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鵬飛,,曹景川
高質量發(fā)展是“十四五”時期乃至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旋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高質量發(fā)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了“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主義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2035 年遠景目標,并指出“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體系”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主要目標之一[2]。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的重要工作[3]。因此,在經濟社會全面高質量發(fā)展的現實語境中,推進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勢在必行。有學者提出,大力推進體育中考或高考成績分值的提高、貫徹落實“教會、勤練、常賽”思想和精神、推廣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有效實施是推進新時代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問題[4]。也有學者基于《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背景,提出健全人才培養(yǎng)機制、深化體育課程改革、優(yōu)化師資配置建設、建立多維評價體系等建議以推進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路徑[5-6]。還有學者提出,實踐并進引領高質量發(fā)展、制訂優(yōu)秀退役運動員教練員進校園擔任體育教師制度、增強體育教師的傳統(tǒng)體育文化素養(yǎng)、全面提升體育教師的綜合育人能力等我國體育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的舉措[7]。同時,在實踐中,國家通過法治與政策對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進行雙重引導。《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以下簡稱“體育法”)》以法的方式確定了學校體育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定位[8],充分體現了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促進青少年全面發(fā)展的國家意志。“雙減”的出臺為我國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難得機遇[5]?;谇笆霰尘埃狙芯恳浴皠?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fā)展理念為指導,針對“為什么要推進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及怎樣推進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進行探究,以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價值意蘊為切入點,分析實踐困境,提出推進策略。
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對于加快體育強國建設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歸根結底,推進體育強國建設,最終依靠的是人,特別是要依靠以學生為代表的青少年群體。因此,黨和國家非常重視青少年體育的發(fā)展?!扼w育強國建設綱要》指出,將促進青少年提高身體素養(yǎng)和養(yǎng)成健康生活方式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把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納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的考核體系,全面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同時,將“青少年體育發(fā)展促進工程”作為一項重大工程予以推進[9]。不論是當前還是未來,青少年都將肩負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重任。學校體育貫穿于整個受教育過程,對學生體育觀念的形成,終身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具有決定性作用。鑒于學校體育的特殊性,建設體育強國,學校體育是基礎也是關鍵。
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為建設體育強國提供重要支撐。強國必先強身,健康的身心是實現“體育強國”乃至“健康中國”的根基。通過學校體育教育培育學生積極向上、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推進體育強國建設與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源泉。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不僅在于“強體”,亦在于“強魂”。此外,學校體育并不是孤立的發(fā)展而是與競技體育、群眾體育的高質量發(fā)展共同推動我國整體體育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在當前教育體系中,學校體育仍為弱勢學科,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彌補了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理論與現實需要?!