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生命之理,感悟科學之本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王秀杰說:“科學研究是一種可以讓思想自由馳騁,并有機會把奇思妙想變成現(xiàn)實的職業(yè)。那種取得重要科學發(fā)現(xiàn)所帶來的喜悅和成就感,是任何物質享樂都無法替代的?!?/p>
2004年,王秀杰獲得博士學位,開始獨立領導團隊開展科研工作。這位27歲成為中科院最年輕博導的姑娘,30歲就成為了生命科學領域最年輕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5歲帶領團隊斬獲2022國際3D打印開拓者挑戰(zhàn)賽的醫(yī)學技術獎,成為首個獲此大獎的中國團隊……
談及未來,王秀杰說自己還要更加努力,做出更多有價值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為我國早日實現(xiàn)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逐夢浩瀚無垠的宇宙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空間機器人總體研究室黨支部書記梁常春說:“在我們航天人看來,型號容不得半點失敗和遺憾,因為只有完美的過程,才能促成完美的結果?!?/p>
“嫦娥奔月”的神話和“手可摘星辰”的詩詞,代表著古人渴望探索浩瀚宇宙的浪漫想象。如今,有這樣一批人,他們不僅把探月變成現(xiàn)實,還將月壤帶回地球……梁常春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2012年,剛工作不久的梁常春就接了個“大單”——為嫦娥五號采樣機械臂安上“大腦”。機械臂對精度要求較高。梁常春先后查閱、調研了多個國外型號,都沒有查到類似的應用經(jīng)驗。最終,只能靠自己編寫幾千行程序代碼,形成空間機械臂控制算法的第一代模型庫。為保證萬無一失,梁常春還與團隊模擬月面環(huán)境,試驗數(shù)百次。
嫦娥五號登月后,完成月面任務的時間僅有48小時?!叭』氐哪?.731千克的月壤撫慰著我們逝去的青春?!绷撼4盒χf。
素材點撥
從意氣風發(fā)的青年到獨當一面的博導,王秀杰行而不輟,她的探索精神、拼搏精神給予她無限的力量,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而梁常春則和所有的航天人一樣,在奮斗中努力燃燒自我,在風雨中砥礪前行,逐夢浩瀚無垠的宇宙。他說:“航天夢想無止境,奮斗也要永不止步。”
我讀我思
同學們,讀了上面的素材,你想說些什么?請寫下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