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珺妍
在繪畫中,藝術家往往通過不同的繪畫手法表現眼中之景、心中之景,從而在繪畫中賦予畫面不同的空間語言。本文以西方繪畫中的金字塔形構圖為例,首先對文藝復興時期金字塔形構圖與透視法結合的歷史展開敘述,基于金字塔形構圖的介紹與舉例詳述其特點,接著通過具體畫作論述金字塔形構圖在繪畫中的重要性,最后通過金字塔形構圖的意義聯(lián)系其繪畫空間背后的視覺經驗語意進行探討,得出在繪畫空間中構圖作為繪畫的言說形式不僅能體現藝術家的繪畫功底,還能傳達出藝術家的內在情感。
魯道夫·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藝術與視知覺》中寫道:“藝術家與普通人相比,其真正的優(yōu)越性在于:他不僅能夠得到豐富的經驗,而且有能力通過某種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體現這些經驗的本質和意義,從而把它們變成一種可觸知的東西。一個人真正成為藝術家的那個時刻,也就是他能夠為他親身體驗到的無形體的結構找到形狀的時候?!痹谒囆g家的觀念中,繪畫是一種陳述方式,用于對一個人、一件事、一個想法的主觀化的視覺表達。而不同的目的使藝術家采取不同的藝術手段,在空白的畫布上通過不同的構圖方式、表現手法抒發(fā)對意向情感的表達。簡單地說,“繪畫就是將無形變有形”的工作過程,而這個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即“構圖”。
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筑、繪畫、雕塑中無不體現出自然觀與真實觀。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中,描繪的事物似乎是隨意的,主要目的是用來展現空間的華麗。例如,佩魯吉諾的《基督賜予彼得通往天堂和地獄的鑰匙》中,畫面后部的豪華建筑物據說是所羅門神廟,但它是按照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洗禮堂樣式構思的;兩邊都是羅馬的凱旋門,與基督的耶路撒冷并不相稱。而事實上,在現實場所之中根本看不到任何居住的建筑,只有象征著權利和榮耀的建筑。畫面上的空白處太多,表明作者佩魯吉諾并不關心如何再現一座城市,其關注點在于如何利用新發(fā)現的科學透視法進行繪制。
正如萊奧納多·達·芬奇所描述的暗箱那樣,在暗室內靠近孔洞放置的白紙上接收圖像,你就會看到紙上的所有物體都有著相應的形狀和顏色。通過科學方式的幫助,畫家只需要掌握科學透視的方法,便可以通過描摹圖像的輪廓而得到一幅真實可信的畫。
金字塔形構圖又稱為“三角形構圖”,是繪畫、攝影中常用的構圖樣式。威廉·荷加斯在其專著《美的分析》中談及米開朗琪羅對構圖的看法給予他的印象:“據說,米開朗琪羅又一次教導他的學生,一定要以金字塔形的、蛇形的形體為構圖基礎,再成倍增加。這條規(guī)則包含著藝術的全部奧秘,因為一幅畫所能擁有的最大魅力與生命力,就是表現運動:畫家稱之為畫的靈魂。再也沒有像火焰或火這樣的形式能更好地表現運動了?!?/p>
從詞源上看,金字塔形(pyramid)這個詞被認為與希臘詞“pyr(火)”有關。其理論依據是金字塔形看起來像一個模仿太陽發(fā)光的石頭模型。早在東晉時期,我國畫家顧愷之在其作品《女史箴圖》中,便將三組人物排列為等邊三角形,畫面緊致端正。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拉斐爾所作《圣母像》中常見金字塔形構圖,表現圣母的莊嚴,畫面上突顯主體物,突出視覺中心,增強了作品的完整性與主題性。
1911 年,瓦西里·康定斯基在為純抽象藝術辯護時說:“在畫面上,精神生命可以相應地表現為一個大的銳角‘金字塔形’,它被橫向分成不等的部分,最窄的部分位于最上方……整個‘金字塔形’緩慢地移動,幾乎看不見地向前和向上移動。其中頂端為今天,第二部分為明天?!笨刀ㄋ够J為保羅·塞尚因致力于純粹的抽象而喜歡金字塔形構圖。正如塞尚在其作品《大浴女》中所表現出的畫面:在畫面中不僅樹干、樹枝以及女性的身體指向畫框上方的某個交匯點,那些女性也大步向前或躬身進入細分的“金字塔形”中;畫面中的女性通過作者的巧妙排列成為幾何圖形存在畫面空間中。
