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敏 楊可心
摘 要:隨著應試式學習模式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流學習方式,研究應試式學習模式的產生原因進而探索轉化路徑是優(yōu)化當代大學生學習模式的基礎。立足當代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從社會、學校、個人三個維度對該學習模式的形成原因展開分析發(fā)現:經濟社會發(fā)展衍生的經濟來源的多樣化、評價標準的簡單化、輔導培訓的商業(yè)化、知識獲取的碎片化,高等教育普及化提高與傳統(tǒng)高校教學、考核制度的矛盾和個體功利化的觀念是當代大學生應試式學習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三方協同轉變當代大學生應試式學習模式方能達到理想效果。
關鍵詞:大學生;應試式學習模式;轉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23)08-0094-05
應試教育是中國教育的典型方式,應試教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在學習偏好上更傾向于以通過考試為目的進行學習。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和不斷加重的學習壓力使得應試式學習模式悄然而生,當代大學生通過這種學習模式可以有針對性的、在相對較短時間內實現自己設立的學習目標。目前該學習模式已漸漸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但其是否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培養(yǎng)標準值得深思。
1 當代大學生應試式學習模式的表現
探究大學生的學習模式是我們分析其產生原因的基礎。根據考試內容對大學期間的考試類型進行劃分,大學生要參加的考試主要有期末考試、資格認證考試、研究生考試。
1.1 期末考試的學習模式
期末考試是大學階段的主要考試類型,分析大學生準備期末考試的學習狀態(tài),是研究當代大學生學習模式的必不可少的內容。
第一,期末考試成績在部分大學生學習中不再是大學學習的側重點。有部分學生在期末考試前夕才開始復習準備考試,甚至有些學生到了考前復習時才第一次翻開書本,應試式期末考試學習模式已經成為期末常態(tài)。老師們也通常會在考前為學生做考前輔導,采用降低考試難度等方法,方便學生通過考試。這就形成了一種“期末考試簡單——學生突擊學習可以應付——學生平時不學習——老師擔心學生掛科而降低期末考試難度——期末考試簡單”的惡性循環(huán)。
第二,我國高校對大學生的考核機制還有優(yōu)化的空間,很多高校為了保證學生能夠順利畢業(yè)普遍存在考核標準不完善,考核機制落實不到位的現象。學生學習時按照試題題型進行學習,哪些知識點應該掌握到什么程度全部取決于該知識點將會如何命題,而不是該知識點在我們的學習體系中起到什么樣的重要性。這種學習模式嚴重影響大學的學習環(huán)境,同時反映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國已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但高校的教學考核模式、學生的學習意識需要做出改進,以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
1.2 資格認證考試的學習模式
取得相關資格證書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大學生就業(yè)。面對高等院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壓力,在剛剛步入大學的大學生中就掀起了一股“考證熱”。當代大學生準備資格考試認證的學習模式主要分為兩種,自學和參加資格考試輔導班。
第一,雖然多數高校大學生參加并通過資格認證考試,提高了考試能力但并沒有達到與資格證書相匹配的實踐能力。許多當代大學生認為“證”多不壓身,一進入大學就開始盲目考證、參加比賽,有時甚至沒有思考其是否能對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有所幫助。
第二,現階段通過參加資格考試輔導班進行學習的大學生比例正在逐年增加,資格考試輔導班可幫助考證學生進行專業(yè)系統(tǒng)的輔導,由于這種輔導班教授的內容和方法有著很強的針對性,考試通過率較高,大多數學生都欣然接受。然而這種教育方法功利性很強,與考試有關的內容認真學習,與考試無關的內容絲毫不看,總結各種考試規(guī)律按模板答題,很多學生往往是通過了考試,取得了相關資格認證,但實際掌握的技能和知識卻是少之又少。
1.3 研究生考試的學習模式
不斷增加的考研難度是導致當代大學生采取應試式學習模式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依靠考研輔導課程準備研究生入學考試已經是考研的充要條件,這些課程的內容基本都是應試性的知識,不難看出大學生準備研究生考試的學習是典型的應試式學習。
第一,研究生報考人數的大規(guī)模增加使以應試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考試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出。有統(tǒng)計顯示2022年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全國報考人數為457萬,且呈逐年上漲趨勢,同時受經濟和社會需求影響大學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形勢并不樂觀,國家高精尖領域人才的缺乏以及應用型人才短缺又使本科畢業(yè)生面臨著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yè)窘境,就業(yè)壓力的增加推動大批本科生選擇考研以此提高自己的就業(yè)競爭力。
第二,參加考研培訓或聽培訓課程成為考研的必選項。隨著近年研究生錄取競爭變得愈加激烈,考研的學習方式已經從開始的一小部分學生選擇培訓機構和老師進行指導到現在多數人都參加培訓指導??佳械膶W生一般提前一到兩年開始備考,考研題目的作答也由各種機構的老師多年分析研究碩士考試的命題規(guī)律和答題技巧總結給出應試技巧和方法。以考研英語為例,考研英語逐漸成了技巧性考試,考生要學習的不是學術英語的思維而是出題人的思維。
2 當代大學生應試式學習模式原因探析
