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萍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 涉外學院,湖南長沙 410219)
21世紀以來,由于中國城鎮(zhèn)化推進、人口頻繁流動、推普工作全面展開等原因,方言日漸衰微?!吨袊鵀l危語言志》叢書提到我國有130多種語言,其中68種使用人口在萬人以下,48種使用人口在5 000人以下,25種使用人口不足千人,有的語言只剩下十幾個人甚至幾個人會講。方言瀕危,不容樂觀。
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專家學者意識到方言衰微和消亡的問題,已著手對方言進行相關保護,并取得一些成果。一些大學生也加入方言保護的隊伍,為方言的傳承貢獻智慧和力量。本文分析了我國高校保護和傳承方言的現狀,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目前,在高校層面展開的對方言的保護和傳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1 開展項目,成立中心
近年來,一些高校組織力量對方言進行保護和傳承,并與教育部等政府機構合作開展項目?!皾h語方言地圖集”[1]“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中國方言文化典藏”“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以下簡稱“語保工程”)都是頗有影響力的項目。其中,“語保工程”的啟動及實施使方言的保護和傳承研究成為社會各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2015年,教育部、國家語委啟動“語保工程”,并與北京語言大學共建“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北京語言大學在“語保工程”中扛大梁,建立語保中心,培訓專業(yè)技術人員,組建核心專家團隊,有效地服務國家和地方語保工作。全國35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參與了“語保工程”。“語保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語言資源保護項目,它開展了對全國34個?。▍^(qū)市)的123種語言和漢語方言的科學系統(tǒng)的調查保護,收集整理了大量原始的語言材料,建成了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語言資源采錄展示平臺。在保護方言工作上功不可沒。
從1979年以來,為加強方言研究,一些部屬高校陸續(xù)建成方言研究室或研究中心。例如,1979年廈門大學成立了漢語方言研究室;1981年復旦大學成立了吳方言研究室;1994年暨南大學成立了漢語方言研究中心。后來一些地方高校也建立了研究本地方言的機構,如嶺南師范學院(原湛江師范學院)于2009年成立了粵西方言與文化研究所。198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和廈門大學等院校發(fā)起成立了全國漢語方言學會,提出“搶救方言”的口號。從1981年到2017年,學會先后舉辦了19屆學術討論會,大大推動了漢語方言研究和方言學學科的發(fā)展,也推進了方言保護和傳承的開展[2]。
1.1.2 開設課程,設置專業(yè)
目前,有不少高校開設方言學課程,新增方言學碩士點和博士點,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我國高校最早開設方言學課程的是北京大學,1955年北京大學便面向中文系漢語本科專業(yè)開課[3],現在北京大學仍然保留本科生的漢語方言課。有些高校開設方言通識課推廣和傳承方言,在校內外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廈門大學開設閩南語選修課,廣受學生歡迎,閩南語選修課名額常常被搶光。又如武漢大學開設“方言與中國文化”課,學生用方言唱歌和配音的作品走紅網絡。據了解,開設方言課程的不僅有部屬高校,還有地方高校。不僅有公辦高校,還有民辦高校。全國開設與方言相關的課程的學校有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汕頭大學、四川師范大學、廈門理工學院、廈門華廈學院、四川航空旅游職業(yè)學院、蘇州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等。
20世紀80年代起,高校開始設置方言學碩士專業(yè)(方向);20世紀90年代起,暨南大學、廈門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又先后設置方言學博士專業(yè) (方向),為方言學研究、方言保護和傳承儲備力量。這些人才后來成為各個高校方言學科的骨干,成為我國各個方言研究、傳承項目的中堅力量。
