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的信息是:今年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已經有好幾家電視臺在籌辦主持人大賽,而一些臺推出的AI 主持人閃亮登場的消息也隔三岔五地出現(xiàn)在各種推送上。朋友圈里各種“卷”的消息評論層出不窮,但主持人這個行業(yè)的“卷”卻與眾不同——不是暗地里的較勁,而是明晃晃的真刀真槍。說不定今年的賽場上真的會有AI 主持人和真人的同臺比拼,反正AI主持人的功力不重要,重要的是吸引眼球。
寫到這里,想必明眼人都看出來了:我對AI 主持人的地位和作用,持謹慎懷疑的態(tài)度。至于把AI主持人看成是媒介融合的標配,那更是想多了。
有關接踵而至的主持人大賽,朋友圈里中國傳媒大學丁龍江教授提到“一群特殊的播本生”:上屆主持人大賽優(yōu)秀選手里很多出自中傳播本畢業(yè)生,他們空前絕后地被賦予了幾個得天獨厚的好條件:廣電黃金時代挑選出來的播本生,很多還是擴招之前的播音生,全班六十個人,個個兒金豆子般稀罕;被全方位打造過,不僅當時全學院教學資源全部傾斜到本科生教學,而且從那幾屆學生開始接受五個學期的系統(tǒng)的無稿播音培養(yǎng),即興口語表達和應對能力在大賽中都表現(xiàn)上乘加分不少;在讀期間就參加大量的校臺合作日播節(jié)目的培養(yǎng),理論實踐結合得比較有機、職業(yè)準備充分;基本上都在各臺參加過幾年采編播鍛煉,業(yè)務水平全面綜合素養(yǎng)突出。
這話說得很具體、很實在。特別是“擴招之前的播音生,全班六十個人”,道出了主持人培養(yǎng)的前提——拒絕人海戰(zhàn)術。往大里說,中國的新聞教育有過全國只有三個新聞系的年代;往小里說,培養(yǎng)主持人的大學更是僅有北京廣播學院一家。而如今呢?當一些理工農醫(yī)類大學都開設了新聞院系時,你不覺得與“脫不下來的孔乙己長衫”有必然的聯(lián)系嗎?
而更慘烈的則是:傳統(tǒng)媒體跳水式、斷崖式地淪為特困行業(yè),更是讓主持人這個行業(yè)雪上加霜。平心而論,你曾經“臉兒熟”的主持人有多少很長時間沒見了?他們還在嗎?他們的節(jié)目還在嗎?
我曾經擔任過兩屆央視主持人大賽的評委。記得第六屆主持人大賽總決賽結束的晚上,我和同為評委的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學院院長盧景超搭車回家,一路上盧院長都情緒不高——進入決賽的前十位選手沒有一個是在校的學生。這大概也印證了丁教授的“一群特殊的播本生”:在讀期間就參加大量的校臺合作日播節(jié)目的培養(yǎng),基本上都在各臺參加過幾年采編播鍛煉。實戰(zhàn)的磨煉,這對一個主持人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主持人和主持人大賽的前世今生,對AI 主持人來說全都無所謂,因為它們不是人。有血有肉的大活人與無血無肉的機器人,本質上是兩股道上跑的車,完全沒必要混為一談。僅從這個意義上說,實在沒有必要對AI 主持人高看一眼。
優(yōu)秀的主持人是有人格魅力的。主持人大賽的故事不僅僅是參賽選手的故事,還有已經功成名就的著名主持人的故事。更早的2007 年央視第五屆主持人大賽上,這樣一件發(fā)生在評委休息室的小事讓我很有觸動:央視的主持人張越抽煙時拿出了一個隨身攜帶的很精巧的煙灰盒。都說文明的標志之一就是出門在外除了腳印什么都不留下,張越顯然做得最到位,她連煙灰都沒留下。很多年以后我又見到了張越,還是那個煙灰盒。
所以,如果“二次元虛擬主播”類的東西又一次引起你的注意時,你就當是在馬路邊聽到了“請注意,倒車”。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