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念群
直至《我經過風暴》等新片上檔,一整個暑期檔的片單貨架琳瑯滿目,都沒有重樣的。相比2019年暑期檔《哪吒之魔童降世》一家獨大,今夏共有《消失的她》《孤注一擲》《封神第一部》《八角籠中》四部國產片挺進“20億+”,連排行老五的《長安三萬里》放在2019年也可以位列榜眼。票房的均勢,意味著更多的贏家和國產片的集體復蘇。
遺憾的是,暑期檔尾聲的幾部主打新片皆未能延續(xù)開夏以來的票房勢頭。有趣的是,曾高調官宣與佟麗婭勞燕分飛的陳思誠,竟然大方出現在前妻新片《我經過風暴》的發(fā)布現場,不僅夸佟麗婭漂亮,還稱其應該拿獎。別人離婚都是一地雞毛,往后余生避之不及,這對歡喜冤家卻玩起整合營銷,放眼一整個影視圈,都是一道罕見的風景線。
更有意思的是,這兩口子今夏拿出的作品均有婚姻中的不堪甚至是驚悚的涉獵。陳思誠監(jiān)制的《消失的她》里,丈夫對妻子謀財又害命;佟麗婭主演的《我經過風暴》中,則反過來丈夫命喪于弱妻之手。兩片的不同在于,前者雖然有見諸報端的現實案例可循,但說到底是個境外老舊故事模板的版權改編,商業(yè)圖謀遠大于現實觀照;而后者的體量和商業(yè)性甚微,更多的是在一個公益框架下議事,提醒世人家暴的隱蔽性、復雜性和悲劇性。
《我經過風暴》乃秦海燕導演處女作,論經驗和資源固然與陳思誠不在一個量級,但她自有女性視角和反家暴主題的優(yōu)勢。一項針對我國2016至2018年涉及家暴的判決研究顯示,在400份民事判決書中,93.25%為女性指控男性家暴,其中身體暴力與精神暴力占比分別是75.21%和13.35%。另根據全國婦聯與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第四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報告顯示,婚姻生活中曾遭受配偶家暴的女性占8.6%。相對而言,我們的反家暴題材嚴肅電影鳳毛麟角,拿得出手的也就許鞍華導演的《天水圍的夜與霧》等少數。
秦海燕為編劇出身,她的名字以往多出現在《分手合約》《刺殺小說家》《萬里歸途》等院線流通貨的編劇崗。可惜這次的導演處女作并沒有拿出她編劇業(yè)務的最高水準,故事順拐,人物單薄,沖突直白,結構上也談不上有何特別。誠然,樸實的敘事無甚不可,但也需要更好的調度和挖掘。以片中家暴為例,并沒有形成強烈的視覺或心理沖擊,施暴者兼被害人似乎不至于死有余辜,被施暴者兼施害人也沒到情有可原的程度。
在一個公益框架下議事,提醒世人家暴的隱蔽性、復雜性和悲劇性。
問題可能出在人設上,也可能出在表演上。吳昱翰化身的施暴者丈夫,既沒有表現控制欲使然,或愛與恨的焦灼,也沒有心理變異的不能自已,他在片中的演繹停留在家暴者標簽表層,并沒有太多深入角色的嘗試。相比之下佟麗婭飾演的妻子則強太多,她不僅努力進入人物內心,該有的情緒段落也拿得出對位的狀態(tài),尤其出獄后的蹉跎媽媽形象,令人唏噓。遺憾的是,工作上的女強人或說社牛,不僅面對丈夫弱不禁風,在選擇律師以及溝通方面的表現也與其人設身份不盡兼容。
對于普羅大眾來說,此類題材的天花板并非《天水圍的夜與霧》,而是馮遠征和梅婷主演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馮遠征飾演的安嘉和可謂一代婚戀男女的夢魘,其入木三分的演繹至今令人不寒而栗。相比之下,《我經過風暴》只能算是該類題材的一次上新,其公益價值大于作品的藝術價值。此類創(chuàng)作只要不是爛片,便有其宣導和警示意義,多些嘗試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