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2日,微博、豆瓣平臺的登錄頁面和相關表述中將“帳號”改為“賬號”,引發(fā)網友對于互聯網語言文字使用規(guī)范的熱議?;ヂ摼W錯字泛濫,已是多年的老問題,而且從BBS時代到社交媒體時代再到短視頻時代,可以說是愈演愈烈。社交平臺和短視頻一直是錯字頻出的“重災區(qū)”。不少網民為了追潮流、“玩梗”,故意用諧音、隨意縮略,甚至刻意用“媚俗”的方式,“語不驚人死不休”,而這種“不好好說話”的習慣,往往因為顯得有趣、自由、好玩而具有強大的傳播力和感染力,以至于如果在錯字上太較真,反而顯得死板,跟不上潮流。2021年就有媒體聚焦“‘短視頻錯別字太多逼瘋語文老師”,指出應該對一些錯字連篇的網絡用語加強正向引導,鼓勵創(chuàng)新包容的同時,也要守護漢字的書寫規(guī)范、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趣。
然而,網絡對現實生活的滲透和影響無處不在,且越來越低齡化,如今有不少小學生都開始在作文中“玩梗”,將錯字怪詞當成新潮的表達,讓人擔憂。7月13日,江蘇南京一位小學老師針對學生愛說“網絡爛?!保瑢iT開了一次班會,引導孩子做“有思考、有生命”的蝴蝶,面對網絡熱詞,不要盲從,要有自己的判斷。這一次班會得到了10多萬網友點贊。少年兒童正處于學習的關鍵階段,語言基礎并不牢固,喜歡模仿卻不擅鑒別,如果任由他們在錯字連篇的網絡海洋里“沖浪”,會對他們的語言文字學習習慣和整個表達系統的構建產生不良影響。
時下,互聯網上的錯字泛濫成災,如果我們對錯字聽之任之,那么語言文字就會亂了套。互聯網傳播面廣、傳播速度快,對“網絡爛梗”,我們不能聽之任之。營造風清氣朗的網絡空間,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續(xù)發(fā)力,久久為功。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維護祖國語言文字的純潔和健康而努力。
語言文字、規(guī)范用字、久久為功、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