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預學任務的設計:溝通課堂學習的作業(yè)研究

      2023-09-11 06:52:39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教學月刊(中學版) 2023年14期
      關鍵詞:預學課堂設計

      張 豐∣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在人們通常的認識中,作業(yè)就是課后鞏固訓練。因為認同“作業(yè)做得越多,學習效果自然會更好”的人不少,所以作業(yè)量便悄然增加,以至于漸漸忘了配合課堂學習才是作業(yè)的“初心”。作業(yè)與課堂學習相脫節(jié)是當前中小學教學活動低效的重要原因。今天的“雙減”就是我們對低效作業(yè)“宣戰(zhàn)”。如何才能提高作業(yè)有效性?對此,我們必須回到促進課堂學習的實踐原點。筆者曾提出“學習與作業(yè)相融合”的操作體系,將作業(yè)作為課堂學習設計的一部分,用以融匯學與教的全過程,并將課前預習的設計、課堂學習討論的設計、課后鞏固延伸的設計甚至單元學習設計等都視作學習任務的設計[1],拓展了作業(yè)的定義。

      引導學生課前預習的預學任務也是一類作業(yè)。之所以稱其為“預學任務”,而非“預習任務”,是因為在教師講授或組織學習活動之前,學生先行開展的學習活動應該是理解意義上的思考與體驗,而不能是熟練意義上的課后練習提前做。它“針對學生被動式接受學習的弊端應運而生,而不是因?qū)W生訓練不足而起,因而要凸顯導學功能,從以學習結果的展示為主變?yōu)橐运伎歼^程的呈現(xiàn)為主”[2]。預學應該不只是閱讀教材,還應是對預設任務的思考與探索。預學任務不應是以知識邏輯為線索的學習提綱,而應是對學生探究和體驗活動的設計,是超越訓練、旨在促進理解的作業(yè)。

      教師對學生預學的幫助,是最高明的著眼長遠的幫助。倒過來,預學任務的設計又倒逼教師研究學生,促進教師提高能力,著力促成教與學的合力[3]。因此,其設計是教師備課的核心之一,是從“備教”轉向“備學”的具體體現(xiàn),是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切入點之一。本文將從預學任務的意義、功能、類型以及設計策略等方面展開討論,而這也是作業(yè)改革的新視野。

      一、預學任務: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支點

      關注預學任務,是與學習科學所揭示的學習的本質(zhì)相契合的[4]。預學任務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盧仲衡主持的“中學數(shù)學自學輔導教學實驗”。該實驗的關鍵操作因子《自學課本》就是按照預學任務的思路設計的。郭思樂在“生本教育”實驗中,將預學任務稱作“前置性作業(yè)”。崔允漷帶著實驗學校研發(fā)與推廣的“學歷案”,進一步將預學任務融入課堂學習設計,探尋促使教學方案專業(yè)化的路徑[5],將之與課堂教學改革相結合。這些以“預學任務”為抓手的課堂教學改革,試圖以“自主學習”的課堂去瓦解“他主學習”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實現(xiàn)了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和諧統(tǒng)一。

      確實,中小學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并不樂觀。“整節(jié)課就是教師講學生聽”是很多課堂的常態(tài)。這樣的“他主學習”模式的課堂,其主要危害是形成兩種教學慣性。一是學生習慣性地等待教師的“教”。因為長期處于這種模式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缺乏“發(fā)育”;因為學生不會學,于是習慣于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教”,等待教師的“教”;因為學生被動地等待教師的“教”成為慣性,反過來又促使教師教得更仔細、認真,造成惡性循環(huán)。二是教師習慣于主動、控制地“教”。教師總覺得學生自主學習可能存在困難,不放心、不信任。即使在學生具備自主預學條件時,仍有一些保守的教師無法站在課程改革的高度來審視“教”與“學”的關系,固步自封地主動“教”。

