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云默 劉穎
摘? 要:以2022年北京外國語大學“科技中國”線上中文冬令營項目為例,對超短期初級漢語學習班的學生特點、課程設置、教學實踐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超短期初級漢語學習項目中主要采用語法翻譯法、直接法和交際法進行教學,教學效果比較顯著。在教學策略的實施上,應合理利用漢語拼音認讀漢字,將漢字作為文化載體,以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隨堂隨機滲透文化教學。針對現(xiàn)階段超短期國際中文教學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性建議,以期為今后的超短期初級國際中文學習項目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超短期漢語學習;初級漢語;教學實踐;教學策略;國際中文教育
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yǎng)政策的發(fā)布與實施,最大程度保證了外國留學生的教學質(zhì)量,有力推動了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與此同時,還有很多有意向來中國深造的學習者,并沒有學習過中文,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社會現(xiàn)狀、基本國情知之甚少,這成為他們來華深造的“絆腳石”。為解決這一問題,超短期中文學習項目遂應運而生,并深受學習者的青睞。超短期中文學習項目的形成過程,可如圖1所示:
近些年來,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聯(lián)合國內(nèi)眾多高校開展了超短期國際中文學習項目。2022年,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資助、北京外國語大學孔子學院主辦、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承辦了北京外國語大學“科技中國”線上中文冬令營項目(以下簡稱“科技中國”項目),本文即以此為依托,對超短期初級漢語學習班的學生特點、課程設置、教學實踐進行分析,以期在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上有所創(chuàng)新,為今后的超短期初級國際中文學習項目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超短期學習班的界定
由于超短期國際中文教學是近些年才興起的,因此,我們以短期國際中文教學為參照,在評述短期/超短期學習班研究現(xiàn)狀的基礎上,對這一概念加以界定。
(一)短期/超短期學習班研究現(xiàn)狀
超短期漢語學習班興起的時間較晚,相關研究成果較少。與之相比,短期漢語學習項目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多,并且能為超短期漢語學習項目提供參考。超短期、短期漢語學習項目均屬于速成教學,崔永華指出,速成教學的實質(zhì)是調(diào)動語言學習的潛能[1]。李明認為,在短期速成學習中,初級漢語課程的教材編寫和選取極為重要[2]。劉麗艷[3]、張燕子與邵宜[4]、丁安琪與王維群[5]等學者,均以教學對象和課程設置為著手點,分別對不同學習群體展開研究,認為教學策略的實施應發(fā)揮目的語環(huán)境的優(yōu)勢,以任務型教學為主,設置需求性、針對性、全面性、可循環(huán)課程結(jié)構。劉爽、李曉鵬對短期漢語學習項目的文化教學進行了探討,作者指出,文化教學需要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jié)合,可以實施簡化難度、細化分類等策略[6]。在為超短期漢語學習項目提出教學策略、重構教學模式的同時,黃宏[7](P53—60)、劉麗艷[3]、劉爽與李曉鵬[6]、張燕子與邵宜[4]等學者,也對超短期項目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究,如漢語課程缺乏針對性,學生的個性需求無法充分滿足,文化體驗課與漢語課分離,交際功能較弱等。
以上研究成果有些是針對短期漢語學習項目而言的,學習時長大多在4~6周。我們認為,短期漢語項目雖然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但并不能完全適用于超短期國際中文教學。因此,這里依據(jù)筆者的教學實踐,并結(jié)合超短期初級漢語學習項目的實際狀況,對超短期學習班予以界定。
(二)超短期學習班
黃宏曾將漢諾威中國中心所舉辦的短期漢語強化培訓稱作“超短期學習班”,原因是該課程僅有20學時,并且集中在5天內(nèi)完成,教學時間要少于4~6周的短期漢語學習班[7]。超短期學習班,顧名思義,是一種相較于短期學習班教學時間跨度更短、教學內(nèi)容更為集中的速成學習項目。我們把在教學時間1~3周內(nèi)完成的學習項目稱為“超短期學習”,它多以夏令營或冬令營的形式進行。以“科技中國”為例,其教學內(nèi)容分為兩種形式:直播課和錄播課,其中,直播課時間為每天下午5點至6:20,持續(xù)8天,共11學時;錄播課共5天,每天1學時,共5學時。此項目為期8天,共16學時,因此,屬于超短期國際中文學習班。
(三)超短期初級漢語學習班
《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將學習者的中文水平分為“三等九級”[8],其中,初等是一、二、三級,中等是四、五、六級,高等是七、八、九級。此次“科技中國”項目,通過開班前的問卷調(diào)查、HSK等級考試成績,將學生的漢語水平分為三級,分別是初級、中級和高級。筆者教授的班級是初級班,學生的漢語水平在HSK一級到二級不等。學生在前期已經(jīng)完成了漢語拼音的學習,能夠聽懂簡單的漢語詞語和句子,也能完成基本的日常交際對話,并具有一定的讀寫能力。
二、超短期初級漢語教學的主要特點
