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清
學生第一次練寫景作文,我往往這樣開場:“寫景就跟寫生一樣,面對眼前的美景,你會如何畫出來呢?”班上多數(shù)學生愛畫畫,多少懂一點兒繪畫的基礎知識,大家七嘴八舌說起來:“要從下到上或由近及遠畫?!薄白蠲赖囊徊糠址旁谥虚g畫?!薄爱嫷闹車偌右恍B兒、房屋、野花作為點綴?!蔽医又鴨枺骸叭绻蜒矍暗拿谰罢f出來,說得具體生動一點,讓沒去過的人也想去看一看,該怎么說呢?”學生們陷入了沉思。
寫景:抓住特點,一線串珠
什么叫景物的特點?是指該景物與其他景物的不同之處。而游記與日常的景物描寫有不盡相同之處,第一步就是要做好景物的選、畫、串。
所謂“選”,就是游覽景點時,往往要路過很多地方,看到很多美景,但標志性景物是什么,你最想用筆畫出來的景物是什么?一要選擇最能突出該景點風格的景物,二要把這一處景物細化為幾個特點,如草原,選擇“藍天、綠草、野花、白色的羊群”,就符合該景物的特征。
所謂“畫”,就是將景物畫美,畫活。暑假我和孩子們到新疆研學,我對孩子們說,如果讓你拿出畫筆和顏料,畫火焰山,你會用什么顏色?畫那拉提草原,你會用什么顏色?畫天山天池,你又會用什么顏色?是不是分別以褐色、綠色、藍色為主色調(diào),才會畫出不同景物的不同的美?畫朝霞和晚霞,似乎都是半明半昧的,有什么區(qū)別呢?此時,需要你連續(xù)地看,耐心地察。朝霞從東邊泛起,越來越亮,逐漸融入藍天;而晚霞從西邊隱退,越來越暗,逐漸融入黑暗。多看一會兒,就能分辨清楚,才能畫出不同的美感來。
所謂“串”,就是按照游覽的順序,或由上到下,或由遠到近,或由物到人,或由動到靜,或移步換景,一步步將景物串聯(lián)起來。我們寫藍天,如何與湖水串聯(lián)起來?一句“太陽也想跳入湖中,掬一捧湖水洗臉”,就自然過渡到描寫湖水了;再如,“在這幽靜的湖水中,唯一活動的就是天鵝。天鵝的潔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凈,天鵝的鳴叫增添了湖水的幽靜?!庇伸o態(tài)的湖水串起了動態(tài)的天鵝。
當然,想寫好景,首先要細心觀察。眼里既要看到“主要”的部分,也要看到豐富的“次要”。一處風景,即使太陽出來的那一刻,也會有千萬種變化;寫一寫身邊不同人的反應,也是直接描寫難以達到的效果。
抒情: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p>
如果只是進行單一的景物描寫,再美的景物也無法給讀者留下美好的心理享受。觀察時,不要刻意于“游”,還要用心于“記”。
記什么?記個人對景觀的獨特感受,景中含情,情中融景,將外在的自然風光與內(nèi)心的特殊感受交融在一起,并通過文字傳遞到每一個讀者的心中,增強文章的互動性。
當然,也不要單獨運用一種感官來觀察和感受景物,需要發(fā)動各種感覺器官,把景物狀態(tài)、顏色、聲音、氣味描寫出來,讓人讀來有畫面感。還可以動靜結(jié)合。這里的“動”,一是景物本身的動態(tài)美,二是人物的活動,如游玩、嬉戲、奔跑等以及動物的活動,如休息、覓食、跳躍等,景物的描寫與人和動物的活動結(jié)合起來,會給人一種美感和親切感。比如,“汽車剛從隧道口出來,眼前依舊是藍天綠草,哪里有賽里木湖的影子。再定睛一看,一抹那么長的深藍分明就在眼前。一陣陣驚嘆聲從車廂里傳出,大家伸長脖子,瞪大眼睛,一睹湖水變幻莫測的芳容?!?/p>
課堂教寫作,多是引導孩子把曾經(jīng)歷的事寫下來,無論看過還是做過,孩子都不會胡思亂想,不至于一句話歪到天邊??梢姡砼R其境的經(jīng)歷,作文才會有根基。
語言:善用修辭,巧注文蘊
寫景,不能只以景取勝,還應講究語言的優(yōu)美。比喻,會把景物描寫得美不勝收;擬人,能將景物描寫得多情動人;排比,可以把景色描寫得如在眼前。這就像繪畫一樣,需要有和諧的色彩、精巧的構(gòu)圖、大膽的想象、適當?shù)囊饩碃I造。
有人問,使用比喻的奇妙,有方法論嗎?沒有,但有秘訣——敢想。學生無意間說出來的比喻,會讓人覺得醍醐灌頂,一個字:絕。所以要接受孩子看似沒有邏輯的比喻,別急于糾正,不妨陪著孩子一起天馬行空地想,甚至具象孩子們的想象。作文里有兩三個有意思的比喻,水平一定不低。
“陽光下,遠處的雪峰猶如一座座白金兩色的城堡,《冰雪奇緣》里的愛莎公主會不會住在里面?九曲十八彎的天鵝湖如天空之鏡,沼澤、湖水、小溪,涓涓水流匯聚在一起,蜿蜒曲折如絲帶般淙淙地流動,猶如一條白色的長龍?!?/p>
想象還可以讓有限的空間變得無限大,使描寫景物更加立體?!叭绻覇柲汶u蛋是怎么煮熟的,你一定告訴我是用開水煮熟的。但在吐魯番的火焰山,雞蛋卻是被火辣辣的太陽曬熟的。這里的地表溫度有70多度,登上火焰山,我們隔著鞋子都能感覺地面的高溫,雞蛋分分鐘就被烤熟了。”用修辭、聯(lián)想等來裝飾自己的習作,習作讀起來就不再是一個框架,而是有血有肉的。
學習是讓我們成為一個有生活能力的人,城市之外有數(shù)不盡的好山好水和民俗風情,都能修身養(yǎng)性,提升我們的認知。假期出去走走看看,一草一木,亭臺樓閣,只要仔細觀察,習作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的。學生無話可說,恰恰說明缺乏觀察生活的習慣,缺少走進生活的經(jīng)驗,需要父母和老師引導、培養(yǎng)。只有學會觀察,才能成為一個生活的有心人,而不是成為“小鎮(zhèn)做題家”。
編輯?喬可可?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