:22):
文字的兼職現(xiàn)象往往造成語義分歧……所以必須另行制造一批新字,以求一字一職,分理別異……人們把這些后來“新造的字”叫做“今字”或“后起字”,把原來的那些字叫做“古字”……一般古字產(chǎn)生在前,今字產(chǎn)生在后。
陳必祥(1982:22):
職務多了怎么辦?應該有個適當?shù)姆止?。我們就把“要”稱作“古字”(即先造的字),把“腰”稱作“今字”(即后造的字)。
程文將“后起字”和“今字”等同起來,從而造成了先造字和今字的對應關系,最終如陳文中,將“古今字”轉(zhuǎn)變?yōu)椤跋仍熳趾秃笤熳帧钡年P系,成為“文字學”范疇術語。列表如下:
總結(jié)一下,“后起字”在“古今字”內(nèi)涵轉(zhuǎn)變中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昂笃鹱帧痹?jīng)與“初文”“正字”“本字”相對應,具有“造字”和“用字”兩個范疇的內(nèi)涵義。現(xiàn)代有些學者在繼承使用“后起字”術語時選擇其“造字”范疇義,先將“古字—后起字”反向替換成“先造字—后起字”關系;又將“后起字”和“今字”牽合在一起,最終將用字范疇的“古字”“今字”異字同用關系轉(zhuǎn)換成了“先造字”和“后起字”造字范疇的造字先后關系。
從源頭上講,自清代王筠至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家都曾同時注意到“古今同功能異字”和“漢字孳乳造字明義”這兩類現(xiàn)象,多采用不同術語及上下文語境言明。如王筠提出“分別字”“累增字”術語以表示文字孳乳發(fā)展現(xiàn)象,與“古今字”平行,但有時兩類術語在同一則材料中并用,分別表示不同含義,或者作為另加說明追述用字的來源屬性;使用環(huán)境上分別和“以今字釋古字”“后起”“后作”配套使用以明義;黃侃、楊樹達也多用“古文某”“今作某”“后起字”等不同術語以別其異。這兩種學術領域被同時關注,學者們可能各有側(cè)重。那么“古今字”術語能否表示這兩種內(nèi)涵呢?
從術語和概念的關系看,術語可以表達概念,任何概念都具有內(nèi)涵和外延。陳波(2007:37):“所謂內(nèi)涵,就是詞項所表示的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或區(qū)別性特征?!倍靶g語”本身多義,就為術語表示多種內(nèi)涵提供了可能,如“本字”就有“古字”“形義本字”“母字”等概念義,為其表示多種內(nèi)涵提供了可能?!肮沤瘛边@個詞語的含義就是時代的前后,所以理論上講是可以指稱“用字先后”和“造字先后”的。由于事物或現(xiàn)象本身是客觀的,但特征是人們對客觀現(xiàn)象的主觀認識,隨著人們認知活動的深入,事物屬性、特征不斷被揭示,概念的內(nèi)涵義可以變化并不斷豐富,但是這種新增內(nèi)涵義必須真實、正確,和內(nèi)涵規(guī)定的本質(zhì)屬性不相沖突,同一術語的內(nèi)涵不能相互矛盾,否則就會違反邏輯學上的矛盾律?!肮沤裼米帧焙汀拔淖宙苋椤笔莾煞N不同語言文字現(xiàn)象,如將兩個對立內(nèi)涵義由一個術語“古今字”承載,必將導致概念內(nèi)涵淆亂,所以這一術語的內(nèi)涵應該明確,不能兩指。而在材料和概念的關系中,面對同一字組材料性質(zhì)可以兩屬的現(xiàn)象,以下兩種錯誤傾向會存在。
上文洪成玉(1981)、孫雍長(1994)對王筠“古今字”認識是從“衰蓑”字組出發(fā),洪成玉(1981)對王力《古代漢語》“古今字”的觀點,也是從字例歸納概念,“從它所舉的‘古今字’的例字和所做的說明看,是把‘古今字’限定在上述的‘分別字’以內(nèi)”。陳韻珊(1995)對徐灝“古今字”內(nèi)涵認識,是從“才—材”“—塞”“冃—冒”“永—羕”等字例出發(fā),得出“徐氏則用造字的‘古今字’來看待這個問題,強調(diào)古今字‘義近形相承’”的結(jié)論。
