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菁
作家名片
劉義慶(403年—約444年),字季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文學(xué)家,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王劉道憐之子;13歲時受封為南郡公,后過繼給其叔父劉道規(guī),襲封臨川王;歷任尚書左仆射,出為荊州、江州、南兗州刺史,在各地清正有績;元嘉二十一年去世,時年41歲;獲贈荊州都督,謚號為康。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xué),著有《徐州先賢傳》,編有《幽明錄》《宣驗(yàn)記》《世說新語》等。
內(nèi)容介紹
《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依內(nèi)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方正”等三十六類,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長短不一,有的數(shù)百字,有的僅三言兩語。
《世說新語》主要記載了東漢后期到晉、宋年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涉及各類人物共1500多個,均屬歷史上實(shí)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卻有一部分出于傳聞,并不都符合史實(shí)。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xué),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點(diǎn),就是重在表現(xiàn)人物的特點(diǎn),通過獨(dú)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人物的個性特點(diǎn),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xiàn),躍然紙上。
《世說新語》廣泛地反映了魏晉時期士族階層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社會風(fēng)氣,是記敘軼聞雋語的筆記小說的先驅(qū),也是后來小品文的典范,對后代筆記體作品的發(fā)展有著深遠(yuǎn)的影響。書中不少故事或成為后世戲曲、小說的素材,或成為后世詩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魯迅先生稱它為“一部名士的教科書”。
精段選讀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①遠(yuǎn)看友人疾,值胡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yuǎn)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③?”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dú)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辟\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彼彀嘬姠芏€,一郡并獲全。
〔注釋〕①荀巨伯:東漢桓帝時義士。②胡:中國古代泛指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數(shù)民族,秦漢時一般指匈奴。③邪:句末語氣詞,表疑問,相當(dāng)于“嗎”。④班軍:即班師,出征而回。
●賞讀
本篇選自《世說新語·德行》。文章采用對話描寫,敘述了面臨危險時,荀巨伯寧愿以身相代,讓自己的朋友能夠離開險境的故事。文章使用了側(cè)面烘托的手法,以“胡賊”的一“謂”一“還”,凸顯荀巨伯的義舉——舍生取義,不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讓敵軍自慚而退,可見“義”的強(qiáng)大的感化力量。荀巨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保護(hù)他的朋友,體現(xiàn)了君子之交的真誠和大義,揭示了一個道理:做人應(yīng)該講情義、守信義。
陳諶設(shè)喻答客問
客有問陳季方①:“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②,上有萬仞③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dāng)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注釋〕①陳季方:即陳諶,陳寔的第六個兒子。②阿(ē):彎曲的地方,這里指山的角落。③仞:長度單位,八尺為一仞。
●賞讀
