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俊
(甘肅農業(yè)大學 人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盵1]教育數字化是教育教學活動與數字技術的融合發(fā)展,深刻引發(fā)了教育理念、教學范式、學習方式、辦學模式、組織管理等全方位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按罅ν七M教育數字化,培育教育教學新形態(tài)”[2]是今后較長時間里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進一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發(fā)展的重要動力。隨著《出版業(yè)“十四五”時期發(fā)展規(guī)劃》《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fā)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的實施,傳統(tǒng)出版與數字業(yè)務相融合的新型出版業(yè)態(tài)應運而生?!镀胀ǜ叩葘W校教材管理辦法》指出:“組織建設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多種介質綜合運用、表現(xiàn)力豐富的新形態(tài)教材?!盵3]那么,如何在教育數字化背景下,編寫出版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英語新形態(tài)教材,是當前研究生教育教學實踐的重中之重。本文結合《新探索研究生英語》(iExplore English Course)系列教材,對此做一些初步探索。
教材是指供學校使用的教學用書,以及作為教材內容組成部分的教學材料。教材編寫依據教材建設規(guī)劃和課程教學標準,反映教學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發(fā)展規(guī)律及學科專業(yè)特有的思維方式?!凹訌娊滩慕ㄔO,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突出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4]是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fā)展的任務之一。對于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英語教材建設而言,也一直期待著更多新形態(tài)教材的研發(fā)和出版。
何為新形態(tài)教材? 如何建設新形態(tài)教材? 如何使用新形態(tài)教材?對這些問題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檢驗是當前教育教學的核心問題。《新探索研究生英語》系列教材共設“基礎級”和“提高級”兩個級別,每個級別包括《讀寫教程》和《視聽說教程》兩個分冊,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于2021 年和2022 年。這套教材被稱為“外研社首套研究生英語新形態(tài)數字教材”[5],那么其在編寫理念上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新探索研究生英語》系列教材每個分冊的編寫理念與單元結構一致,共有6 個單元,且主題呼應。每個單元基本由Unit orientation(單元導入)、Academic exploration 1 & 2 (課文1 和2)、DCA Mini-project(思政文化)、Critical thinking(思辨能力)、Academic writing(學術寫作)等板塊組成。這套教材基于布盧姆·安德森的認知能力模型分類,以英國麥克米倫公司高品質教材Skillful 為藍本,由國內教材編寫專家改編而成,可謂是研究生英語教材建設的一次有益踐行。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B.S.Bloom)等編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第1 分冊認知領域》,在認知領域把教育目標分為知識(knowledge)、領會(comprehension)、運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綜合(synthesis)、評價(evaluation)等6 種類型[6]。在此基礎上,安德森(L.W.Anderson)等編的《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 分類學視野下的學與教及其測評(完整版)》 對此作出修訂,把認知技能分為記憶(remember)、理解(understand)、應用(apply)、分析(analyse)、評價(evaluate)、創(chuàng)造(create)等6 種技能[7]。學界將二者合稱為布盧姆·安德森的認知能力模型分類。這個模型一直是閱讀理解能力教學的重要依據,其中記憶、理解和應用屬于低階思維能力,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屬于高階思維能力。