      表面上看,傳統(tǒng)的以被動接受為主要特征的“他主學習”模式,也能通過高強度訓練彌補“學”的不足。但是,學生自己學會的“會”與教師教會的“會”,是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會”,也是兩個不同水平的“會”。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品質(zhì)發(fā)展的幫助十分有限,最后只是通過犧牲學生身心健康的方式來獲取分數(shù)。

      預學任務是學生有效的獨立學習的基礎,是學習設計的重要方面。以預學任務為支點推進課堂教學的改革,需要教師設計適合學生自主實踐、自主體驗、自主探究的預學任務,然后讓學生在預學的基礎上,就生成的問題與老師、同學開展研討和探究,力爭依靠集體的力量自己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進而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更為復雜、有深度的課堂學習任務,以深化自主預學的成果。

      在整個過程中,預學任務既是重要鋪墊,又是課堂進展的線索,成為促進作業(yè)與課堂學習相溝通的重要切入點,促使課堂從“他主”轉向“自主”。它不完全是新知識的初識或簡單練習,而是一節(jié)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教師依據(jù)不同課型系統(tǒng)設計的任務,以引導學生在預學自測、歸納要點、思考研討等的同時,通過拓展閱讀、操作實驗、社會觀察、生活體悟等展開深入的思考或體驗,以作課堂學習之基礎,并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習慣,同時便于教師了解預學進展,形成課堂活動的初步結構。

      二、預學任務的主要功能

      (一)賦權: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教師面向集體的講解與問答較多,不少學生只是被動跟從,缺乏深入的思考與真正參與。預學任務的出現(xiàn),給學生以積極參與學習的獨特機會,有助于學生課堂學習的真實發(fā)生。

      一是預學任務要求學生做到能自己學的知識自己預學,能自己解決的問題自己解決。這種賦權,凸顯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既給學生以主動參與的具體形式,又強調(diào)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責任。

      二是預學任務注重學習的過程體驗。這些先行思考與體驗既是學生為課堂學習所作的準備,又是學生主動、深入地參與學習過程的認知基礎。這種主動參與的學習遠比被動地從教師那里獲取現(xiàn)成的結論要深刻得多,對學生的發(fā)展產(chǎn)生的影響也深遠得多。

      (二)鋪墊:促進學生提前思考與體驗

      預學任務是引導、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的“腳手架”,是課堂學習的“思維的臺階”。通過簡明的任務引導學生先就基礎內(nèi)容作提前自學與梳理,通過有探究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就核心內(nèi)容作提前思考與體驗,可以為課堂學習作準備。其目的是在引導自主學習方向的同時,幫助部分學生降低自主學習的難度。

      在預學環(huán)節(jié),應讓學生提前感知無須教便能基本掌握的新知識。如在語文教學中,對于注音、釋詞、文學常識的了解,提前閱讀課文,初步感知人物性格特點、文章要表達的主要思想等,均可作為預學任務讓學生提前學習與梳理。在英語學習中,讓學生依托字典和視聽資源等給新單詞注上音標、用紅筆標注重要詞組并注上漢語、聽錄音模仿朗讀單詞以解決讀音問題、根據(jù)教師示例模仿造句等淺層次任務,也都可以以預學任務的形式,讓學生提前熱身與鋪墊。

      預學任務所支持的不是以知識點為線索的練習,而是關于核心學習內(nèi)容的提前思考。預學任務應“低入點”“有臺階”“高思維”,引導學生逐漸進入核心問題的討論。要克服“學案練習化”的傾向,應以學習要點的理解為預學任務之綱。

      因為學生之間有差異,預學任務所引發(fā)的學習肯定是層次多樣的。有的學生在完成任務時,便已豁然開朗;有的學生解決了較易解決的問題,并觸及較難解決的問題;也有的學生只是經(jīng)歷了熱身。這一環(huán)節(jié)對于中等程度的學生來說,不是以提前獲取核心知識為目的,而是循著教師為他們搭建的“思維的臺階”展開學習。