詩人埃茲拉·龐德曾嘲笑拉斐爾筆下人物笨拙無趣,他譏諷地引用了一位德國學者的評論,說在拉斐爾的畫中,完美的圣母變成了肉體,并補充道:“1527 年前后,把人物蛻變?yōu)榧∪饨M織的畫法頻繁而普遍。人成為血細胞構成的人體,而非嚴格意義上的有生氣的,它不再是包裹在火團里的氣團,它不再發(fā)光,眼睛不再放光,只有一團團肉,也許,可以減震。”筆者認為,拉斐爾與米開朗琪羅一樣,更關心的是一幅畫的靈魂,而不是描繪的準確性。因此,拉斐爾筆下的人物絕無沉重感,并且其中似乎孕育著向上的運動,正如在《赫利奧多羅斯被逐出神殿》中所展現的那樣。這幅畫在描述《偽經》中的一則故事:敘利亞國王命令赫利奧多羅斯去掠奪耶路撒冷殿中的財寶,但上帝派了一匹配有金轡的駿馬踐踏他,還有兩個年輕人鞭打他。在拉斐爾的畫中,這兩個年輕人被描繪為沒有翅膀的天使:他們的腳沒有接觸地面。但在畫面中似乎所有的重力都減弱了:那匹半直立的馬緩緩地落下,像騎士和第一個年輕人的斗篷一樣,似乎是自己旋轉站起的,還有一位男子甚至懸浮在柱基上。在這幅壁畫和梵蒂岡拉斐爾廳的其他作品中,拉斐爾喜歡用左右兩邊都有大量人物而中間沒有什么事件發(fā)生的金字塔形構圖,像是卷軸一般打開的形式,將觀者帶入畫作的世界中。
威廉·阿各里昂比曾言:繪畫藝術,是在平整表面上以線條再現對象,然后上色,色彩以適當的明暗分布,以符合對稱和透視法則;繪畫是創(chuàng)造出所要表現對象的相像物或真實觀念的整個過程。在繪畫的創(chuàng)作方式中,自由與再現真實、對稱性與透視的法則成為畫家需要考慮的方面。金字塔形構圖通過其穩(wěn)定性、故事性、情節(jié)性、準確性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占據一席之地。
在文藝復興以后,由于畫家追求對客觀物象的逼真表述,因此他們掌握了投影原則、透視原則,以及光線和色彩互相變化規(guī)律等一系列比較高級的繪畫手段。但是,他們最終目的還是追求對客觀物象的“真實”表現。所以,他們在追求對視覺的絕對平面化呈現的同時,忽略了視覺的客觀物象以及作品中所描摹的藝術物象,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繪畫藝術對美的真實感知和表述。因此,重新回到基礎的畫面構圖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點。
在20 世紀,藝術家們明確地將他們的藝術視為可見與不可見辯證關系的體現。在一篇采訪理查德·塔特爾的摘錄中這樣記錄到:如果你想成為一名視覺藝術家,那作品中就得有視覺經驗的對立存在,具有解釋不可見性的可能性。這就是為何它不像一張桌子、一輛車或其他某物。也就是說,在每件繪畫作品的背后,都有著在某種意義上堅不可摧的東西,這些豐富的、自我的、感知的內在力量共同構建出繪畫作品的力量。
康德哲學認為,人類的空間意識是直觀覺性上的先驗格式,用以羅列萬象,整頓乾坤。從現實體驗的層面來分析,無論是面對繪畫藝術還是其他藝術,所形成的感受都是視覺、觸覺、動覺、體覺的綜合感受。因此,金字塔形構圖通過自身穩(wěn)定的力量,以觀者的感官經驗為媒介,構建“畫—心”的直覺感受,從而使觀者理解畫作背后的空間意識。概言之,金字塔形構圖以沖擊性的視覺效果,將作者、作品、觀眾聯(lián)結起來,并且使藝術家將想要呈現的藝術信息進行更好的表達。
在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中,金字塔形構圖常被運用在藝術作品中。正如在提香與喬爾喬納合作的《田園音樂會》的作品中所描繪的:在一個云淡風輕的午后,太陽被云朵遮住,遠處是濃郁的森林。近處山崗的草地上,兩個貴族公子席地而坐,衣著華麗,神情專注,一個彈琴,一個聽琴。兩個裸女,體態(tài)豐腴,膚色金黃,一個吹笛,與公子合奏,一個汲水取樂。而遠處的牧羊人正在放羊。提香通過描繪音樂會中不同人物的表情與動作來表現出音樂的聲音,使觀者感受到返璞歸真的美好生活。因此,在繪畫空間中,畫面內容通過視覺音色和視覺和諧共同構建,我們可以從中發(fā)掘新的旋律,在通感中通過感官的總體印象欣賞繪畫中的音律之美。
