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大盂鼎全形拓解讀

      2023-08-17 06:40:06王晶晶
      收藏家 2023年6期

      王晶晶

      摘 要: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銅禮器中的重器,于清道光年間出于陜西郿縣(今眉縣),在流傳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不同版本的拓片。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大盂鼎全形拓,應為大盂鼎歸屬潘祖蔭之后的制版椎拓,題跋內容記錄了清末民初活躍在陜西的古董商和外籍在陜人士組成的青門萍社的活動情況,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關鍵詞:大盂鼎 潘祖蔭 制版椎拓 青門萍社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銅禮器中的重器,高101.9 厘米,口徑77.8 厘米,重153.5 千克,因作器者是康王時大臣名盂者而得名,其腹內壁有銘文19 行,共291 個字,記載了西周康王二十三年(前998)九月冊封并賞賜盂的史實,是研究西周早期歷史的重要資料。

      大盂鼎的出土和流傳有著傳奇般的經(jīng)歷。據(jù)吳大澂《愙齋集古錄》記錄,大盂鼎于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陜西郿縣禮村(今寶雞市眉縣李家村)。1 相傳,它先為岐山鄉(xiāng)紳宋金鑒所藏,后被岐山縣令周雨蕉強索。道光三十年(1850)宋金鑒上京赴試,得點翰林,又于北京古玩市場以三千兩銀購之。同治年間家道中落,宋氏后人以七百兩銀售于袁世凱的叔父袁保恒。之后大盂鼎又一度為左宗棠所有。同治十三年(1874)左宗棠送大盂鼎進京,贈予潘祖蔭,以報答潘氏之恩。潘祖蔭死后,大盂鼎被其弟運回蘇州老家,抗戰(zhàn)期間深埋于老宅地下,躲過了日軍的多次搜查,得以保全。1951 年潘氏后人潘達于女士將其捐贈予上海博物館,1959 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

      一、拓本信息及題跋

      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有大盂鼎全形拓卷軸一幅(圖1),畫芯縱180 厘米,橫97 厘米,拓片中鼎高110 厘米,口徑77.8 厘米。上半部分主要為名人題跋,下半部分椎拓器物全形,腹內附器物銘文。圍繞著器物有六段題跋。從右至左、由上至下內容如下:

      第一段:篆書題端“周盂鼎”,另起一段楷書“是鼎今歸潘伯寅侍郎,吳清卿京卿為釋文,審定即粵,即昧辰,猶昧旦昧爽之意, 即刑憲, 即畏, 即夾尸,《書序》‘康王既尸天子之尸,即此字訓主也,即獻,人獻猶言民獻, 即殛?,《說文》?即書竄三苗之竄,數(shù)年蓄疑之字近已煥然冰釋。書為香亭大兄大人屬題,回錄數(shù)語,即希雅鑒。庚辰孟夏初伏日,實齋楊秉信”。文末鈐印朱白文“秉信”“實齋”。

      第二段:隸書“此鼎腹容數(shù)石,蓋鼐也。咸豐初年,雨蕉明府居灌園,曾置之紅梅花館,偕郭吉堂共觀之。蜀中李如山愿以千金得之,弗許也。后歸文成,僅八百金。物各有主,豈不信乎。香亭大兄精于鑒賞,出此屬題,因丮所知以識,乾生趙元中”。文末鈐印朱文“元中私印”,白文“乾生”。

      第三段:楷書“光緒壬午夏,香亭李君以余有同好持所拓鼎圖屬題。按,斯鼎昔獲于岐陽鄉(xiāng)中,雨蕉周大令聞而索之。藏不數(shù)年,轉質于宋氏。兵燹之后,尚完然無恙。同治間,袁文成公督餉來陜,以八百金易之,適吳清卿京卿視學秦中,相與賞識,考證曰盂鼎。旋以鼎歸于潘伯寅尚書,京師名流一時賞詠殆遍,物之顯晦,信有旹歟。厥銘首志‘惟王廿三祀九月,即周成王也,不曰年而曰祀,蓋去商未遠,故仍其舊?!逗榉丁贰┦腥肜膳e證。南宮或即適也,盂當即適孫,緣王優(yōu)寵誨諭,故勒之鼎,對揚休命耳。余自問谫陋,何敢臆斷,請仍質之。李君以為何如?古南陵于宗敏題”。文末鈐印朱文“于信”。