      (三)導學:組織教學進程與學習分工

      預學任務的價值在于“導學”,而非操練。正是為了克服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弊端,我們重視預學任務,借此激活課前的主動學習,并連通課前學習與課堂學習。教師運用預學任務組織教學進程與學習分工是學習設計的重要部分。

      通常情況下,教師會以預學任務導入課堂,在預學交流的逐漸深入中,推進教學進程。預學任務常常將一堂課主要的“錨”拋在那里,然后在課堂學習進展中借此前進。教師可以用一個實踐性任務作為課堂學習的起點,引導學生基于體驗進入課堂思考。預學任務也可以用作一種分工機制。教師設置不同預學任務給不同小組,學生的課堂學習就是各組輪流匯報預學成果。

      (四)診斷:支持教師的針對性指導

      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常常是教師面面俱到地講授知識,全體學生“齊步前進”,課堂教學針對性不強,教師課前只是依靠經(jīng)驗判斷學生的學業(yè)基礎。哪個知識點可能會讓學生遭遇困難?應該用怎樣的方法來突破?哪些學生可能在學習某知識點時會有不同的想法?應該如何引導與討論……這些影響課堂教學設計的學情判斷,如果只是處在主觀臆測水平,“學習中心”的課堂便會有許多困難。

      預學任務是教師診斷學情的重要工具。它首先在時間上突出了先“學”再“教”,在“學”的方式上強調(diào)個性化,在“教”的策略上更具針對性。教師須事先批閱學生的預學任務,及時了解學生的現(xiàn)有學情,從而在課堂教學中展開針對性教學。凡是學生能夠自己獨立解決的問題,就讓他們獨立思考;凡是學生能夠通過合作研討解決的問題,就讓他們合作研討;對學生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則要通過啟發(fā)、引導幫助他們解決。這樣就能將學生的主動性和教師的主導性較好地統(tǒng)一起來,進而達到“教師少教、學生多學”的理想效果。

      為使教師的引導更具針對性,預學任務設計應做到以下幾點:須有利于暴露學生自主學習的狀況,幫助教師收集學情信息,把握教學起點;須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讓其在經(jīng)歷預學時都能得到積極暗示;須鼓勵學生在預學思考與闡述中體現(xiàn)一定的開放性與創(chuàng)新性,以有利于將此轉化為課堂資源,使課堂更具現(xiàn)場感。

      如在初中物理電路圖的教學中,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在課前盡量依據(jù)實物圖畫串聯(lián)與并聯(lián)電路圖。有多少學生能畫好并聯(lián)電路圖?有多少學生能畫好串聯(lián)電路圖?有多少學生無從下手?有多少學生能畫出初步模樣,卻存在錯誤?還有多少學生能準確地自主完成?這便是基于任務的診斷分層。相對來說,畫并聯(lián)電路圖比畫串聯(lián)電路圖更困難,因而教師可在預學任務單上提示“如果感覺畫串聯(lián)電路圖不難,那就挑戰(zhàn)畫并聯(lián)電路圖”。這是以尊重的方式讓預學任務適應更多的學生,同時體現(xiàn)激勵意義。

      (五)學習指導:促進方法變成習慣

      學習的關鍵在于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并讓方法變成習慣。預學環(huán)節(jié)正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時機,但有些教師在設計預學任務時,只關注要求學生完成的具體任務,而忽略了引導學生去思考為何做、如何做,反而使預學環(huán)節(jié)的意義少卻了許多。預學任務應是以方法策略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載體。

      有效的預學任務,應幫助學生克服“不會自學”的困難,通過一定的支架實現(xiàn)從“扶”到“放”的方法指導。如關于陳述性文本自學的“想—畫—注—問”,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自學教科書時,看課題先想一想將研究什么問題、可能會如何研究、涉及哪些已有知識經(jīng)驗等,然后再畫出重點,標注自己關于文本的解釋說明,再提出自己的疑問或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如是經(jīng)歷數(shù)次,便會幫助學生邁開自學第一步。

