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妍
(上海電影藝術(shù)學(xué)院 上海 200000)
電影《臥虎藏龍》是我國第一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它實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武術(shù)文化與武俠電影的合理融合,充滿俠客精神與中國武藝文化內(nèi)涵,宣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同時,這部電影也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了華語電影敘事策略,使電影受眾更加廣泛,可以被更多人接受,引起受眾的深入思考。
武俠電影是能夠反映我國文化特色,有代表性的電影類型之一,其主要表達中國傳統(tǒng)的俠義精神,用影片的形式體現(xiàn)我國傳統(tǒng)武藝文化的內(nèi)涵和打斗形式的精妙之處,其以塑造有俠義精神的俠客形象為基礎(chǔ)。我國武俠電影立足于我國歷史悠久的武俠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俠義精神表達主人公對命運的抗?fàn)幒蛯Σ还鐣h(huán)境的反抗。武俠人物出現(xiàn)的時代和社會往往較為混亂,人們對英雄充滿了向往和崇拜,武俠電影中的俠客形象能滿足受眾對快意江湖的想象,以此獲得精神愉悅。武俠電影的發(fā)展可分為幾個時期:1938—1948 年為發(fā)展期,1949—1969 年為武俠片興盛期,1970—1980 年則為功夫片興盛期,后逐漸走向衰退[1]。中國武俠電影受我國京劇等文化的影響較大,是我國歷史文化與現(xiàn)實碰撞融合的產(chǎn)物。大部分武俠電影的腳本都是從傳統(tǒng)的俠義小說和報刊連載的武俠小說等演變而來的,存在比較明顯的類型化特征。
《臥虎藏龍》是李安導(dǎo)演,周潤發(fā)、楊紫瓊、章子怡出演的一部武俠動作電影,改編自王度廬的同名小說,影片圍繞李慕白、俞秀蓮、玉嬌龍、羅小虎等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展開[2]。電影表達了具有中國傳統(tǒng)俠客文化韻味的哲學(xué)思想和價值觀,是一部在世界電影史上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國武俠電影,是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榮譽的影片,為西方電影受眾展現(xiàn)了中國武術(shù)精神以及東方韻味。在電影《臥虎藏龍》上映之前,很多西方人對中國功夫的了解來自李小龍,受限于時代的發(fā)展和技術(shù)性的原因,西方人對中國功夫的了解存在片面性,而李安導(dǎo)演的《臥虎藏龍》從西方人能夠理解和感興趣的角度展開情節(jié),同時,電影又充滿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韻味和情感內(nèi)涵,實現(xiàn)了跨文化交流。電影的故事情節(jié)非常緊湊,對江湖的描寫入木三分,各個人物之間的情義、道義、俠客精神展現(xiàn)得非常細致,展現(xiàn)了人與江湖的關(guān)系和江湖兒女向往自由的靈魂。
李慕白是在江湖中非常有名望的俠客,受到江湖上眾人的尊敬,青冥劍是他江湖上行走時用的武器,也是他的代表性符號,在一定程度上,青冥劍也代表著李慕白立足于江湖的道義和他堅守不變的信仰。《臥虎藏龍》電影一開始,李慕白提出結(jié)束閉關(guān),要將青冥劍獻給貝勒爺作為禮物。李慕白為何會將他行走江湖的武器交出?第一是因為李慕白和俞秀蓮一直受到貝勒爺?shù)恼辗?,貝勒爺給了他們眾多幫助,第二是他將青冥劍交給貝勒爺,憑借貝勒爺高貴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可以斷了江湖上其他人對青冥劍的覬覦之心。貝勒爺是連接江湖與官場的中心人物,他既代表了權(quán)力,也代表了道義。電影《臥虎藏龍》中,李安導(dǎo)演用每位人物出場音樂的差異來具體表現(xiàn)每個人物鮮明的性格特點,同時,也對人物最后的命運作出鋪墊。影片開端是大提琴伴奏,且貫穿于李慕白出場全程,將李慕白的性格特點與大提琴的音色特點密切結(jié)合起來。大提琴音色渾厚且豐滿,能夠展現(xiàn)李慕白深沉復(fù)雜的情感,同時,也說明他的性格穩(wěn)重和優(yōu)雅并存。
