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思勤
“廖老師,你看看,這是你們班的學生嗎?”下午第二節(jié)課后,美術老師找到我。
我抬頭一看,雖然手機上的圖片有些模糊,可我一看就知道是晨晨。出了什么事?原來,晨晨乘老師中午去食堂吃飯的空隙,悄悄溜進辦公室,拿走了小獎品——整罐糖果。
傾聽:聚焦事件背后的心理問題
作為班主任,我們切忌在事情發(fā)生后急于評價學生的對錯。此時不妨靜下心來,認真傾聽,關注當事人的訴求,聚焦事件背后暗藏的心理問題。
美術老師離開后,我將晨晨單獨叫到辦公室。
“你有什么話要跟我說嗎?特別是今天發(fā)生的事?!?/p>
“老師,你知道了,對嗎?”他平靜地看著我。
“我更想從你的口中知道事情的經(jīng)過,你愿意說嗎?”
原以為晨晨會不愿意開口,誰知道,他卻非常爽快地將事情經(jīng)過講了出來:“今天上午的美術課后,老師讓我?guī)兔Π汛蠹业淖髌肥掌饋硭偷睫k公室去。正好,在辦公室里我聽到老師們在商量著要給同學們發(fā)獎品。我看到他們把糖果罐放在了柜子第三層。吃完中餐,我看到辦公室里沒有老師,就把糖果罐給拿走了。老師,你快打電話給我爸媽吧!”
望著他滿臉的期待,我一時竟不知如何是好,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今天的行為,他是存心的!但是,為什么他這么希望我向他的爸媽告狀呢?
“咱倆一起去找美術老師面對面解決,不行嗎?”我問。
“廖老師,你還是趕緊跟我媽媽打電話吧!把今天的事情全都告訴她,我不介意的!”他一臉急切。
我只好和晨晨媽媽電話溝通?!袄蠋?,實在是對不起,給您添麻煩了!方便讓我和孩子聊一下嗎?”
“晨晨,媽媽找你?!蔽野咽謾C遞給晨晨。
“媽媽!”晨晨大聲喊,“你什么時候回來?……不能回來嗎?……好的,我知道了,我會跟老師道歉的,媽媽再見!”望著晨晨急轉而下的情緒變化,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晨晨,你是希望媽媽回來嗎?”
“嗯,她已經(jīng)走了兩個多月……”
“媽媽出差了嗎?”
“不是的。妹妹出生后,爸爸一個人賺的錢不夠我們一家人花,所以去年媽媽就帶著妹妹去了溫州。她和爸爸一起修車賺錢,我就留在武漢上學,爺爺奶奶照顧我。只有寒暑假我才有機會和他們一起生活一段時間?!背砍壳榫w低落,“之前,我二年級從溫州轉學到武漢的時候,媽媽一直都在武漢陪伴我的。每天放學,她都會來接我。等作業(yè)做完了,我們會一起在小區(qū)里散步、打羽毛球,我還幫媽媽照顧爺爺奶奶。我很想她!”
至此,我終于明白了:晨晨之所以拿走糖果,只是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他太渴望父母的陪伴了!
“晨晨,我非常理解你對爸爸媽媽的思念之情。你知道嗎,我也很久沒有見到我的父親了……”聽到這,晨晨猛地抬起了頭。“你比我幸運,我的父親在我工作的第二年突然去世了,那時我很難受。不過他曾告訴過我,作為父親,他始終是愛我的,并且希望我能夠一直快樂下去。我相信,你的爸爸媽媽同樣也是很愛你的,只是因為生活所迫,他們不能陪在你的身邊。我相信他們一定也希望你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你說呢?”
“嗯嗯,是的,媽媽一直都說她很愛我!”
