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美虹
古語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睆娬{(diào)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起著決定性作用,這句話也因此成為人們的交友準則。但真是如此嗎?我不敢茍同。
何為朱者?是德才兼?zhèn)洹槿速潎@者。管寧是漢末三國時期著名隱士。文天祥曾在《正氣歌》中表達自己對管寧的敬仰之情:“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能得后世之人如此盛贊,可見管寧品行之高潔。但為何管寧的好友華歆卻貪權(quán)好利,最終惹得管寧割席斷交呢?何為墨者?是貽害四方、為人唾棄者。但焉知陰暗角落里沒有心懷光明、堅守信念的人呢?孔子云:“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辈⒉皇且磺星宄憾伎梢员晃廴?,也不是所有陰霾都可以輕易驅(qū)散??梢姡煺呶幢爻?,近墨者也未必黑。
陶淵明身處社會黑暗、政治腐敗的東晉時期,他本人卻有著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品格。在彭澤縣的小吏、官差都諂媚地給督郵行拜見禮時,他毅然解下身上的印綬,長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陶淵明就是朱者,他不畏強權(quán),不愿屈服,選擇在無盡的黑暗中獨守孤高,不為墨者所染。
辛棄疾生在戰(zhàn)亂頻仍、國土淪喪的時代,將拳拳愛國之心寫進詞中。意氣風發(fā)時,他“氣吞萬里如虎”,卻收不回壯麗河山,贏來“身前身后名”,只得“可憐白發(fā)生”。但即使白頭,他仍懷北伐之志,“醉里挑燈看劍”,渴望“吹角連營”。他同樣是朱者,盡管身處黑暗之中,一片赤心不被君主所見,但仍懷精忠報國之氣節(jié),九死未悔。
更何況,環(huán)境之赤黑難道就不能改變嗎?
在清朝的殘暴壓迫和日本的悍然侵略下,華夏大地無處不是黑暗的深淵,無數(shù)人麻木地茍活著。在這黑暗之中,也有人高聲吶喊,要毀壞“鐵屋子”,建設(shè)“赤旗的世界”。正是因為有這樣身處黑暗卻依舊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舍身求法的“脊梁”們在,才有了新中國,有了華夏的朗朗乾坤。若近墨者必黑,那墨水中怎會凝聚出赤心,淤泥中怎會開出蓮花,黑暗中又怎會生出驕陽?
倒不如說,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身雖近墨心猶赤,心若赤子難染黑。因為,心赤自成朱者!
●點評
作文開篇直接引出要駁斥的論點,接著運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闡明自己對“朱者”“墨者”的理解,進而擺明自己的態(tài)度——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主體部分通過列舉陶淵明身處污濁之世仍堅守節(jié)操的事例和辛棄疾身處戰(zhàn)亂之中仍堅守愛國之心的事例,充分地論證了觀點。接著筆鋒一轉(zhuǎn),贊頌那些改變黑暗的人,得出更加深刻的結(jié)論——“心赤自成朱者”,進一步駁斥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觀點,論證充分,層層深入,見解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