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結(jié)桃
“班本日記”是學生以班級生活為載體,將每天發(fā)生最精彩的事情,最想說的話,最真實的感受,最有價值的收獲,用三、五句話記錄下來?!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提出,“學生要學會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人交換修改”。俗話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學生自我評改,是班本日記重要一環(huán)。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批改的自主權(quán)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評改的主角,從而激發(fā)學生寫日記興趣,提高寫作水平。
一、評改要求可視化———讓學生“改”起來
日記,是學生腦力勞作的結(jié)果。學生自我批改,是對日記的一次重新審視,發(fā)現(xiàn)自己作品的優(yōu)點和缺點。然而,學生自己作為主體,對自己日記的內(nèi)容審視不夠客觀,具有視角盲區(qū)。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具體化、可視化的評改要求,教給學生可操作性的評改方法,才能有效地解決批改什么,用什么標準評改這一難題。學生對照評改要求,既能看得明白,也便于對照操作。我一般對班本日記評改要求包括二個方面:一是欣賞。即學生自評,自己做好批注。主要是從現(xiàn)代感、勇感、個性感這三個角度標出日記中的好詞好句?,F(xiàn)代感是語言新穎緊跟時代,如“我連洪荒之力都使盡了,累死我了”?!芭懿綄嵲谑翘哿?,我感覺身體都被掏空了”。勇感是敢于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如“老師,你喊得那么大聲,難道就不怕被校長聽到嗎”“低年級學生無論干什么都能找到樂子,玩多么枯燥的游戲都開心,羨慕啊”;個性感是用自己的語言方式寫日記,如我還是“帥不過三秒,活不過三集啊”我摸了摸下巴:“聽到這位子民的話,朕甚是歡喜啊!”二是挑刺。即他生批改,學生標出同桌日記的病句:“兩個”病——學生常常在一個句子中寫出了兩個主語,如“我終于寫完作業(yè),我可以出去玩了”“老師拍拍我的肩膀,老師對我說”“心想”病——學生寫心理活動常常會寫“我心里想”“他心里想”等多余語言?!拔艺f”病,即學生在日記中的對話,說話的提示語全是以“我說”“你說”等方式出現(xiàn)……教師要把學生在日記中容易、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病句,收集起來進行分析,找出共同病癥,對照病癥教會學生具體的評改方法,而不是“語句是否通順”“習作是否扣緊主題”等空乏的評改要求。評改要求可視化,學生才能對照要求學會批改日記,才能在批改中一點一滴提高語句表達能力,從而實現(xiàn)在批改中提高寫作水平。
二、評改方式多樣化———讓家長“動”起來
傳統(tǒng)評改方式只局限于老師和學生,家長并沒有參與寫作活動。教師、家長、學生三位一體的有效關(guān)系,既能夠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又能方便家長及時向老師反饋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在自評、他評結(jié)束后,學生當天邀請家長當聽眾——把日記讀給家長聽,請家長作點評。這與布置家長批改作業(yè)是兩碼事,學生家長只是口頭點評,給予學生鼓勵。其實,寫作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一種公共的言說。長期以來,無論是作文,還是日記,學生都視它們?yōu)橐豁椬鳂I(yè),正因無讀者意識,所以學生對寫作興趣不高。家長當聽眾,學生把日記讀給家長聽,請家長作出點評,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讀者意識,提高寫作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實現(xiàn)親子互動,發(fā)揮家長力量。學生每天把日記讀給家長聽,請家長進行點評賞析,漸漸地在頭腦中形成了“讀者意識”,體會到原來寫作不是一項作業(yè),而是交流、溝通的工具。家長也有了“用武之地”,在日記中看到了孩子的漸進式進步,培養(yǎng)了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而且,大多數(shù)家長很用心,常常主動寫下評語:“孩子,從你的日記中,爸爸看到了你的進步。加油”“孩子,媽媽每天也寫一則日記,讓我們共同努力,一起寫日記”。
三、評改平臺信息化——讓評改“潮”起來
