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娥
“游子”是中國古詩詞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主題,作者往往會通過這一主題表達他們對故鄉(xiāng)、家庭和親情的思念之情。縱觀中國古代大量的“游子”主題詩歌,不難發(fā)現(xiàn),詩人對“游子”的情感抒發(fā),并不僅僅是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還涵蓋了對人生價值、人性自由以及自我價值的追求??梢哉f,中國古詩詞創(chuàng)作中的“游子”主題是個人情感和家國理想的大融合,凝聚了個人的生命體驗,飽含著詩人對家國天下的無限深情。深入了解“游子”主題的作品,對提升學生古詩詞理解能力,增加學生文學素養(yǎng),有積極的作用。這里以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為例,探究初中古詩詞“游子”主題作品的教學方法。
每一首“游子”詩詞背后都有一顆游子心和一個廣袤的時代背景,只有了解“游子”主題詩詞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才能深刻理解其中蘊含的意義。因此,在開展初中古詩詞“游子”主題作品教學時,首先要關注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引導讓學生讀懂“游子”情。
讓學生了解詩詞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與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情感心理,才能深入文本,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元朝時期有嚴格的等級制度,漢人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較為低下,常常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壓制,因此大部分漢人在元朝時期都郁郁不得志。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實際上,馬致遠這種“不得志”的苦悶,不僅是個人的體驗,更是當時整個漢族知識分子的集體情緒。元朝有“九儒十丐”之說,漢人儒生的社會地位高于乞丐,足見漢人知識分子受到歧視的程度。這種集體意識的“苦悶”反映到《天凈沙·秋思》上,從作者短短28字中,就能夠深切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內心的苦悶情緒。當學生對作者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有了足夠了解,自然能從更高的立意去理解作品的內涵,能從更深的層次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情感,能夠與作者產(chǎn)生情緒上的共鳴。
“游子”是中國古詩詞中的一個重大主題,創(chuàng)作背景因人而異、因時代而異。古詩詞的教學目標,顯然不僅僅是“授之以魚”,僅僅是立足文本讓學生了解《天凈沙·秋思》的時代背景,更要“授之以漁”,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探索“游子”主題詩歌中的思想內涵,感受作者的情感心理,起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代表的是為考取功名而背井離鄉(xiāng)的游子,反映的是作者為實現(xiàn)個人理想而忍受的孤獨情緒。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代表的是考取功名之后的“宦游人”,反映的是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的悲壯情緒。因此,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不同類型、不同背景、不同時代的“游子”主題進行對比、歸類,能加深學生對“游子”類主題詩詞的了解,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學習“游子”類主題古詩詞。
在中國古詩詞中,意象的使用非常普遍,也是古詩詞非常重要的一種藝術手法。在古詩詞創(chuàng)作中,采用意象的手法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性,使作品不僅具有生動的形象,更讓讀者直觀地感受到詩詞表達的情感和意義,提高詩詞的感染力。同時,作者突破意象表面的形象,通過轉化、象征、聯(lián)想等手法擴大意象的內涵,使具體的事物呈現(xiàn)出更深刻的意義。因此,古詩詞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抓取“意象”,理解“意象”直接影響詩詞解讀的深度,影響詩詞教學的成效。
可以說,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是中國古詩詞中意象運用的集大成者。全曲28 個字,由11個意象構成,如果僅僅是讓學生去讀,不容易理解作品的豐富內涵與作者的復雜情感。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將這11 個意象劃分為三組,讓學生掌握“意”和“象”之間的關聯(lián):第一組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7 個凄涼、寂寥的“象”,都在不斷暗示強化作者內心的孤獨和荒涼。第二組意象:“小橋/流水/人家”3 個簡單的“象”,構筑了一幅家的溫馨畫面,與第一組意象形成了強烈對比,突出了作者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意”;第三組意象:斷腸人,僅一個“象”就形象地將作者自己置于一個荒涼的背景中,既鮮明地表達了作者此時內心苦悶孤獨的“意”,也將那個時代“斷腸人”在天涯的集體形象刻畫得震撼人心。
可見,在“游子”類主題古詩詞教學中,必須深入解讀“意象”,借助意象理解作品的意蘊,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賦比興”是中國古詩詞創(chuàng)作常用的藝術手法。古詩詞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情感心理怎樣,要在作品中書寫怎樣的內容,表現(xiàn)怎樣的主旨,怎樣才能觸摸到作品鮮活的心靈?這一切,都以分析詩詞的寫作手法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深入細致地分析“游子”類主題詩詞的寫作手法,詩詞作品的內容、情感、主旨都能容易把握,自然容易感受“游子”心。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顯然是“賦”這種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的巔峰代表。所謂“賦”即白描鋪陳?!短靸羯场で锼肌?8 個字,沒有比、沒有興,僅僅是意象的組合,就寫出了一首流傳千年的偉大作品;全文28 個字,沒有一個字寫“愁”,卻寫出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堪稱最憂愁的作品。這種用樸質的語言,寫出濃烈的情感的表達方式,并不在少數(shù),例如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全文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奇妙的想象,只是平實地記敘湖心亭看雪的經(jīng)過,將對故國的思念、對不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表達得淋漓盡致。
事實上,用平白的語言寫出熾烈的情感,正是當前初中生寫作中普遍缺失的。大部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過度重視各種巧妙構思與修辭手法的運用,卻往往忽視了最直白的語言也能寫出感動人心的作品。因此,以《天凈沙·秋思》為例,引導學生開展仿寫,寫一篇600 字的習作表達自己身在異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但全文不能出現(xiàn)“想念”等類似的詞語,讓學生用樸實敘事的方式,借助多種意象營造典型意境,表達內心的思念之情。通過寫作中的謀篇布局,一方面體會馬致遠寫作手法上的特點,另一方面調動生活積累,充分想象,親身體驗游子浪跡天涯的孤獨情緒。這樣,有助于學生對“游子”主題詩詞的深度理解,在對詩詞寫作手法的分析、借鑒運用中感受“游子”類主題詩詞作者的思想內容與情感心理。
綜上所述,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有必要針對“游子”主題作品做專題式教學,從關注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入手,通過對意象的提取、歸類、解讀分析,進而感受生動意境,再到寫作手法的分析、借鑒運用,讓學生多維度探究作品的深層次豐富意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游子”主題有更透徹的認知。同時,通過舉一反三,多維度類比遷移訓練,引導學生建立完善的“游子”類詩詞知識體系,通過視野的拓展、思維的延伸,將所學知識用在其他領域的專題學習中,實現(xiàn)綜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