吨腥A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四條規(guī)定,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決定性意義,國家保障教育事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10]。該條法律鮮明地指出了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提高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fā)展”與“德智體美勞”相呼應,并需要依靠高質量教育體系予以支撐。學校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育”,對于培養(yǎng)什么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缺少體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重視體育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11]。這就要求學校教育必須做到“五育并重”,給予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同等的地位,不能有所偏頗。由此,學校體育理所當然應得到與其他學科同等的地位和重視程度,其高質量發(fā)展是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部分。
為了推進學校體育發(fā)展,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將學生健康納入國家教育現代化進程,納入學校教育質量標準[12]。《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將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納入健康中國行動大格局,學生健康成為國家戰(zhàn)略[13]?!蛾P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wèi)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把全面提升學生健康素養(yǎng)納入高質量教育體系[14]。特別是《意見》的出臺對學校體育工作進行了更為明確的指導,是對未來學校體育發(fā)展最具指導意義的文件[15]。該文件中將“到2035 年,多樣化、現代化、高質量的學校體育體系基本形成”定為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主要目標之一。從現實層面考量,在政策的強力引導下,學校體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分量得以增加,學校以及家長開始逐漸關注學生的體育成績,重視學校體育。此外,教育部印發(f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 年版)》,其中,“體育與健康”課占總課時比例10%~11%,僅次于語文(20%~22%)、數學(13%~15%),高于外語(6%~8%),排名第三[16]。這些政策的出臺均顯示出了國家對于學生健康的重視,推進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使學校體育真正成為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彌補高質量教育體系短板,推動整體教育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學校體育地位逐步得到提升,育人價值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當前,“育人”成為了學校體育改革和發(fā)展進程中始終堅持的價值導向,也是學校體育教育教學的長期目標。
“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是學校體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也是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旨歸,這與高質素時代新人的培養(yǎng)亦是一脈相承的。馬約翰先生指出,體育是培養(yǎng)人格的最好的工具,更是喊出了“無體育,不清華”的口號,時至今日,清華體育已成為我國大學體育的一面旗幟[17],為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樹立了時代標桿??偠灾瑢W校體育具有多元化功能,不僅僅是一種健身方式,還是一種育人載體,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通過學校體育塑造完整人格,成為培育時代新人的一條可行路徑。
面對高質量發(fā)展的要求,學校體育必須堅持創(chuàng)新。盡管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止,但從現實取得效果來看,創(chuàng)新成效不夠顯著。其一,雖然經歷了課程改革浪潮的洗禮,但學校體育課程體系在實際上仍然存在問題。大中小體育課程體系脫節(jié),甚至3 個階段的課程內容設置處于割裂狀態(tài)的現象仍舊存在。同時,部分學校將學校體育課程設為“規(guī)定動作”“以考定教”現象突出,即“考什么就教什么”,學生無法享受運動樂趣,難以融入體育課堂。其二,學校體育教育評價機制創(chuàng)新不足,結果評價的比重仍高于過程評價。當前對于學生體質多為結果性評價,將體測是否合格視為評獎評優(yōu)的必備條件。雖然在“雙減”政策實施后,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時間得到了保障,但從現實來看,學校對于體育課程的重視程度并沒有明顯提升,體育教育學科邊緣化的地位并沒有明顯改善。在最終的考核環(huán)節(jié),多以統(tǒng)一性的考試要求進行打分,并根據這一成績對學生進行排序,而忽視了體育態(tài)度、提高幅度、綜合表現等過程性因素。
2.2.1 協調發(fā)展中優(yōu)質資源缺位
