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王杰中學 陳 燕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將學科素養(yǎng)的培育作為教學育人的終極目標。2020年,譯林版新編高中英語教材正式出版發(fā)行,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單元結(jié)構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熬C合技能”模塊(下文簡稱“綜技”)的增設,標志著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被打破,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閱讀綜合思維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能夠?qū)⑺伎既谌肫渲?,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由于對“綜技”板塊缺乏理解與經(jīng)驗,以致教學成果不佳?!熬C技”板塊在英語教學中具有深遠意義與重要影響,具有喚起意識、學思結(jié)合、產(chǎn)出導向的目標取向。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深入理解,樹立創(chuàng)新能力,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目標導向的高中英語教學進行深入的探究。
單元目標下的課時目標對“綜技”板塊的教學策略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綜技”板塊的設立對單元目標下的課時目標實現(xiàn)具有重要影響,二者呈現(xiàn)出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诖?,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深入挖掘“綜技”板塊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并且運用科學的策略切實提高教學的質(zhì)量與水平。
閱讀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促進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必然路徑。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的教學策略依然固守陳規(guī),學生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參與度低,難以獲得深刻的閱讀體驗,致使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止步不前。“綜技”板塊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一現(xiàn)狀,致力于促進學生的閱讀學習體驗,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感受英語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特征,切實提高閱讀能力。
“綜技”模塊的設定為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契機,有助于讓學生在閱讀中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朝著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深刻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的方向發(fā)展。
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中,部分英語課堂呈現(xiàn)出“師主生從”的現(xiàn)狀,學生的思維受到了教學與教材的限制,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則是“被動接受者”,缺乏理解與探究的過程,以致教學效率低、教學成果不佳?!熬C技”模塊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一現(xiàn)狀,保證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深入理解語篇、探究閱讀文本的主題意義。
詞匯是閱讀能力與思維提高的基礎,也是學生能夠提高英語學習成效的必要保障。然而,在當前的教學活動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的詞匯學習呈現(xiàn)出“會學不會用”的問題,這表明學生對詞匯知識缺乏深入理解與靈活運用的能力?!熬C技”模塊在每個板塊中都設計了詞匯學習的專項活動,強調(diào)了詞匯的復現(xiàn)與運用,讓學生能夠在不同的語境中及時鞏固與運用所學。
高中英語綜技板塊目標導向下教學策略的設計應當遵循教學策略生成觀,在教學活動中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教學效果,實現(xiàn)教學目標,切實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在教學過程中,想要切實促進英語“綜技”板塊的目標實現(xiàn),就應當在教學活動中給學生獨立閱讀的時間與機會。教師應當在進行“綜技”板塊的教學活動之前,先讓學生通讀教學文本,從語篇角度對閱讀文本的文章大意、文化背景、內(nèi)涵思想有初步的判斷與思考。教師可以基于綜技板塊的目標,結(jié)合閱讀文本的特點,選取文本語言、特征、題材、結(jié)構、文藝等不同方面作為切入點,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活動。這種教學策略將零散的閱讀活動集中在一起,讓學生在閱讀教學前對整體文本有了基本的認識與把握,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與閱讀效率,又有利于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此外,為了保證學生獨立閱讀的成果,教師應當在學生閱讀之后,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整體性與讀后理解性活動。
以譯林新編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二冊Unit 4“Living with technology”的教學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單元標題、配圖、小標題等內(nèi)容迅速地理解并把握閱讀文本的整體信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抓住文章中“technology”這一大主題,解答“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text?”“Who is intended audience of this text?”這兩個問題,從而對閱讀文本進行整體性理解。
讀后理解性活動關注于學生通過語篇閱讀對詞匯意義、語言特點的理解,教師應當通過科學的策略幫助學生理清詞匯障礙,引導學生自下而上地解碼理解詞語,認知加工文本,形成知識的構建。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閱讀后,讓學生完成課本之中的詞匯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
在閱讀教學中促進學生英語思維的發(fā)展是高中階段英語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為了切實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當為學生的探究與思考提供充足的空間,通過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圍繞英語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特點,進行課堂問題的設置。
以譯林新編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一Unit 3“Food matters”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劃分段落并且概括每段閱讀文本的段落大意。同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關注這一單元的重點語言——since、so、as a result 等表因果關系的詞語,引導學生關注這些重點詞語所反映出的邏輯關系,將重點詞匯放在句子、語篇中,為學生的理解與掌握創(chuàng)設情境,并且引導學生運用重點詞匯進行簡單的造句,深入理解英語學科的工具性特征。
此外,教師應當考慮到閱讀文本的人文內(nèi)涵,對于“Food matters”,教師可以在問題設置時圍繞著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同時通過多媒體屏幕為學生展示關于不同國家食物的紀錄片,為學生的理解提供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暢所欲言,就“食物與文化的關系”“比較中外飲食差異及其折射出的不同文化”等問題進行討論,啟發(fā)學生以聯(lián)系的角度看待事物,探究事物的本源。
高中階段,英語綜技板塊目標導向強調(diào)讀寫結(jié)合、以學促思、由思促學,讓顯性的語言結(jié)果成為隱形思維的評價方式。基于此,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表達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當在實踐中增設讀說結(jié)合或讀寫結(jié)合類的活動。讓學生利用口頭表達或者英語寫作等方式推動知識運用的靈活性,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應當將閱讀作為終點,而是把閱讀視為起點,通過低階思維能力的提升促進高階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例如:教師可以在完成一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后,讓學生將書合上,運用自己的語言概述性地描述文章內(nèi)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知識遷移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都會得到顯著結(jié)果,將課堂所學知識內(nèi)化為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同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也不應該放過任何一個“不起眼”的課內(nèi)問題,因為每一個課內(nèi)問題都有可能成為課外寫作訓練的起點。以譯林新編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1中“Teen faints after skipping meals”這篇文章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抓住“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Jennifer is?Why?”這個問題,讓學生進行寫作,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實現(xiàn)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目標導向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探究把握和突破了教育教學中的關鍵性問題,為高質(zhì)量教學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提供了保障,并且為教學實踐活動提供了具體的指導方略,有利于打造教科研共同體,逐步形成基于學校教學實踐、著眼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重在研究教學過程的教研文化,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