應試式學習模式由于其耗時短、通過率高的優(yōu)勢漸漸成為大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學生參加各種考試提升自己在就業(yè)市場的競爭力,在面對考試時又采取了以通過考試而不是提升職業(yè)能力為目的的應試式學習模式,這種矛盾產生的原因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分析。
2.1 社會因素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他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大學是大多數學生邁向社會的一個主要過渡階段,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群體,與社會聯系緊密。中國現代大學生的學習動機,依然凸顯出‘社會性特點,即容易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要求或期待的影響,其中落實就業(yè)取向動機表現水平最高[2]。大學生的學習方式一定程度上受到社會影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經濟來源的多樣化。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兼職崗位的增多以及新媒體行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使學生賺取生活費用的方式更加靈活多樣,導致從前適用的例如學業(yè)獎學金激勵機制對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所起的效果大不如前。
第二,評價標準的簡單化。當今的人才聘用模式推動大學生走向應試式學習模式,當通過簡歷了解應聘者的模式成為許多用人單位選人的首要方式,充實個人簡歷也就成為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學習的目標。應聘者需要把自己的能力呈現在紙上就要拿出強有力的說明證據,催生了當代大學生的證多不壓身的思想。
第三,輔導培訓的商業(yè)化。輔導班是應試式學習模式的衍生物,各種考證輔導班的出現及發(fā)展壯大為當代大學生考證提供了更加高效便利的渠道。由此導致學生通過考證掌握到的實用性知識越來越少,學生學習只是為了考證,卻沒有將所學知識運用在實際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意識和能力,最后只是拿了證充實了自己的簡歷。
第四,知識獲取的碎片化。對于已經習慣在社交媒體上瀏覽快餐新聞的大學生來說,靜下心來長期學習是一件困難的事。應試式學習模式相對快捷高效,與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知識獲取習慣更為契合。這種學習模式就像快餐一樣能夠滿足基本的知識儲備需要,但對于知識深入的了解,不能提供進一步的幫助,甚至有些大學生在這種學習狀態(tài)下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學。
2.2 學校因素
大學是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的關鍵階段,如何培養(yǎng)學生影響著學生怎樣成就自己。當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式方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如對學生人生規(guī)劃指導工作有待完善、對培養(yǎng)大學生深度鉆研學術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對大學考試制度的創(chuàng)新改革方面有待探索等,是大學生應試式學習模式出現的原因之一。
第一,高校對學生人生規(guī)劃指導工作有待完善。美國、日本等國已經將職業(yè)規(guī)劃課設為大學生必修課程,并且伴有完備的教學體系和師資力量。相比之下我國許多大學開設的職業(yè)規(guī)劃課實際上還在積極探索階段,在隊伍建設以及課程設計等方面還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如在教師隊伍中,專職教師比例還不足;教學方式上更多的是理論教學,實踐教學部分相對較少;還有對大學生的職業(yè)素質教育、實踐鍛煉、知識應用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規(guī)劃安排到具體學校、學院、個人時,存在著落實方面的困難。
第二,高校對培養(yǎng)大學生深度鉆研學術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深度鉆研的學習模式是長期且艱苦的學習過程,學校教育與研究分離并且缺少有效的引導及激勵措施,使大多數學生缺乏深度鉆研學術的興趣。大多數本科學校在大學生綜合測評時更看重參加活動或比賽等經歷,在大家都參加比賽和考證的大環(huán)境下,導致具有科研主動精神的大學生比例較低。
第三,高校對大學考試制度的創(chuàng)新改革方面有待探索。一是多數高校考試相對簡單,考試內容多屬于單純知識記憶的閉卷考試,或是可以在書本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開卷考試,“考試沒有真正起到促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質量改進的功效”[3]。二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放任態(tài)度,一些教師平時對學生要求松散到了考試也是對學生能幫則幫,沒有很好地讓學生認識到專業(yè)課的重要性。學生一旦可以通過短時間的學習就輕松取得好成績,自然不會花費更多時間在學校的課程上。三是平時成績評估沒有硬性得分區(qū)間劃定和完善的監(jiān)督機制,成績考核機制成為幫助學生及格的手段,而不是學生課堂表現的評價工具。
2.3 個人因素
學生個人因素對其行為選擇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學習方式的選擇最根本的還是由學生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決定的,應試式學習方式的出現與學生的成長背景、學習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第一,大學生在擇業(yè)選擇上更加注重經濟回報。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物質生產資料的發(fā)展產生了商品拜物教的生活理念,把學習的目標設為賺錢。不斷追求更富足更優(yōu)質的物質生活促使大學生更愿選擇一些相對高薪的職業(yè)而不是艱苦少金的科研工作,這就導致他們中愿意潛心研究的人比例極低。利益——更確切地說,收入,盡量多賺錢——成為教育的目的和目標[4]。