為了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新探索研究生英語》系列教材《讀寫教程》的每個單元都設有思辨能力板塊。比如,《讀寫教程(提高級)》第6 單元關于思辨能力的內容中提到,對包括自己提出的論點的批判性評價,是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在閱讀或寫作文章時,需要思考以下類型的問題來指導對一個論點的評估:是否提供了足夠的證據來支持論點?信息來源是否可靠、無偏見?數據是否得到了公平體現(xiàn),還是被操縱? 行文是偏頗的還是公正的? 行文中是否有邏輯謬誤? 結論在邏輯上是否符合主要論點?文章是否以分析和批判的風格來寫,或是以個人或新聞的風格來寫?試舉一例:“Dealing with conflict fairly and directly is a fundamental skill of all effective managers.According to Hooper (2017), his extensive personal experience led him to believe that those who persistently avoid conflict will have less respect from both their team and the management of an organization.Managers who lack the respect of others due to their unwillingness to approach the situation effectively will be faced with an untenable situation.”這個論點——公平而直接地處理沖突是所有高效管理者的基本技能——的主要弱點是來源不可靠。它不是一個經過同行評議的學術來源,而是基于個人的狹窄經驗,因此可能存有偏見。然而,這個論點是符合邏輯的。
有學者指出,“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循序設計,可以在提高研究生英語語言輸出能力的同時,提升研究生的高階思維能力”[8]?!蹲x寫教程》的教學設計與此方法基本一致,試圖通過U 校園智慧教學云平臺使學生線上完成語言練習,訓練低階思維能力,而在線下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互動式、研討式課堂,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能力。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9]教材在“思想內容、語言特點、文化知識和語言學習觀四個方面對師生產生顯性和隱性的影響”[10],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那么,《新探索研究生英語》系列教材是如何實現(xiàn)思政育人與學術技能相結合的呢?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的主渠道,從教材入手落實課程思政,是行之有效的實施路徑。長期以來,英語教材總體上重視學生的語言基本功訓練和英美文化學習,但未能將一定的中華文化知識有效融入課文內容和任務設計之中,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理解和表達中華文化的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由此造成了英語教學中的“中華文化失語”[11]現(xiàn)象。因此,在英語教材編寫中,如何在中華文化、目的語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呈現(xiàn)比例上達到合理的平衡,以及英語教材的哪一種中華文化呈現(xiàn)方式(顯性和隱性)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成為必須解決的教學實踐問題。
《讀寫教程》的兩篇閱讀課文,以議論文、說明文為主要體裁,內容涉及社會學、美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學科領域,涵蓋“身份”“疾病”“法律”“氣候”“科技”“能源”等多個主題,且融入“國家認同”“瓷器”“中醫(yī)”“莫高窟”“民法典”“自然保護”“高鐵”“可再生能源”“民主集中制”等思政素材。比如,《讀寫教程(提高級)》第1 單元課文1 講述氣候變化問題,指出大氣中的大量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水蒸氣、氧化亞氮、甲烷等),吸收熱量并使地球表面變暖,對海洋、極地冰蓋、極端天氣等產生重大影響。課文2 講述全球淡水危機、海水淡化、人工增雨以及減少制造業(yè)用水等問題,指出淡水短缺可能會引發(fā)下一場全球大危機。思政素材以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塞罕壩自然保護區(qū)為例,引導學生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為什么我國政府50 多年前決定在塞罕壩建立一個林場?為什么第一代植樹者的許多孩子都繼承了其父母的工作?塞罕壩對周圍環(huán)境有什么好處?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有機融入課程思政素材,避免思政教育和專業(yè)教育“貼標簽”或“兩張皮”問題,是當前英語教師普遍感到困惑也需積極踐行的問題。假如在教學設計中,依據教學內容而適當補充相關思政素材,就不會出現(xiàn)上述問題。本案例教學中可結合“三北”防護林工程以及鄉(xiāng)村振興、美麗中國等國家戰(zhàn)略,使學生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增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意識,從而實現(xiàn)“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12]的教育理念。