體育教師資源方面,有研究[18]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師缺額仍然高達15 萬人以上。根據教育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21 年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1.58 億人[19],而專任體育教師人數僅為67.4 萬人,生師比約為234:1??梢?,體育教師人數還存在巨大缺口。如此一來,基層體育教師日常教學工作繁重,有限的精力被過度消耗,也因自身能力等方面問題成為了制約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的一個因素。同時,面對體育教師“結構性缺編”的現實,招聘退役運動員成為充實教師隊伍的一種途徑。雖然有《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做好退役運動員就業(yè)安置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等多項政策文件的支持,但從現實要求來看,由于教育行業(yè)的特殊性,招聘體育教師的門檻不能過低,這就要求退役運動員必須通過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對于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運動訓練當中的運動員具有較高難度。因此,學校體育師資隊伍中退役運動員為數不多。
場地設施資源方面,隨著“雙減”政策出臺與實施,可以預想越來越多的學生將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這就必然需要更多的場地設施資源投入。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學校每天統(tǒng)一安排30 min 的大課間體育活動,每節(jié)課間應安排學生走出教室適量活動和放松[20]。面對急劇增長的學生體育運動需求,學校體育場地不足問題愈加突出,部分學校不得不采取分批讓學生參與體育活動,且進行對場地要求不高的運動項目,甚至為了開辟臨時體育場地而出現了“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這與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的要求背道而馳。
2.2.2 應試教育傾向突出
學校體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終身體育習慣,但現實中為了提高學生體育考試成績,不得不“強迫”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現象并不罕見。學生被動進行體育鍛煉,“享受樂趣”更是無從談起。同時,在“雙減”政策驅動下,課外體育培訓火熱,按照規(guī)劃布局,校外體育培訓機構應是學校體育的延伸,發(fā)揮著彌補學校體育場地設施不足的重要作用。但在現實中,各培訓機構專業(yè)性水平參差不齊,在“應試體育”觀念的引導下,學生參與課外體育培訓更是以考試項目為主,進行著“培訓費用”與“提高考試成績”之間的利益交換,更多地遵從著商業(yè)邏輯,雖然冠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之名,但實際效果與預期相差甚遠。國家實施學生體質監(jiān)測,將體育納入中高考考試體系的根本出發(fā)點在于提高學生體質,考試分數的提高能否與學生體質水平提高之間畫等號,還需要實踐進行檢驗。
2.2.3 封閉發(fā)展痼疾猶在
一是,學校體育自身發(fā)展中的封閉性。在數十年的發(fā)展歷程中,盡管一再強調體育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但實踐中不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應用中,仍然表現出了一定的封閉性。特別是在中小學體育教育中,體育的價值和功能依舊較為單一,主要集中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而在學生全面發(fā)展中體育的價值展現是極其有限的。這也就在客觀上造就了體育屬于邊緣學科的地位,出現“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二是,學校體育與其他體育運動間的封閉性。學校體育是競技體育的根基,在體教融合背景下,學校體育成為培養(yǎng)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重要途徑。反觀現實,能夠通過學校體育步入競技體育行列的人數少之又少,如何做好體教融合,為競技體育輸送更多人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社會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拓展和延伸,學校體育發(fā)展需要社會力量支持,特別是需要校外資源彌補校內資源不足。雖然有國家政策的引導,但在執(zhí)行中,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融合度不高,學生離開校園后終身運動、自覺運動難以保障。
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中的共享主要指學校體育發(fā)展成果的共享。此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其一,缺少頂層設計。學校體育發(fā)展成果共享是一個全局性和長期性的巨大工程,不僅需要學校與學校間共享,還需要學校體育社會共享,如何合作、如何管理等系列問題需要通過頂層設計進行回應。其二,聯動機制缺失。實現共享需要多方聯動,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建立協同共育機制。相對而言,三者在學校體育的共享發(fā)展中呈現了一定的割裂性,學校未能將“五育融合”貫徹執(zhí)行,削弱了學校體育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中的價值。家庭和社會作為學校體育延伸的載體,對學校體育仍舊存在偏見,質疑其價值和功能,割裂了學校體育校內外持續(xù)育人的生態(tài)鏈條。其三,資源短缺的限制,無法有效實現資源共享。學校的體育資源主要用于體育教學,在對外開放中面臨的諸多難題尚未解決,比如面臨由傷害事故引發(fā)的賠償糾紛,部分學校對外開放體育場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制約。而社會層面的體育資源層次不一,使用效果難以評估。