      有效的預學任務,須以知識為依托,包含體現(xiàn)學科特點的學習方法。譬如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是學生積累性學習持續(xù)性開展的結果。如何使用工具書、如何標注整理、如何結合作者背景理解文本、如何體悟?qū)懽鞣椒ǖ龋夹枰ㄟ^預學任務的形式,持續(xù)一個階段,讓讀思結合、讀寫結合化為學生自然的思維,促使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

      有效的預學任務,須明確學習方式,并引導學生體會與反思不同學習方式的要領。自主學習不是簡單的個人沉思,還包括資料查閱、向人請教等諸多方式。預學任務應明示學習方式或路徑,并根據(jù)學生的差異進行區(qū)別化的學習方法提示。教師要引導學生事后梳理總結某種學習方式的要點,通過強化反思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如在語文教學中,常有“初讀這篇課文,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請寫下來,并思考自己提出這個問題的理由”這樣的預學任務,學生經(jīng)常被鼓勵提出問題,他們提出問題的質(zhì)量也有高有低,引導學生通過追問自己提問的理由來篩選高質(zhì)量的、有意義的問題,就是一種較好的反思性的學習方法。這一預學任務,就意在讓這一方法變成習慣。

      三、預學任務的常見類型

      預學任務是學生一堂課的自主學習的起點。它不同于通常的課后鞏固練習與拓展性作業(yè);它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觀察、體驗等活動,主要表現(xiàn)為靜態(tài)的閱讀思考與動態(tài)的實踐體驗。它是幫助學生喚醒相關知識與經(jīng)驗的載體,促進學生理解與應用的“思維的臺階”,也是教師診斷學情的重要方法,以及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從如何促進學生提前思考與體驗的角度來看,預學任務的常見類型有以下幾種:

      (一)閱讀整理型

      不管什么學科,如果學習內(nèi)容以事實性知識為主、探究性不強的話,那么就可以設計“閱讀整理型”預學任務,讓學生帶著教師提供的閱讀提示和方法指導,自己閱讀課本、課外材料,或積累,或批注,或悟讀,或整理,自主獲取相關知識。

      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任務閱讀教材,邊閱讀邊思考和整理。預學任務的完成情況能直觀反映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教師可以以此作為學生學習的起點和教學的資源,組織更加有效的課堂學習。有時教師也可以提供其他閱讀材料,并配以若干思考任務,引導學生分析與討論。

      (二)提出問題型

      要引導學生的學習,不能完全依靠教師提出的問題,否則學生依然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如果學生的學習從自己的疑問處開始,并為解決心中的困惑而探尋的話,那他就離自主學習不遠了。因此,設法讓學生提出問題是預學任務設計的要點。其途徑可以是在活動中提出問題、在查找資料中提出問題、在閱讀教材中提出問題或者在復習和做作業(yè)中提出問題。

      如何促進與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一是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予指導,采用“腳手架”等形式幫助學生開啟思路;二是幫助學生明確思路,理解事物的本質(zhì),并用較為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征集的形式,鼓勵學生提出更多高質(zhì)量的問題。

      當學生在從容思考中主動提出問題后,教師就可以以此為課堂學習活動的素材,構建課堂學習任務,推動學生學習。一堂好課常常由一個有思維空間和思維深度的主問題所驅(qū)動。教師即便心里清楚主問題是什么,也要讓學生經(jīng)歷由散碎的提問走向問題聚焦的過程。有時問題未必會聚焦,但這讓課堂學習主要圍繞基于學生立場的問題來展開,使學生有更深入的參與。

      (三)經(jīng)驗聯(lián)系型

      預學是從聯(lián)系舊知與經(jīng)驗開始的。所有的學習,都應與學生的生活和先前的學習相關,沒有什么知識會“從天而降”。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學,并在經(jīng)驗聯(lián)系中思考與體驗,從“新”中找“舊”,在激活舊經(jīng)驗中尋找新知的生長點。