為了推進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外教社組織全國60 多所高校,針對8 套大學英語和高職公共英語教材開發(fā)了大學英語思政教學資源數字包。相較而言,研究生英語思政教學資源建設目前還比較薄弱,需要加大相關資源的開發(fā)和應用。
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英語課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專業(yè)性三大特點,彼此之間構成互為補充、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英語能力是研究生英語課程不同于大學英語課程的顯著特征。蔡基剛認為,無論是英語專業(yè)、翻譯專業(yè),還是公共英語,都已不能很好地適應國家、社會和學生的需求。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新外語”的概念,認為至少應包含以下三點:第一,新外語必須是真正學科交叉的,尤其是和國家急需的硬學科如理工農醫(yī)學科等交叉,而不是人文學科內部的跨文化或人文知識的交叉,或和認知、心理、歷史等學科的知識交叉;第二,新外語必須從語言研究向語言服務轉移,從“無用”到“無用”與“有用”結合;第三,新外語必須重新構建自己的學科體系[13]。誠如斯言,研究生英語也正面臨著從通用英語向學術英語的轉型,這肯定有利于推進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
有學者把學術英語區(qū)分為通用學術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 EGAP) 和專用學術英語 (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 ESAP)兩類,認為EGAP 和ESAP 都培養(yǎng)學生在特定學術環(huán)境下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但EGAP 主要培養(yǎng)“學術英語閱讀、寫作、聽講座與做筆記、做學術報告、查閱英文文獻等綜合學習技巧”,而ESAP 側重于“專門學科的語言學習,包括詞匯、語法、語篇、體裁等內容”[14]。這種分類可看作是《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細化和拓展。
《新探索研究生英語》關注學生的學術技能培養(yǎng),每個單元基于素材選擇2—4 個技能點進行講練。教學設計基本圍繞學術閱讀能力和學術寫作能力展開。比如,《讀寫教程(基礎級)》第3 單元的技能點是認識段落結構和辨別句子功能。眾所周知,文本通常具有整體結構。然而,文本中也有特定結構的段落,一個段落可能描述一個事件,另一個段落可能定義一個術語。在同一段落中,也存在句子之間的結構關系。認識這些結構可以幫助理解文本的主旨大意、寫作目的、行文邏輯等要素。
以下3 個例句來源于《讀寫教程(基礎級)》第3 單元課文1,下劃線系筆者所加,教學中可讓學生重讀特定段落來認識結構關系。
例句1:Around the world there have beenmany outbreaks of cholerathat have killed millions of people.… As more and more people moved to cities,the infrastructure of many places did not undergo a development process at the required rate.(因果結構)
例句:2:In the early days, most people thoughtthat cholera was spread through polluted air.…However, one local doctor,John Snow, was not convincedthat the miasma theory was how cholera spread.(斷言和反駁結構)
例句3:Instead, itattacked people's bowels and caused very bad diarrhea.… Snow proposed that cholera was actually a diseasetransmitted through water rather than air.(提議和支持結構)
此外,段落本身也經常含有特殊功能的句子。一般來說,句子功能包括定義、推測、分類、報告、命名、說明、舉例等。以下4 個例句來源于本單元課文2,教學中可讓學生重讀特定句子來辨析句子功能。
例句1:An infectious disease is one which can be passed from one person to another.(定義)
例 句 2:Diseases can predominantly be grouped into two categories-infectious and noninfectious.(分類)
例句3:When SARS, a breathing-related illness, broke out in Southeast Asia, it was estimated to have cost millions of jobs.(舉例)
例句4:Illnesses and diseases are perhaps one of the single biggest causes of a weaker economy around the world.(推測)
