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晉暉
(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qū)文獻小學,福建 莆田 351100)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中指出:義務教育藝術課程具有審美學性、情感性、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人文性等特點。與此同時,課程標準首次明確了義務教育藝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其中,審美感知對應了音樂學科的審美性,藝術表現(xiàn)對應了音樂學科的情感性,創(chuàng)意實踐對應了音樂學科的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文化理解對應了音樂學科的人文性。不難發(fā)現(xiàn),小學音樂的課程性質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有高度的統(tǒng)一性,圍繞課程性質來開展小學音樂教學,對藝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十分重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立足音樂學科的審美性、情感性、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體驗性來實施教學。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課程,以審美為起點。課程標準指出,藝術課程理念首先就是堅持以美育人,引導學生在藝術活動中感受美、欣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發(fā)揮藝術課程在培育學生審美中的重要作用。
對小學生進行音樂的審美教育,可以圍繞“四美”來開展。以湘藝版音樂教材四年級上冊《茉莉花》這首中國民歌為例說明。首先,欣賞領略歌詞之美。一首歌曲,歌詞是關鍵的元素,是歌曲作品的“門面”,一首優(yōu)美的歌曲必定有美的歌詞。歌曲《茉莉花》中,“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丫,又香又白人人夸。讓我來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茉莉花呀茉莉花”,寥寥數(shù)語卻足顯功夫:“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運用重復修辭,直抒胸臆地表達對茉莉花的熱愛。歌詞押“a”韻,整齊對仗,朗朗上口,十分精妙。其次,賞析領略旋律之美。旋律美是音樂美的核心,具有通用性,優(yōu)美的旋律能打破不同地區(qū)、不同語言理解的界限。
《茉莉花》它以五聲調式和級進的旋律,配以中國傳統(tǒng)樂器二胡的伴奏,給了學生以優(yōu)美的聽覺體驗,美不勝收。再次,聆聽感悟意境之美。音樂作品與詩畫作品一樣,都有著唯美的意境,給人無限的瞎想與美好想象?!盾岳蚧ā愤@部作品具有鮮明的委婉流暢、柔和優(yōu)美的江南風格,營造了恬靜、優(yōu)美之意境。最后,領會感受情感之美?!盾岳蚧ā飞鷦涌坍嬃艘粋€文雅賢淑的少女被芬芳美麗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棄不舍的愛慕和眷戀之情,蘊含的感情淳樸而美好。在音樂教學中,從審美角度帶領學生深入作品,品味和賞析,感受作品在語言、旋律、意境與情感等方面的審美價值,發(fā)揮好音樂教育的以美育人的價值。
欣賞與評述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審美能力。藝術審美是一種主觀性的、個性化的審美行為,要引導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與感受,不僅要知道作品的美,更要知道作品美在哪里。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圍繞藝術語言、藝術形象、風格意蘊和情感表達等方面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的審美評價。如湘藝版音樂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課的《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師在圍繞本作品的欣賞評述環(huán)節(jié),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這首歌曲中描寫了哪些景象?這些景象給人以怎樣的感受?詩歌中的“我們”是指誰?“我們”是以怎樣的心情來“蕩起雙槳”的?歌曲是表達了什么樣的主題,怎樣來表現(xiàn)這一主題?教師的設問正好為學生來欣賞和評述作品提供了方向與思路,從側面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聲樂藝術,情感賦予了音樂以靈魂。情感性是音樂的基本屬性,也是音樂最能感染人與打動人的地方。小學音樂的歌唱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會唱,而且要讓他們理解作品的感情,帶著感情歌唱,更好地體會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與作品產生情感共鳴。