不僅如此,在這種推理下,學史上除了“古今字是分別文、區(qū)別字”,還出現(xiàn)朱振家(1988)、謝永玲(2000)、周鵬華(2002)等提出的“古今字是分化字”,孫鈞錫(1978)、朱峻之(1984)、吳義江(2004)等認為的“古今字和通假字可以互相轉(zhuǎn)換”,朱星(1980)、王力(1982)、洪成玉(2013)認為的“古今字一般都是同源字”,鐘華、王之廉(1987)、康?。?002)等認為的“古今字是初文和后起字”等說法。這種因具體材料的交集而混同概念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我們認為不能用部分材料的歸屬來代替整體概念的異同,因為字組材料往往是多屬性的,同一材料對象可以從多個角度用不同概念指稱或說明。
如果概念內(nèi)涵不是對立關系,從不同角度來分析材料,就可以用不同的概念去指稱其不同特征,具體到“古今字”來講,“今字”是從時代用字的角度定義其屬性,從形義關系講,又可能是“借字”。這種從同材料不同角度觀察的多屬性現(xiàn)象,在“古今字”學史中,被不少學者認為是范圍不明,需要區(qū)分,如:
洪成玉(1995:2-3):
隨著古漢語知識的普及,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同源字等術語的廣泛使用,如何區(qū)別它們之間的異同,也是一個應該解決的問題。
他在《古今字》中,以古今字“造字別義”為出發(fā)點,專立小節(jié)區(qū)分古今字和同源字和異體字、通假字、同源字關系。從20 世紀90 年代起,不少學者將“古今字”與異體字、通假字對立起來,認為“用字說”的“古今字”概念含混,界限不清,范圍龐雜,并將學科發(fā)展科學化、規(guī)范化作為改變術語內(nèi)涵外延的理論依據(jù),這種看法被廣為接受。持這種“劃清界限”觀點的還有傅承德(1981)、徐流(1985)、張勁秋(1986)等。我們認為對于“古今字”術語,不顧學史,一味追求所謂的“明確和規(guī)范”,而改變“古今字”學史內(nèi)涵,縮小外延,把應該包含的項排除在術語之外,不合“科學”之真義和學史之“求真”原則。
事實上,不少作者在面對本不對立的關系進行區(qū)分時難以自圓其說,只好采取有“明確引證的”“公認”的等說法,如鄧蕓(2012:8):“鑒于古今與通假字的區(qū)分困難以及本人的能力有限,本文第二章古今字的范疇,僅嘗試著將自己切實把握及有明確印證材料的古今字歸入其中,其他暫歸通假字?!备但k(2014)也提到其語料《古今字總表》中有通假字、異體字混入,只好經(jīng)篩選之后設立“公認、無異議”的范圍更小的字表作為考察對象。由于這些字際關系本身不是按同一標準劃分,把不具有對立關系的概念強作分辨,在實踐中顧此失彼、自相矛盾就不可避免。從邏輯學上講,我們認為,材料的兩屬既不等于概念的同一,也不能因視角的轉(zhuǎn)換等同于概念的對立。
漢字在被異域接受、變異的過程中也伴隨著傳統(tǒng)術語的同步接受和使用,考察域外“古今字”可以拓寬“古今字”研究視域,也可反觀“古今字”術語的內(nèi)涵和學史原貌?!兜谖逵巍肥琼n國現(xiàn)存漢字字源研究專著之一,根據(jù)韋良玉(2012:164)對《第五游》“古今字”材料的統(tǒng)計與分析,“‘古今字’術語指稱的是記錄同詞的歷時用字現(xiàn)象。在說解中,作者一直強調(diào)古字和今字字義的一致性”。另外《第五游》中今字簡省偏旁、古字今字形體無關者均有之,這些都是“古今字”歷時學史面貌的側(cè)面。
再以日本岡本保孝《古今文字》為例,看看材料和概念的多角度關系?!豆沤裎淖帧烦蓵诩斡牢迥辏?852),屬于《況齋叢書》六十三的一部分,全文影印收入杉本つとむ所編《異體字研究資料集成》第一期第八卷?!都伞穮R集了歷史上中日兩國學者有關“異體字”研究的主要資料,共計20 卷。從各卷篇名看,雖總名為“異體字”,實取其廣義,并非狹義的“異體字”所能涵蓋。其中包括的字際關系類型甚多,如“正俗字”“略字”“通用”“同文”“古今異字”“古俗字”等。從杉本つとむ對該書的解說可知,《古今文字》編寫的意圖就在于對比古文和今文,其“古今文字”不僅包括古今字體的異同,還包括古今用法的異同。例如:
