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明霞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實踐性課程,通過開展實驗,能夠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觀察現象、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在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能夠在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和思維方法,養(yǎng)成實事求是、嚴謹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形成持之以恒、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進而提高科學探究效率,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科學激勵策略
教師通過不同方式對學生進行激勵,可以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1. 榜樣引領
英國學者菲爾丁說:“典范比教育更快,更能強烈地銘刻在人們心里?!卑駱拥慕逃饔檬菑姶蟮?。教學中,我們可以從學生身邊選取具體、形象、富有激勵性的人或事作為榜樣,引領學生模仿,幫助他們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第一,以同學為榜樣。優(yōu)秀學生作為榜樣更加具體,也更容易被學生接受,能起到立竿見影的示范作用。例如,針對有的同學不能按時、按要求準備實驗材料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上課前表揚材料準備充分的學生,這樣不僅提高了這一部分學生準備材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能激勵其他學生。
第二,以教師為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教師要時時處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實際行動影響學生,做學生的表率。例如,針對學生不愿傾聽其他人發(fā)言這一現象,教師要以身作則,做認真傾聽的模范,不隨便打斷學生發(fā)言,不斷章取義,適時向學生講述耐心傾聽的好處,并請發(fā)言者談談自己在這種狀態(tài)下發(fā)言的感受,從而引導學生意識到認真傾聽別人的發(fā)言是對別人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的尊重。
2. 合理評價
合理的評價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讓學生明白怎樣做是正確的,在學習中應注意的問題是什么,讓學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步向好的方面發(fā)展。評價可以由教師進行,也可以由學生進行。教師的評價可以是肯定的評價,即對做得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也可以是否定評價,即對做得不好的學生指出改正建議。
3. 建立競爭機制
小學生好勝心強,在教學中引入競爭機制,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全班同學分為九個大組,每個組都結合自己的特色對組名進行命名,利用學?!案M迬拧睂W生進行過程性和多元化評價,即根據學生在實驗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表現,按優(yōu)、良、中三個等級分別獲得3個、2個、1個“福娃小印章”,集夠10個“福娃小印章”兌換1個“福娃幣”。利用“福娃幣”可以兌換學習用品和玩具,獲得“福娃幣”最多的小組,可以優(yōu)先參加科技興趣小組。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和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從而幫助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二、有效指導策略
小學生實驗探究能力不強,在探究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實驗探究活動。有效指導策略是指教師在學生進行探究的過程中,通過示范引領、合理設計記錄單等方式,搭建有效支架,對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指導,從而幫助學生順利完成探究活動,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1. 做好示范引領
小學階段,學生初次接觸一些實驗儀器,尤其是一些精密儀器和有一定危險性的儀器,如顯微鏡和酒精燈,需要教師進行規(guī)范的操作演示,讓學生了解儀器的構造、使用方法和操作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學會正確操作儀器,有序開展實驗。實驗結束后,對于實驗材料的清潔和整理,教師也要做好示范引領。
2. 教給學生科學的方法
受年齡和認知能力的限制,小學生對于實驗探究過程中的一些重要方法還不是很清晰,需要教師進行指導才能逐步掌握。例如,學習如何觀察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物體進行直接觀察,也可以借助儀器對物體進行間接觀察。觀察時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不同的觀察對象可以采用對比觀察、重點觀察等不同方法,既要觀察物體的表面特征,又要觀察物體的隱含特征。觀察前,教師要制訂觀察計劃,并用科學合理的方式記錄觀察結果,邊觀察邊思考,在觀察中發(fā)現問題,用問題推動觀察,從而幫助學生逐步掌握觀察的方法。
3. 設計科學合理的實驗記錄單
科學合理的實驗記錄單能夠幫助學生清晰地明確實驗的步驟、方法,便于學生記錄實驗過程中的發(fā)現和收獲。教師也能通過實驗記錄單發(fā)現學生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把握學生實驗中的思維動向,以便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為了充分發(fā)揮實驗記錄單的作用,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設計,可以采用圖示法、圖文結合法、文字記錄法等不同方法。實驗記錄單要緊扣實驗目的,突出重點,順應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便于學生記錄。在實驗記錄單這一工具的幫助下,學生能逐步掌握科學的實驗研究和記錄方法。