      第四段:楷書“往歲,青門聽鼓,曾于香亭仁兄處獲見周鼎,知其由岐山所購。比蒞岐,與邑進士郭星橋談及鼎事。據(jù)云,鼎出于岐陽宮側,鄉(xiāng)民取土掘得,大小各一,其祖購之以一百八十緡。周雨蕉任岐,索其大者,后質于宋氏。李云生任岐,以小者送之。小減于大一半,銘亦百有余字。李公歸,造屋以藏,顏曰鼎室。發(fā)逆陷江南,鼎不知流落何所。有分統(tǒng)某懸三千賞金,竟無有獻鼎者云。光緒十年八月香亭兄到岐,出圖囑題,因記鼎之緣由如此。西蜀灌江胡升猷題”。文末鈐印白文“胡升猷印”,朱文“鴻賓”。

      第五段:篆書“光緒甲申秋桼月,北平孫士喆笠莊氏觀于水之延年長樂齋中。男效愚、效程侍”。文末鈐印朱白文“笠莊獲觀”,朱文“戎馬書生”。

      第六段:隸書“光緒十二年丙戌秋九月望,北平李嘉績云生氏觀于青門萍社,并作隸記之,以志眼福”。文末鈐印白文“隴西”。

      二、潘祖蔭與大盂鼎板拓

      (一)大盂鼎板拓

      清代末期至民國初年照相技術沒有普及之前,重要銅器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為獲得相關信息,以助賞玩、鑒定和研究,只能借助于拓片。除對銘文進行椎拓之外,對青銅器器形進行傳拓,一般稱作“全形拓”,又名“全角拓”“立體拓”“器形拓”“圖形拓”。它是一種以墨拓作為主要手段,輔助以素描、剪紙等技術,將器物的立體形狀復制表現(xiàn)在紙面上的特殊傳拓技法,起于清代,盛行于民國,有分紙拓、整紙拓等多種椎拓技法。

      分紙拓是將拓紙按照需要分成若干塊,逐一放置到器物的相應部位進行椎拓,最后拼成全圖。這種方法雖上紙較為容易,但拼接需要一定技術。整紙拓是用一張紙完成整個器形的椎拓,所以上紙過程中需隨器形變化分段多次椎拓完成,十分費工。所以全形拓也是各類傳拓技法中最難的一種,它不僅要求拓工具有豐富的平面?zhèn)魍亟?jīng)驗,而且還需具備諸如素描等一定的美術基礎,往往費時費力,也未能逼真,故歷來善拓者不多,因而一拓難求。

      為了應酬之需,藏主往往制版椎拓以贈同好,即將器形畫成圖后,刻在木板或石板上拓印,或用木板鋸成器形,以拓就之花紋罩于板上,拓其邊緣而得器形。這種木板翻刻、再器外施拓的椎拓技法,自全形拓創(chuàng)始人六舟起就曾使用,這實際上不是直接在器物上拓印的拓片,而是類似于雕版印刷。

      從大盂鼎出土到歸藏潘祖蔭的這一段時間里,人們紛紛從各種渠道索取大盂鼎的銘文摹本及全形拓片,故流傳于世的各種版本的大盂鼎拓片頗多。

      大盂鼎在陜期間,袁保恒曾托當時在陜西任督學的吳大澂將大盂鼎全形勾繪,摹刻上板。1873 年在吳大澂給袁小午的信中言:“去冬刻工邢姓承命摹刻盂鼎,因木板燥裂,未能妥善。”同年,大盂鼎由左宗棠派人送往京師。2《吳大澂尺牘》中收錄吳大澂與潘祖蔭、陳介祺多次往來信件,可知潘祖蔭收藏大盂鼎后極少示人,吳大澂勾繪與原鼎一般大小的全形圖,由潘祖蔭命人在京師刻成,制版椎拓,饋贈友人。這種拓本也曾寄至陜西贈予吳大澂,吳氏又贈予他人。