1.1.3 創(chuàng)辦網站,開辦欄目
某些有條件的高校創(chuàng)辦方言網站,推廣和傳承方言。例如2002年暨南大學漢語方言研究中心和香港大學語言學系合辦了粵方言研究網站,引起海內外喜愛粵語人士的關注。還有一些高校在校內廣播站設置方言欄目。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校園廣播電臺創(chuàng)辦了滬語欄目“上海閑話”,受到大學生的歡迎。但目前限于資金、技術、專業(yè)人員等方面因素,只有少數高校能創(chuàng)辦方言網站、開辦方言欄目。
1.1.4 舉辦比賽,舉行活動
除了參與全國大規(guī)模的保護和傳承方言的項目,一些高校也與各個機構合作舉辦語言類比賽,傳播推廣方言。例如,2017年7月北京語言大學舉辦了“語保世界觀”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說“多語言冠軍挑戰(zhàn)賽”,這是面向全球青少年的語言文化競賽,是國內高校首次開展的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軌的方言文化活動[4]。
一些高?;蚺c兄弟院校合作,或單獨舉辦方言比賽,形式有方言歌唱大賽、方言配音比賽、方言演講比賽、方言聽力比賽、方言文化比賽等。例如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qū)、中山大學珠海校區(qū)和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4所高校曾聯合舉辦粵語歌手大賽。
也有部分高校組織方言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比賽,對反映方言和地域文化的文案、音頻、視頻等參賽作品進行評比。例如,2021年華南師范大學城市文化學院舉辦了“方言述家鄉(xiāng)建設,創(chuàng)意賞百年成就”方言故事新媒體創(chuàng)意大賽,比賽收集到的短視頻作品配音包括廣州話、潮汕話、客家話、東北話等方言。
有些高校還發(fā)起了保護方言的實踐活動。例如,2022年寒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目湖校區(qū)學生事務服務中心組織寒假實踐團隊的同學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人物訪談等形式調研家鄉(xiāng)方言,以短視頻為載體傳播家鄉(xiāng)方言,給疫情防控期間在外地過年的旅人送去鄉(xiāng)音,助力方言的傳承與保護。
這些年,越來越多高校舉辦方言類的比賽和活動,活動形式越來越多樣,活動面向的范圍越來越廣。
高校發(fā)揮社會職能,重視方言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支持方言專家學者的研究,培養(yǎng)傳承方言的人才,與政府和社會各界合作保護方言,助力大學生保護方言的活動。通過發(fā)動和支持大學生群體向社會傳播方言,傳遞方言保護意識,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的反響。
拯救瀕危方言,目前起主要作用的還是方言學者。高校教師對方言的保護和傳承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2.1 開展方言相關研究
保護和傳承方言的首要任務是對方言進行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研究。20世紀20年代,高校教師就開始著手進行這些方面的研究。1928—1946年,先是以趙元任為代表的一批學者設計《方言調查表格》和“五度制標調法”記錄方言語音和語調,后來學者們對廣東、廣西、海南、陜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福建的方言進行調查,并出版了相關的著作。
1956年,各高校中文系教師代表響應國家號召,參加教育部和中科院語言研究所舉辦的普通話語音訓練班,參與為支持“推普”工作而實施的全國方言普查。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專家學者和高校教師們共調查了全國1 849個方言點,先后編寫近1 200種調查報告和20多個各省區(qū)的方言概況,公開出版了不少關于各地方言的著作和論文。1960年,由北京大學袁家驊教授主編的《漢語方言概要》出版,在海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巨大影響。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全面論述漢語方言的著作,是方言學的經典著作。