總的來看,超短期國際中文教學不同于短期國際中文教學。短期中文學習班大多依據(jù)特定教材而開展教學,教學內(nèi)容的主題性、針對性較弱,教學對象社會身份復雜,而這些特點在超短期學習班中并不明顯。下面,我們就從教學對象、教學進程、教學內(nèi)容的顯著特征出發(fā),探討超短期初級漢語教學的主要特點。
(一)教學對象
結(jié)合此次項目中初級班漢語學習者的基本資料,并以調(diào)查問卷、數(shù)據(jù)分析的形式對教學對象的顯著特點予以歸納。在課程開始前,通過調(diào)查問卷得到學習者的基本信息:國籍、年齡、是否為在校學生、職業(yè)、參與項目的動機、希望能夠?qū)W習到哪些知識、今后的打算、計劃等。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教學對象具有如下特點:
1.國籍分布廣泛,文化背景復雜
超短期初級漢語學習班分為1班和2班,其中,1班70人,2班65人,共計135人。學習者分別來自波蘭、保加利亞、匈牙利、德國、美國、俄羅斯、埃及、越南等14個國家,覆蓋世界四大洲,國籍分布廣泛。教學對象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社會背景、教育背景等,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2.年齡跨度較大,在讀學生比例較高
參加超短期初級漢語學習班的學生,年齡最小的還在讀高一,最大的學習者已經(jīng)工作多年,在本地學校擔任教師。學習者不僅年齡跨度較大,身份也復雜多樣,既有正在上學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也有已經(jīng)工作了的在職人員。據(jù)統(tǒng)計,有97.7%的學員是在校學生,其中,漢語、英語等語言專業(yè)的學生占比較高。
3.學習漢語的動機以來華留學為主
通過課程開始前的交流與調(diào)查得知,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以來華留學為目的而學習漢語的任務型學習者;一類是以了解中國文化、科技、電影為動機,同時學習簡單交際用語的“體驗+任務”型學習者。其中,任務型學習者占比遠高于“體驗+任務”型學習者。值得注意的是,任務型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和學習積極性普遍較高,在優(yōu)秀營員評比中占了80%。之所以會出現(xiàn)以上現(xiàn)象,一是由于此次項目的考核結(jié)果能夠通過學習者所在學校的認定,作為獎學金評選加分的依據(jù)之一;二是由于我國在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yǎng)上支持“中文+”建設。因此,漢語學習者以任務型為主,并將來華留學作為主要目標。
(二)教學進程
就這次項目來說,它在教學進程上體現(xiàn)出兩個主要特點:一是教學周期具有短時性;二是直播課與錄播課相輔相成。
1.教學周期具有短時性
短時性是超短期學習班區(qū)別于其他漢語學習班的最顯著特點。由于受學習時長的限制,初級漢語學習者的教學設置難以達到長期漢語學習班那樣“無微不至”的程度,教師也需要在1~3周內(nèi)完成所設定的教學目標。這次“科技中國”項目為期8天,學習者每日需要完成直播課和錄播課共2個小時的學習任務。這次項目共分為7個主題,每個主題的教學時間各有一節(jié)直播課和一節(jié)錄播課??梢?,超短期學習班具有教學周期短、時效性強的特點,這既是它的特殊之處,也是其教學難點所在。這次項目的課程設置與安排,具體如表1所示:
2.直播課與錄播課相輔相成
學習者可以在直播課之前,通過觀看錄播課來了解、預習當日所學主題的背景,也可以在完成直播課后,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提高。同時,直播課的授課內(nèi)容多為知識普及與交際練習,錄播課的內(nèi)容則以科普視頻與文化交流為主,可以反復觀看,趣味性、靈活度更強??梢哉f,正處于“蜜月階段”的漢語初學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科技創(chuàng)新抱有強烈的好奇心,直播課與錄播課互為補充,相輔相成,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學習者的漢語學習動力。
(三)教學內(nèi)容
與傳統(tǒng)的長期語言課程相比,超短期學習班并沒有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與教材,在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上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它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以主題任務驅(qū)動課程設計;二是以學生交際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
1.以主題任務驅(qū)動課程設計
長期語言學習班由于教材老化,有時會出現(xiàn)寫信/
寄信、到銀行換現(xiàn)金、指地圖問路等過時語料。而超短期課程往往能夠緊扣時代主題,順應發(fā)展潮流,因此,其語料具有強烈的時代性、真實性和鮮活感。這次項目結(jié)合信息數(shù)據(jù)化這一時代特征,將“科技中國”作為主題任務,授課內(nèi)容涉及智慧家居、網(wǎng)購、快遞、新四大發(fā)明、無人駕駛等。在了解中國當代科技真實情況的同時,也消除了漢語學習者對中國現(xiàn)實社會的刻板印象,即以科技生活為媒介,感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和生活方式。
2.以學生交際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
對于超短期學習班的學員而言,在極度有限的時間內(nèi),要理解、掌握漢語中的語法、語用是非常困難的;再加上學習者僅為漢語初級水平,難免會產(chǎn)生畏難情緒。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將講、練比例達到1:1,充分利用主題任務來設計實際交際練習,切實掌握日常交際用語及真實情景對話。例如:
A:你好,我要寄快遞。
B:往哪寄?