每一部音樂作品都凝聚著創(chuàng)作者的心血,寄托著他們的情感。教師在進行一首歌曲的教學之前,可以將作品創(chuàng)作的特殊背景講述給學生聽,激起學生內心的波瀾,與創(chuàng)作者、與作品產生情感共鳴。如湘藝版音樂教材五年級下冊《松花江上》這一聽賞課,作品的情感是哀傷、悲壯的,但是生長在和平幸福年代的小學生,缺乏對那段日本侵略中國、奴役百姓的歷史的了解,很難體會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也就無法做到有感情地歌唱。教師在教學之前,給學生簡單講一講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1931 年9 月18 日,日本在東北制造“九·一八”事變,正式發(fā)動了侵華戰(zhàn)爭,東北全境快速淪喪,大批中國軍民流亡關內。在西安,本首歌曲的創(chuàng)作者張寒暉目睹了人民流亡悲慟的凄慘場景,同時在走訪中聽到難民與東北官兵控訴日本鬼子的燒殺搶掠罪行,有感于他們對故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于是寫下了被譽為“流亡三部曲”之一的《松花江上》這首歌曲,歌曲創(chuàng)作出來后就風靡中華大地,廣為傳唱,成為一首著名的抗戰(zhàn)歌曲。學生聽了老師的深情講述,內心久久不能平復,對這部作品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感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以音樂情境烘托音樂情境,小學音樂情感化教學的有效途徑。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運用,不僅僅是通過電教手段給學生進行歌曲的教唱或者欣賞,其還在作品的情感烘托和氛圍營造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教材中的大部分作品的教學都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輔助來進行情感氛圍的營造,通過為音樂作品匹配適合的背景音樂,營造濃厚的情緒情感氛圍,學生的情感帶入十分明顯。
音樂源于生活實踐,生活為音樂的創(chuàng)作提供真實素材與創(chuàng)作靈感,實踐性是小學音樂課程的重要屬性。學習音樂,最終要能用好音樂,進行有意義的音樂實踐運用,讓音樂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生活與個人精神需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實踐性的音樂活動,更好地彰顯音樂的價值。
課程標準要求:“強調藝術課程的實踐導向,使學生在以藝術體驗為核心的多樣化實踐中,提高藝術素養(yǎng)和創(chuàng)造能力?!蓖ㄟ^小學音樂課程教學,學生應具備具備的音樂實踐能力,能正確、情緒飽滿地演唱歌曲,學會常見簡單樂器的使用方法,能大膽地進行音樂的表演。教師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音樂實踐活動,為學生展示音樂天賦與才藝搭建舞臺。如學習湘藝版音樂教材四年級下冊《歌唱祖國》這首紅色歌曲之后,組織實施“歌唱祖國”的紅歌快閃,全班同學刻苦排練、默契配合,用深情的歌曲來表達對祖國母親的熱愛。對于這樣的音樂實踐活動,學生感覺十分新奇,在表演過程中格外認真賣力,贏得了觀眾的陣陣喝彩。
首先是音樂與其他藝術的融合的實踐學習,實現(xiàn)藝術學科的互補互促。音樂與美術、戲劇(含戲曲)、舞蹈、影視(含數(shù)字媒體藝術)之間是相通的,音樂與其他藝術課程的綜合,彰顯出音樂的豐富價值。如在舞蹈教學中,用適合的音樂進行配樂,視聽結合讓舞蹈有聲有色;在美術教學中,用音樂進行鋪墊營造氛圍,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意境,沉浸式體驗生發(fā)出更多創(chuàng)作靈感;音樂與戲劇、影視的融合,創(chuàng)設更好的試聽感覺,增強了演繹效果。教師將音樂與其他藝術課程的學習進行融合,讓學生感受到音樂豐富多元的藝術表現(xiàn)力。其次是音樂與其他學科教學的融合。如語文古詩詞學習中,以古詩新唱的方式,將古詩詞以現(xiàn)代歌曲演繹,學生倍感新奇,也能更好記憶;體育課堂中,運用音樂來引導學生進行熱身活動和體育游戲,輕松幽默,十分有趣。開展別開生面的音樂活動,學生能更好地發(fā)現(xiàn)感受音樂的無窮作用。
音樂具有豐富的創(chuàng)作空間,一切主觀的、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都是值得鼓勵和引導的。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義務教育音樂學習,能“創(chuàng)編短小音樂作品,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具有比較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小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同時有著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