而構圖作為繪畫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聯(lián)結各感官印象的基礎。一件成功的藝術品,是不同類別藝術間的交流,更是藝術家的不斷嘗試。這也正是藝術的力量之所在,藝術作品通過隱喻性闡釋反映世界,藝術的語意通過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與現實社會聯(lián)結在一起。
構圖是繪畫的基礎,是一幅畫的骨架,在清晰地表達出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同時,也給觀眾帶來了美的感受。對繪畫作品而言,繪畫作品的重心與重點便是畫面的整體性與節(jié)奏性,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如何通過科學的結構布局表達繪畫作品的內在情感。在金字塔形構圖中,畫家通過對畫面的把握、設計,將一首詩、一場聚會、一篇故事以直觀的方式再現在觀者眼前。觀者通過畫面的結構、顏色、用筆、造型等要素感受藝術的力量。
繪畫等藝術表現是藝術家對現實生活審美認識的表現形式。藝術反映現實生活,反映現實中的自然美和社會美,藝術家通過不同的構圖方式與表現形式,傳達出審美觀念。藝術是一種言說形式,藝術作品中包含著一種溫暖且令人著迷的人性特質。因此,繪畫的構圖是藝術家審美意識或審美觀念的一種表現形態(tài)。
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建筑家阿爾伯蒂在其著作《論繪畫》中主張“美在和諧”,但反對把美看作形式上的和諧。美在于“適當”成為阿爾伯蒂在繪畫、設計、建筑中的重要思想。阿爾伯蒂在《論繪畫》中曾這樣表述:“也許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意思就是指人類需要通過世間萬物與自己對比,才能得到對萬物的認識?!毕找矎娬{,“美不是別的,是現象中的自由”。
藝術家通過對構圖的不同選擇,體現不同的審美過程,從而實現人性的和諧,這種和諧統(tǒng)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美與理想美。在金字塔形構圖的代表作品《自由引導人民》中,我們能夠直觀感受到構圖對藝術作品中和諧功能的裨益。作者通過金字塔形的構圖將七月革命的勝利之況展現在觀者眼前,通過作品中熱烈的構圖、戲劇性的畫面、有韻律的結構,表現出戰(zhàn)士們激昂的革命熱情。由此可見,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是不需要語言與文字的闡釋的,藝術家可通過構圖對畫面進行設計,以表現心中的所思所想。和諧的藝術作品讓我們感受到美的滋養(yǎng),表達出藝術家對和諧狀態(tài)的追求。在此狀態(tài)下,藝術家應保持理性的、感恩的態(tài)度,用耐心與愛心發(fā)現、感受自然,與世界共同前進。美與和諧的氣息是自然間維持本我的平衡之態(tài)。從未來的角度而言,藝術家需要以生態(tài)方式進行思考,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為出發(fā)點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這體現出一種新的價值觀和自然觀。
正如阿爾伯蒂在《論建筑》中所道:“美是一個物體內部所有部分之間的充分而合理的和諧?!钡?,藝術不僅僅是感性的產物,它還是思想的沉淀、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因此,如火焰般的金字塔形的畫面構成,可以為作品帶來生命活力,繪畫中構圖的法則也給予畫面恰當的空間語言。這些空間語言一方面能夠表達出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觀者可以通過自己的體悟感受畫面。而聯(lián)結作者與觀者的便是畫面空間背后的視覺語意。因此,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應保持繪畫的自身特征,并通過大膽的嘗試,使各藝術門類互融互通,以新的眼光進行欣賞與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