A:往大連寄。(山東、重慶、上海、北京、香港……)
B:這里面是什么?
A:里面是衣服。(化妝品、鞋子、手機、掃地機器人……)
需要說明的是,交際練習的設計不是盲目的、隨意的,而是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實踐,以達到在真實環(huán)境中能夠切實解決日常問題的目的。不僅如此,學習者也能夠通過這一方式,對中國城市、商品名稱等產(chǎn)生更為廣泛的認知,在后續(xù)學習中如果涉及到相關話題時,其交際難度自然會有所降低。舉辦“科技中國”項目的主要目的就是,學習者能夠完成日常交際對話以及基本問用候語和自我介紹,而現(xiàn)實教學情況也達到了這一預期目的。
三、超短期初級漢語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超短期初級漢語所采取的教學方法、策略與教學效果密切相關。此次項目結(jié)束后,教師對學習者進行了訪談,以獲得與實踐效果較為適配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我們通過騰訊會議視頻,對該項目中的10名學習者分別進行了不少于一個小時的半結(jié)構化訪談,然后對訪談內(nèi)容進行轉(zhuǎn)錄,并利用MAXQDA2022軟件進行編碼分析。依據(jù)受訪者的回答,尋找共性話題與差異性話題,目的是探究此次項目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還有哪些需要改進之處,為今后超短期項目的完善提供參考。
(一)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指將教學內(nèi)容以某種方式方法教授給學習者,并使學習者能夠?qū)χv解內(nèi)容理解、掌握、應用。由于超短期學習班自身的特殊性質(zhì),如果照搬長期國際中文教學的方法,則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調(diào)動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科技發(fā)展、語言學習等多維度、多方面的認知,也無法最大限度發(fā)揮學習者的積極性。采取何種科學、有效的方法來促進超短期初級漢語學習班的教學,是目前學界討論的熱點話題。教學既要滿足學習者對語言知識的習得需求,又要以相對輕松、便于理解的方式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能夠基本了解中國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最新科技成果。因此,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意義重大。此次“科技中國”項目采取了多種教學方法,基于后期對學習者的深度訪談,我們從中歸納出三種成效顯著的方法:語法翻譯法、直接法和交際法。
1.語法翻譯法
對于漢語初學者而言,在教學中采用語法翻譯法,不僅是必要的,也是高效的。首先,漢語初學者對母語有準確的掌握,并且依賴性較強,采用他們的母語對詞語、句子進行翻譯,學習者不僅能夠直接理解、掌握其含義,而且能夠消除自身對陌生語言的抵觸心理。其次,初級漢語學習者所接觸到的抽象詞匯較少,此次項目生詞表中的名詞、動詞占比最高。因此,使用語法翻譯法,也能夠避免由于母語與目的語在翻譯中的不完全對等而造成的學習者在理解上的偏差。最后,語法翻譯法可以避免由于認知差、信息差而導致的語言代溝。如在《中國新四大發(fā)明》主題中,對生詞“高鐵”“共享單車”“掃碼”“網(wǎng)購”的解釋,摒棄了通過實物、照片展示的直接法,主要原因是學習者來自不同國家,其科技發(fā)展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學習者所在國家并沒有高鐵、共享單車,因此,最終采取了語法翻譯法,用“high-speed railway”“shared bicycle”“code scanning”“online shopping”來解釋相關詞語的含義。
2.直接法
在教授日常生活中常見事物名稱的名詞時,運用直接法最為合適。對于“一眼便知”的物品,可以通過實物展示、教師演示、圖片/視頻展示的方法,將漢語與其現(xiàn)實意義直接聯(lián)系,省略了母語與目的語之間的轉(zhuǎn)換。在《我想寄快遞》主題中,首先通過語法翻譯法對“快遞”一詞進行解釋,接著給出“快遞站”“快遞柜”“快遞員”“取快遞”“寄快遞”“拆快遞”等生詞的動圖和圖片,用直接法對相關詞組進行釋義。通過這種方法,學習者不僅加深了對“快遞”一詞的理解和應用,同時也了解了在中國寄、取快遞的流程,解決了現(xiàn)實生活的需求。
3.交際法
交際作為一種可以直接、快速、高效傳播信息的方法,在人際關系交往中極為關鍵。據(jù)前期調(diào)查,在超短期初級漢語學習者中,以來華留學為目的的在校學生占比最大,他們對漢語學習的目的性強,口語交際的需求度高。不過,學員大多是在本國學業(yè)或工作的基礎上學習漢語的,時間、精力都有一定限制。同時,有些學習者由于害怕犯錯,羞于張口,往往是被動式地練習語言表達。因此,引導學習者主動參與到課堂交際中就十分重要。第一節(jié)課是《問候與自我介紹》,在學習了問候語之后,教師以轉(zhuǎn)轉(zhuǎn)盤的方法,抽取兩名同學進行問候練習,當學生都完成如下對話后,再抽取兩名同學,往復練習。
A:你好,我叫XXX。
B:你好,我叫XXX。
通過這樣簡單的交際活動,大多數(shù)學生都消除了心理障礙,充滿信心。然后再講解國家名稱、個人喜好如何表述,此時同學們紛紛舉手,踴躍參與,自主挑選搭檔,嘗試完成交際練習。
A:你好,我叫XXX。
B:你好,我叫XXX。
A:你來自哪個國家?
B:我來自XX,你呢?
A:我來自XX。
B:你平常喜歡做什么?