      如在初中物理“蒸發(fā)”一課中,教師請學生思考:“晾衣服時,哪些方法可使?jié)褚路M快變干?(請盡可能多寫)從各種使?jié)褚路M快變干的方法中,請猜測影響液體蒸發(fā)快慢的因素有哪些?”這一預學任務引導學生先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再從生活實例回到對學科知識的思考。類似的預學任務在理科課程的學習中非常多。

      又如在教學“化學性質(zhì)和物理性質(zhì)”一課前,教師引導學生“請舉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例子各五個”。由于學生在小學科學課中已學過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也觀察過相關的演示實驗,因而各找出三個例子并不難,但要找五個例子就可能要出錯了。這時就能形成有認知沖突的討論。此類預學任務貌似簡單卻觸及知識的核心。學生要準確地找出五個例子必須先充分自學,搞清概念,然后將書本知識與生活世界聯(lián)系起來,找到疑似的例子,再根據(jù)自己對概念的理解加以甄別。這時,真正的自主學習便已開始。

      (四)實踐觀察探究型

      預學任務不只是紙筆作業(yè),基于真實情境的實踐活動也是預學任務的重要類型。通過現(xiàn)場觀察或者經(jīng)歷實驗探究,學生進行課堂學習的有關準備。因為課堂時間相對有限,利用預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一些實踐活動,學生的思考與體驗會更為充分一些。

      觀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它主要是為學生儲備探究的感性認識,積累豐富的論證依據(jù)。因為觀察任務都在真實情境之中,學生的好奇心與主動性較強。在觀察中的預學,其要點主要在發(fā)現(xiàn)、體會、記錄與比較。

      如在小學科學“形狀與抗彎曲能力”一課中,教師設計預學任務,讓學生找一個瓦楞紙板箱,并將瓦楞紙板剪開,作如下觀察:(1)畫一畫,瓦楞紙板的橫截面結構;(2)寫一寫,各部分的厚薄、軟硬結構是怎樣的?(3)瓦楞紙板的這種結構有什么好處?請嘗試作出自己的解釋。任務要求學生按照教師提示的方法了解瓦楞紙的結構和特性,并用圖文并茂的形式記錄觀察結果,再嘗試對瓦楞紙的結構作出自己的解釋。這一解釋過程是思維外顯的過程,為課堂討論留下伏筆。從觀察的內(nèi)化到語言的外顯,學生的科學思維快速提升。

      相對于觀察活動的客觀性與非干預特點,探究活動是學生深入?yún)⑴c實踐的學習過程。在科學與數(shù)學學習中,常涉及探究性的預學任務。特別是科學,預學不能指向結論,而要引導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在學習新知前,教師一般應讓學生嘗試操作相關的趣味實驗,在模仿與探索中,學生的思維會被激活,探究興趣會愈發(fā)濃厚。

      如在小學科學“電與磁”一課中,教師圍繞“認識電和磁轉化”這個難點,設計了“組裝電路”“使用指南針”“鐵與銅靠近磁針”三個鋪墊性的實驗讓學生先做,為課堂中解決“什么使小磁針發(fā)生偏轉”這個難題奠定基礎。又如在初中科學“浮力”一課中,鑒于不會游泳的學生對浮力的存在及影響因素體驗不足,教師讓學生把籃球或可樂瓶壓入水中,并記錄手的感受。在典型的探究課前,教師應該創(chuàng)造機會迫使學生回到問題的原始處,再一步步走過來,或提出問題、給出猜想,或設計實驗方案。

      探究課的預學,一般應避免先閱讀教材,以避免教材中的已有結論影響學生的自由思考,更不能應用本該通過探究獲得的結論和公式來解題,否則探究性實驗的功能無法發(fā)揮。因此,這類課的預學任務,常是學生的探究實驗。同時,教師還要先作溫馨提示:在完成下列任務前請不要翻閱教材上前人已得到的結論。

      此外,教師還可以以活動引發(fā)學生提出真實性問題,讓學生在開放性地解決問題或解釋現(xiàn)象的過程中體驗與思考,繼而進入課堂學習。現(xiàn)實課堂中,預學任務單呈現(xiàn)的常是多類型任務的組合。

