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黃、綠、橙、藍、粉……鮮艷明亮的“多巴胺配色”,成為了當下的時尚潮流。在繪畫中,此類色彩也極為常見。而在以水墨為主導的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多巴胺配色”不多見。但這并不意味著色彩在國畫中不重要。
“隨類賦彩”是傳統(tǒng)
中國傳統(tǒng)繪畫以水墨為主,講究“墨分五色”,通過墨色的豐富變化來表現(xiàn)萬物神韻。但這并非國畫的全部。早在魏晉時期,書畫理論家謝赫就在其“六法論”中提出“隨類賦彩”理論,強調根據(jù)物象本來的特點進行設色。之后,中國歷代畫家尤其是畫院畫家就偏好使用艷麗的色彩,使得畫面呈現(xiàn)出富麗堂皇、繁華絢爛的特點,與文人畫家追求的簡約恬淡風格形成了鮮明對比。
譬如,山水畫以水墨淺絳風格為主,但也有設色艷麗的重彩山水,遼代《丹楓呦鹿圖》就是代表佳作。這幅畫是絹本重彩,畫面以丹、黃等深淺不同的艷麗顏色來描繪茂密樹林,林木掩映,顯得層次十分豐富。
多巴胺色彩從何而來
傳統(tǒng)的國畫顏料一般分為礦物顏料和植物顏料兩大類。典型的礦物顏料有朱砂、朱磦、石青、石綠、赭石、泥金、泥銀、鈦白。其中,石青、石綠和赭石是青綠山水的主要用色。石青來源于藍銅礦,石綠來源于孔雀石,赭石來源于赤鐵礦。典型的植物顏料有花青、藤黃、胭脂、洋紅等。此外,還有一些化工合成的顏料,如曙紅、大紅、天藍等。絢麗多彩的顏色為國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基本的原料,畫家憑借它們創(chuàng)造出斑斕多彩的藝術世界。
花鳥畫是中國畫的大宗,也是使用“多巴胺配色”最為常見的畫種,原因在于大自然中顏色鮮艷的花草和羽毛艷麗的飛鳥都需要借助鮮艷的色彩來加以呈現(xiàn)。因此,今天的習畫者也可在這方面多加嘗試。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