A:我喜歡……(踢足球、唱歌、跳舞),你呢?
B:我喜歡……
A:認識你很高興!
B:我也是。
教學實踐證明,交際法對培養(yǎng)初級漢語學習者的口語交際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在消除學習者的心理障礙與提升學習者語言表達方面,也發(fā)揮著積極作用。
教學方法本身并無優(yōu)劣之分,但針對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師應當根據(jù)其特點而采取最恰當、最高效的方法。我們認為,超短期初級漢語教學應根據(jù)學情需求,融合多種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效率,優(yōu)化教學效果。今后可以依據(jù)國際中文教學理論和實踐研究的最新成果,進一步完善超短期初級漢語的教學方法。
(二)教學策略
超短期初級國際中文教學策略與漢語學習者的年齡、漢語水平、文化認知密切相關,采取恰當?shù)慕虒W策略可以提高學生習得目的語、文化知識的整體效率。筆者依據(jù)此次項目的實踐經(jīng)歷與訪談結(jié)果,總結(jié)出以下三種教學策略:
1.將漢字作為文化教學的載體
經(jīng)過項目開始前的調(diào)查,可知學習者均已掌握漢語拼音。因此,教師在準備課件時,在每個生詞、句子的上方都標注拼音,將拼音作為學習漢語的“腳手架”,引導學習者“以舊帶新”,通過之前習得的拼音,主動說出新詞匯、新句子,使學習者在短時間內(nèi)掌握大量漢字的讀音。同時,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漢語拼音只是學習漢語的工具,而非真正的漢字,在日常書寫、交際活動中都無法使用。在漢字教學時,我們從漢字獨特的外觀特性入手,展開對中國文化的滲透,使學習者能夠分辨漢字與其他文字在書寫、認讀方面的差異,感受漢字背后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例如,在《這是我的房間》主題中對“智能門”一詞中“門”字的講解。教師首先向?qū)W習者展示“門”的照片,再展示“門”字演變的具體環(huán)節(jié)。通過這種直觀形象的方式,學生就會明白漢字脫胎于圖畫,“依類象形”是漢字最初的構形思維方式;在此之后,書寫形式逐步簡化,最終演變?yōu)楝F(xiàn)在所使用的漢字。最后,再將“門”字放入到田字格內(nèi),讓學生知道漢字是方塊字,體現(xiàn)出對稱、方正的審美特征。可以說,將漢字作為文化教學的載體,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和理解。
2.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術
線上教學能夠促使更多學習者有機會、有時間、有精力完成第二語言學習,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網(wǎng)絡信息資源,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對教學進度、教學效果、學情反饋進行有效監(jiān)控。無論是課前發(fā)送上課提醒郵件、課上展示視頻/音頻,還是對表現(xiàn)積極的學生頒發(fā)電子獎杯,都是采用了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為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施提供了充分保障。除此之外,這次項目還建立了微信答疑群,授課教師和助教負責為學生答疑解惑、排憂解難;學生也可以通過微信群對教學提出優(yōu)化意見,讓教師做出及時調(diào)整。由北京漢雅天誠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開發(fā)的漢雅國際智慧云平臺,包含三大部分:課程表、作業(yè)管理、班級管理,各部分下面還有具體分支,如學情統(tǒng)計、班級公告、通訊錄、班級圈、學生考勤等。其中的班級圈類似于微信朋友圈,學習者可以上傳學習心得、作業(yè)、練習視頻等,其他同學和教師都可以看到,也可以點贊、評論給予鼓勵??梢姡浞掷矛F(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對營造良好的教學生態(tài)環(huán)境、完善教學環(huán)節(jié)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3.隨堂隨機滲透文化教學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短時間內(nèi)讓學習者對中國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是很不現(xiàn)實的。但是對于任何階段的漢語學習者而言,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對初學者更是如此。因此,隨堂、隨機滲透文化教學,對漢語初學者接受和理解中國文化很有幫助。這主要是由兩方面的因素所決定的:一是由于他們自身漢語水平有限,如果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同時大量輸入,信息量超過了學生的習得能力,則會造成學員對漢語學習的恐懼;二是由于文化學習是了解并接受一個全新文化的過程,應循序漸進,不能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以免學生產(chǎn)生抵觸心理。在《新四大發(fā)明》主題中,教師趁機講解了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并通過視頻的形式讓學生們觀看了四大發(fā)明的演變過程,了解了相關的歷史故事。在《我們怎么去長城?》主題中,教師補充了長城在古代的建造方法、軍事作用等,并展示了古代長城的真實面貌。教師隨堂式的文化教學,不僅能夠與語言教學密切配合,也使學生加深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同時還提升了學生學習中文的興趣。