認知:尋找事件背后的心理需求
針對晨晨的心理特點,我認為他此次“偷拿”行為背后,折射出以下幾點心理需求。
歸屬與愛的需求。晨晨在成長過程中曾經(jīng)獲得過父母及家庭其他長輩的全部關注。隨著妹妹的出生,家庭經(jīng)濟壓力增大,一直陪伴身邊的母親不得不離開他。在他的內(nèi)心里,妹妹是搶走了父母關注的罪魁禍首,也是導致他被父母“拋棄”的導火索。
求知的需求。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高年段的學習難度越來越大,懂事的晨晨雖然知道父母對他“望子成龍”的期盼,但學業(yè)上的問題,年邁的爺爺奶奶并不能給他提供幫助。與此同時,遠在溫州的父母往往只有說教,遠水解不了近渴,這常使得晨晨因為學業(yè)上的困難更加苦惱。
尊重需求。晨晨的自我意識在逐步覺醒,他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更加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情緒也會隨他人的評價而變化。在校園生活中,晨晨常常回避家庭問題,生怕大家覺得他是留守兒童。
此次事件中,晨晨并不是因為想吃糖果才偷拿,也不是本身就有偷拿的習慣,他更多的是希望通過這次偷拿行為引起家長、老師對他的關注,最好能夠通過老師的“要求”讓父母回到他的身邊。
鑒于此,我開始和他一起探討:
①如果你是美術老師,你會怎么看待這種行為?
②如果你是旁觀者,你會怎么評價這種行為?
③如果這件事被班上的同學知道了,你將會面臨怎樣的處境?
④如果老師沒有及時聯(lián)系家長,你這樣做還有哪些意義呢?
在一步步的追問下,晨晨的臉上慢慢出現(xiàn)了懊悔的表情。
“晨晨,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你還會做這樣的事嗎?”
“老師,對不起,我再也不會這樣做了。”晨晨低著頭,抹著眼淚。
“那我們一起去找美術老師道歉,好嗎?”我拍拍他的肩膀。
“好的,但是您先等我一下!”他一溜煙地沖出了辦公室。
再回來時,他的手里抱著一大罐未拆封的糖果?!袄蠋?,我當時把糖果藏起來了,但是我一顆都沒吃?!?/p>
最后,我牽著晨晨,晨晨抱著糖果罐,我們一起走向美術辦公室。
反饋:實現(xiàn)家校共育
“解鈴還須系鈴人”,晨晨的問題,根源在于他對父母陪伴的渴盼。
在晨晨離開辦公室后,我再次與晨晨的父母聯(lián)系。我將晨晨的心理狀態(tài)告訴他們:“晨晨媽媽,我剛才和晨晨一起分析了這件事。他希望通過偷拿東西的行為引起你們對他的關注,最好能夠和以前一樣陪伴著他。我覺得孩子的這種心理是需要重視的……”隨著我的反饋,晨晨的爸爸媽媽意識到,晨晨內(nèi)心對妹妹的埋怨和對父母陪伴的強烈渴望。
“廖老師,謝謝您跟我們說了這么多。其實我們對孩子也很愧疚,學習上他確實很吃力,我們卻幫不上忙?!甭犃藡寢尩脑挘乙蚕蛩麄兘榻B了晨晨在校園生活中的情況,肯定了孩子在學習上取得的成績,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最后,為了保護他,避免他被貼上標簽,我承諾這件事不會在班級中宣揚。
晨晨的父母保證每天跟孩子視頻聯(lián)系,國慶節(jié)會從溫州回到武漢陪伴晨晨。
做好家長的工作后,我更加關注晨晨的狀態(tài)。在日常的閑聊中,我引導他明白:由于生活需要,父母不得已外出工作,作為子女要體諒父母;妹妹還未斷奶,是離不開媽媽的,作為哥哥,作為家庭中的小小男子漢,他更應該懂事,更加自強不息;如果他真的非常思念父母,可以主動地用更加積極的方式和父母交流。遇到學習問題,老師也是非常愿意幫助他的。
在我和其他科任教師的幫助下,晨晨開始喜歡和我分享他的小秘密,喜歡和我講述與父母交流的事情。現(xiàn)在,晨晨學習的勁頭更足了,在和同學們談論家庭話題時,他也不再回避,能和大家分享妹妹成長過程中的趣事……在他的身上,再也沒有“不翼而飛”的事情發(fā)生了?。ㄎ闹袑W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附屬萬科金色城市小學)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