1978—2003 年,高校方言學者們繼續(xù)研究方言,學界共出版了1 000多種方言著作,發(fā)表了7 000多篇論文。其中,李榮主編的《中國語言地圖集》和李榮、熊正輝、張振興等主編的《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是漢語方言研究的重大成果。高校方言學者們還編纂了各種方音字庫、方言詞典、方言點調查報告,不僅研究語音和詞匯,還研討語法,用國際上流行的研究方法(如歷史層次分析法)對方言進行分析。
21世紀以來,關于方言的應用、保護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多,從知網的論文發(fā)表可窺見一斑。自2000年以來,以方言為主題的論文共有43 257篇,其中有73.14%涉及應用研究,11.39%涉及應用基礎研究;發(fā)文作者主要是各大高校方言學者,如李如龍、馬重奇、詹伯慧、邢向東、莊初升、羅昕如等。自2005年至今,關于方言保護主題的論文逐年增多,特別是2015年“語保工程”啟動以后,方言保護主題的論文發(fā)文量呈階梯式上升的趨勢。
1.2.2 立足方言田野調查
田野調查是獲取第一手語言材料的必要途徑。一代又一代高校方言學者帶領自己的學生到全國各地開展田野調查,并把調查成果寫進著作和論文。例如,1987年,詹伯慧教授帶領自己的碩士研究生對珠江三角洲的方言進行調查,編寫了《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報告》。方言學者們不僅帶領自己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進行田野調查,也會向本科生傳授田野調查的方法,指導本科生進行田野調查。如2017年7月,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專業(yè)教師帶領學生在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進行田野調查,方言調查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本科生專業(yè)實習的重要內容之一。
如今方言學者進行田野調查,方法更科學,設備更齊全,形式更多樣,獲得的語料也更豐富。例如,參與“語保工程”的專家學者們,在田野調查時會用專業(yè)的錄音軟件、設備來錄音,用高清攝像機拍照和錄像,也會按照一定要求對調查內容進行必要的國際音標轉寫和漢字轉寫。規(guī)范而科學的調查,能保證語料的真實、準確。
1.2.3 與政府合作保護傳承方言
一些高校方言學者發(fā)揮社會影響力,呼吁地方政府保護和傳承方言。如2011年末的上海語文學會學術年會上,上海大學錢乃榮教授等82名學者聯名發(fā)布了《關于科學保護上海話的倡議書》,提倡幼兒園、中小學生在課余時間講上海話或其他方言,全市公共交通工具上安排上海話報站,上海的電臺和電視臺開設上海話頻道并對上海話書面語開展正字和正音活動。學者們的倡議贏得了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上海市政府迅速組織專家學者編寫上海話學生課本。2013年,上海已有100多所中小學開設“上海話”課程。
方言學者們也積極地配合地方政府保護方言的工作。如2014—2019年,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和東莞市檔案館合作,承擔“建立東莞方言檔案”項目。莊初升教授帶領研究人員對東莞市32個鎮(zhèn)街的代表性方言點進行田野調查,通過音視頻方式采錄東莞方言語音、詞匯、語法語料及吟誦、童謠、山歌、木魚歌和民間傳說等,完成了約40萬字的《東莞方言調查報告》。
在新冠疫情期間,高校方言學者們抓住時機,響應政策要求,讓方言研究服務“抗疫”。如2020年2月,在教育部、國家語委的指導下,北京語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成立了“戰(zhàn)疫語言服務團”,幫助外地援鄂醫(yī)療隊解決醫(yī)患溝通的方言障礙問題,使方言在應用中得以推廣[5]。
1.2.4 與社會力量合作保護和傳承方言
社會力量保護和傳承方言的典型是汪涵發(fā)起的“響應”計劃。2015年,有志于保護和傳承湖南方言的著名主持人汪涵邀請了一些專家學者,組建了11支由湘籍方言學教授、博士負責的方言研究隊,調查湖南省57個代表點的方言。目前,調查團隊已拍攝方言微電影4部,發(fā)表相關論文數十篇,出版了《湖南方言“響應”計劃調查手冊》。
高校方言學者們,在保護和傳承方言中發(fā)揮了模范帶頭作用。他們深耕方言研究,扎根方言田野調查,培養(yǎng)學生調研方言,聯合政府、社會各界“搶救”方言。但高校方言學者只占高校教師的少數,據了解,如今仍然有一些高校教師忽視方言的價值,認為大環(huán)境是普通話環(huán)境,方言可有可無,甚至覺得說方言“土氣”,保護方言“不合時宜”[6]。他們也不會教導學生講方言。而在對待下一代方言教育的問題上,有些高校方言學者也不能免俗。他們離開家鄉(xiāng)到大城市求學、工作、生活,配偶不一定是同鄉(xiāng),和配偶之間往往用普通話交流,對于在大城市出生和長大的下一代,一般也只會教他們普通話,不會教他們說方言。