四、超短期初級漢語教學中的問題及建議
超短期漢語學習項目由于起步較晚,難免會面臨一些困難、出現(xiàn)一些問題。為了今后更好地開展超短期漢語項目,對于教學實踐中所發(fā)現(xiàn)的“缺口”,我們還需及時查缺補漏,認真整改完善。
(一)教學內(nèi)容
雖然學習者的分班情況是以漢語水平為依據(jù),但由于學生覆蓋的國家較廣、年齡跨度較大,再加上學員的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存在差異,導致學習者接受新知識的快慢不一。對于同一節(jié)課,漢語基礎較好的學習者,提議老師增加教學內(nèi)容;漢語水平基礎較弱的學生,則認為現(xiàn)有知識已經(jīng)足夠,能夠完全掌握就很不錯。同時,學習者對文化知識講解的關注度具有差異,有些學生對長城主題頗感興趣,希望老師能增加這一方面的內(nèi)容;有些學生則對高鐵、共享單車青睞有加,建議老師多加講解。可以看出,這次項目難以滿足所有學員的學習需求,出現(xiàn)了“眾口難調(diào)”的問題。我們認為,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盡可能避免教學上的顧此失彼,則需要在前期分班時多做工作、做好工作。可以根據(jù)學習者的愛好、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主題等細節(jié)方面進行統(tǒng)計,將初級班學習者再次編班,實施個性化教學。不過,該操作難度較大,也可能會出現(xiàn)分班人數(shù)不均或班數(shù)過多等情況,難以統(tǒng)一管理。
(二)教學監(jiān)測
與長期漢語學習班相比,超短期初級漢語學習班缺少了最終的結(jié)業(yè)考核環(huán)節(jié),而結(jié)業(yè)考核正是反映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授課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如果缺少這一環(huán)節(jié),則難以發(fā)現(xiàn)學習者是否適用于當下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也難以對今后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與完善,同時,對所講授的語言、文化知識點缺乏更為直觀的反饋。此次項目結(jié)束后,我們設置了課程調(diào)查問卷,讓所有學習者填寫,但學員填寫時態(tài)度是否端正、客觀,則無從得知。因此,問卷的統(tǒng)計結(jié)果雖然具有一定的反饋作用與參考價值,但難以保證其可信度、精確性。就此來說,超短期初級漢語學習班教學效果的監(jiān)測,還需找到一個可操作性更強、準確度更高的方法。
(三)教學時差
超短期初級漢語學習班的學員分布廣泛,可能會因時差因素而導致部分學生不得不在深夜或凌晨上課,這難免會影響到他們的注意力、專注度。當學生在不符合自身身體節(jié)律的時間上課時,他們有可能會感到身心疲倦、精力匱乏,從而對課堂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產(chǎn)生重要影響。為解決以上問題,教育機構可以靈活安排課程時間,最大程度照顧不同地區(qū)學生的實際狀況。同時,教師可以提供課程回放,以便學生在適合的時間進行學習。此外,加強與學生和家長的溝通,了解他們的具體需求和時間限制,盡量提供個性化的支持和指導,這也是幫助學生應對時差問題的重要手段。
(四)網(wǎng)絡環(huán)境
線上教學模式較好解決了教學的“時空”問題,同時也難免會出現(xiàn)網(wǎng)絡環(huán)境不穩(wěn)定的情況。一堂完整的授課是以學生端和老師端的網(wǎng)絡穩(wěn)定為基礎的,就這次“科技中國”項目的經(jīng)歷來看,目前還不能做到每堂課順利、流暢地進行。在授課過程中,需要所有學生打開攝像頭和麥克風,以方便對話練習,由于各個國家的網(wǎng)絡設施水平不一,網(wǎng)絡卡頓甚至中途掉線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對于學習者而言,掉線后再進入課堂,可能會一時跟不上教師的授課進度;對于教師而言,如果網(wǎng)絡環(huán)境不夠穩(wěn)定,則會造成學生端音頻、視頻的卡頓,教學內(nèi)容無法清晰傳達,增加了學習難度。網(wǎng)絡一旦出現(xiàn)問題,有效課程時間就會減少,從而難以完成教學目標。因此,解決網(wǎng)絡環(huán)境問題,對提升學習者的聽課感受與學習效率十分重要。