      (二)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大盂鼎全形拓

      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大盂鼎全形拓,大盂鼎器口露出鼎腹的部分銘文,拓片中器物口沿置于視線以下位置,加上插入的兩耳,整體高度比實物略有拉長,口徑和實物一致。銘文部分墨色與器身略有色差,整體非常平整,字口清晰,未見褶皺。初看甚精,但如此清晰的效果,似非一般墨拓所能達到。鼎身紋飾與器形墨色統(tǒng)一,除足部獸面紋略有褶皺痕跡外,紋飾略顯呆板,缺乏從銅器上拓下來所特有的金石氣韻。鼎腹及足部有紋飾以外的部分也無銹斑,墨色均勻平滑,鼎耳、腹、足下半部邊緣線明顯且墨色較深,顯然不是直接椎拓而成。從工法上看,很可能為板拓。

      另外,從銘文內容看,此拓本鼎腹內銘文為“王臣十又三白(百)人鬲……”即所謂的“三白”本。早期,大盂鼎傳拓為“二白”本,即此句銘文中“二”字上面一畫尚未剔出。《捃古錄金文》《奇觚室吉金文述》《小校經(jīng)閣金文拓本》等著錄均為“二白”本。陳介祺在大盂鼎歸屬潘祖蔭后的同治十三年甲戊(1874)五月十一日致吳大澂的信中依然提到“十七行:二白(百)人,人字一剔誤……剔字宜先看斑中隱隱字畫之痕,不可用刀,以大針動劃中之斑,聽其自起” 。3 可見當時雖在討論剔字之事宜,但仍未剔除“二”上面的一畫。同時,因對現(xiàn)有大盂鼎全形拓不滿,陳介祺還囑咐吳大澂親自手拓。后來,吳大澂結束西北之行回到京師,應潘祖蔭之命,書寫大盂鼎釋文。1885 年刊印的吳大澂《恒軒所見所藏吉金錄》中收錄的盂鼎拓片就是“三白”本了。“二白”轉變?yōu)椤叭住本唧w時間雖不能確定,但應是在大盂鼎歸屬潘祖蔭之后。其次,該大盂鼎全形拓上題跋時間最早的是光緒六年(1880),此時大盂鼎已歸屬潘祖蔭數(shù)年,從題跋內容看:“是鼎今歸潘伯寅侍郎,吳清卿京卿為釋文”,也說明了此拓片得到的時間,已經(jīng)是吳大澂歸京為大盂鼎寫釋文以后,題跋后半部分抄錄的是吳氏所寫大盂鼎釋文。綜合各項因素,此大盂鼎全形拓極有可能為大盂鼎歸屬潘祖蔭以后所制的板拓。

      目前已知上海博物館、中國國家圖書館、蘇州博物館,均藏有大盂鼎全形拓。其中上海博物館藏兩幅大盂鼎全形拓,其中一幅鼎腹內銘文為“二白”,上部銘文為“三白”,無題跋(圖2);另一幅有王同愈楷書錄吳大澂考釋大盂鼎銘文,并作跋記(圖3)。4 兩幅全形拓整體設計構圖、拓制細節(jié)和處理手法上,高度一致。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大盂鼎全形拓(圖4),設計構圖與其他不同,從耳及足看,整體上以略側面的形式展示,但鼎腹部更寬,腹部紋飾是居中的,扉棱在正中位置,畫面中僅正中一個扉棱,兩只足部紋飾完整,且沒有因透視的關系進行減省,與鼎腹銜接處后補墨色,左耳墨色處理為外深內淺而更具有立體感,鼎腹內沒有銘文,整體觀感墨色均勻,古樸大氣,紋飾精美細膩,很明顯為原器椎拓而成,立體感極強,條屏上部附丁佛言題跋三段。5 蘇州博物館藏大盂鼎全形拓(圖5),墨色整體黢黑,紋飾漫漶不清,多處細節(jié)缺失,無題跋。6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大盂鼎全形拓與上海博物館藏更為相似,但在整副條屏上部沒有銘文拓本,卻有多達六段不同時期不同名人的題跋及鈐印,因而更具資料性價值,值得深入研究。

      三、題跋者與青門萍社

      根據(jù)六段題跋內容可以看出,該全形拓卷軸為李香亭于陜西岐山購得,先后請楊秉信、趙元中、于宗敏、胡升猷、孫士喆、李嘉績等鑒賞并題跋以記,時間在光緒六年至光緒十二年(1880 ~ 1886)之間。從題跋中可知,關于大盂鼎的流傳也基本包含鄉(xiāng)紳發(fā)現(xiàn)、周縣令強索、宋金鑒購于北京古玩市場、袁小午購得、潘祖蔭收藏等軌跡要素。遺憾的是李香亭是何人尚未查出。