第二,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更偏向短時高效。價值觀決定人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個體自我本位的就業(yè)價值觀成為大學生就業(yè)的第一價值考量[5]。當面對取得的外在結果相同或相似的情況下,付出更少的時間和精力的應試式學習模式在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中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在時間和精力有限的情況下,能夠對大量的學習資料進行有針對性取舍的應試式學習模式可以使大學生學習更輕松。
第三,大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更加多樣。大學生學習狀態(tài)變化沒有被及時、到位的關注,導致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發(fā)現和有效解決。我國高等學校學生人數的飛速增長,相應地出現了學校師資力量相對大學生人數不足的負面結果,積極、準確引導大學生采取正確的學習方式學習模式的作用在客觀現實上存在難度。
3 當代大學生應試式學習模式的轉化路徑
學習模式反應的不僅是學習的方式更是折射出學習者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大學生學習模式的轉變影響我國大學教育的成效,關乎人才培養(yǎng)質量。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傳統(tǒng)學習模式開始跟不上社會發(fā)展的步伐,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以及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下大學生應該轉變學習模式來應對新階段的學習要求。學習模式的轉變需要個人、學校、社會共同努力,要通過轉變學習模式提高當代大學生認知水平、實踐水平、創(chuàng)新水平,摒棄功利化學習,培養(yǎng)一批具有肯下真功夫、苦功夫學習品質的新時代優(yōu)秀大學生,培養(yǎng)能擔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3.1 社會優(yōu)化人才錄用機制
社會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生的努力方向,大學生不斷馴化自己以適應社會的選拔方式和需要,所以要轉變當代大學生應試式的學習模式,社會的作用不容小覷。
第一,政府要健全人才聘用機制。增強保障和支持力度,積極利用政策導向,加快完善大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服務體系,是畢業(yè)生能就業(yè)、就好業(yè)的保障。要全面深化改革,營造公平公正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社會流動,不斷激發(fā)廣大青年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要強化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幫助學生們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各級領導干部要經常到學生們中去、同他們交朋友,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6]。
第二,社會要積極塑造就業(yè)風尚。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7]。文化對人的影響就好似春風化雨,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健康、良好的就業(yè)風尚作為一種文化表現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養(yǎng)成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對大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也起著重要的催化作用。要積極營造健康、勤勉、向上的社會風尚,引導大學生好學、樂學、善學,從思想根源上轉變應試式學習模式的學習偏好。
第三,企業(yè)要優(yōu)化人才招聘方式。企業(yè)的人才招聘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錄用人才的質量,科學的人才招聘方式對于學生的進步和企業(yè)發(fā)展都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企業(yè)在人才聘用過程中應該注意做好以下幾點:一是確立科學公正的評價標準。采用多方面考察的方式代替?zhèn)鹘y(tǒng)用簡歷辨人的方式,減少出現所招員工考試能力強、實踐能力弱的現象,給應聘者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這將在潛移默化中降低大學生的考證熱;二是提高專精尖人才的薪資水平和待遇,促使大學生學專學精,而非應試式的淺顯學習;三是校企聯合給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崗位和崗位培訓,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實踐水平,給予他們更多展示機會和就業(yè)機會。
3.2 高校發(fā)揮教育主陣地的作用
青年能否擔起國家發(fā)展的重任不斷推動國家科技、政治、文化的發(fā)展關鍵在于學什么、怎么學。
第一,確定清晰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8],只有確定清晰的目標與規(guī)劃才能達到理想的結果。大學作為當今社會人才培養(yǎng)的搖籃首先應該明確自己的辦學理念,明確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有些大學在辦學思想上存在模糊不清的現象,大學若不清楚自己的培養(yǎng)目標及理念,大學生在學校中也很難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