綜上所述,本文以2022年北京外國語大學“科技中國”線上中文冬令營項目為例,對超短期初級國際中文學習項目進行了較為深入地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該項目教學對象覆蓋國家廣泛,文化背景復雜,學員以在校生為主,來華留學是他們學習漢語的主要動機。該項目教學進程緊湊,教學內(nèi)容具有主體性和機動性,并注重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就教學方法而言,超短期初級國際中文學習項目可以采用語法翻譯法、直接法、交際法。就教學策略而言,超短期漢語學習可以通過“以舊帶新”的方法,合理利用漢語拼音認讀漢字,將漢字作為文化載體,以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隨堂隨機滲透文化教學。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超短期國際中文教學興起時間不長,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如何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漢語學習需求,如何合理評估超短期項目的教學效果等,還有待進一步的實踐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崔永華.略論漢語速成教學的設計[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6,(2).
[2]李明.近20年短期速成初級漢語教材發(fā)展概覽[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7,(3).
[3]劉麗艷.對外漢語超短期教學模式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12).
[4]張燕子,邵宜.超短期漢語學習班特點及課程設置建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20,(4).
[5]丁安琪,王維群.實境直播短期中文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研究[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21,(4).
[6]劉爽,李曉鵬.對外漢語短期培訓項目中的初級文化教學微探[J].語文學刊,2016,(6).
[7]黃宏.試議超短期漢語強化培訓的教學定位[A].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9.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GF 0025—2021)[S].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21.
Research on Teaching Practice of Ultra Short-term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Program
——A Case Study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line Winter Camp
Pan Yunmo,Liu Yi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2022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line Winter Camp” projec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ultra short-term elementary Chinese? clas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direct method, and communicative method are mai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ultra short-term primary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projects,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is relatively significan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strategies, we should make rational use of Pinyin to recognize Chinese characters, take Chinese characters as cultural carriers, and use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to randomly infiltrate cultural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Propose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address the current issues in ultra short-term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future ultra short-term primary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projects.
Key words:ultra short-term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elementary Chinese;teaching practice;teaching strategies;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