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展,為班本日記的評改提拱了更好的平臺,如QQ群,微信群,釘釘群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軟件平臺。傳統(tǒng)的習作(日記)批改,不管是老師評,家長評,還是學生評,都是封閉的、靜態(tài)的批改方式,無法破突破時間的限制,無法實現(xiàn)最大范圍的交流。
在班本日記中引入信息平臺,將在批改方式上實現(xiàn)重大突破,可以達到人人參與賞作文、析作文、議作文、評作文,實現(xiàn)作文知識交流、共享。我在班本日記批改的過程中,根據(jù)學校、班級的實際情況,引入“釘釘”平臺,要求學生把微日記上傳到班級“釘釘”群。每天,學生及時把日記上傳到班級“釘釘”群,教師和同學們在班級“釘釘群”隨時閱讀,指出不足,做到了一人評多篇和多人評一篇。其次,學生根據(jù)眾人評改的意見,可以再次修改日記,重新上傳到“釘釘群”,眾人可以再次評價是否有進步。每個學生既要認真負責地指出他人日記的優(yōu)點與不足,又都能得到他人的關(guān)注,獲得眾多的建議,取長補短,便于進一步修改自己的日記。
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樂趣,享受到成功的快樂,我在“釘釘”群上設立“優(yōu)秀日記”專欄,挑選出優(yōu)秀的日記發(fā)布在專欄上,學生們自由閱讀,學習別人優(yōu)秀的作品。此外,在班本日記的過程,我分別從素材的選擇,寫作的技巧,事例的立意等方面,設置“最佳開頭”“最佳結(jié)尾”“最佳感受”“最佳事例”“最佳價值獎”等不同等獎項,在班級“釘釘群”里公布作品以及獲獎名單,把評改日記的方法,成為一項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學生在日記中,不僅是學會修改作品,而且學習寫作技巧。如此一來,孩子們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樂此不疲,寫日記的熱情高漲,寫作水平慢慢得到提高。
四、評改指導激勵化——讓評改“活”起來
無論是學生習作,還是學生日記,從本質(zhì)上來講,是一種公眾的言說,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期望自己的文字能夠被肯定,能夠發(fā)表。讀者的認可,報刊的發(fā)表,是學生形成持續(xù)寫作的重要動力。當然,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報刊上發(fā)表作品,這是不可能的。那么,班級作為班級文化宣傳的小園地,為學生展示習作提供了新平臺。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如果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就定能激發(fā)求知欲,增強滿足感。班報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了“發(fā)表”文字的機會。學生看到自己的文字變成了班報上的鉛字,得到了別人的認可與尊重,心中鼓起的信心之帆讓他們的習作熱情空前高漲。
學生要在班報上發(fā)表作品,要么寫得好,要么有進步。所以,在班報發(fā)表激勵下,學生根據(jù)老師和同學的修改建議,鉚足勁在“求新”“求真”“求好”上下功夫,這是提高寫作水平極有作用。學生在班級上發(fā)表了作品,教師給他們頒發(fā)作品發(fā)表證書。按照班級發(fā)表制度,學生發(fā)表了五篇作品,給他們頒發(fā)“作文新苗”獎;發(fā)表了十篇作品,頒發(fā)“作文小能手”獎;發(fā)表了十五篇作品以上,頒發(fā)“班級小作家”獎,發(fā)表了二十五篇作品,頒發(fā)“班級諾貝爾”文學獎,一步一步地激發(fā)學生們寫作的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提出,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用屬性決定著語文學科的學習,包括寫作學習,應置身于語文實踐活動中,力求“在寫作中學會寫作”。學生參與班報編輯,不僅是一項語文實踐活動,而且可以學習他人優(yōu)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所以,我把全班學生分成八組,輪流負責編輯每一期班報。在我的指導下,學生從選作品,校對文字,再到編輯排版,作出點評等制作班級過程,大家分工合作,互相學習,共同促進,一期期班報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學生在編輯班報中評改作品,點評作品,從而學會評改作品,賞析作品,提高寫作水平。
班本日記評改策略充分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地把評改的自主權(quán)還給了學生,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在評改實踐中得到了不斷提升,進而幸福地徜徉在寫作的道路上。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