本篇選自《世說新語·言語》。面對客人的刁難,陳諶把自己的父親巧喻為泰山一角的桂樹,上面有千萬丈高峰,下面有深不可測的淵泉;上受雨露的沾浸,下受深泉的滋潤。在這種情況下,桂樹怎么能知道泰山有多高、淵泉有多深呢?他巧妙設(shè)喻,應(yīng)答了對方的問話,讓對方無話可說。陳諶的回答體現(xiàn)了父親敬君親民的為官之道,同時也凸顯了父親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養(yǎng)。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陳諶思維之縝密,反應(yīng)之靈敏。
南樓詠謔
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氣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樓理詠①。音調(diào)始遒②,聞函道③中有屐聲甚厲,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許人步來,諸賢欲起避之。公徐云:“諸君少住,老子于此處興復(fù)不淺!”因便據(jù)胡床④,與諸人詠謔⑤,竟坐甚得任樂⑥。后王逸少下,與丞相言及此事,丞相曰:“元規(guī)爾時風(fēng)范⑦,不得不小頹⑧。”右軍答曰:“唯丘壑⑨獨(dú)存?!?/p>
〔注釋〕①“庾太尉在武昌”三句:東晉蘇峻叛亂平定后,庾亮(字元規(guī))升任都督江、荊等六州諸軍事,移鎮(zhèn)武昌;使吏:地方長官的僚屬;理詠:吟詠,作詩吟唱。②遒(qiú):高昂。③函道:樓梯。④胡床:交椅,是椅腿交叉,能折疊的一種坐具。⑤謔(xuè):開玩笑。⑥任樂:盡情歡樂。⑦風(fēng)范:氣派。⑧頹:低落。⑨丘壑:山水幽美處所,是隱士所居之地,比喻深遠(yuǎn)的意境。
●賞讀
本篇出自《世說新語·容止》。庾亮在武昌時,正值秋夜天氣涼爽、景色清幽,他的屬官登上南樓吟詩詠唱。庾亮來了,大家想起身回避,庾亮卻說:“諸君暫且留步,老夫?qū)@方面興趣也不淺?!庇谑蔷妥诤采?,與眾人一起吟詠、談笑,滿座的人都能盡情歡樂。后遂用“庾公樓、庾樓、南樓、庾公風(fēng)流”等指稱吟詠歡娛的場所或詠謔游樂的雅興。李白《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詩中就有“清景南樓夜,風(fēng)流在武昌。庾公愛秋月,乘興坐胡床”。
日近長安遠(yuǎn)
晉明帝數(shù)歲,坐元帝①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②消息,潸然流涕③。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④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⑤日遠(yuǎn)?”答曰:“日遠(yuǎn)。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痹郛愔?。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痹凼唬骸盃柡喂十愖蛉罩孕??”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p>
〔注釋〕①元帝:指晉元帝司馬睿,晉明帝司馬紹是他的長子。②洛下:洛陽方面。③涕:眼淚。④東渡:東遷。這里指西晉滅亡、王室東渡的故事。⑤何如:比較,同“孰與”。
●賞讀
本篇選自《世說新語·夙惠》。夙惠,同“夙慧”,指從小就聰明過人,能對人、事、物能進(jìn)行快速而正確的分析和理解。在《世說新語》這一類內(nèi)容中,有許多少年聰慧過人的故事。
晉元帝第一次問明帝:“長安和太陽哪個更遠(yuǎn)?”明帝回答:“太陽遠(yuǎn),因?yàn)閺膩頉]有聽說過有人從太陽來?!边@個時候,他是從“所聞”的角度判斷的。父親涕淚橫流,思念故土,明帝回答長安更近,帶有寬慰的用意。而當(dāng)元帝當(dāng)著臣子們的面再次詢問的時候,明帝改口說:“長安遠(yuǎn)。抬頭就可以看見太陽,卻看不到長安。”這是從視覺的角度判斷的,而明帝的聰慧也體現(xiàn)于此——山河破碎,王公大臣們拿著國家的俸祿,卻碌碌無為,只知逃避戰(zhàn)亂,割城棄地。長安明明就在那里,可是卻不能回去;相比起來,太陽就在頭頂,豈不是更近?意在諷刺朝臣們的無能和膽怯,也暗藏了“國家勢弱,朝廷無為”的悲哀。后來,人們就用“日近長安遠(yuǎn)”來比喻功名事業(yè)不遂、理想不能實(shí)現(xiàn)之意。如王實(shí)甫的《西廂記》:“望眼連天,日近長安遠(yuǎn)?!?/p>
鏈接中考
閱讀下面的兩則材料,寫一篇議論文。
材料一:謝公(謝安)夫人教兒,問太傅(謝安):“那得初(從來)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劉義慶《世說新語》)
材料二:有許多年輕人在讀了《傅雷家書》后說:“我能有這樣一個父親就好了?!逼鋵?shí)他們應(yīng)該這樣說:“我要努力成為傅雷這樣的父親?!保挚尚小冬F(xiàn)代散文鑒賞》)
要求:結(jié)合材料,選好角度,自擬題目,思想健康,內(nèi)容充實(shí),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600字。(稿件請投至“山西省太原市第232號郵政信箱”或“zkb.zwzk@163.com”,我們將擇優(yōu)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