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頻繁過境,引得各地天文愛好者爭相觀測、拍攝,一睹天和的亮麗身影。而在天和核心艙內,3名中國航天員已經(jīng)生活和工作了一段時間——吃穿住行有序規(guī)律,核心艙里越來越有家的感覺;首次出艙活動圓滿成功,一系列技術突破驚艷亮相……
健身設施很齊備
核心艙內健身區(qū)有太空自行車、太空跑臺、抗阻鍛煉裝置等設施。與地面上的跑步機不同,太空跑臺增加了重力模擬裝置,可施加一定壓力將航天員束縛在跑步機上。如此一來,航天員可以在相當于正常重力的環(huán)境下運動,既鍛煉了骨骼肌,也可通過壓迫骨骼刺激骨的重建,有效應對失重給人體帶來的一系列影響。
太空自行車可以通過增加間歇或者沖刺的運動狀態(tài),刺激航天員的心率閾值,增強心血管的調節(jié)能力。在蹬車運動時,航天員需佩戴專用的呼吸器強化心肺功能,還有專門的上肢鍛煉模式裝置強化全身鍛煉效果。
開展日常的生活照料、身體鍛煉,定期監(jiān)測、維持與評估自身健康狀態(tài),是航天員的重要任務之一。據(jù)了解,每位航天員每天需鍛煉約兩個小時,以防止心血管功能失調、骨質脫鈣、肌肉萎縮等“太空病”。
生活方式“很地球”
在航天食品方面,天和核心艙內配置了120余種葷素搭配、營養(yǎng)均衡、口感良好、保質期長的航天食品。早餐有面包和粥,還有醬蘿卜、鹵鵪鶉蛋等美食;午餐有炒飯、豬排、土豆、牛肉湯等,還有粽子等特色食品;晚餐有金槍魚、油麥菜、香菇……再加上水果、巧克力、餅干等輔食,航天員不必擔心在太空吃不飽、吃不好。
此外,就餐區(qū)域配置了食品加熱、冷藏及飲水設備,還有折疊桌,方便航天員就餐。在不久前公布的視頻中,很多人跟隨3名航天員過了一把太空“吃播”癮。
空間站里設計了獨立的睡眠區(qū),確保航天員不受干擾,享受相對高質量的睡眠。雖然還是要到睡袋中休息,但航天員不必像以前那樣“站著睡”,而是可以安心“躺著睡”。
除了一些要在夜晚完成的特殊任務,航天員的作息時間大都與地球上一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tǒng)總設計師黃偉芬表示,地面的工作人員早上8時上班,航天員也要在那時溝通當天的工作計劃。每晚八九點鐘下班前,天地間還會就當天和明天的工作進行例行溝通。
在太空洗浴也是一個難題。雖然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樣淋浴、泡澡,但航天員可以將濕毛巾加熱后擦拭身體。洗頭時則把浴帽套在頭上,用免洗洗發(fā)液揉搓洗凈。同時,空間站內還有一間“包裹式淋浴間”,航天員可以在其中用噴槍沖洗身體并擦拭干凈。
天地通信很便利
無論是出艙活動還是空間站內的工作生活,都離不開天地間的大力協(xié)同和艙內外的密切配合。特別是出艙活動時,與地面建立高速及時的通信聯(lián)系尤為重要,這是對空間站天和核心艙與地面測控站間通信能力的一大考驗。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制的第三代中繼終端產(chǎn)品,通過與中繼衛(wèi)星天鏈一號和天鏈二號建立中繼鏈路,實現(xiàn)中繼通信,確保航天員與地面通信的實時暢通,好比在太空中搭建了地面與中繼衛(wèi)星、中繼衛(wèi)星與航天員之間的“天路”。
空間站中繼終端的最大特色在于具備在軌可維修性。為此,空間站中繼終端采用了集成化、模塊化的設計思路,在保證傳輸信號質量的同時,方便航天員維修更換。與上一代系統(tǒng)相比,該產(chǎn)品具有通信距離更遠、通信速率更高、工作壽命更長等特點,同時具有更強的空間環(huán)境抗電磁干擾能力,并支持多名航天員同時出艙活動時的通話功能。
(選自2022年第2期《中國科學探險》,本刊有刪改)
—— 鑒賞空間 ——
《太空一日》描述中國首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乘坐飛船繞行地球14周的見聞和經(jīng)歷。從短暫飛行到長時間駐留,從天宮系列到中國空間站的建立,不到二十年的時間,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è)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本文從筑夢“太空之家”的角度介紹了宇航員在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生活點滴,依次介紹了健身方式的簡單、生活方式的多樣和通信的便捷,小標題齊整,有助于讀者更好地了解航天員們在空間站的生活,更透徹地理解他們的奉獻精神。
—— 讀有所思 ——
小標題的運用有助于從多個方面展示材料,表現(xiàn)主題,使行文結構嚴謹,思維縝密。試用關鍵詞提綱挈領地寫出《太空一日》所描寫的從起飛到踏上歸途的過程,以及本文三個小標題所介紹的“太空之家”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