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殘(1612—1692),本姓劉,字介丘,號石溪、白禿、石道人、石溪道人、殘道者、電住道人,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與石濤、八大山人、弘仁合稱為“清初四僧”。他好游名山大川,后寓南京牛首山幽棲寺,與程正揆交往密切。其山水畫師法王蒙,章法繁復,筆法渾厚、凝重,善用雄健的禿筆和渴墨,通過層層皴擦勾染達到筆墨交融、厚重不滯的效果;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濃墨點苔,彰顯山深林密、草木華滋。傳世作品有《層巖疊壑圖》《臥游圖》《蒼翠凌天圖》《清髡殘江上垂釣圖》等。
《山水圖卷》繪山林之景,遠處山脈連綿,云霧縹緲;近處樹木蔥蘢,松柏粗壯遒勁,花草茂盛;中景山頂一條瀑布傾瀉而下,山腳溪邊建有茅頂涼亭,亭后芭蕉、竹叢環(huán)繞,一派清涼之意;亭外古松之下兩人正促膝相談,與亭中書幾、瓶花相得益彰,生發(fā)出濃郁的人文氣息;左側山底有一瀑水匯聚而成的湖泊,湖水滿盈,水天一色,開闊明朗。此圖,畫家以禿筆渴墨為之,通過層層積染呈現(xiàn)出渾厚華滋的筆墨韻味,體現(xiàn)了髡殘山水畫的典型特征。在構圖上,畫家將描繪的重心置于畫面右側,以左虛右實的表現(xiàn)手法形成強烈的疏密對比,凸顯出畫面的空間感。
《山水圖卷》清·髡殘 23cm×30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