三、優(yōu)化材料策略
學生的探究活動離不開“有結構的材料”。教師在選擇材料時,要緊扣實驗的目的,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探究能力,選擇合適的、有效的實驗材料,并在恰當的時機呈現,以增強材料的結構性,保證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能夠有序、有效操作。
1. 材料要有典型性,宜精不宜多
實驗材料不在多,而在精。如果材料雜亂無章、與探究對象無關或關聯度不高,學生就只會擺弄材料,無法通過材料深入了解蘊含的科學原理。因此,教師要精選與探究內容密切相關的典型材料,讓學生在材料的啟發(fā)下明確探究主題和方向,幫助學生通過探究,構建科學概念。例如,在“聲音的產生”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探究知道聲音是因物體振動產生的。有的教師準備了鼓、鑼、音叉、尺子、皮筋、瓶子、燒杯、水等多種器材,材料缺乏邏輯聯系和典型性,一節(jié)課下來,各種聲音彼此起伏,學生忙得不亦樂乎。但是,對于聲音產生的原因,卻很少有學生注意到,這說明材料指向不清晰、材料過多會干擾學生,不利于學生建構概念。
2. 材料的呈現時機要合適
在實驗探究的不同階段,學生使用的探究材料會有所不同。教學中,為了避免材料同時呈現對學生探究造成干擾和影響,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探究內容,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有秩序地分層發(fā)放材料,從而靈活調控學生的探究進程,促進學生深度探究,提高探究效率。例如,在“怎樣加快溶解”教學中,學生要探究攪拌、加熱等方式是否能加快溶解,由于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對比實驗,教師需要從中選出一個因素指導學生掌握對比實驗中變量的控制方法,可以先呈現與這一因素有關的材料。在學生掌握了對比實驗的方法后,再呈現另外兩個因素的探究材料。這樣分兩次呈現材料,順應了學生的探究需求,提高了探究實效性。
3. 材料的呈現方式要合理
教學中,有的教師為了省事,一股腦將所有探究材料都呈現在學生實驗桌上,學生進入實驗室后,很容易被材料吸引,很難順利完成探究任務。因此,教師要根據材料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呈現方式。例如,在“磁極的秘密”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經歷一個猜想、討論的過程。如果在問題拋出之前就把磁鐵放到實驗桌上,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磁鐵上,不能積極地動腦猜想和參與討論。
四、發(fā)展思維策略
學生的探究活動離不開科學思維的參與和指導,科學實踐和科學思維共同發(fā)展,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發(fā)展思維策略是指在科學課堂上,教師基于啟發(fā)、引領的原則,通過精心設計探究問題,引導學生既重視動手操作,又注重動腦思考,激發(fā)學生在探究中積極思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1. 引導學生科學、合理猜想
猜想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有力武器,引導學生對研究的問題進行科學合理的猜想,能夠幫助學生明確實驗探究的方向。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猜想情境,引導學生以觀察為基礎,將觀察到的事實與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建立合理聯系,不但要說出猜想的結果,而且要說出猜想的理由,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合理、有依據的猜想。
2. 引導學生制訂研究方案
周密細致、操作性強的研究方案能夠讓學生明確下一步實驗探究的任務和目標,可以讓學生更有效地利用時間,對實驗探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具體實驗主題,采取“扶”“放”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前,先在小組內從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方法的確定、實驗步驟的規(guī)劃等方面進行思考討論,制訂初步的科學探究方案,然后通過全班交流,對設計研究方案中遇到的障礙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等進行分析,互相補充,互相啟發(fā),逐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案,從而保證探究活動的順利實施。
3. 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和反思
質疑和反思是小學科學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科學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多方面進行質疑。例如,在匯報交流環(huán)節(jié),對于其他小組的不同觀點,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理性分析和思考。是否同意他們的觀點,理由是什么?對他們的觀點有沒有質疑或者是建議?他們的觀點對自己的觀點是否有啟發(fā)和補充?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學會尊重事實、尊重他人不同意見,并從他人意見中得到啟發(fā)和幫助。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qū)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中心)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