      四、預學任務的設計策略

      (一)立足于整體設計與“全程助學”

      在學案初興的時候,有些學校研制了“預習案”與“課堂案”,分別作為預習與課堂教學的材料。筆者以為,課前、課中與課后學習應該整體設計。有些任務會在全程多個環(huán)節(jié)反復使用,有些任務則側重于某一環(huán)節(jié)。尤其是課前與課中兩個環(huán)節(jié)更應緊密配合,可以用同一份“學習任務單”。浙江省長興縣實驗初中稱之為“助學稿”,浙江省寧海縣西店鎮(zhèn)中稱之為“課堂工作紙”。預學任務的內(nèi)在線索須與課堂學習相配合。它不只為導入服務,還應該是整節(jié)課的鋪墊。它是將學習要點拆解開來的“思維的臺階”,可用以暴露學生思考的過程。

      (二)切入于知識發(fā)生與思維發(fā)展的核心處

      預學任務應從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本源問題切入,引導學生體會“為什么要學習這一知識”,從而把學習、感悟的機會還給學生。具體設計時,教師可以先整體地提出本源性問題,讓學生獨立探索或帶著問題去自學,也可以在提出整體性問題的基礎上作適當分解,形成問題串,引導學生逐步展開探究。

      評價一份預學任務的質(zhì)量,主要看其是否以有一定開放度和思考意義的預學任務激活學生“思考與思維的技能”,突出思考與思維的不確定性與多元性,是否能激發(fā)不同層次學生的積極思維,暴露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差異。

      (三)鼓勵學生展開開放性思考

      除了少數(shù)指向確定性答案的封閉式問題外,主要的預學任務應指向開放性地解決問題或解釋現(xiàn)象。預學任務應為學生的開放性思考留有充分的空間。因而,問題要么有多個答案或方案,要么是結論雖唯一但路徑卻多樣。

      設置開放性的問題,主要是要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促進學生真實理解。設置開放性思考,讓學生在理解環(huán)節(jié)有充分的停頓與深入的可能,讓學生有主動發(fā)揮的空間,將獨立學習能夠達到的水平盡可能地展現(xiàn)出來,并暴露學生的現(xiàn)有認知與能力。

      如在初中數(shù)學“三角形內(nèi)角和”一課中,教師讓學生課前先回顧小學時得出“三角形內(nèi)角和為180°”這一結論的方法,然后要求:“請用初中學過的幾何知識來證明這個結論。請同學們開動腦筋,嘗試一下。想到的方法多多益善哦?!边@一任務的關鍵在于“多多益善”的開放思考。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充分地開展三角形內(nèi)角和的求證。

      開放性思考也為課堂交流的生成作好鋪墊。如在上例中,因為所有學生都經(jīng)歷了初步的探究學習過程,有的學生的探究思考已相當充分,所以課堂上就能夠以學生分享的形式,將基礎的證明方法與較為深度的證明方法漸漸展開,這樣關于核心知識的理解便可“水到渠成”。

      開放性思考有利于適應不同個體學生的差異需求。預學任務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封閉性的問題只將學生分為對與錯兩個陣營,而面對開放性的預學任務,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這會讓課堂上出現(xiàn)因相異想法而產(chǎn)生的碰撞與交流,也有利于更多的學生深度參與。

      (四)從學生學習的視角陳述任務

      設計預學任務的過程也是對教材深度鉆研、重新解構與建構的過程。雖然任務的設計者是教師,但操作主體是學生。預學任務設計須防止成人化的表達,要從學生學習的視角陳述任務,呈現(xiàn)學習時可能碰到的問題,建構起學生學習的具體流程。其陳述既要富有童趣、生動形象,又要引領學習、體現(xiàn)探究,并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靈活多樣地呈現(xiàn)。預學任務一般通過學習任務的本體、學習資源的鏈接、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提示、學習生成的留空幾個部分呈現(xiàn)。