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大方言區(qū),從小就會講方言,對方言有感情,能意識到方言的價值和重要性,并且有方言保護意識。大學生對方言的保護和傳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3.1 研究方言問題
一些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主要是漢語方言學專業(yè)或方向的),會在導師的指導下對方言進行研究,形成著作或論文。以知網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為例,從2000—2022年,以“方言”為主題的碩士論文共有11 600篇。從1997—2022年,以“方言”為主題的博士論文共有1 410篇。
當然,大學本科生也有方言的相關研究。有些大學生雖然不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但因為對方言感興趣,意識到保護方言的重要性,發(fā)表了相關論文。例如,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的本科生焦桂卿、黎嘉暉、孟繁鑫、羅莉莉合寫論文《近鄉(xiāng)情怯,音動四方——大學生方言文化衰微探究》[7],探討大學生方言文化衰微問題。還有些大學生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中開展對方言的保護和傳承研究,如沈陽大學文法學院的程嶺、齊海英撰寫了論文《沈陽方言的生存現狀及保護傳承策略》[8],作為沈陽大學2019年度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 《“沈廷記憶”:沈陽方言保護與傳承平臺建設》的研究成果。
大學生對方言的研究,不僅涉及方言本體方面,還會關注方言應用、方言保護和傳承等方面。
1.3.2 成立方言社團
一些對方言感興趣、對方言傳承有擔當的大學生會成立方言保護社團或協(xié)會。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生成立了“阿拉滬語社”,北京語言大學學生成立了粵語協(xié)會。方言保護社團定期舉行活動,有些還開展方言教學。例如,上海財經大學滬語社創(chuàng)建“滬語課堂”,北京語言大學粵語協(xié)會每學期都開展粵語教學。
還有一些大學生成立高校聯盟的方言文化組織。例如,蘇州科技大學、江蘇師范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大學的學生一起建立“蘇白學堂”,致力于保護和傳承蘇州方言。
方言社團的建立,促進了方言的傳播和推廣。但也出現一些問題:方言社團都是由對方言感興趣的學生建立的,比較隨性,計劃性、系統(tǒng)性和專業(yè)性不強;成員流動性大,隨著學生社團組織的換屆,有可能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人員變動也會影響社團傳承、發(fā)展和資料保存。
1.3.3 做方言志愿者
這些年,越來越多大學生加入方言保護志愿者的行列。2017年3月25日,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語保志愿者工作站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成立,這是首個全國高校聯盟的方言文化組織。工作站每年大約招收30到40名志愿者,至今已有200多名志愿者。志愿者策劃活動、制作推文、運營公眾號、舉辦方言視頻比賽……有效推廣了方言。
有一些大學生自發(fā)自愿保護方言,蘇州大學文學院漢語言專業(yè)方言方向碩士車玉茜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她創(chuàng)立“說蘇哉”公眾號,開辦留學生蘇州話俱樂部,舉辦蘇州方言文化講座……她主創(chuàng)的《方言說蘇州》視頻作品還獲得“足榮村杯”語保微電影大賽一等獎。
還有一位寧波大學大四學生創(chuàng)辦了 “小周講大道”抖音號,在抖音上發(fā)布寧波老話小視頻,引來網友的關注,在網絡上已經收獲16.6萬粉絲。
1.3.4 設計方言產品
大學生對新鮮事物敏感,思維活躍,創(chuàng)造力強。他們?yōu)榱送茝V方言,各出其謀設計各種方言文創(chuàng)產品:墊板、貼紙、筆袋、杯子、紅包、撲克、手機殼、文件夾、記事本、筆記本、明信片、帆布包、文化衫、裝飾掛帶、民俗工藝品等。例如,北京語言大學本科生于雪制作的河南特色民俗工藝品“泥咕咕”,是方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