《新探索研究生英語》除了關注以上學術閱讀能力培養(yǎng)以外,還關注學術寫作能力培養(yǎng)。本單元的學術寫作任務是:“You are going to write a cause-and-effect essay in response to the prompt:How important is it for countries to fund research into disease?”(根據以下提示寫一篇因果關系的文章:資助疾病研究對各國來說有多重要?)教學中可先分析一篇范文,強化學生對包含因果關系的句子或段落的認知,最后完成本單元的寫作任務。由此可見,學術閱讀和學術寫作相互聯(lián)系,二者的有機結合有利于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技能。
教材融合了多種屬性,具有多重價值。但教材的核心價值是教學價值,即教師通過有效的教學引導,借助教材實現(xiàn)“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標。在國家的政策支持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語境中,一系列“數字教材”“云教材”“立體式教材”等應運而生。出版社試圖打造將紙質教材、數字資源、網絡學習平臺等進行一體化設計的出版新模式,從而促進了“紙質教材+數字課程+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版數字教材”的新形態(tài)教材的涌現(xiàn),這一做法順應了數字時代文化生活移動化、智能化、個性化的新趨勢。
有學者依據紙質教材與數字資源的關系,將教材編寫出版的樣態(tài)分為書網耦合、書網嵌合、書網融合三種類型。書網耦合樣態(tài)是指以已有的紙質教材來關聯(lián)、配套對應數字資源;書網嵌合樣態(tài)是指同步編輯出版紙質教材和數字資源,兩者既相互配合又能各自獨立使用;書網融合樣態(tài)是指紙質教材和數字資源完全融合,發(fā)布于線上課程平臺,集文字、圖形、圖像、音視頻等資源于一體[15]。由是觀之,《新探索研究生英語》 大致是一種書網嵌合樣態(tài)的新形態(tài)教材,紙質教材是它的主干教程模塊,即兩個級別的《讀寫教程》和《視聽說教程》;數字教材是它的補充技能模塊,即《學術詞匯講練》《學術論文寫作》《學術英語交流》三門U 校園數字課程。單獨來看,這三門U 校園數字課程又具有書網融合樣態(tài)。
新形態(tài)教材經常與網絡教學平臺發(fā)生關聯(lián)。目前,國內幾家主要的外語類教材出版社都建有自己的網絡教學平臺,如高教社的“iSmart 平臺”、外研社的“Unipus 平臺”、外教社的“WE 平臺”等,這些網絡教學平臺融合線下課堂教學與線上自主學習,試圖構建多位一體的外語有效學習環(huán)境。其中,外研社的“Unipus 平臺”,設有網絡教學系統(tǒng)、網絡課程資源庫、自主學習系統(tǒng)等內容。U 校園是Unipus旗下的在線學習平臺,為高等院校外語教學提供教、學、評、測、研一站式混合教學解決方案。網絡教學平臺應具有師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機交互的功能,能夠記錄和監(jiān)測學生的學習過程,并及時提供反饋信息,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選擇適合自己水平和需求的材料進行學習。iWrite 英語寫作教學與評閱系統(tǒng),支持教師開展多種教學場景,也可實現(xiàn)機器評閱、同伴互評、全網查重等功能,有助于全面提升寫作教學的效果。iTEST 智能測評云平臺是專為高校外語教學提供在線測評資源與服務的一站式測試云系統(tǒng),支持聽、說、讀、寫、譯全題型的智能評分,支持電腦、手機等多終端考試,可將日常教學、自主學習和測試評估有效結合,為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供有力保障。
網絡課程是新形態(tài)教材的另一種媒介形式。比如,高教社打造的《大學體驗英語(第四版)聽說教程》系列在線課程,根據信息化教學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習慣,一體化設計課內課外、線上線下學習內容,運用交互式訓練強化語言基礎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在真實情境下多種文化和語言認知策略的形成和發(fā)展?!秈Smart 課程系列教材——職業(yè)英語視聽說1》配套數字課程,“聽”強調基于特定情境的交際會話,“說”側重朗讀、模仿和會話能力訓練,并利用智能語音評測技術,為學生提供跟讀、角色扮演等人機交互的語言訓練并及時反饋,幫助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情境下保持學習動力,提升學習效果?!缎绿剿餮芯可⒄Z》指向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自學內容主要是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微課視頻、閱讀技巧微課視頻、思政文化視頻等,線下面授內容主要是每個單元的閱讀課文解析、思政素材講解、思辨能力討論等。這種教學設計符合大多數院校的教學實際,學生僅登錄U 校園數字課程或掃描書中的二維碼就可以學習相關微課視頻。
新形態(tài)教材并不是簡單的“紙質教材+數字資源”的結構模式,而是以紙質教材為主干、以數字資源為配合的教學生態(tài),更是數字資源對紙質教材的一種補充、深化和拓展。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影響下,新形態(tài)教材不同于傳統(tǒng)紙質教材的顯著特質,除了“知識更新的及時性、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和學習環(huán)境的可交互性”[16]以外,還有生活情境性、知識融通性、學科交叉性等特色。