遷移達爾克羅茲的體態(tài)律動學說,將音樂與身體律動相結合,根據(jù)音樂的節(jié)奏與旋律來做動作,能調動學生身體里的舞蹈細胞,將音樂與舞蹈動作完美融合,這能將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如在湘藝版音樂教材三年級下冊《我是小音樂家》這部音樂作品風格十分活潑,充滿童趣,描述了“我”以吉他、鋼琴、法國號等樂器來奏出美妙的音樂。教師讓學生模仿其中吉他“勃隆砰砰砰”、提琴“地隆砰砰砰”、法國號“嘟隆砰砰砰”的樂器演奏動作邊唱邊演,根據(jù)旋律用身體的動作來表現(xiàn)樂器,新奇有趣,學生爭相參與。在四上《大雨和小雨》一課的學習中,帶著學生用不同力度和節(jié)奏的跺腳、拍手來分別表現(xiàn)大雨和小雨,加上身體動作表現(xiàn)風雨來臨時的場景,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表現(xiàn)力都在音樂動作的編創(chuàng)中得以體現(xiàn)。
每個兒童都是天生的音樂家,他們有著無盡的音樂天賦。教師可以通過編創(chuàng)音樂作品來感受音樂創(chuàng)造的樂趣。如學習湘藝版音樂教材四年級下冊《春曉》一課,教師告訴學生古詩詞與音樂本就是同源的,古人通過歌唱的形式來吟誦古詩詞。隨后拋出編創(chuàng)任務——請同學們用兩天的時間,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熟悉的古詩詞,來編創(chuàng)歌曲并唱出來,下節(jié)音樂課上請每個同學都來唱一唱自己用古詩詞譜寫的歌曲。這一編創(chuàng)音樂作品的音樂學習任務,極大地調動起了學生的熱情,大家都躍躍欲試,想通過自己的獨特編創(chuàng),在下次的展示中一鳴驚人。果然,學生的編創(chuàng)能力是無限的,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古詩詞加上美妙的音符,變成了動聽的歌曲。學生將《清明》《游子吟》《涼州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相見歡》等古詩詞改編成歌曲并進行演唱,贏得了老師、同學們的陣陣喝彩。
音樂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要巧妙地滲透文化教育,讓學生了解音樂文化、音樂作品中的文化,讓文化與藝術相融合,提高音樂的人文內涵,這對小學生的品格修養(yǎng)的涵養(yǎng)具有積極意義。
音樂教材中,一部部經典的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散發(fā)著文化的魅力,是音樂內涵的高度體現(xiàn)。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認知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讓音樂作品散發(fā)厚重的人文性。如《一條大河》《我的祖國》《我們的大中國》《太陽出來暖洋洋》《讓我們蕩起雙槳》等都是在特殊的歷史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它們不僅僅是一首歌曲,更包含著對國家、對民族的深沉熱愛,通過歌曲的創(chuàng)作的背景,通過對創(chuàng)作者生平與事跡的了解,挖掘音樂作品的深刻文化內涵,這能很好地發(fā)揮音樂的德育價值與人文思想。
湘藝版小學音樂每一冊教材中都編排了一個特殊的教學板塊——音樂家故事,其中講述了中外著名音樂家的故事,這些音樂家對音樂有著無比的熱愛和執(zhí)著,憑借自身的勤奮刻苦獲得了杰出的成就。通過挖掘音樂家的故事的文化價值,為小學生樹立積極的音樂榜樣,激發(fā)學生積極的音樂熱情與學習理想。如三年級下冊第6 課《冼星海和< 風>》講述了音樂家冼星海在法國艱苦求學,在刺骨的寒風中思念起祖國母親,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風》,最后得到巴黎音樂學院的高度賞識和褒獎的經歷。冼星海對音樂的執(zhí)著和熱愛,為音樂求學而求學異國他鄉(xiāng),對祖國的眷戀與熱愛都是值得每個學生感動和學習的。通過學習音樂家的故事,學生的積極音樂情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
課程標準是課程教學的行動指南,立足音樂學科的審美性、情感性、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與人文性五方面基本特征,圍繞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四個藝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進行小學音樂教學,注重音樂的欣賞述評、情感融入、活動組織、編創(chuàng)活動以及文化教育,凸顯音樂的藝術學科特質,提高學生的藝術核心素養(yǎng),更好達成音樂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