“教會、勤練、常賽”是當前學校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也是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面臨的新任務?!敖虝?,從根本上解決過去教了沒教會、學了沒學會的問題;“勤練”,從根本上解決過去練得不多、練得不好的問題;“常賽”,從根本上解決過去賽得不全、賽得不到位的問題[21]。“教會”不是指教會學生幾個單個動作技術,而是教會學生學會運動?!敖虝笔恰扒诰殹焙汀俺Y悺钡幕A和保證[4]。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需要堅持“教會、勤練、常賽”的理念,切實讓學校體育回歸育人本質。對于學生而言,“教會”就是讓學生掌握運動技能,達到學以致用;“勤練”就是讓學生鞏固運動技能,養(yǎng)成運動習慣;“常賽”就是讓學生發(fā)揮運動技能,塑造完整人格。因此,落實“教會、勤練、常賽”必將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之于教師而言,圍繞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需不斷完善體育教師績效工資和考核評價機制。將評價導向從教師“教了多少”轉向“教會了多少”,從“完成課時數量”轉向“教育教學質量”。將“教會、勤練、常賽”的落實將與體育教師的考核評價緊密相關,使得教師不得不重視教學質量的提升,能夠在最大化程度上激發(fā)教師活力,為促進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保障。
推進大中小課程一體化,解決課程體系脫節(jié)問題。有學者指出,學校體育課程要遵從人體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認知規(guī)律、運動技能形成規(guī)律等基本理論,從基礎、提高、拓展三個難易層次入手確定課程內容體系[22]。按照上述科學規(guī)律,進行學校體育課程設置必須要充分結合不同學段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實施分層教學,努力做到因材施教。眾所周知,學生身體素質與運動技能水平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統(tǒng)一化的教學內容不能滿足學生對學習內容差異化需求。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學過程中要協調好“普及”與“提高”之間的關系。對于已經具備運動基礎與技能的學生,重點在通過體育課程學習強化運動技能,提升技術水平,鍛造高水平競技能力。對于普通學生,重點在于通過體育課程學習普及體育知識,培養(yǎng)運動興趣,養(yǎng)成終身體育習慣。推進大中小體育課程一體化建設有三個主要發(fā)力點:一是課程目標一體化。以立德樹人為引領,布局總體目標與學段目標,實現學段間目標有效銜接;二是課程內容一體化。按照不同學段學生身心特點和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確定不同學段的具體學習內容、難易程度,按照“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有序推進,切實達到“掌握1~2 項運動技能”的目標;三是教材體系一體化。從頂層設計出發(fā),加強統(tǒng)籌規(guī)劃,逐步統(tǒng)一教材名稱,調整教學內容,逐步理順基礎、提高、拓展之間的銜接關系,并在教材知識結構的設計中予以明確,重點解決教材知識結構系統(tǒng)性不強的問題。
新課標提出,對于學校體育要選擇適宜的評價方式?!渡罨聲r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堅持科學有效,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23]。因此,要逐步健全學校體育評價體系,具體評價要實現從“結果導向”到“過程導向”的轉變,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將更多的過程因素融入評價體系,避免出現將分數作為評價學生體育成績唯一指標的做法。
3.2.1 以“協調發(fā)展”為抓手,優(yōu)化教學資源配置
2021 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數據顯示,高中、初中、小學3 個階段中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學校最低比率為92.60%,體育器械配備達標學校最低比率為96.79%[19]。總體來看,學校體育場地基礎教學資源的配備已經具備較高水平。因此,“補調相濟”是一種優(yōu)化體育教學資源配置的路徑。所謂“補調相濟”包含兩層含義:其一,“補”即是要補充短缺,補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需要的必備資源;其二,“調”即是調整優(yōu)化,將已有資源進一步優(yōu)化。除了學校層面的“調”,還可以“調”社會資源,以供開展體育活動使用。
“補調相濟”中“補”要重點關注教師資源的補充,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教師是根本。雖然諸多文件中均提及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但對于如何加強,加強到什么程度,需要補充哪些資源還缺乏進一步明確。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退役運動員是體育教師隊伍的潛在資源,因其具備專業(yè)性強、技能水平突出等特征,備受學生喜歡。有統(tǒng)計數據顯示,全國每年退役運動員數量接近3 000 人,全運會年退役運動員數量最多達到3 500人,其中高水平運動員占比大約50%[24]。如此優(yōu)質的潛在資源需要進行深入挖掘,特別是在聘任方面,還需要更加明確的政策引導。此外,加強對體育教師面臨的政策、待遇以及未來晉升空間等問題的關注程度,依法、依規(guī)落實體育教師地位和待遇,保障體育教師“引得來、留得住、發(fā)展的好”。
“補調相濟”中“調”主要是對場地設施的優(yōu)化調整。信息時代,數字化賦能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通過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網格化、數字化、智能化,推進學校體育場地設施智慧化,擴大優(yōu)質教學資源覆蓋面。而在課堂教學中,亦可通過信息技術實現有限資源的優(yōu)化利用。例如,將人工智能應用于課堂教學,一方面,利用運動數據采集裝備實時收集學生運動強度與負荷指標,對學生運動過程進行實時監(jiān)控,及時評估學生疲勞情況和潛在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避傷害事故;另一方面,通過對運動數據的分析研判,可以反映學生運動效果,為教師優(yōu)化課程設計提供現實依據,以進一步提高體育課程的精準性、科學性與實用性,提升課程實效,從而實現高質量體育教學。
