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東
我與畫家李偉同窗四年,別后亦通音訊,常有機會看到他的山水畫作品,對于其人其畫,知之甚詳,知道他的風格又有了什么變化,作品又比以往有多少增色,謂之“不隔”,我想是名副其實的。
畫如其人,從李偉的山水畫作品中確然能看到他的藝術追求與審美情操,尤其能體會到他的雄心——走出中國當代水墨山水畫的新路子。他筆下的那些山山水水,其形其態(tài)都是他苦心孤詣的心血映像,從大自然中來,從生活中來,從古人中來,熔于一爐,所以能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令人神往。
李偉正值青年,但縱觀其繪畫歷程,最打眼的藝術特點竟然不是玩概念、說潮流,而是踏實二字。其學畫蒙于幼年,至今二十余年,一步一步形成自己的風格。在大學期間,其師承高薦先生,高薦先生是中國山水畫壇的中堅,所以得步正道;亦曾問道于各位畫壇宿儒,所以得窺本業(yè)堂奧,于此受益良多。再加上本人頗有天資,勤力用功,始有今日建樹。
觀其作品,筆下有神韻,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熔于一爐,寫實與寫意融于一體,山川渾厚悠遠、草木華滋扶疏,傳達出一種生命力的同時還讓人體味到一股幽微的靜氣和禪味來——“深山藏古寺”。他的作品真正達到山水畫“可觀、可游、可居”的要求,一幅懸壁,便可神游,斯為樂事。
中國山水畫的構圖是非常重要的,六法論中叫“經營位置”,但我自己認為用“裁剪”仿佛更為妥帖、形象,因為中國人作畫,總是力求“搜盡奇峰打草稿”,自然界的真山真水皆拿來,依意裁剪,因為造境,最后成竹在胸,自然流露方謂得,否則照貓畫虎,非媚俗即欺世,難服人眼。李偉正是這樣,入京華、上太行,遍覽齊魯大地、江南江北,閱河山,廣見聞,積累了大量的寫生稿,磨礪了鋒利的筆頭功夫,這些都是其作品傳神的源泉。所以看李偉的作品,無論是尺幅小品、扇面、條屏還是整幅,風格無論是淺絳、重彩還是水墨寫意,用筆無論是勾、皴、擦還是點、染、潑,都能大膽下筆,細心收拾;形散神聚,皆得其宜,有點石成金之妙。
中國詩有詩論、畫有畫論,這在世界美術史上是奇觀。畫家精研此道,用為養(yǎng)料,涵詠其中,必有所成。李偉正是如此,常于畫畫之余,翻閱推敲,每有所得便付諸實踐,驗其確否,如是者三,收獲自然多,畫藝自然進。同時每逢前輩名家尺紙片幀,更是心摹手追,悉心學習;跑遍國內美術館,多方觀覽,汲取營養(yǎng)。在具體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李偉借助這些修養(yǎng),熟練運用各種技法,兩相融合,故其下筆有物,如得神助??梢哉f,在一定程度上他已開始構建自己的美學藩籬,開拓自己的格調。其畫獨到,卻引人共鳴,絕非千人一面、百圖一法,而是一幅有一幅的新意,一畫有一畫的面貌。
當代山水畫為何沉疴難起,我認為有三個原因。一是如陳丹青老師說的,前代是一個藝術的全息世界,什么藝術都可以做到極致,而當代是一個娛樂世界,資訊、誘惑滿天飛,使人再難專注于一件事、一種藝術;二是畫家普遍急功近利,于本業(yè)不愿深攻,將古人“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功夫拋于腦后,功淺則藝不精,藝不精則作品拙劣,自然之理也;三是閉門造車,寧愿借助于攝影、圖冊而不愿登山臨水,或僅走馬觀花,寧愿師于概念而不師于自然。這種局面,亟須有志于中國山水畫的青年畫家改變,李偉是有此宏志的。而我也相信他會有所成,讓我們期待他更多更好的作品問世吧!
《松云古居》 李 偉/作