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文 劉星月
書中精美、考究的插畫為《尋找古植物王國》提升了科普價值
書名 |? 《尋找古植物王國》作者 |? 哈達 舒文超出版 |?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地球之所以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是因為這個星球上有陽光、空氣、水、植物、動物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地球自從有生命以來,各種生物億萬年來歷經一輪又一輪的更替和演化,才有了今天的自然圖景。無論是從何種角度來講,探究地球生命演化的前世今生,對于我們更理性地認識現在的世界,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茖W家們利用專業(yè)知識,不斷地探尋遠古生物的存在樣態(tài),為破解生命演化的奧秘奉獻著智慧。獲評自然資源部優(yōu)秀科普圖書的《尋找古植物王國》,從地質科普的維度,描繪了一幅2.5億年前植物的恢宏圖景。閱讀此書,正可謂一場穿越時空的地質旅行。
該書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哈達副教授、地球科學學院博士舒文超帶領學生團隊經過三年時間精心創(chuàng)作而成。書中,以二疊紀至三疊紀地質學古植物學相關的研究成果為支撐,以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用手繪的方式結合“表現與復原、圖形釋義”等綜合手法,對遠古植物進行視覺再現。
《尋找古植物王國》一書由“認識、野外工作、實驗、復原、古植物王國”等五個部分組成。書中,有關植物化石的特點、植物化石的采集、野外勘察、古植物群落、生物大滅絕等內容,用“繪畫+文字”的方式予以立體呈現。其中,地質研究中對圖形圖像科學性的求真要求,在書中被準確、清晰地體現出來。
《尋找古植物王國》的出版,并非創(chuàng)作者拍著腦袋臨時起意。該書作者之一的哈達說,在古植物視覺復原研究與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最初的想法是試圖介紹地質學家是如何工作的;可是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們深刻地感受到古生物的魅力??粗患胖参锘h古時期千姿百態(tài)的植物引發(fā)了他們無盡的想象和好奇心。也正是出于強烈的好奇心和對古植物的遐想,這本書才能被堅持不懈地創(chuàng)作完成。著名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殷鴻福教授在該書序言中寫道:植物化石有利于我們了解地球生命演變、滅絕及其生活環(huán)境轉變;書中一幅幅的手繪圖,展示了2.5億年前生物大滅絕事件發(fā)生前中國華南地區(qū)的植物圖景;這啟示今天的我們,要敬畏自然、珍愛生命,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道。
閱讀《尋找古植物王國》,不難發(fā)現該書有四個方面的特點:
其一是“組隊”創(chuàng)作。坦率地講,當前有關植物的科普讀物層出不窮,但是有一些植物科普讀物,要么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學者“親自操刀”,這樣的益處是內容專業(yè),但弊端是內容晦澀,讀者提不起閱讀興趣;要么是非專業(yè)領域的人士對科普內容“拼拼湊湊”,這樣的作品過于淺顯,甚至漏洞百出。而這本書恰恰是將古生物學、藝術設計學兩個領域的專家和學生匯聚在一起,然后分工協(xié)作,從而在科普內容的準確性方面有保障,在書的插畫方面具備專業(yè)性和審美性。遠古的植物世界到底是怎樣的?既需要古生物學專業(yè)研究成果作為支撐,又需要高質量的插畫進行視覺再現。筆者認為,創(chuàng)作高質量的科普圖書,需要不同學科背景的人“抱團取暖”,一個人即便再有才華,單打獨斗搞科普創(chuàng)作,是很難拿出讓公眾信服的作品的。
其二是語言表述扼要準確。當前一些科普圖書中,對于科學問題的表述采用大量的專業(yè)詞匯,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復雜的科學公式,這當然無可非議;可科普讀物畢竟是給大眾讀的,這樣勢必影響其普及性和傳播性。《尋找古植物王國》一書,將植物化石發(fā)掘、分析、實驗等專業(yè)性的表述,轉化成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讓人讀后入腦入心。書中對于植物化石采集工作現場的語言表述,以大幅插畫作為襯托,采取關鍵詞匯進行扼要介紹,比如,“開采大塊巖石”“觀察化石細微結構”“用羅盤測量”“巖石取樣”“測量地層厚度”等,便于讀者上網查尋??梢钥闯觯瑫袑τ趯I(yè)文字的表述,充分吸取了新媒體傳播的好做法。再如,“修理植物葉片化石”篇章中,若用文字展開表述,讀者會越讀越糊涂。而書中僅僅用兩個頁碼的篇幅,揀重要的“干貨”,配上恰當的插畫,把復雜的化石修理問題,清晰完整地予以圖示。當然,把復雜煩瑣的科學問題用簡要準確的方式講清楚,考驗著創(chuàng)作者對科學內容的把控力。
其三是精美插畫提升了科普品質。針對植物展開插畫創(chuàng)作,不是什么稀罕事,國內外均有經典之作。而對于已經滅絕的古植物創(chuàng)作插畫,并且以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一筆一筆地描畫出來,則彰顯出創(chuàng)作者的科學領悟能力、藝術功底和創(chuàng)作定力?!秾ふ夜胖参锿鯂芬粫校?00多幅不同類型的插畫,有的表現遠古時代的山川風景,有的是植物化石及其古植物的復原圖,還有的是古植物科學研究的工作圖和過程圖。這些插畫對古植物的形狀、顏色及其分布的地理環(huán)境進行謹慎復原。比如,在“古植物群落生態(tài)關系與環(huán)境復原”篇章,采用水彩畫的方式描繪了鱗木、蘆木、櫛羊齒、大羽羊齒等古植物,這些古植物栩栩如生,把讀者帶回了古老的植物王國,令人遐想無限。
其四是科普敘事完整連貫。2.5億年前的植物,如今在地球上都已不復存在,要想認識遠古的植物,只能通過植物化石科學研究進行推導。故《尋找古植物王國》一書,用相當大的文圖篇幅,講述化石的系統(tǒng)知識,這是科普的前奏和鋪墊。書中,首先對植物化石的形成與特點、植物化石的埋藏等科學常識進行敘述。植物化石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植物死亡后,其遺體被泥沙迅速掩埋進而沉積,經過幾百萬年的石化和碳化,其植物形狀和結構保存在地層中,形成了植物化石,植物化石通過地層抬升露出地面。其次是對植物化石的野外采集工作進行連貫再現。若要認識古植物,關鍵是要采集到植物化石,而這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以往在地質專業(yè)書籍中,對此會有大篇幅的敘述和分析,而本書巧做減法:如在“采集地點”篇章中,用一張彩色插畫就鮮活地呈現出新修公路旁的山體、河岸、斷崖處等,使讀者一目了然。這樣“一張圖”的科普敘事,能夠引發(fā)讀者對古植物深入求索的濃厚興趣。
概言之,《尋找古植物王國》給人的啟發(fā)是多方面的。我們探究古植物生命演化的歷史,其實是關注人類命運的走向。億萬年前,地球上遍地都是草木,綠色覆蓋著山川大地,風景何等壯美。在工業(yè)革命之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處于平衡狀態(tài),可在此之后,化石能源和森林被過度開發(fā),自然環(huán)境受到破壞,加速了一些物種的消亡。近年來,生態(tài)修復和環(huán)境保護被提升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當下,我們要維護地球生物的多樣性,科學利用自然資源,守護好青山綠水。只有這樣,人類在地球上與大自然才能夠和諧共生。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