      1.學習任務的本體

      預學任務的關鍵作用是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即自然而然地催生學生聚焦一些疑問,引發(fā)一些爭論,形成一些觀點。但多數(shù)學生由于認知的局限,不善于“多想”,這需要教師在預學任務中設計能夠“順水推舟”式的問題、能夠引發(fā)學生思考的線索,使學生在“百家爭鳴”的啟發(fā)下激活思維,展開自主學習。學習任務的本體通常是一個以學生為主語的、方向明確但開放的問題,但應以簡明的形式、簡潔的文字來呈現(xiàn)。

      2.學習資源的鏈接

      設計預學任務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先行思考。教師要利用好教材和必要的拓展性資源,供學生深入研讀。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在教材中的知識可能缺乏系統(tǒng)背景支撐時,恰如其分地為學生提供精選的資料、必要的文本和圖片,為學生“雪中送炭”。

      3.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提示

      與通常的作業(yè)不同,預學任務中常要有關于學習步驟、操作方法的清楚提示,以幫助學生明確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如:請在看教材前先思考以下問題,解決的方案多多益善;在以下三個問題中,請選擇兩個先進行思考;如果感覺第三個問題不難,就請?zhí)魬?zhàn)第四個問題。這些提示可能是對完成任務的背景的限定,也可能是為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緩解學生的焦慮。這樣的提示,就像產(chǎn)品說明書那樣,在學生遇到疑惑、困難時,及時出現(xiàn)給予幫助,讓學生理解問題的過程更充分,讓問題更具親和力,便于學生學習留痕,以展現(xiàn)學情與回顧反思,有助于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

      4.學習生成的留空

      與教科書傳遞信息與結論不同,預學任務是一種促進生成的工具。設計預學任務要為學生解答、記錄、整理與反思留空:設置許多留待學生鉆研后補充的空白,讓學生在完成這些補白的過程中悄悄拾級而上;提供一些記錄表用以輔助學生,以有利于學生將學習過程中所獲的現(xiàn)象、數(shù)據(jù)等記錄下來,有利于學生及時保留重要的課堂生成。

      好的預學任務也未必是一次性研制出來的。它要在具體使用的過程中一步步完善。直接沿用他人設計的預學任務,好似受益了,但如果沒有鉆研地拿來就用,反而會降低實際教學的效果,導致教學的形式化與機械化。預學任務的價值在于經(jīng)歷它的設計過程,經(jīng)歷它的完善過程,而非文本本身。

      前置性的預學任務不是一般的提前練習,而是一類引導預學思考的任務。其設計應遵循“簡明、根本、開放”的原則。它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通過應用體驗,可以借助復習整理,也可以通過將學習要點拆解為若干個思考的“臺階”支持學生開展有意義的預學,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并暴露理解的過程。預學任務應是開放的,要么有多個答案或方案,要么是結論唯一但路徑多樣。加強預學任務的研究,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與教師指導的針對性的較好措施。

      猜你喜歡
      預學課堂設計
      甜蜜的烘焙課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明確預學起點 構建教學基點
      美在課堂花開
      翻轉課堂的作用及實踐應用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最好的課堂在路上
      瞞天過?!律O計萌到家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8
      設計秀
      海峽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有種設計叫而專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6
      預學——在中低段語文課堂綻放別樣美麗
      新課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5:59
      小學數(shù)學有效預學策略探索
      枣强县| 南昌市| 拜泉县| 河南省| 龙川县| 健康| 湘乡市| 江孜县| 巴中市| 那坡县| 中宁县| 昌吉市| 新宾| 专栏| 巴彦县| 郴州市| 南雄市| 桓仁| 和顺县| 周至县| 宁远县| 德庆县| 永泰县| 永定县| 尚义县| 新化县| 永定县| 民权县| 广东省| 武强县| 靖安县| 望江县| 克什克腾旗| 同心县| 望江县| 彝良县| 徐汇区| 赤壁市| 平山县| 班戈县| 门头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