3.2.2 以“綠色發(fā)展”為導向,回歸教育本質屬性
綠色發(fā)展是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綠色發(fā)展理念在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進程中突出表現為育人的可持續(xù)性以及育人質量的提升[6],這與教育本質相互契合。綠色學校體育亦是在“健康第一”指導思想下,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和諧發(fā)展。以“綠色教育”為導向最為關鍵的是剔除“應試教育”色彩,推動教學評價方式由單一評價向多方向、多層次角度發(fā)展,實現學校體育全過程育人。繼而,實現學校體育、自然環(huán)境、學生身心健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其一,將“綠色教育”理念融入體育課堂,讓“和諧發(fā)展”與“提高身體素質”同向并行,使體育回歸育人本質。其二,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學生為主體,建立師生平等關系,培養(yǎng)學生個性發(fā)展。同時,培養(yǎng)學生相互合作、公平競爭意識,促進學生之間的和諧發(fā)展。其三,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尊重教育自然規(guī)律,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激發(fā)學生運動興趣,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習慣。同時,為學生提供安全穩(wěn)定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其四,注重“人自身的和諧”。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制定差異化教學方案,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體育知識需求。
3.2.3 以“開放發(fā)展”為指引,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推進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必須要改變故步自封局面,走“開放發(fā)展”道路。一方面,切實推進“五育融合”?!暗轮求w美勞”融合育人是新時代對學校教育提出的要求,體育以學生身心健康為基本關注點,是“五育融合”育人的基礎,亦是“人的全面發(fā)展”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五育融合”中占據重要地位,這也就建立了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間的必然聯系。推進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必然要融合其他學科成果,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另一方面,“開放發(fā)展”必須重視學校體育的本身價值與延伸價值,充分認識學校體育除“提高身體素質”之外的價值。提升學校體育地位,嚴格按照要求開足開齊體育課,確保體育課專時專用,保證學校體育活動質量與數量,讓學校體育中擁有更加突出和顯要的地位。
“共享”是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的落腳點。學校體育共享包含多層含義:一是教學理念共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fā)展”[25],“健康第一”即是學校體育應當始終貫徹的教學理念,具有共識性。二是師資共享,由于地域差異,學校體育師資力量不均衡、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學校體育教育的不公現象,師資共享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路徑。三是教學場地共享,一方面指學校與學校間教學場地的共享,如某些地區(qū)的游泳場館較為短缺,可以共享該區(qū)域內其他學校的游泳場地進行教學,既滿足了教學的現實需要,也提高了場館利用率。另一方面是學校與社會間教學場地的共享,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與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聯合下發(fā)的《關于提升學校體育課后服務水平 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通知》中指出[26],引導支持體校、體育俱樂部等專業(yè)力量進入校園開展課后體育服務,促進“雙減”政策落到實處,通過多方聚力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這些社會力量進入學校后,仍舊依靠學校場地開展課后體育服務。當然,此方面也包括學校借助社會上體育場地開展體育教學,如某些高校在開展休閑體育課程時,可借助大型體育廣場、體育公園等場所進行教學實踐。四是其他教學資源共享,包括教學媒體資源、網絡資源等。
如何實現共享?這就需要建立健全共享機制,搭建好共享平臺。首先,梳理好共享關系,明確提供方、共享平臺及使用方應當承擔的職責。政府的職責主要包括制定政策,提供法律依據并綜合考量建立學校體育發(fā)展成果共享現實環(huán)境和體制需求,建立相對完善的、科學的管理體制。提供方主要職責是保障供給,并及時更新共享內容,保證內容的科學性與前沿性。共享平臺主要職責是建立共享資源數據庫,做好資源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并進行針對性資源共享。使用方的職責是科學、合理使用資源進行教學,并提供反饋信息,進一步優(yōu)化資源。其次,整合體育教學資源。將社會層面能夠供學校體育教學使用的資源進行全方位整合優(yōu)化,緩解學校自身體育教育資源不足的壓力,保障學校體育的延伸性和拓展性。最后,以體育文化為引領,發(fā)揮學校體育教育的輻射作用,構建“家-校-社”共建共享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