      此全形拓題端并首題跋者楊實齋, 名秉信(1831 ~ 1909), 長安人, 字幼實, 號實齋, 工篆籀,精鑒賞,審定金石,真贗莫逃,是當時長安著名的古董商,為同儕所重。曾為吳大澂在陜物色古物,吳大澂離開陜西后仍與楊秉信保持聯(lián)系。他在多封信札中稱其為友人。7 在與陳介祺的信函中稱:“實齋為人篤誠,向不以偽器相混。”此拓上楊實齋題跋是抄錄吳大澂對大盂鼎銘文的考釋。

      其他題跋者多為在陜西各州縣擔任過縣令之職的文人:胡升猷,號鴻賓,四川灌縣人,進士出身,光緒四年至光緒十一年(1878 ~ 1885)任陜西岐山知縣。孫士喆,字笠莊,河北玉田人,清咸豐元年順天鄉(xiāng)試進士,咸豐年間任大荔縣知縣、咸寧縣令。

      趙乾生,1934 年4 月《西京金石書畫集》第一期載:湘子廟“趙元中,字乾生,渭南人。清咸同時官宮詹,告歸后優(yōu)游林下,精金石考訂之學,收藏之富,為東南達人所推服。尤精山水,著有《物物山房詩文集》”。

      李嘉績(1843 ~ 1907),字云生,四川成都人,祖籍直隸通州(今北京通州區(qū)),其父官于四川,遂隨父居于華陽(今成都),中進士第后,歷知陜西保安、千陽、韓城、華州、扶風、邠州、臨潼、富平等縣。富藏書,編有《五萬卷閣書目》,毛鳳枝為其作序。

      毛鳳枝(大林),為毛鳳清(子靜)之兄,江蘇揚州甘泉縣人(今江蘇揚州),自幼隨父宦游各地,尤其喜金石碑帖,著有《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陜西南山谷口考》等。久游陜西州縣及糧道、布政、撫軍幕府,1887年入李嘉績幕府,常為其考訂碑帖。8《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各碑刻目錄下注“渭南趙氏藏石”者,皆趙乾生之收藏。吳大澂離開陜西后,與楊實齋書信往來商量買定之物,通過郵遞從陜西寄往京師,再轉帶東北,有關費用通過票號匯兌款項,遞至糧道署,即由毛子靜轉交楊實齋。9 陜西近代著名學者毛昌杰(1865 ~ 1932)《君子館類稿》在《柯莘農金石拓片敘》中提到“先叔父子靜工小篆,兼古籀文。光緒中葉與吳縣潘鄭盦、吳恪齋、歙鮑子年、福山王蓮生等人共治鐘鼎彝器文字,是正偽誤,辨識真贗,書札往還無虛日,藏器無多而搜集彝器、磚瓦、印鉥、泥封、泉幣、泉范拓本甚夥,同時關中為此學者則有季父子淮公、渭南趙乾生、長安楊實齋、汾陽韓隱壺繼云諸丈及吾師臨潼呂紫軒,賞奇析疑,一時稱盛關中” ,10 一句話提到文中數(shù)位人物。

      趙乾生、李嘉績與毛鳳枝、毛鳳清兄弟同為當時青門萍社的成員。據(jù)民國版《續(xù)修陜西省通志稿》卷八十五《譚麟傳》中記載:

      光緒初元,李慎、善聯(lián),先后任督糧道,俸入較優(yōu),招延才俊,為提倡風雅之舉。麟時居關中,遂倡立青門萍社……以麟為之首,和之者萬伯舒方煦、毛子林鳳枝、子靜鳳清、謝寶林威鳳、秦子衡毓麒、劉夢惺開第、王心如權、彭古愈洵、席星府裕駟、趙乾生元中、李云生嘉績,及其后樊樊山增祥、方友石玉潤、劉春谷暉輩亦俱入焉。

