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地 裴蕾 張桂玲 李東平
摘? 要:在后疫情時代和工程教育認證核心理念的共同影響下,以結構化學基礎課程為例,建立動態(tài)多維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側重形成性考核的設計,從線上任務點、線上討論、線上小作業(yè)、線下小作業(yè)、隨堂練習、分組任務、綜合分析大作業(yè)和分子設計大作業(yè)等多個維度,將標準化和非標準化考核相結合,動態(tài)地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核評價。并引入學生評價主體進行互評和自評,增加評價的多元性。最后建立持續(xù)改進機制不斷優(yōu)化該評價體系,使得該評價體系更能廣泛地推廣到其他理論性較強的課程。
關鍵詞: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評價體系;非標準化考核;形成性考核;考核評價體系;可持續(xù)改進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5-0087-04
Abstract: Under the joint influence of the post-epidemic era and the core concepts of OBE, a dynamic multi-dimensional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examinatio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by taking the Structural Chemistry as an example. The examination system focuses on the design of formative examination from multi-dimensional, including online task points, online discussions, online small assignments, offline small assignments, in-class exercise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group assignments and molecular design assignments, which combines standardized and non-standardized assessments to dynamically assess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s. And introduce the students as subject to do mutual evaluation and self-evaluation to increase the diversity of evaluation. Finally, a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echanism is established to continuously optimize the evaluation system, so that the evaluation system can be more widely extended to other courses with strong theory.
Keywords: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non-standardized examine; formative examine; evaluation system; sustainable improvement mechanism
工程教育認證核心的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以產(chǎn)出(成果)為導向,以持續(xù)改進為推動力”的OBE教育理念[1]。實踐OBE理念首先要確定合理的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的畢業(yè)要求來明確學生應該取得什么樣的學習成果,明確社會、專業(yè)、行業(yè)對人才的要求,圍繞培養(yǎng)目標和能力指標制定合理的培養(yǎng)方案;其次高校及教師應該從教學大綱設計上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有效指導學生取得學習成果,MOOC和翻轉課堂等都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教學手段的嘗試,都是以成果為導向達到培養(yǎng)目標和能力指標;但是教師如何知道學生是否取得了這些學習成果,達到了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呢?在“教”向“學”轉變的過程中離不開課程內容的考核,考核結果決定教學大綱的課程目標是否達成,進而決定了該課程支撐的能力指標是否達成,最終影響培養(yǎng)目標和畢業(yè)要求的達成,也決定進行持續(xù)改進的措施,因此課程考核決定著OBE理念能否在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培養(yǎng)的“良性循環(huán)”。而后疫情時代線上課程和線上線下混合課程被推到了課程教學的前沿陣地,在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思考和建立能夠適應線上線下混合的考核評價模式。形成性考核的設計,內容和占比是關鍵。由于OBE理念中強調從“教”向“學”的轉變,如何在形成性考核中體現(xiàn)學生為中心,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如何與本課程的內容特點結合設計考核方式?如何充分利用線上資源?這些都是要思考和探索之處。
形成性考核中的非標準化考核一直被認為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破除“高分低能”積弊的一種考核方式[2-3],近年來各個高校都在積極地進行教學改革發(fā)展多種形式的非標準化考核。華東理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長治醫(yī)學院、邵陽學院及四川大學等高校教師分別嘗試文獻閱讀、翻轉課堂,PBL教學相結合及小組互動與網(wǎng)絡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手段為依托的形成性考核模式,他們利用微論文,微演說,微面試和微練習等方式,這些考核方式靈活生動,非常值得學習[3-10]。
吸取已有經(jīng)驗,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情況,我們也建立和實踐了一套基于OBE理念適合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考核評價方式。大量的利用線上的動態(tài)便捷性,除了任務點的完成和線上作業(yè),隨堂練習,主題討論,分組任務等也在線上進行,并且非標準化評價和標準化評價相結合,更多體現(xiàn)學生作為主體的參與度和成效。同時引入多方評價主體(自評和互評),更體現(xiàn)公正性。
一? 動態(tài)多維形成性考核評價體系設計
(一)? “平時表現(xiàn)”的動態(tài)考核評價
以結構化學基礎課程為例,取消點名考勤的方式考核平時表現(xiàn)。由于結構化學基礎課程理論性較強,有一定難度,我們鼓勵學生根據(jù)教師的預習提綱提前在線上通過微課視頻和課件進行預習,并隨時在線上動態(tài)地提出問題與老師和同學討論交流,或通過線上隨堂練習或分組任務的方式考查學生預習或復習的情況,同時翻轉課堂也曾在教學中嘗試,分組任務也非常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線下課堂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最終以線上所有的課程參與統(tǒng)計結果和線下表現(xiàn)綜合評價學生的平時表現(xiàn),為了體現(xiàn)動態(tài)的評價效果,鼓勵學生參與自評和互評,因此學生的平時表現(xiàn)成績在整個授課過程中動態(tài)變化,可以根據(jù)動態(tài)變化的情況判斷學生學習的狀態(tài),從而整個教學過程更好地跟蹤并給出更好的指導(圖1)。
(二)? “大作業(yè)”的動態(tài)考核評價