俞秀蓮是李慕白的知己,李慕白希望俞秀蓮將青冥劍轉(zhuǎn)交給貝勒爺,從中可以看出李慕白對俞秀蓮的信任。對俞秀蓮來說,青冥劍不僅是一把武器,更是愛人李慕白的象征,當(dāng)玉嬌龍對青冥劍充滿好奇時,俞秀蓮娓娓道來青冥劍的故事,她對青冥劍的了解也從側(cè)面反映了她對李慕白的愛戀。俞秀蓮對盜走青冥劍的玉嬌龍緊追不舍,表面上她追的是青冥劍,其實暗喻了俞秀蓮對李慕白的窮追不舍。當(dāng)玉嬌龍以青冥劍為武器與俞秀蓮決斗時,玉嬌龍多次砍壞俞秀蓮的兵器,然而,這并沒有使俞秀蓮生氣,真正使俞秀蓮大怒的是玉嬌龍撫摸青冥劍,由此能夠看出,此時,對于俞秀蓮來說,青冥劍不僅僅是一把武器,它也是李慕白的代表——只能被她擁有,他人不能觸碰玷污。
大提琴是李慕白的代表,而李安導(dǎo)演用二胡塑造俞秀蓮這個人物,二胡體現(xiàn)出俞秀蓮的性格特點,二胡的音色柔和優(yōu)美,與俞秀蓮賢淑的性格特點相得益彰。俞秀蓮多年來一直陪伴在李慕白身邊,從未對李慕白提出過任何過分要求,但也正是因為俞秀蓮的性格過于溫婉,才使得她和李慕白之間的感情鴻溝一直沒有被填滿,雙方都被困在了道義禮節(jié)之中。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俞秀蓮與李慕白之間的感情注定以悲劇收尾,他們的感情充滿了悲情色彩[3]。
對于玉嬌龍來說,青冥劍象征著她一心向往的江湖,并且是她對李慕白崇拜欣賞之情的最好體現(xiàn),也正是因此,玉嬌龍才將青冥劍盜走,希望帶著它闖蕩江湖。而當(dāng)玉嬌龍身處江湖之中才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中的江湖和她向往的江湖完全不同,所以,她毅然決然地選擇用青冥劍來挑戰(zhàn)江湖上她所不認同的規(guī)則,玉嬌龍不在乎道義和禮法,江湖上的虛偽是她所唾棄的,她希望創(chuàng)造出心中所想的那個江湖。因為玉嬌龍有叛逆果斷的性格特點,她才敢大膽盜取青冥劍,當(dāng)羅小虎搶走她的梳子時,她敢于第一時間追逐,并與他迅速墜入愛河。玉嬌龍和俞秀蓮?fù)瑸榕?,但二人的性格完全不同,李安?dǎo)演選擇用琵琶來塑造玉嬌龍的人物形象,琵琶的音色清脆透亮,穿透性較強,還有顆粒性的特點,玉嬌龍是一個明艷動人且具有叛逆精神的少女,她向往自由且敢于追求,在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的江湖不是心中所想的江湖之后,她敢于發(fā)出挑戰(zhàn),玉嬌龍的這些性格特點都在琵琶配樂中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
羅小虎和李慕白是性格完全相反的兩個人,羅小虎性格瀟灑肆意,既囂張又頑劣,羅小虎的出場音樂為磅礴大氣的鼓聲。羅小虎和玉嬌龍是在新疆認識并且墜入愛河的,新疆獨特的人文和地理環(huán)境塑造了羅小虎豪爽、不拘小節(jié)的性格。羅小虎的人格魅力體現(xiàn)在,他雖然是新疆有名的強盜,但他在搶劫財物的過程中有自身的原則和底線,不會傷害婦女孩童,當(dāng)手下有傷害婦女的行為時,他能夠出面制止,而手下人的聽從信服也說明羅小虎是講義氣之人。同時,羅小虎在和玉嬌龍相愛之后,勇于逃離他熟悉的舒適圈,和玉嬌龍一起去到他不了解的京城。
整個影片中,玉嬌龍與俞秀蓮的打斗情節(jié)較多,俞秀蓮追趕盜走青冥劍的玉嬌龍,雙方的打戲集中在四面圍繞的城墻之中,俞秀蓮阻攔玉嬌龍?zhí)与x城中,最后,玉嬌龍成功逃離是在羅小虎的幫助之下,而俞秀蓮則被困在了城墻之中。對于玉嬌龍和俞秀蓮來說,青冥劍是李慕白的化身,俞秀蓮不想讓玉嬌龍帶走青冥劍,也意味著她想要留住與李慕白之間的感情。再加上俞秀蓮對玉嬌龍是喜愛的,她希望能將脫離道義禮法的玉嬌龍拽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用長輩的身份糾正玉嬌龍?!杜P虎藏龍》的精妙之處在于,李安導(dǎo)演用城墻暗指束縛,玉嬌龍?zhí)与x了城墻,表明她終于奔赴了她心心念念的自由,而俞秀蓮受困于城墻之中,也受限于道德禮法之中。