在 AR、AI、VR及文化新經濟逐漸興起的今天,還有一些大學生計劃設計方言手機鈴聲、導航、有聲讀物、翻譯器、AI等科技性較強的產品,如四川師范大學“留音計劃”方言保護團隊的同學打算以AI方言讀詩歌、唱戲劇、與人互動為目標,創(chuàng)設AI與方言深度交匯的應用場景。
大學生也會踴躍參加各類方言產品設計大賽,展示自己的作品。如廣東大學生方言文化創(chuàng)意大賽已經舉辦了兩屆,每一屆都能收到來自廣東各個高校大學生的上千件作品,囊括了平面、視頻、文創(chuàng)、HTML5、原創(chuàng)歌曲等多種形式。
設計方言產品,是大學生保護和傳承方言的創(chuàng)新形式,有利于方言的傳播和推廣,吸引更多人投入方言保護的行動中。
綜上所述,高校利用自身教育、科研和人才優(yōu)勢,在保護和傳承方言上發(fā)揮了很大作用:開展項目、成立中心、開設課程、設置專業(yè)、創(chuàng)辦網站、開辦欄目、舉辦比賽、舉行活動。高校教師特別是方言學者致力于方言相關問題的研究,立足于方言田野調查,收集語料、培養(yǎng)人才,并與政府機構和社會力量合作保護方言,在方言保護和傳承上起到先鋒引領的作用。大學生用各種方式保護和傳承方言,他們研究方言問題、成立方言社團、做方言志愿者、設計方言產品,用實際行動向世人展現了新時代中國大學生的文化使命擔當,體現了中國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在某些方面,還應改進。
21世紀以來,加入保護和傳承方言隊伍的高校越來越多。但仍有很多高校沒有參與其中,特別是一些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據教育部網站統(tǒng)計,2021年全國高等學校共有3 012所,其中民辦高校764所。民辦高校主要是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他們肩負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的職責,而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載體,在保護和傳承方言上,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不應該缺席。
目前高校為了保護和傳承方言,開展了一些項目和活動。項目的進行、活動的開辦要注意落到實處,不能流于表面。如一些高校組織方言田野調查,學生誤解為“去旅游”“去玩”,走馬觀花、敷衍塞責,這就不能獲得真實、準確的語料,更無從做到保護和傳承方言。另外,也不能因方言田野調查項目或活動的結束,而停止對方言的保護和傳承,方言的保護和傳承要持續(xù)地推進。
方言社團是學生自發(fā)成立的方言組織,在吸引和團結大學生保護和傳承方言上有一定作用。高校在肯定學生的行動的同時,也應該給予切實的支持,不能讓方言社團自生自滅。針對方言社團缺乏計劃性、系統(tǒng)性和專業(yè)性的問題,高校可以指派專業(yè)教師駐點,定期對社團進行指導,做好社團規(guī)劃,培訓社團成員,使社團得以穩(wěn)定、持續(xù)地發(fā)展。北方民族大學在這方面給我們很好的示范。該?;浾Z社由一群喜愛粵語和嶺南文化的學生創(chuàng)辦,直屬校團委。從2013年成立至今發(fā)展迅速,已成為該校最活躍的社團之一。
另外,高校還可以把方言作為文化遺產保存起來,建立方言檔案館、博物館,這樣既用現代科技手段保存了方言,也通過展覽贏得更多人對方言的關注[9]。例如,2016年賀州學院建立了賀州語言文化博物館,這是全國首座專業(yè)實體性質的語言博物館,使地處粵桂湘三省交界的賀州的方言語料得到展示,更大范圍地、更有力地傳播了鄉(xiāng)音,傳遞了鄉(xiāng)愁[10]。
在保護和傳承方言方面,方言學者無疑做了大量工作。但方言學者不過是高校師生的少數,很多人對方言保護和傳承仍無動于衷。對方言的保護和傳承不能止步于方言學者。高校師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如果高校能發(fā)動全體師生參與,將大大推進方言的保護和傳承。
高校要加大對國家語言文化政策和意見的宣傳,使廣大師生意識到保護和傳承方言是國家層面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高校也要為師生創(chuàng)造講方言、用方言的良好環(huán)境,使方言在真實的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中得以發(fā)展和傳承。高校還要廣泛發(fā)動師生參與保護和傳承方言的行動。當然,保護和傳承方言不是抑制普通話的發(fā)展,只是在推普的同時保方言,給方言留下生存空間。另外,在語言課程規(guī)劃上,高校也要引導師生注重方言的傳承,不能讓方言斷送在我們這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