新形態(tài)教材可利用擴展現(xiàn)實(XR)、虛擬現(xiàn)實(VR)、增強現(xiàn)實(AR)、混合現(xiàn)實(MR)等智能技術創(chuàng)設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為語言的應用帶來了一種虛擬仿真的情境,由此可以加強學生的沉浸式學習體驗。數字資源“能夠打破單學科紙本教材的邊界,創(chuàng)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問題情境,增加情境的復雜性,數字信息技術能夠方便地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多學科資源支持”[17]。更為重要而現(xiàn)實的是,新形態(tài)教材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朝著自主學習、主動學習、交互學習、個性化學習的方向發(fā)展。
“從日常生活體驗開始,回到事物本身”[18]是教育現(xiàn)象學的哲學基礎。體驗、交流,從記憶知識點到認識生活本身,是自主學習的基本內核。自主學習要求學生本人確定學習目標、準備學習資料、參與學習過程和形成自我評估。這是一種全面的方法論,旨在使學生對自身的發(fā)展擁有自主權,并確保在結構化學習中所學課程富有成效。事實上,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會形成不同知識之間的相互連接和碰撞,并有可能產生創(chuàng)新性的想法。只有把不同知識結合起來應用于實踐,才是最長遠、最強大的,也有利于構建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而應試教育常被人詬病之處,就是知識點的死記硬背,考試結束以后又很快忘記,這種“從概念到概念”的學習失去了與鮮活的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因此,新形態(tài)教材為學生“從生活到生活”的學習創(chuàng)造了機會,這里不僅有知識點的學習,還有自己的觀察、想象和思考。學生通過不同媒介尋求答案,從而建立一種開放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方式。
當今世界人們的信息交流工具以電腦和手機為主,開發(fā)和建設以電腦和手機為媒介、自主制作的學習資料,也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和整合性。這樣能夠實現(xiàn)在線網絡資源制作和使用的最大化,發(fā)揮教師和學生在課程資源開發(fā)中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師和學生在資源建設、資源使用、資源評價中的參與度。經過較長時期的積累,形成獨具個體特色的課堂文化和數字資源,為實現(xiàn)“日常生活學習化”和“學習資料自主化”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在“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如何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與發(fā)展,仍是研究生英語教學面對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現(xiàn)代信息技術已成為教學活動中的必要元素,在提高整體教學質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數字課程將圖、文、聲、像等有機結合,使教師可以將知識點用文字、表格、音頻、視頻等多樣化的方式傳遞出去,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然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這必然有助于提升學習體驗和教學效果。然而,如果數字課程的信息過于繁雜、界面過于華麗、學生參與不夠等,同樣會給教育教學帶來負面影響。畢竟,“數字教材是教材家族的一員,雖然它與紙質教材有諸多形式上的不同,但它的本質與紙質教材沒有根本差別,其核心價值也仍然是教學價值”[19]。因此,線上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或教學資源如何與線下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從而盡量避免信息技術與教學實踐的割裂與對立,仍將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和有效解決的問題。
國家的教育數字化戰(zhàn)略行動深刻引發(fā)了教育理念、教學范式、學習方式、辦學模式、組織管理等全方位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研究生英語新形態(tài)教材建設,從狹義上看,主要是傳統(tǒng)紙質教材與現(xiàn)代數字資源的嵌合;從廣義上看,它還是課程思政導向、學術英語取向和自主學習拓展的三方整合?!缎绿剿餮芯可⒄Z》系列教材構建了新形態(tài)教材的一種結構模式,也是研究生英語教材建設的一個重要實績。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的新時代,學生如何將基于紙質教材的學習慣性轉變過來,如何主動地、個性化地、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網絡學習環(huán)境,如何處理師生、生生、人機的交互關系,如何克服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等,都是教材建設特別是新形態(tài)教材建設需要勠力研究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