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qū)南華小學 劉 洋
課程標準是國家育人的藍圖,是學校開展教育工作的根基,也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依據(jù)?!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進一步明確了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提出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特點,應聚焦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清晰地闡述了語文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內(nèi)涵,即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而古詩詞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絢麗瑰寶,其高度凝練的文字、和諧優(yōu)美的音韻、變化豐富的創(chuàng)作手法及含蓄深刻的情感,飽含了中華民族的智慧、文化底蘊和審美意蘊,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篇目約占總篇目的30%,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落腳點。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探索實現(xiàn)學生能力增長的關鍵點,構建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新型古詩詞課堂。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如果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民族的偉大復興就無從談起。我國被稱為“詩的國度”,數(shù)不清的經(jīng)典名篇至今仍被世代傳頌。雖然白話文已取代古文成為主要的溝通表達方式,但古詩詞的教學對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推動文化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所在學校開發(fā)了“南華詩詞會”課程。以詩詞的主題為線,共匯編了十二季不同主題的詩詞,如第一季為“涵養(yǎng)詩心”、第二季為“言志悟情”、第三季為“四季詩韻”……精心挑選了二十首與這些主題相關的經(jīng)典詩詞。通過不同主題的古詩詞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情感體會,學生在背景介紹中學會知人論世,在吟誦示范中享受音樂之美,在詩文賞析中體味語言之妙,在誦讀引領和齊讀感悟兩次不同目的的朗讀中讀準字音,實現(xiàn)情感共振。每日的午讀時光便是學生的“詩詞之旅”,學生在日復一日的熏陶與感染中愛上古詩詞,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對古詩文的理解,從而真正讀懂民族文化。
語言的高度凝練和概括是古詩詞的特點。古人在創(chuàng)作詩詞時特別講究“煉字”,往往會仔細斟酌和反復推敲,力求一字傳神。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對關鍵字詞進行賞析。課堂中可以適時開展“凝練探究”活動,如將白話文翻譯和古詩詞做對比,引導學生直觀地感受古詩詞言簡意豐的特點;可以采用“換字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閱讀經(jīng)驗做出判斷,發(fā)展思維能力;也可以在課后練習中,用經(jīng)典詩句或者自創(chuàng)詩句挖空的形式鼓勵學生參與“煉字”的過程。學生在交流互動過程中獲得真實體驗與成就感,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追求精準表達的意識,學生在不斷的語言實踐中提升了能力。
同一主題的古詩詞,常常具有一定的共性。例如,送別詩中常見楊柳、長亭、夕陽等景物;托物言志類詩中梅花往往象征高潔、松柏寓意堅貞、竹子代表氣節(jié);詠史懷古詩常引用歷史典故,借古諷今;山水田園詩則常常描繪山水之景,表達作者超然脫俗之情。在表現(xiàn)手法上,同類詩也常有異曲同工之“法”。如景物描寫常采用虛實結合、動靜結合、遠近結合等方法;詠物之詩,常用比喻、擬人、襯托的修辭手法;詠懷之詩則常用聯(lián)想、對比、用典等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苯處熆梢詫资淄黝}詩進行對比教學或聯(lián)合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對比、歸納與分析。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古詩三首》,均為描寫秋景的古詩,教學時可進行整體教學,先讓學生通讀三首詩,思考古詩所描寫的季節(jié),找出三首詩中的關鍵景物,體會秋景的特點;然后對比三首詩在描寫手法上的異同,在分析中掌握“遠近結合”“對比襯托”“虛實結合”的描寫手法。教師還可以精選幾首描寫秋天的古詩進行拓展閱讀,或讓學生課后尋找描寫其他季節(jié)的古詩,制作“四季詩冊”進行分享與學習,讓學生在對比與聯(lián)合中總結出一類詩的內(nèi)容特點及表達技巧,概括出解讀方法,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探究能力的提升。
古詩詞中描述的情景與現(xiàn)代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學生在面對晦澀難懂的文字時難免會產(chǎn)生疏離感及畏難情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對詩句進行深入解讀,找到能和學生生活連接的橋梁。例如,《村居》是一首描繪春天風光的詩,后兩句“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描繪了一個兒童放風箏的場景。授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平時放學后的心情和喜歡做的事情,或回憶春天在公園放風箏的經(jīng)歷。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放學時兒童呼朋引伴的場景、放風箏時他們會說什么,從而與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建立聯(lián)系,拉近與古詩詞的距離。
“語文即生活”,生活為語文的學習及運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古詩教學也應當創(chuàng)造性地融入生活實踐。例如,有教師在六年級學生畢業(yè)之際,上了一堂主題為“悠悠送別情”的語文課,課中首先選取了《送元二使安西》以及《別董大》兩首送別詩進行對比,讓學生體會不同的送別情;其次,讓學生找到兩首詩中的時間、空間、景物等信息,梳理表現(xiàn)手法;最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校園場景進行創(chuàng)作,表達惜別之情。這樣的古詩課,學生既能在真實場景中感悟詩文,又能運用古詩詞來抒發(fā)情感,實現(xiàn)了語言理解能力及運用能力的雙重提升。
古詩詞簡潔凝練的語言蘊含了豐富、深刻的情感和哲理,是古人對生活現(xiàn)象的深度思考及高度概括,是古人智慧的體現(xiàn)。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掘思維訓練的關鍵點,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古詩詞語言精練,因此無論是景物描寫還是情感描寫,常有大量的留白,給予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有的詩句表現(xiàn)力極強,讓人一讀,畫面便躍然紙上,如劉禹錫的“遙望洞庭山水翠,白云盤里一青螺”;也有的古詩詞突破思維的局限性,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還有的詩句描寫細膩,畫面生動,如高鼎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這樣的古詩,無疑是啟發(fā)學生想象力、開闊眼界、拓展思維的絕佳素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繪畫或手工創(chuàng)作等藝術活動,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把一首首詩變成一幅幅畫。
古詩詞富含哲理,尤其是宋詩,以“理”見長?!盁舨粨懿涣粒聿晦q不明”,古詩詞中的哲理一定要在辯論中內(nèi)化于心,而教師則是推動辯論進行的主導者。在教學中,教師有時要站在學生的“對立面”,通過“提問”“舉例”“設謎”等方法制造“矛盾”,引發(fā)思考,讓學生不僅理解語言,還要發(fā)掘其內(nèi)在的思維邏輯。
古詩詞具有極強的音樂性,平仄相間,音韻和諧。從不同的韻律中,可讀出詩人不同的情緒。課堂中可以運用齊讀、拍手讀、想象讀、配樂讀、表演式朗讀等多種誦讀方式,讓學生直接感受古詩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形式美?!霸娭杏挟嫞嬛杏性姟?,古人用文字做筆,勾勒出精美之畫。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動畫、插圖、音樂等手段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帶領學生走入詩中之境,感受畫面的美好。
古詩詞是古人道德情操的載體,我們常常會被文字間流露的高尚情操以及深厚情感打動。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此壯烈豪邁的愛國之情,“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樣濃密綿長的牽掛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般深厚真摯的送別之情……無論是哪一種情感,都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感悟生命、體會真善美,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將詩文中的情感美內(nèi)化為自身的人格美。
古詩詞教學僅停留在引導學生感知美、內(nèi)化美上還不夠,還應促成學生運用文字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空間,引導學生聯(lián)系家庭生活、校園生活及社會生活中的真實場景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與表達。但在布置任務時要注意降低起始難度,搭建足夠的腳手架,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創(chuàng)作,讓學生有參與感、獲得感、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