      青門萍社是以外籍游宦在陜,或者居陜外籍人士為主的社團,以消寒集會、題畫、紀念古代作家生日等為主要活動形式。十多位文人,經(jīng)常聚集在一起,研討書畫,分韻賦詩。他們會合作山水圖,各書題跋,以記其盛況,吟詩飲酒數(shù)日不散,一時間長安文人多從其游。青門萍社社員除詩文之外,又有精于鑒定、鑒賞者。此大盂鼎全形拓中記有趙乾生、李嘉績兩位青門萍社成員題跋,就是在青門萍社的活動中進行鑒賞。清代科舉出身的官員皆有文字功底,搜求和研究拓片是當時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拓片談論研究金石并著書立說是其重要的文化生活。

      青門萍社的活動延續(xù)了數(shù)十年之久,可以稱為近代以來長安城中最早的文人詩書畫的組織,為以后“西京金石書畫學會”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此全形拓卷軸題跋,所記大盂鼎流傳經(jīng)歷與吳大澂《愙齋集古錄》基本相符,但第四段題跋中提及郭星橋述大盂鼎是其祖上最早所得,這一說法僅見于此,未見其他資料佐證,而著錄中多記載為岐山宋氏,這也可能是一條新的收藏人信息。同時題跋還記錄了清末民初活躍在陜西的古董商以及外籍在陜人士組成的青門萍社的活動情況。清末民初,長安古董行均把青門萍社中諸公的作品作為重點收藏。正如《西京金石書畫學會緣起》(黨晴梵)一文所謂:“詳檢清代各家金石著錄,周秦銅器,多出土于陜西,歷年所獲,曷啻數(shù)千?!?1 從中不難感受秦中“自古帝王都”的文化魅力。

      全形拓是中國古代傳拓技藝中獨樹一幟的傳拓方法。這一技藝的出現(xiàn),源于清乾嘉時期興起的金石考據(jù)之熱,在經(jīng)歷了濫觴、發(fā)展、繁榮三個時期,逐漸成為一種融研究、鑒賞與藝術于一體的文人雅好。這種風氣一直延續(xù)到民國,后因西方照相技術的傳入而逐漸勢弱。其特殊的傳拓技藝,展現(xiàn)出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魅力,是一般意義上的平面拓印所不能比及的。拓片既是文獻載體,亦是研究對象,全形拓進一步將二維變三維,使得整個器物躍然紙上,器物大小、造型及紋飾、銘文等一目了然。它既是當時文人雅士探討古器物、辨識古文字并相互交流的媒介,又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紙墨精良,濃淡相宜的精拓,輔以文人士大夫的題跋和鈐印,其本身也成為一件有著獨立韻味、獨特美感的藝術品。而其上的題跋也是真實的史料,給現(xiàn)今的研究提供了很多信息,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

      1 (清)吳大澂:《愙齋集古錄· 鼎十》,河南美術出版社,2018 年。

      2 李軍:《結古歡:吳大澂的訪古與傳古》,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22 年,第17 頁。

      3 陳介祺:《簠齋尺牘》,商務印書館,1919 年。

      4 唐友波:《上海博物館藏盂鼎舊拓五種及討論》,《考古學報》2015 年第2 期。圖4 大孟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圖5 大孟鼎全形拓 蘇州博物館藏

      5 國家圖書館編:《紙拓千秋:國家圖書館藏古器物全形拓題跋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 年。

      6 李軍:《結古歡:吳大澂的訪古與傳古》,第20 頁。

      7 顧廷龍:《顧廷龍全集· 吳愙齋年譜》,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 年,第407 頁。

      8 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中華書局,2005 年,第232 頁。

      9 《吳大澂書札》稿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10 毛昌杰:《中國近代史料叢刊》第二輯《君子館類稿》卷一,文海出版社,1966 年,第38 頁。

      11 李克明、鄧劍主編:《黨晴梵詩文集》,《華云叢書》第一卷上,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年,第119 頁。

      (責任編輯:田紅玉)

      芦溪县| 武定县| 宜黄县| 苗栗县| 长沙县| 临洮县| 虞城县| 江陵县| 会泽县| 绥化市| 华容县| 湘潭县| 襄汾县| 浮山县| 炎陵县| 星子县| 揭阳市| 大竹县| 临潭县| 庆元县| 五常市| 泰州市| 新津县| 河西区| 崇明县| 绵阳市| 杂多县| 宁安市| 尉氏县| 临猗县| 高邮市| 萍乡市| 繁昌县| 赣州市| 东方市| 全州县| 平山县| 重庆市| 吉水县| 通城县| 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