(1)豫 預 與 按:與,豫之假借字。預又豫之俗字。豫、預,古今字。
按:《說文·象部》:“豫,象之大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此豫之本義,故其字從象也。引伸之,凡大皆稱豫?!嘟铻檩涀帧H纭秲x禮》 古文輿作豫是也?!薄稜栄拧め屧b》:“豫,樂也。”邢昺疏:“豫者,逸樂也?!薄墩f文新附》:“預,安也。案經(jīng)典通用豫?!北硎緖安樂}義,“豫”為本字,“與”為假借字。《儀禮·鄉(xiāng)射禮》:“賓不輿?!编嵭ⅲ骸肮盼妮涀髟?。”“豫—輿”雖也具古今字關系,但記錄{參與}義,“豫”為假借字。
此則中“輿—豫”記錄{安樂}是本借關系,“輿”為借字。從正俗、古今的角度看,“預—豫”具有正俗關系和古今關系。可見,“豫”在不同語境中,可以是本字、正字、古字。
(2)穆 繆 陳樹華云:凡謚法曰穆者,史漢多作繆,蓋古字假借也。
按:此則引用清儒陳樹華的說法,說明在記錄{謚法}義時,古字多用假借字“繆”,“繆”是古字,也是假借字。《說文解字·糸部》:“繆,枲之十絜也?!倍斡癫米ⅲ骸皷牸绰橐病Je猶十束也。亦假為謬誤字。亦假為謚法之穆?!鼻逯祢E聲《說文通訓定聲·孚部》:“繆,假借為穆?!薄盾髯印ね踔啤罚骸胺治炊ㄒ玻瑒t有昭繆。”楊倞注:“繆讀為穆。父昭子穆。”《禮記·大傳》:“序以昭繆,別之以禮義?!编嵭ⅲ骸翱娮x為穆?!?/p>
(3)脤 祳 蜃 脤乃祳之俗字耳,古本必作祳或作蜃也。
記錄{祭祀肉}義,“祳—脤”“蜃—脤”為古今字,“祳—脤”也是正俗字?!稄V雅·釋器》:“脤,肉也?!薄队衿と獠俊罚骸耙悦屇囍Y,親兄弟之國,皆社稷宗廟之肉也?!薄稄V韻·軫韻》:“祳,祭余肉?!墩f文》云:‘社肉盛之以蜃,故謂之祳,天子所以親遺同姓?!?,上同?!?/p>
再如:
(4)魚 漁 《史記》及《漢·五行志》作漁,此古字假借也。
(5)解 懈 按古多以解為懈。按懈正字,解假借字。
(6)錯 措 厝 按錯與措厝,詁訓皆別而古多通用。按措置之措,經(jīng)傳假錯字為之。措正字,古經(jīng)傳多假錯字為之。
(7)嗜 耆 按嗜正字,耆假借字。古多假耆為嗜。
按:(4)魚—漁是古今字,也是本字和借字。(5)解—懈是古今字,也可以是本字和借字。(6)錯—措可以是本字和借字,也可以是正俗字、古今字。(7)耆—嗜可以是借字和本字,也可以是正俗字、古今字。
以上材料說明在作者岡本保孝觀念中,同一字組可以具備古今、正俗、本借多種屬性,屬于不同的字際關系,這些關系并不對立。他為什么保留了傳統(tǒng)的“古今字”觀?從杉本つとむ先生解說來看,他可能受段玉裁影響較大:
從開頭的“卷十一水部”同《古今字樣》的關聯(lián)來看,本書參照的應該是段玉裁的著作,尤其是他的《說文解字注》。冰凝,《說文》四下肉部膩字段注,古今字毛詩“膚如凝脂”,《莊子》“肌膚冰雪”,《釋器》曰:冰,脂也……書中提到的中國學者,除了上面的段玉裁,還有“陳樹華”“惠棟”等,可見清代考證學也對他產(chǎn)生了影響。而書中提到的日本學者狩谷棭齋是保孝的老師,以“棭齋先生”的形式出現(xiàn)。①承蒙研究生黃詩琴同學翻譯,謹致感謝。
我們曾以“訓詁目的”“同詞職能”“歷時標準”進行學術史溯源,針對當今有些學者的觀點,總結(jié)“古今字”的核心指向義。本文從“古今字”與“分別文”的學史源頭,展示了“古今字”在與“初文”“后起字”“后出字”等術語的不斷糾葛、衍變中,被賦予“文字孳乳分化”的內(nèi)涵義異解的過程,并從邏輯學角度闡釋原因,輔以部分域外材料佐證,以正本清源,還原學史上“古今字”術語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