《臥虎藏龍》被人津津樂道同時又非常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韻味和內(nèi)涵的表象為竹子,竹林打斗的過程也有一定的隱含意義。李慕白和玉嬌龍的第二次交手就是在一片竹林之中進行的,李慕白一心想當(dāng)玉嬌龍的師傅。玉嬌龍與李慕白在竹林之中的打戲與玉嬌龍和俞秀蓮的打戲相比更加柔和。竹林在風(fēng)中搖曳,同時,竹子又象征著堅韌不拔的品質(zhì),李慕白和玉嬌龍在竹林之中的這場打戲反映出玉嬌龍堅韌挺直的性格特點,玉嬌龍和李慕白之間的情愫也呼之欲出。竹林的打戲的場面色彩十分亮麗,與電影中大部分的消色狀態(tài)不同,竹林青蔥翠綠,身著白衣的李慕白和玉嬌龍在竹林中穿梭,從視覺感官上來看,這一畫面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和美感[4]。李慕白的情感一直處于比較壓抑的狀態(tài),而玉嬌龍為他壓抑的情感找到了一個宣泄口。
李慕白與俞秀蓮之間是有愛情的,只是,李慕白對于俞秀蓮的態(tài)度一直比較模糊,俞秀蓮也因此對李慕白漸漸失望。電影剛開始的時候,李慕白剛剛出關(guān),俞秀蓮始終仰視著鏡頭,后期,李慕白再次拿起青冥劍揮舞時,俞秀蓮也一直仰視著李慕白,表明俞秀蓮對李慕白有深沉的愛慕與敬仰。在俞秀蓮發(fā)現(xiàn)李慕白是因為想接觸玉嬌龍才重新拿起青冥劍時,整個畫面就從之前的仰視鏡頭轉(zhuǎn)為平視,這表明俞秀蓮已經(jīng)能更加從容平和地看待她與李慕白之間的感情,而不是之前的敬仰。不同于俞秀蓮和李慕白之間的鏡頭角度變化,玉嬌龍和李慕白同處一個畫面時,在二人相處的主觀鏡頭上,雙方一直都處于平視的狀態(tài),這表明,從剛開始相見時,玉嬌龍就將自己放在了與李慕白平等的位置上,雖然她對李慕白也有崇拜敬仰之情,但她自身的性格特點不允許她向任何人低頭。
李慕白與俞秀蓮之間的愛情較為含蓄內(nèi)斂,李慕白交出青冥劍的很大原因是她想與俞秀蓮安心在一起,逃離江湖上的喧囂。俞秀蓮也正是因為對李慕白的愛慕敬仰才一直沒有另嫁他人,內(nèi)心深處,她一直非??释钅桨啄軌蛳蜃约焊姘?,即使后期俞秀蓮察覺到李慕白可能對玉嬌龍暗生情愫,也一直沒有放棄她與李慕白之間的感情[5]。李慕白與玉嬌龍之間的愛情更加具有戲劇性,李慕白因為俞秀蓮想上交青冥劍遠離江湖,又因為青冥劍失竊對玉嬌龍一見鐘情,又萌生了不再退隱江湖的想法,結(jié)局中,李慕白為了保護玉嬌龍而死。玉嬌龍因為對江湖充滿向往,所以十分崇拜李慕白,李慕白因她而死,使她逐漸向生活妥協(xié),被磨平了棱角的玉嬌龍最終飛身躍入懸崖。與李慕白與俞秀蓮之間的愛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玉嬌龍與羅小虎的愛情,兩個人都可以為愛情拋棄一切,又都具有鮮明果敢的性格特點。
《臥虎藏龍》不僅描寫了愛情,俞秀蓮與玉嬌龍之間的友情也難能可貴。俞秀蓮對這個天真活潑的少女是真心喜歡,所以,在打斗過程中,俞秀蓮一直嘗試教育引導(dǎo)玉嬌龍。而玉嬌龍對江湖的高度向往也使她對俞秀蓮有天然的親近感,當(dāng)她在江湖上闖下禍端時,其第一反應(yīng)是尋求俞秀蓮的幫助,而不是回到家里,從這里能夠看出,她相信俞秀蓮不會出賣她。電影中碧眼狐貍和玉嬌龍雖然是師徒關(guān)系,但更像是親人,碧眼狐貍把玉嬌龍看作自己的女兒。當(dāng)碧眼狐貍發(fā)現(xiàn)玉嬌龍對自己有所隱瞞時,她感覺受到打擊,盡管如此,碧眼狐貍在去世之前仍然非常對玉嬌龍感到不舍,并且期待可以觸碰她。玉嬌龍自小受到碧眼狐貍的培養(yǎng),受其影響,對李慕白的武當(dāng)派有些偏見,一直不愿意接受李慕白的示好,當(dāng)碧眼狐貍被圍堵時,玉嬌龍在背后默默協(xié)助她逃跑,由此可見,碧眼狐貍在玉嬌龍的心中也占據(jù)著重要位置。
綜上所述,《臥虎藏龍》塑造了傳統(tǒng)的中國俠客形象,李慕白堅毅沉穩(wěn),具有俠客情懷,充滿了道義與包容;俞秀蓮則是一個典型的女英雄,她具有高度的悲憫與寬容;玉嬌龍則是一個非常有俠者胸懷、敢愛敢恨、堅毅果敢的明艷少女;羅小虎雖是一個強盜,但有著自己的底線與獨特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