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
愛情,在古代一直是稀缺的。史書中,男人對女人,仿佛只有欲望。始于情,止于非禮。再往后,多始亂終棄。所謂霸王別姬,《史記》上不過是說“有美人名虞,常幸從”,和愛情沾不上邊。
自然,對愛情來說,那時也沒有多少機會。在史書上算得上長篇大論的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其中疑點重重。
有觀點認為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往往是匱乏。其實,推動藝術發(fā)展的也是精神匱乏。歐洲的文藝復興是人文的復活,《牡丹亭》是愛情的復活。
古時候,就算是有和愛情相關的故事,女人也多沒有主動表達的權力。主動一點,就成了潘金蓮,只能像《牡丹亭》里寫的:“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閑尋遍,在幽閨自憐。”
所以,《牡丹亭》可以說是一種顛覆,杜麗娘為了夢中的愛情而死,又因為愛情復活,把愛情的力量,互相的作用體現(xiàn)到了極致。
西方的詩人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赌档ねぁ穭t至情超過生死。正如湯顯祖在《牡丹亭記題詞》中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睈矍?,是古代中國女人的夢,《牡丹亭》是古代女人的夢。
因此《牡丹亭》自問世以來,女讀者就非常多。當時的大家閨秀,很多都有文化基礎,像杜麗娘一樣,從小有家庭教師,不學《尚書》、《易經(jīng)》這樣的管理類圖書,但可以學《詩經(jīng)》這樣的文學作品。有了文化的基礎,才有了女性意識的覺醒,讀《牡丹亭》時,她們才會有強烈的代入感,像杜麗娘一樣感嘆:“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
湯顯祖去世多年后,許多深閨女子案頭,隨處可見《牡丹亭》,其受推崇的程度,如同十八世紀晚期歐洲的“少年維特熱”。“對缺愛的女人們來說,閱讀成了一樁宗教式的行動,她們以一種飛蛾撲火般的決絕投入虛妄的愛情世界,如同獻祭一般,宣示她們對壓抑的人生的反抗?!焙芏嗯嗽谧x的過程中,因為過分投入,導致香消玉殞。
比方說,《牡丹亭》有一個特殊的評注本,名為《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出版的女性文學批評著作,更特別的一點在于,這三位女子素不相識,為什么能合注一本書呢?這里面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我在湖南衛(wèi)視《美好年華研習社》中講了。
多年前,我在濟南看過昆曲《牡丹亭》的演出,印象特別深刻,在顧盼流離間,在水墨風雅前,舞臺上的人們唇齒親啟吟唱時……那段來自久遠年代的故事似乎重現(xiàn),“牡丹亭上三生路”的傳說依然讓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