第二,提供正確的思想價值指引。教導學生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增強知識更新的緊迫感,如饑似渴地學習,既扎實打牢基礎知識又及時更新知識,既刻苦鉆研理論又積極掌握技能,不斷提高與時代發(fā)展和事業(yè)要求相適應的素質和能力[9]。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能夠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價值引導是轉變大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手段。
第三,采取豐富的教育教學方式。高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主陣地,承擔教育和考核大學生的主要任務,嚴密科學的考核方式敦促學生踏實學習,有益于國家和社會人才甄選的公平準確。一是要根據培養(yǎng)目標合理安排課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利用好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二是要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模式,如開展講座、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輔導、職業(yè)體驗項目、興趣測試以及多種類型的選修課,幫助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發(fā)展方向,還應根據培養(yǎng)目標合理安排課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3.3 學習主體明確發(fā)展方向
轉變應試式學習模式究其根本是要實現學習主體的思想觀念的轉變,使學生自覺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和學習態(tài)度。
第一,以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展開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過青年有著大好機遇,關鍵是要邁穩(wěn)步子、夯實根基、久久為功。心浮氣躁,朝三暮四,學一門丟一門,干一行棄一行,無論為學還是創(chuàng)業(yè),都是最忌諱的[10]。大學生要沉下心來腳踏實地,節(jié)約更多時間對專業(yè)知識進行精學,努力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
第二,以明確的發(fā)展目標引領學習。當代大學生要確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學習目標。一是要樹立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繁榮發(fā)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信念,以崇高的理想目標引領實際行動;二是要在學習、成長過程中對自身實力及未來發(fā)展做出明確定位,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第三,以科學的職業(yè)規(guī)劃助力學習。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具有指向性的作用,關乎大學生成長成材的方向。大學生在制定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時應考慮到以下兩點:一是對自身實力進行科學研判,盡可能對自己的能力形成較為準確的判斷,尤其注意把握對自己的判斷不要過高或過低。二是對發(fā)展方向進行合理展望可以參考自身愛好,以及自己對未來生活的設想等。根據發(fā)展目標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在學習過程中就能更加專注,對一些不必要的證書進行舍棄,以更好地應對日后的應聘或學術研究。
總的來看當代大學生應試式學習模式存在的功利性強、缺乏鉆研精神等問題,需要社會、學校、個人共同努力實現轉變。新形勢下廣大學生應該認真對待自身發(fā)展,要堅定而深入地研究好一門學問,掌握一項技能,不要盲目跟風。學校和社會也應及時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和幫助,優(yōu)化人才選拔機制,給當代大學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和渠道,努力讓每一個青年都能綻放青春光彩。轉變大學生的應試式學習模式對培養(yǎng)社會主義時代新人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兩個一百年交匯之際我們要緊抓人才培養(yǎng)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張華峰,史靜寰,周溪亭.進入普及化階段的中國大學生學習動機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1,42(04):141-148.
〔3〕張紅梅.我國高校課程考試存在的問題與改革思考[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09):25-29.
〔4〕弗里德里?!つ岵蒣德].論我們教育機構的未來[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30.
〔5〕許濤.基于“個人—國家—家庭”三維需求側的新時代大學生就業(yè)價值觀引導[J].教育與職業(yè),2019,103(18):62-67.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7〕檀作文.中華經典藏書,顏氏家訓[M].北京:中華書局,2016.
〔8〕胡平生,張萌.禮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7.
〔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93.
〔10〕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