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機臣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二十四節(jié)氣運行其中,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成為自然規(guī)律。
受海洋氣候影響,家鄉(xiāng)四季分明,冬暖夏涼,春秋不冷不。一旦節(jié)氣到了,感覺立馬就不一樣,昨天還炎熱難耐,今天就涼爽宜人,只緣時令更替的一瞬間。程度之精準,令人嘆服。老祖宗傳下的東西,不服不行。
自幼受農(nóng)家文化熏陶,尤其在那個不富裕的年代里,每到敏感節(jié)氣來臨時,父親總掰著指頭念叨不停:過幾天就霜降了,山里的綠氣一枯,立冬和小雪后的日子就難推啦……;母親則操持著一個十一口人的大家庭,為如何熬過一個嚴冬面露難色;由此,一旁孩子的心底就對霜降這個節(jié)氣埋下了仇視的種子。很快,父親的預言應驗了,大人孩子喜歡的秋天在忙忙碌碌中走向了末日。經(jīng)過一場老婆孩子齊上陣的“萬馬戰(zhàn)猶酣”,秋收秋播之后的廣袤沃野,一改五谷豐登金秋十月的面孔,因霜降的來臨開始了一年四季前所未有的大蕭條。烏云開始翻滾,寒風開始呼嚎,海浪開始咆哮,草木開始枯萎,樹木開始落葉,……可謂生機一片凋零。此時,我為了幫父母一把,勇敢地向冷若冰霜的時令挑戰(zhàn)!
清晨即起,踏著寒霜到隊里挑土,改良鹽堿灘。一身單薄衣衫,一副擔子,跟在父親的腚后,來到東大河上游西岸的豬石巖,和大家一起挑起半挑子閃爍綠色金光的磷線土,搖搖晃晃,踉踉蹌蹌地穿過干涸的河道,給生產(chǎn)隊臨海的東沙汪邊上的鹽堿地壓土……累了,喘口氣,站在河的西岸遠眺:視野之內天色灰暗,大地沉沉,只見河對岸走來一支送葬的隊伍,挑著擔子,扛著紙幡,在零星的幾棵樹梢光禿禿的、上面有幾只老鴉聕噪不停的刺槐樹下,朝著一片黑松林走去。此時,我已經(jīng)是中學生了,面對眼前這幅獰猙的畫面一陣惆悵……心底里,把只有萬惡舊社會才有的這種凋零場景的怨恨,全撒在了霜降的頭上!
時間流逝家鄉(xiāng)巨變。在離開家鄉(xiāng)幾十年工作生活在城市的日子里,雖然不像當年父親母親那樣總把時令節(jié)氣掛在心上,但心里對漸行漸遠的霜降總是有成見,耿耿于懷幾十年不肯罷休。而真正顛覆這一認知的那一刻,是在我發(fā)現(xiàn)霜染紅葉正濃的時候?,F(xiàn)代城市的精致生活,讓我經(jīng)歷了一個洗腦和認識嬗變的過程……
溯源,是因為時代為我鋪就了一條尋夢的路,是幼時挑泥壓堿走過那條路的延伸。路的這頭有家那頭有海,雙向誘惑下的一年四季不停地走,留下了一串的腳印和無盡的鄉(xiāng)愁。春天,爺爺領我劃小船去日島和劉公島趕海;夏天,同村里般大不小的孩子偷偷背著家里跑到海里去洗光腚澡;秋天,少先隊員戴著紅領巾排長長的隊,去海邊東沙汪黑松林摘松果,曬干了把種子賣了勤工儉學,松球冬天燒火爐取暖;冬天,頂風冒雪去趕海,挖一盆蛤回來煮蛤肉做打鹵面條一大家子吃……一路走過,留下一串歡樂,一晌追憶。新時代,繼續(xù)向前,猛回首,走過的路雖然不見了,擺在我面前的,卻是一條休閑養(yǎng)生、健身走步和手機攝影的專用通道……天地輪回,循環(huán)往復;欣賞景色,漸行漸遠;觀察時代,五味雜陳。走過一甲子,一條由過去到未來的路,其實是一條心路。
霜降時節(jié),拂曉來臨。旭日在地平線下升到一定高度時,天際線泛起的晨暉,把眼前蜿蜒起伏的青山變成一片黛色。戶外,模糊中的物體開始被辨識,馬路清掃機開始啟動。晨起,走步。岀家門經(jīng)河畔公園里的“梅園”,今天稱其口袋公園,轉道一望無際的黑松林進入海岸公園。昨夜的一場秋雨,把原本一塵不染的行道兩側的景觀樹和花花草草,洗得錚明透亮蒼翠欲滴,天空洗得碧藍無瑕。突然,一束晨光射來,遠望,公園兩岸的楊柳一片金黃,映襯出四季常青的松柏冬青和翠竹間雜的楓葉、梅葉,及叫不出名的黃葉紅葉爭奇斗艷,一旁,纏繞小區(qū)鐵柵欄上的爬墻虎啥時也變得紅彤彤一片……繼而,路邊野外移植的一片齊腰深的毛子草,變得一片紅艷艷!
霜降葉紅,古時就引起先賢的關注。“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說明我們的先人,曾如癡如醉于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中。有資料顯示,太陽黃經(jīng)210度時,霜降來臨,結束秋天迎來冬天。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借喻月光為“地上霜”,來抒發(fā)懷念故土之情。今天,置身金秋,深為這座城市的生態(tài)精致而感動。清晨傍晚或晝日,行走街道馬路,徜徉海岸河岸公園,臨窗眺望小區(qū)“口袋公園”,突然發(fā)現(xiàn),視野內一派霜染的紅葉正濃,各色游人蠕動期間,和煦陽光變幻莫測,構成一幅幅金秋圖畫……我迫不及待,捕捉這一瞬間。每每此時,屢屢得手,令人興奮不已。深為眼前的霜染紅葉和巧妙的園林設計遮望眼,激動之余,一改舊念,徹底改變了“地上霜”的認知。這種嬗變,總伴隨一種無名的鄉(xiāng)愁別戀……
選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