大作業(yè)的設計往往容易套路化,如布置一個報告讓學生完成,根據(jù)報告內容進行評價,但是學生在完成報告過程中更注重參考而不注重思考、分析與創(chuàng)新思維的自訓練。因此如何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思考、開闊思路和創(chuàng)新意識,并且如何能讓大作業(yè)更體現(xiàn)高階性是對授課教師的挑戰(zhàn)。
以結構化學基礎課程大作業(yè)設計為例,為了充分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和高階性,分別從分析與綜合及設計與創(chuàng)新兩個高階評價層次設計兩個大作業(yè)。第一部分是綜合分析討論+微視頻的分組任務,即學生自愿組合3人左右的小組,根據(jù)教師給定范圍的一些較開放式綜合題目進行查閱資料和自主學習,然后集體討論,表達觀點,將結果以報告形式提交;每名同學選擇一個問題詳細分析和講解錄制成微視頻提交到線上平臺的分組任務中;通過設置教師評價,組間互評和組內互評來更客觀的完成評價。這種做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通過討論互通有無,加強溝通,綜合小組所有成員的意見后形成的報告內容豐富且多元化,每名同學的視頻講解充分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更培養(yǎng)了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大作業(yè)第二部分從更高階的應用創(chuàng)新的角度設計。在課后提升部分進行“分子設計”的大作業(yè)。授課教師在課后提升部分,給學生一些分子設計的簡單設定,如:“采用軟件構建一個染料分子或發(fā)某種顏色光有機分子合理模型,分析結構特點,并盡所能進行一些創(chuàng)新設計,分子結構可以給一些參考也可以學生自選。”如圖2所示。學生依然可以選擇組成小組,查閱資料后討論完成。構建的分子結構和結構特點及性能分析報告可以以分組任務的形式提交到線上平臺,同樣通過教師評價,組間互評和組內互評完成評分。該大作業(yè)的方式特別能體現(xiàn)學生為中心和產(chǎn)出為導向,因為結構化學基礎課程作為創(chuàng)新實踐(功能材料設計)的前導課程,這樣的分子設計直接影響著學生在該實踐環(huán)節(jié)中的訓練效果。同時這種把所學知識應用、分析并且還可以轉化為成果的考核方式,更加刺激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從分子設計的實踐中更深入地理解了理論知識。
(三)? “小作業(yè)”的動態(tài)考核評價
小作業(yè)與大作業(yè)不同,在課程目標中其主要對應基礎知識點識別判斷以及運用理論公式計算和推演的能力。因此在這個形成性考核部分,我們沒有選擇非標準化考核方式,而是采用了標準化的考核。但是在形式上依然是堅持了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動態(tài)考核評價。首先,通過線上布置少量的判斷、選擇和簡答題作為線上小作業(yè),動態(tài)發(fā)布,檢驗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知識點效果。其特點是動態(tài)、量小、精準。另一部分小作業(yè)是線下的計算題,每章布置一次,綜合整章的理論內容,進行公式運用,推演計算最終解決問題。該部分的特點是相對次數(shù)少、量大、綜合。
(四)? 形成性評價量化表
課程評價量表見表1。
二? 達成效果分析和評價體系中可持續(xù)改進的反饋機制
仍以結構化學基礎為例,通過比較材料化學18級和19級學生的達成度發(fā)現(xiàn)采用線上線下混合的動態(tài)多維考核后,學生所有線上線下學習軌跡和學習成果都記入成績,更客觀和全面考慮過程考核的結果。通過加強平時線上線下互動環(huán)節(jié),學生在閉卷考試中課程目標1對應的基礎知識部分平均分也明顯提高,顯示出課程參與度提高后的成效(圖3),課程目標1的達成度18級學生0.754,而19級學生達到了0.801,對于課程目標2,每一章節(jié)都增加推演式的作業(yè),大作業(yè)1也布置綜合分析題,訓練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推演計算能力,課程目標2從18級的0.63提高到0.795。課程目標的達成結果表明學生綜合應用和分析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從學生個體達成情況分析(圖4),可以看出平均達成度較高,80分以上學生較多,并呈現(xiàn)上漲趨勢;18級學生平均值超過期望值,但低于期望值學生人數(shù)仍較多;由于調了線上線下混合課程的內容、方式、組織形式、考核方式和比例,19級達成度平均值達到了0.81,遠超期望值,低于期望值的人數(shù)僅有3人。
根據(jù)以上對課程目標達成度和每名學生達成情況的綜合分析,總結經(jīng)驗和找出不足,我們會思考如何改進教學內容、方法及考核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另外我們每個學期結束都要進行考核評價體系的問卷調查,從學生的角度了解本學期考核評價的優(yōu)缺點。把達成度分析和問卷調查結果結合,在后續(xù)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過程中進行動態(tài)持續(xù)改進。
三? 結束語
綜上,我們從多維度、多層次、多角度建立并實踐了動態(tài)的形成性考核評價,基于OBE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產(chǎn)出為導向進行考核評價方式的設計,注重參與度,注重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訓練,注重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結合可持續(xù)改進機制,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值得在其他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中推廣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李志義.對我國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十年的回顧與反思之一:我們應該堅持和強化什么[J].中國大學教學,2016(11):10-16.
[2] 國務院.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fā)(2015)36號)[Z].2015.
[3] 裴小琴,沈文君,張浩然.高校課程考核非標準化模式的構建與保障機制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7,34(5):53-57.
[4] 徐三魁,王良,鄒文俊,等.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背景下專業(yè)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與實踐[J].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4(5):103-107.
[5] 馬連霞.非標準化考試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書育人(學術理論),2006(5):92-93.
[6] 孫婧,王文溥.高校非標準化考試模式初探[J].長治學院學報,2016,33(2):96-97.
[7] 趙麗萍.深化教學改革探索課程考核非標準化新模式[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6(5):149-151.
[8] 陳智,梁娟,謝兵.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算法設計與分析》非標準化考試改革研究[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4(28):70-72.
[9] 陳智,梁娟,謝兵.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背景下的非標準化考試課程改革初探[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5(36):110-111.
[10] 賴雪飛,謝川,龍沁,等.結合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的化學課程評價探索[J].大學化學,2016,31(6):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